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如何建设特色小镇
——以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为例

2022-02-05 02:44于业成
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口镇龙虾小龙虾

○于业成 张 迎

作为我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产业特色小镇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农村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是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笔者拟以湖北省潜江市熊口镇为例,对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一、熊口“龙虾小镇”建设概况

熊口镇位于湖北省潜江市中部,区域面积102 平方公里,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该镇立足小龙虾特色产业,以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虾稻共作”高效种养为基础,以水产品加工、甲壳素和甲壳素衍生制品深加工为支撑,以小龙虾产业链和城镇建设深度融合为目标,精心打造小龙虾产业重镇,培育了“华山模式”等知名模式。经过20 年的艰辛探索,熊口镇特色龙虾小镇建设成效显著,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2009 年该镇被评为省级特色镇,2010 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3月被纳入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2013 年7 月被纳入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2014 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17 年8 月获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2017 年10月被命名为省森林城镇,2018 年9月获批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二、熊口“龙虾小镇”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规划编制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提

规划编制发挥着引领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特色小镇是一个覆盖产业、人口、土地、生态、文化、旅游、养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性工程,编制特色小镇规划不能简单照搬照抄现有某个领域的单一规划,也不能全盘拼凑各类规划;既要打破各类规划各自为“规”,又要坚持“多规合一”。要整合各类规划和要素资源,加强部门沟通协调,避免各自为“战”。

熊口镇将编制全域规划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步,形成了“1136”规划编制体系,即镇域规划,镇区规划,3个农村社区规划,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低碳生态、历史文化、多规合一等6 个专项规划。全域规划总面积138平方公里,镇区规划总面积10.77平方公里。新编规划充分考虑了熊口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特别是加强了对小龙虾特色产业的规划,对小龙虾上游细化了“虾稻共作”模式发展路径,对小龙虾下游甲壳素加工工业提出了“多元化、高附加”的发展路径,对全域现代农业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全镇小龙虾产业发展所需的工业用地和发展备用地。熊口镇还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和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熊口镇龙虾特色小镇专项规划》和《潜江市熊口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熊口镇特色小镇环镇东路项目)初步设计》。

(二)土地流转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

特色小镇并非纯粹是一个产业园区,而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形成的一个产业空间聚集区。产业的选择需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历史等基础条件。土地作为一种要素资源,是建设特色小镇的载体。土地流转是打造特色小镇的主抓手,也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户更多土地自主权,农户可以享有更多土地红利。通过加强土地流转,保障土地存量,激活土地增量,既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率,也解决了适度规模化经营问题。

熊口镇之所以能入围全省21 个“四化同步”试点镇,源于最初的一个构想:华山公司作为以小龙虾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存在“原材料不足、核心生产基地欠缺”的问题,选择赵脑村开展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和虾稻共作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因此,201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四化同步”试点时,熊口镇大胆探索的土地流转方式符合湖北省的土地流转政策,顺利入围湖北省21个“四化同步”试点镇。赵脑村所有农户的土地均采取自愿流转的方式,不论土地质量优劣、肥沃贫瘠均可流转,流转价格平均为1元/平方米,远高于其他村组农户个人流转土地的价格。以家庭为单位,赵脑村95%的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经过规模化、标准化整治后,建成万亩高标准“虾稻共作”生产基地,基地配有水稻育秧工厂、虾种选育基地、小龙虾质量可追溯平台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通过迁村腾地、土地流转、返租倒包等现代化运作模式和制度安排,熊口镇深挖土地的资源价值,推动小龙虾产业不断规模化,品牌效应逐年显现。截至2021 年,全镇虾稻面积达到7.9 万亩,占到了全镇可耕种面积的90%以上。

(三)产业振兴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抓手

“特”是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特色产业的核心是立足产品独特品质,关键是深挖各地资源禀赋,找准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要义是将特色产业做精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品牌知名度,逐渐培植成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聚集生态圈。同时,推进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延长产业链,形成全产业链优势。熊口镇就是由传统的水稻单一种植结构发展到小龙虾全产业链结构的典型特色小镇。

熊口镇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小龙虾良好的品质。经过多年探索,小龙虾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不仅上游“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在全市、全省得到复制推广,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呈爆发性增长态势,而且镇域内的华山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山水产”)通过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打造出了小龙虾餐饮消费、甲壳素及其衍生制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成立产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之后,该镇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实现了统一机械施工、统一种养标准、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收购产品、统一产品品牌和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服务社会化、品种优良化、产品标准化、利益分享化。

(四)品牌强农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显著特色

品牌建设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由重数量和规模的传统农业向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强农战略转变,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向效益型转变,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使命。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工作力量,完善机构职能,搭建品牌建设配套服务平台,积极融智借力,依靠外部顾问团队力量,强化品牌培育和推介,熊口镇营造了全员参与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熊口镇借助央视媒体、中央部委重要产品展销会和重要报纸、互联网直播平台等多种对外宣传媒介,多形式、多角度对外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虾稻共作”模式在全省复制推广。华山水产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研发了适合国内民众口味的麻辣、清蒸、蒜蓉等小龙虾,打造了面向国内市场的速食产品“虾小弟”。在甲壳素精深加工方面,成功孵化甲壳素保健品等项目。潜江市与湖北省内嘉鱼县等8地签订了共用共享“潜江龙虾”品牌和技术。因为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户富裕、政府受益,“华山模式”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五)生态宜居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必由之路

