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

2022-02-08 08:28孙闻迪
新闻传播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

孙闻迪 李 倩

(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 116033)

一、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中国电影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深层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认同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要历史阶段更是中国文化一场严峻的历史挑战。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音影文化,与媒介文化、演出文化等其他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国际化性质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在文化传播直观的视听语言形式中,中国电影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电影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际电影市场的占比率。2007年制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中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强调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和预计达成目标。据统计自2007年开始,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截止至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核心领域的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为6029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8%,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核心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的输出中,同比前些年发展状况已经达到贸易较高水平的层面。由于文化差异普遍存在,对于同一文化现象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可能演化成文化误解。这使得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受到巨大的阻碍,而这一阻碍其实是民族性与全球性这两种意向性的矛盾之处。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认同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步骤,更是推进国际能力传播建设,优化战略布局,为世界文化舞台提供丰富营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步骤。

二、中国电影传播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大局面的不断变动和国际化的竞争规则下,一个新经济时代开始出现,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加,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逐日增大。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借助不断提高的国家经济实力,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步伐,进一步提高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程度。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可视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以及其拥有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也就承担着“全球化”发展下的文化艺术传播交流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

自2000年开始,中国电影《卧虎藏龙》打开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历史先河。《卧虎藏龙》以其海外高票房和多项国内外获奖记录也被称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传奇之作。电影中所展现出的武侠文化与道家哲学精神,在海外观众中建立了中国形象,传达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民族性,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历史沉淀。同为武侠电影《英雄》于2002年12月14日上映,该片中国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区上映,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影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长城》自2016年12月上映后,以接近43.48%的排片率稳居全国第一,于2017年2月17日在北美3325个影院正式上映,首日票房590万美元(4050万人民币)成为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又一高票房收获电影。即使《长城》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但也是一部中国风浓郁的电影,影片中传递的中国文化和价值与标准的好莱坞故事结合,电影主题故事中不仅仅在讲主人公的成长与转变,也在强调集体的作用,展现中国文化团结包容的精神内涵。从以上几部影片的高票房和世界市场中的强烈反响可以看出,这突破了中国电影的传统叙事模式,是中国导演在西方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艺术实验展现,更是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东方神韵,西方表达”。不但是中国文化符号的特殊表达,更将表现方式与西方的叙事方式进行合理结合,这正是这类电影在世界电影中获得认可的关键原因[7]。反观近年大火的《战狼2》,该片在国内和国外的反响出现了极大反差。据统计在全球票房中,仍以国内票房为主,而海外票房仅占总票房的1.88%,虽然该电影创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模式,改变刻板的叙事模式,融入商业市场化模式,抓住中国国人情感认同这一契机,彰显中国军事、国防等实力的增强,树立更加坚硬中国形象,留下深深的爱国主义烙印。类似题材的《八佰》《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等》系列电影同《战狼2》都是属于国内红色主旋律电影,但是这种集国家、政治、集体于一身的中国军人形象与外国电影中所推崇的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是背道而驰的。影片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在西方观众中难以引发共鸣。

总而言之,无论是《卧虎藏龙》《长城》《英雄》等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突围表现,还是《战狼2》等红色主旋律电影在国际受众遭受的冷遇,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经历。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对外传播中要增加对于国际市场的沟通和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平衡中国文化影响力与世界文化接受包容程度,平衡国内和国际文化差异性和共通性,要提升电影价值观和中国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表达。

三、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优秀文化进一步输出,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文化建设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于文化输出的重视和对文化产业的建设性帮助,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走入正轨蓬勃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更多的文化输出方式,建立了更多更大的发展平台。要提升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能力,就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2014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解决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的困难也就是解决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矛盾:文化民族性与全球性、文化产品传播途径与手段、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平台。

(一)中国电影输出既要保持中国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又要注重世界的“认同性”

