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中不足易致病

2022-02-07 23:20张宝华
食品与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摄入量血管饮食

张宝华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补钙很重要,但是却忽略了它的好兄弟——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建议,成年人每天镁的推荐摄入量为330毫克,妇女怀孕期间每天需要增加摄入镁40毫克,达到370毫克。镁是人体含量排名第4位的矿物质,在新陈代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镁缺乏是当前第二常见的营养素不足症(第一名是维生素D),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正常人体内镁元素的数值取决于肠道、肾的吸收与肾的排泄之间的平衡,镁最初在小肠内吸收,在肾脏中重吸收和排泄。如果正常成年人每天镁的摄入量不足300毫克,或者代谢过程中丢失量过大,会导致低镁血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厌食、精神紧张等,严重时可引起癫痫发作。

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心脏血管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有“心血管卫士”之称。镁主要作用于周围血管系统引起血管扩张,对心脏具有调节作用。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等,多在人到中年之后发病,这与体内镁含量降低有一定关系。人体如果缺镁,可导致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坏死和钙化。大量缺镁会影响心肌供血,导致心律失常,引发心绞痛,增加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镁具有保钾、拮抗钙的作用,可防止胆、肾等脏器结石的形成,减少软组织的钙化机会,因此缺镁容易引发胆结石、肾结石。

镁元素对维持血管和神经的正常运行极为重要,缺镁会导致脑部血管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引发偏头痛、脑中风等疾病。

镁与钙相互拮抗、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骨骼,促进骨骼的形成。缺镁可损害体内矿物质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日常生活中若遇到应激(压力)事件,身体会释放出更多的肾上腺素,同时会消耗血糖、加速心跳以抵抗压力,此时镁的排泄量也会迅速增加。镁的大量消耗,会导致体内镁缺乏。

超负荷脑力劳动、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剧烈的运动,可使体内需镁量激增。如果饮食中没有及时补充,或身体吸收不好,都会导致镁元素缺乏。

研究表明:居住在水中含镁量低的地区的人群,高血压病、心脏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居住在含镁量高的地區的人群。

过度肥胖或者2型糖尿病、葡萄糖耐受失调等糖代谢紊乱症的患者,比健康人群更容易缺乏镁。研究表明,低镁水平与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关系密切。

挑食、偏食,不摄入或偏少摄入主食、蔬菜,饮食中钠盐过多,过量饮用咖啡、茶,均可引起体内缺镁。此外,食用太多肉、蛋、虾等含有丰富磷化合物的食物容易阻碍镁的吸收,久而久之会导致体内镁元素缺乏。饮酒会使食物中的镁在肠道吸收困难,并使镁排泄量增多,造成缺镁。

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会导致镁流失,引起镁缺乏。长期服用利尿剂、某些心脏药物会降低体内镁的含量。

通常镁元素都是在小肠和部分结肠被吸收,如果有严重的腹泻、吸收不良的情况,会造成镁元素在消化道过量丢失,人体无法吸收。此外,肠瘘、小肠切除,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肾脏疾病,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甲状腺疾病,也可引起体内缺乏镁元素。

祖国传统医学一贯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因此,预防镁缺乏十分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

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镁,只要饮食合理,机体就不至于发生镁缺乏。日常饮食要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避免食物单调。可多吃一些含镁较多的食物,如玉米、燕麦、小米、豆类、大麦、花生、核桃、胡萝卜、菠菜、芹菜叶、动物肝脏等,少喝纯净水,多喝自来水、矿泉水等。

不要过多食用含磷量高的鱼虾肉蛋类食物,不要用软饮料代替白开水,将每日的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下,禁烟戒酒。剧烈运动中,人体会大量的出汗,镁元素也会随着汗水一并流失,运动后可适当饮用运动饮料。压力过大时,身体会排出大量的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肾上腺素,造成镁的失衡。因此,在生活中应注意学会舒缓心情,排解压力。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若是因为患有某些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利尿剂,应定期检测镁离子的水平,防止药物性缺镁的发生。

如果出现明显的镁丢失,可遵医嘱服用一些补镁的膳食补充剂,并定期监测镁离子的水平。

猜你喜欢
摄入量血管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睡前花6分钟做血管操血管通畅对身体大有好处
人一天到底该吃多少
睡前6分钟,血管保畅通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中国人盐摄入量依然超标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