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编辑人才培养刍议

2022-02-08 08:28李珊珊
新闻传播 2022年9期
关键词:出版社人才人员

李珊珊

(郑州大学出版社 河南 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强大的核心力量,其视野和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出版业而言,人才队伍培养是其发展强大的基础,编辑的专业素质是“内容为王”的保障。

互联网时代,编辑传统的工作模式被改变,出版产业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信息采集、资源整合等环节发生巨大变化,对编辑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时代挑战,培养精通编辑业务、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出版社加强编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支撑。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以下称摘要),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9万亿元,同期增长1.1%;资产总额达2.41万亿元,同期增长达3%。其中,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增长5.6%,利润总额增长11.2%,增速在产业类别中名列前茅。

与行业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编辑骨干人才的稀缺。随着编辑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影响力的下降,出版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度降低。根据摘要,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从业人数为362.4万人,较2018年降低7.2%。尤其青年编辑面临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总体数量偏少,职业自信与归属感逐步降低,整体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压力较大。如何使青年编辑远离浮躁,真正静下心来从事出版事业,成为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出版社编辑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新时代高校出版社对编辑的人才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坚定政治立场,又要守正创新;既要深谙出版规律,又要提升学术素养;既要学习编辑知识,又要驾驭新技术;既要学会信息资源整合,又要打造工匠精神,成长为有完备知识体系、互联网思维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

(一)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是编辑人员应具备的基础能力。编辑出版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对编辑人员的政治觉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是编辑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面对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编辑人员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才能始终坚守底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高质量的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低质量的文化却会荼毒大众的思想,编辑人员只有严把出版物的政治导向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才能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出版高质量且富有正能量的文化作品。因此,较高的政治素养,是出版高质量、高品位、高格调内容作品的基本保障。

(二)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由高校出版社的特点决定的。高校出版社依托母体高校资源,以学术专著、教材教辅出版为主(一般占新书出版品种的60%~70%)。这就要求编辑在掌握编辑学的知识、原理外,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在某个学科领域成为“专家”。编辑人员应当在全面掌握学科理论脉络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学科前沿热点,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了解研究领域的变化,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才能科学地筛选、迅速地捕获、敏锐地洞察学科发展趋势;深耕学术出版,了解学术研究方向,才能与作者进行专业的交流,深度挖掘书稿价值。

然而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很多编辑人员放松了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探索,缺乏对前沿知识的关注和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编辑自身如果不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准与鉴别能力,很难从参差不齐的海量信息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和高水平作者,也就难以推出引领专业领域发展的一流学术成果。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编辑人员的核心能力。中华民族如果想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创新,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国家发展。对于内容为王的出版业,更需要有守正创新的精神。“互联网+出版”的新时代,出版行业秩序正在重构,编辑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时代话题,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应对新时代的瞬息万变,才能不断增强对时代的感知力,对话题舆论的引领力,为出版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丰富的动力与生机。

(四)信息整合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有着非凡的魔力,为我们提供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对编辑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信息知识的传播者和把关人,编辑对知识信息应有较高的敏感度,对知识的发展态势和成长空间有清晰的鉴别力和客观准确的判断力。在获取新技术的同时,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走出平庸出版、重复出版的误区,打破出版“有盆地、多平原、少高原、缺高峰”的现状,科学高效地利用互联网传播媒介,在知识生产与创新中搭建桥梁,实现信息的共享,推进出版现代化转型。

(五)工匠精神素养

工匠精神素养是编辑人员职业发展的长期追求。工匠精神是不断提升工作质量的信仰,保持高度的专注,追求内心的责任和热爱,这是非常契合编辑人员工作特点的。编辑工作的成果是图书,它引导人们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以出版教材教辅为主的高校出版社,对图书质量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因为知识差错的影响更深更长远。一本图书的出版需要编辑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逻辑结构、用词规范等细节反复推敲、不断精进。编辑人员应当保持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保持文化理想和工作激情,保持敬畏之心,坚守图书质量。

三、高校出版社人才培养战略举措

(一)注重党建引领

注重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制定系统的政治学习计划,将党建学习与工作实际密切结合,真正做到进头脑、进规划。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面向国家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提升主题出版和重大选题的策划能力,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能力。

(二)加强业务培训

搭建学习平台,灵活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根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关注编辑人员需求,关注发展潜力,制定长远的成长培训计划。积极推行传统导师制的“传帮带”培养模式,通过老编辑人员的言传身教,使优秀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品质薪火相传;举办名编学者论坛讲座,提高知识流动的有效性,开阔编辑视野,增强专业能力。

(三)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有利于编辑人员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氛围,鼓励编辑人员树立文化理想,摒弃贪多求快,质量低劣的现象。定期组织编辑人员知识交流及业务研讨,营造知识共享氛围,拓宽编辑人员思路,实现经验技能等隐形知识的流动,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创新。建立公正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在队伍中遴选学术造诣高,专业技能强,作风优良的领军人才,营造向标杆学习、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改革绩效管理

编辑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情怀,如果长期停留在生存层面,就会影响编校质量。出版社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畅通沟通渠道;采取激励机制,打造干事创业平台,鼓励学历职称晋升,促进员工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出版社人才结构的优化;改变传统重数量轻质量、立足当前忽略长远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薪酬激励考评机制,增强编辑人员归属感。

(五)实行校企联合

依托母体大学资源是高校出版社的优势,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为编辑人才提供钻研学术领域知识的条件。聘请专业教师走进出版社,加强编辑人员理论修养,完善编辑人员知识体系;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前沿知识理论学习,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最新方向。形成与母体学校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结语

人才队伍是出版社应对新挑战的重要资源,应当把编辑人才培养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培养学者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引导把关功能,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出版社人才人员
人才云
我等待……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