由于文化差异普遍存在,对于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解读甚至可能演化成文化误解,导致国内外对于同一部电影的评价南辕北辙,严重时会导致国外对中国的看法的偏差。这使得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受到巨大的阻碍,而这一阻碍其实也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这两种意向性的矛盾之处。中国电影对外输出时,需要把文化转化成世界大众所接受的认同性文化,即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的交互转化。从全球视野来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上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与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而就是这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整个的世界文化。哲学家罗素说过“多种多样才是美丽的”不同的文化能够共融,就成为了一种更高级别的文明。曾任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担任评委的法国《世界报》影评部负责人米歇尔·傅东面对中国电影的评价时曾说“中国的电影非常有生命力,感觉很细腻,表现了一种非常日常化的个体的生命,个体的生活”。对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如何走向世界时说到“中国电影应该创造自己的模式”要从“电影文化角度上注重创新和多元化,培养电影观众,从长远和本质上努力发展民族电影产业”。中国电影承载的本质是中国文化,而中国电影走出去仅强调民族性是远不够的。如今的文化背景下,寻找世界文化的共同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使世界受众群体可以产生共同价值观。这样既可以提高本国民族的接受度,又可以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打造出符合国内外欣赏水平的高质量的电影文化产品,展现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

(二)中国电影输出要不断创新新的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

在新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也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而便捷。电影是立足于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之上进行的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发展的转换。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与国际各大媒体平台不断交轨,而网络媒体评论的传播对于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引导性[1]。在中国电影的媒体传播中,其传播力程度的深浅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部电影的生产价值的重要指标,更是对电影深度和广度的重要表现。

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中,除线下电影院展映外,线上网络和电视媒体的传播更加划算与便捷。由于国内外网络设备存在技术性差异,导致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展映效果不佳,使海外观众在线上观看中国电影较为困难。这就要求中国电影对外输出时要不断创新新的文化产品传播技术,提升网络标准化水平,优化现有网络展映平台技术水平,引入相关国际化科技人才,保障网络观影现代技术化服务,为提升国内外网络传播畅通,打造中国电影优质网络传播平台,以提高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效果。同时舆论媒体传播对于中国电影的传播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承担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具备国际舆论影响能力,对电影评价要有客观、公正的分析和正确的传播方式,在舆论的积极正确引导下,传播展现优秀的中国文化。扩大海外市场占有率,实现国际观众的正确价值引导,提高国际传播效果[1]。

(三)中国电影输出要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平台

由于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不一致,导致了本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占有量不同,体现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化产品输出时,中国文化产业在规模建设上、管理体系上等都与国际标准有巨大差异,在影片及其文化产品发行和销售传播上多处于被动地位,导致文化产品输出困难,产品收入较低,无法稳定供应输出生产链,最终导致文化产品输出水平低下。近年来,面对“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后所迎来的新的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产业的出口额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从文化产品的传播本质来看,是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而言,正是中国现阶段文化产品的初级传播阶段的不成熟,才能给予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未来更多的发展空间。相信市场的调节能力,逐渐适应国际市场,建设一个健康、便捷、广阔的文化贸易途径和交流机制,从而融入世界文化主流。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平台,使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推动世界文化和电影产业的多元发展。

结语

世界电影市场水平高、速度快,而中国电影对外发展起步晚又没有对外传播经验。自2001年开始,中国经济水平与日俱增,中国国际地位话语权逐渐增大,中国电影走出去才逐渐正式进入到实践领域发展,中国电影肩负着世界上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强烈使命。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电影想要站上世界舞台,就要秉持一种从容的立场,理解文化差异性增加文化共通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寻求中西文化契合点。在文化认同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维护中国文化特殊性,丰富世界文化多元化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国际合作,开辟海外新型宣传途径,增强国际话语权;培育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制定适应性策略,结合自身条件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努力竞争世界市场主体地位,不但要做好规则的遵循者更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构建起平等、活跃、前途无量的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使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站上世界舞台中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