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

2022-02-08 08:28朱雨锐
新闻传播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朱雨锐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130000)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充分以新环境、新媒体发展为契机,要为文化传承、价值观塑造奠定良好基础。近些年我国的媒体发展有利长足的进步,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网络信息发展迅速,导致媒体信息传播变快、信息内容斑驳繁复,这就为人们对信息的筛选造成了困难。尤其是网络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带来冲击日益凸显,人们群众对媒体的使用及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变化,新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明晰,这就需要从业者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为和谐、文明、平等、民主的小康社会建立添砖加瓦。

一、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传统的传播交流大多以图书、新闻报道、文化讲堂、报刊等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同时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传播多集中在某一区域或城市,如岭南文化,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多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其他区域对岭南文化的了解并不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逐渐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公众号、视频平台、综艺节目等对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逐渐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在民众中的传播速度。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优秀纪录片,都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向大众进行文化传播。这种方式促使传播的受众群体逐渐从小众转向大众,其传播方式逐渐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补,传播路径逐渐由乡村走向国际[1]。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及高效性。

(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趋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播,传播方式向多元化发展,能够更大范围地增进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开发,促进其在我国各区域、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具备多样性、多渠道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增进各地区、各民族对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开发,促进区域或民族文化旅游深入发展,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价值,为当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

新媒体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发展的,其具备网络信息的重要特性,即数据存储功能强大。因此,建立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保存起到关键作用[2]。通过对我国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普查调研,将其录入到文化数据库中,使民众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等方式,学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以互联网存储为基础,以数据库建立为媒介,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迅速,降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最大范围地进行信息共享,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新媒体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提出的新媒体概念已经逐渐发生改变[3]。目前,新媒体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手机、电脑等终端传播信息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因此,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信息多元化、信息即时性强、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群体可以有选择地将接受的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如公众号、视频APP等。这就表明新媒体的信息传输并没有明确的接受者或传播者,其参与受众多元化,更大程度地扩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精神产物,其凝聚了人们长期生活的精神结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思想、习惯、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及人际交往沟通方式等。而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积为人们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代表着具有中国独有的民族精神,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更是中华语言、文化传统、思维观念、感情认同的集中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逐渐密切,民族之间的文化争锋与交融并存。因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精神发展的基石[5]。历史的不断沉淀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多元化等特点,由于每个地域发展的不同,其传统文化也具有地域性。总体上说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道德理念、行文规范等的结晶。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都是讲仁爱、守信用、尊老爱幼、敬业乐群、自强不息等,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诸子百家的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等百家争鸣时期,逐渐发展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新儒学,其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些思想之外还有传统文艺、传统风俗等融入其中,这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质、风貌的传统文化[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其形成过程中以中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并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文化,在这些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摒弃糟粕,吸收精华、吐故纳新形成属于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传统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困难

(一)传播效率低,传播范围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我国人民的文化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软实力[7]。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传统的渠道多为固定的电视媒体、报刊、文化讲座等,这些传统方式在传播效果、范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满足大范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不明显,范围受限等情况出现。

(二)传播形式较为单一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当中,部分机构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其传播的多样性较弱,这对新时期的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媒体技术不断融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们经常通过新媒体技术了解、学习自己需要的文化内容[8]。但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如果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理念与思想,仍采用传统的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就会造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达不到良好效果,文化传承滞后。

四、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途径,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可以依托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可以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改革、创新[9]。

(一)更新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思想理念决定行动方向,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首先,就要提升传播者的传播理念。新媒体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文化传播形态的变化,其媒体从业者要了解新媒体的传播核心,科学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如便捷性、趣味性等,结合传统传播模式具备的系统性、深入性等特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创新探索、优化。取长补短将传统传播模式与新媒体传播模式有效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步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最明显的特征即传播者与受众者的群体界限并不明晰,传播者可作为受众者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受众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筛选,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发。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需要传播者与受众者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且了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模式、传播机制。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涵丰富、民族性强、文化特色多元化等特点,这就要求传播者与受众者具备独立思考、评判分析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能力,才能够将正向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转发给各类人群[10]。所以传播者与受众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及时准确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析,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新媒体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准确地传播给各类人群,助力人们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内涵。

(二)认真落实,为传统文化传播夯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融合,其具备内容丰富、平台多样等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如微信公众号、视频APP、网络视频网站等。这些平台的发展都能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基础,提高文化传播速度和范围。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新媒体的格局变化,紧跟时代变化,适时的转变转播方式,让文化传播适应时代发展[11]。可以适时调整传播平台与传统文化传播平台进行整合,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的作用,结合新媒体文化传播策略,对内容进行视频制作或推文书写,形成人人可学习、可参与、可传播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同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与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微博、网络媒体等有效结合,扩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实现传统文化信息共建共享。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建立三维立体数据库,让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增加游戏类APP、互动性APP的设计,在现有的游戏、活动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提升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健全机制,创设绿色健康的文化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化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涉及内容繁复,如果不能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就会出现负面新闻、不良信息、不符合传统文化理念等内容的广泛传播,影响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这类人群,他们仍处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的培养初期,如果不能对传播内容进行把控,对中小学生成长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新媒体的法律法规,明确传播者的转播责任,严格加强对新媒体平台文化传播内容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资源要进行审核监管,如图片、影像资料、网盘、微博推文等[12]。对新媒体平台经营者进行督导,建立监管、审查、投诉、处罚机制。构建以法律法规为标准、政府进行监督、新媒体平台自律的绿色互动平台,创设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健康文化环境,形成有序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助力,提高人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结语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推进,我国的历史文化精神不断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因此,人们要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责任,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数据整理,建立传统文化信息库。传统传播模式与新媒体传播模式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多维度、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积极传播。全面健全我国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制度,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立绿色网络环境,优化新媒体平台传播路径,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传播范围、传播内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使我国历史文化能够得到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