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思维,坚持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要综合协调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同步推动小镇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环境优美、干净整洁、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完备、土地集约利用、产业体系合理的生态宜居地。

熊口镇与华山水产合作,在镇东建设华山(赵脑)综合社区,安置赵脑村土地流转的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城镇化。华山(赵脑)综合社区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一期建成25栋470套楼房,将水、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中心戏台、办公场所、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场、路灯、绿化、公共厕所、社区步行道路、卫生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熊口镇还大力推动“六纵四横”路网建设,全面启动电力设施配套、自来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压缩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及时提供小龙虾销售信息。熊口镇正在规划建设总占地120 亩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占地250 亩的专业市场。熊口镇力争打造的“十分钟生活圈”将极大推动城镇化进程。

(六)文化价值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精神内核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魂”。产业园与特色小镇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将文化贯穿到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全过程,既注重特色小镇的经济效益,又注重发挥特色小镇的社会价值。熊口镇通过深挖本地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和再设计,对属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进行了深层次整合,打造出生态优美、文化传承、产业兴旺的生态空间体。

熊口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镇内分布有红二、三、六军和红七、八、九师等革命旧址,是红军军事机关的驻地、襄南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镇内红军街保存革命旧址141处,是湖北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熊口镇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镇内有江汉皮影、荆州花鼓戏和潜江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潜江草把龙灯、潜江木雕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 年,熊口镇聘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编制了熊口历史文化名镇及重要街区保护规划,对低碳生态和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旨在最大程度保护、还原既有的历史风貌。同时,将小龙虾产业和红色文化融入现代农业,逐步打造精品农业休闲区、小龙虾—红色文化观光区、“虾稻共作”现代农业旅游区。熊口镇正成为融合新型工业文明、红色历史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的综合旅游区。

三、推进熊口“龙虾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风险管控,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国内逐渐兴起的小龙虾消费热推动小龙虾市场快速发展。对小龙虾产业链上的养殖户、经销商和消费者来说,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严肃对待来自自然、市场的诸多风险挑战。要严控自然风险,重点注意冰雪、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影响,要及时提供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灾害预测能力。养殖户要科学养殖,降低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严控质量风险,坚持绿色养殖理念,少用或不用饲料。政府要出台政策引导农户开展规范化养殖,对小龙虾统一抽样、检验、筛选,确保小龙虾产品质量全过程可控;要严控市场风险,及时了解掌握小龙虾市场动向,重点关注国内小龙虾餐饮消费、对外出口和小龙虾衍生品深加工三个方面,发现市场重大风险,早发现早应对;要严控金融风险,掌握小龙虾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及时反馈给养殖户,降低金融借贷的小龙虾养殖户的偿债风险;要慎重对待舆情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

(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龙虾产业健康发展

深入挖掘龙虾经济的品牌价值,积极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用品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政府要做好支持和引导工作,继续重点支持小龙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小龙虾企业做好品牌建设,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骨干企业为支撑、小龙虾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行业协会为依托、小龙虾品牌形象突出的小龙虾产业聚集区。要做精做细做强“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拓展“潜江龙虾”的营销渠道,提升“潜江龙虾”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制定“潜江龙虾”区域品牌共用标准,确保小龙虾养殖流程规范化、统一化,提升小龙虾产品质量,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附加值

目前,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条已具规模,但产业链上各环节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小龙虾产业链,扩大社会资本与产业的合作范围,除支持共享餐厅、中央厨房做大做强外,还要加强小龙虾餐饮连锁、深加工企业和旅游、大数据服务等相关配套服务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要强化产学研合作,扩大与水产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广度、深度,引入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研制开发小龙虾衍生产品,深挖小龙虾产品经济价值,推动小龙虾产业由传统的加工和餐饮消费型产业向生物医药科技型产业转型。

(四)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深挖小镇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与小镇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掘现有红色资源,聘请专业旅游项目开发机构,整体策划打造旅游精品项目,将红色文化展示与旅游有效整合。以“曹禺文化周”为平台,以“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为载体,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熊口镇红色历史文化;深挖小镇民俗文化,立足潜江皮影戏、潜江花鼓戏、潜江民歌等传统戏曲和草把龙等民俗文化,做大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建立对外宣传新媒介;搭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花鼓剧团与特色小镇的对接平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文化艺术人才支撑。

(五)深耕特色龙虾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万亩标准化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完善小龙虾养殖基地生产基础设施,优化镇域交通、通讯、环境、卫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打造以龙虾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将文化创意全方位渗透到龙虾小镇建设全过程。发展以小龙虾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民宿客栈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小龙虾农耕体验园,全力打造集生产、科普、观光、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小龙虾特色主题体验园区。

(六)加强舆论宣传,讲好熊口龙虾故事

大力推进“互联网+小龙虾”行动,利用融媒体强大的传播力,提高消费受众覆盖面,强化小龙虾及其衍生品的消费热度;通过研讨会、论坛、发布会、展博会等形式,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借助节会,抓好推介和招商,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借助“五个一”工程(一部广告片、一部动漫片、一部剧本、一部影视剧、一首歌工程),传播品牌形象,讲好龙虾故事。特色鲜明的龙虾小镇模式为长江中下游广袤的水乡提供了能接受、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猜你喜欢
口镇龙虾小龙虾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钓龙虾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小龙虾
龙虾的迁徙
人参果 脱贫果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龙虾
出现得比人类还早的龙虾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