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广允缅寺中的汉文化元素影响

2022-02-08 03:34尚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正脊沧源傣族

尚琪

(临沧市文物管理所,云南 临沧 677000)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区域总面积2446.43平方千米,全县人口18.85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5.19%。该县是以佤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直过民族”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沧源居住的民族早为百濮集团的濮人,明清以后有傣、拉祜、彝、汉民族逐渐迁入。内地汉族迁入沧源,始于明末清初。沧源勐董、勐角一带的傣族大约在明洪武年间,由勐卯(今德宏瑞丽市)出发,经缅甸的木邦、滚弄,渡过滚弄江进入孟定,其中一支先到勐董与勐角,然后北上,经勐省而至耿马,故勐董、勐角的傣族与耿马傣族同属一支。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也被称作“小乘佛教”,是古印度部派佛教的一个分支,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南传佛教自7世纪前后传入中国西双版纳地区后,又在13~17世纪先后传入德宏、普洱、临沧等地区,而大规模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并有较大发展则是在15世纪以后。15世纪末期南传佛教传入临沧地区,最初传入临沧地区的南传佛教派别是润派,16世纪下半叶以后,临沧、沧源、双江、镇康、永德等县的傣族、布朗族以及部分佤族也接受了南传佛教①。据沧源县县志记载,沧源境内南传上座部佛教于公元1407年(明永乐五年,傣历769年)首先传播于勐董、勐角各傣族村寨。有学者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分作西双版纳、德宏、临沧与思茅三种类型。耿马、沧源一带的佛寺建筑形式也大体与德宏相同,然又多为地面建筑,其受汉族建筑的影响更甚于德宏②。目前临沧市共有宗教活动场所——佛寺建筑共311座,其中沧源县75座。

1 广允缅寺概况

1.1 建筑构成

广允缅寺(傣语“瓦广允”,意为城东佛寺)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大街北侧的往娥村内,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始建于清代。广允缅寺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占地2200平方米。由主殿、南北大门、僧舍、陈列室等建筑构成。原有藏经楼一座,今不存。主殿建于高0.5~1.5米的基座上,由一围廊式歇山顶三重檐殿堂与四方形五重檐亭阁组合而成,面阔五间,宽14.8米,进深八间,长24.4米,在进深方向开大门,三围柱结构(檐柱、外金柱、里金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为穿斗式木架结构(图1)。

图1 广允缅寺主殿

屋面铺青色筒板瓦,正脊中央有宝瓶,正脊两端鸱吻相对而立,其形酷似鱼,仅置于正脊之上。正脊、垂脊和戗脊上少有其他装饰,屋顶古朴大方。

主殿为三重檐歇山顶,第三层檐下两侧面和北面形成殿堂回廊,亭阁下为过厅。殿堂正面是六扇格子门,门窗作透雕装饰,透雕山水、人物、花卉、双狮等图案。梁枋门柱及二、三层板壁上绘有傣族传统工艺的“金水”图案。殿内顶部铺木板,饰藻井图案,二层檐间挡板,木窗饰浅浮雕佛像图案,梁柱间雀替为雕刻,柱饰有贴金滴水图案。

亭阁为角楼式样,歇山顶,各层檐下饰五踩斗拱,拱下雕刻云纹图案(图2)。正面正中两柱盘旋两条木雕金龙,龙尾在上,龙身盘柱而下(图3)。金龙硕大的头颅和锋利的前爪伸出柱子一米多,显得张牙舞爪,异常威武,门前正中原悬一琉璃圆珠(现已毁),寓意“二龙取宝”,带有明显的汉文化气息。

图2 广允缅寺亭阁

图3 广允缅寺大殿柱前的龙

殿堂外廊设围栏,其下为砖砌须弥台式,束腰为砖雕(图案为龙、凤、麒麟等),现仅有少量残存,其上为木栏杆。门楼除正面明间外均用檐墙围护,是上座部佛寺的传统风格。

1.2 建筑装饰图案布局

广允缅寺的壁画可以分为大殿内墙壁画、大殿顶部壁画和外围壁画三部分。大殿内现存壁画8幅,绘制于大殿内墙上的粉墙重彩壁画位于殿内佛龛两侧(即南墙和北墙),由对称设置的各6幅壁画及佛龛背后(即西墙)2幅壁画组成,总面积约48平方米。其中4幅依木格窗布局,使画面围窗形成倒“凹”字形。壁画按内容依次排列为《舞女图》《饭王苦心》(图4)、《车匿还家》《降魔图》(图5)、《欢庆王子回国》《极乐世界》《化城图》《广夏图》③,内容为佛传故事且具有社会风俗内容。

图4 《饭王苦心》局部

图5 《降魔图》局部

除了以上大殿内壁画外,在广允缅寺殿前阁厅藻井南北上檐的两侧木板上,还对称性地绘制了被傣族视为吉祥神的《金娜丽》和《金娜拉》两幅木板重彩壁画。乐神金娜丽,人面孔雀身,手执一琴,善乐;金娜拉也是上身为人,下身为孔雀,善歌舞,其造型即是傣族节庆盛装中的舞者形象。

2 广允缅寺建筑及装饰图案的傣汉艺术交融

从地理位置看,广允缅寺紧邻缅甸,但在历史文化脉流上一直同汉族联系紧密。从政治源流看,约在17世纪土司罕信忠执政时期,勐董地区经济极为繁荣,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并用宗教笼络人心,以宗教为其施政鸣锣开道,他通过永昌府的杨大人(姓名不详),从大理、剑川请来建筑工人,大兴土木,自烧砖瓦,修建佛寺。大理、剑川主要为少数民族白族的聚居地,云南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从中部地区迁徙过来的能工巧匠不在少数,随着汉族的迁入,一些营造技法逐渐被当地人所掌握熟悉,因此该处请来的建筑工人应具有一定的建筑技能背景,并且熟练掌握了传统古建的营造技法,也在一定程度融入汉文化元素。

2.1 建筑样式

从建筑外观的整体设计看,与西双版纳式佛寺使用挂瓦,一般做成分段的梯级叠落檐形等缅甸、泰国佛寺风格相比,广允缅寺融入了很多汉族建筑手法,如: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呈“人”字形跌落,坡度较缓,屋面铺青色筒板瓦,正脊及戗脊上除脊兽以外少有其他装饰,整体风格古朴大方。在梁柱之间也可见汉式建筑的斗拱与雀替,且装饰图案精美、内容丰富多样,除花鸟瑞兽、几何形纹外,其内容多是汉地较为常见的祥云、龙凤等装饰。

2.2 装饰图案

2.2.1 龙

在南传上座部佛寺中,那伽是最常见的龙形象之一。那伽是一种源自印度神话传说的蛇神,翻译成中文时被译作“龙”,在东南亚国家至今依然存在着那伽崇拜。现在的形象是由眼镜蛇演变而来的,头窄而扁,帽兜状扁颈,头的数量不等,多为一头、三头、五头、七头、九头,有的有爪,有的无爪④。那伽作为佛教中重要的守护神,最常见的是成对出现在寺院门口的扶梯装饰中。但广允缅寺过厅左右梁柱上盘旋的两条木雕巨龙,区别于南传上座部佛寺中的另一种龙那伽。为融合汉文化的装饰,汉式的龙头颅硕大,头上长角,长鬃鲶须,左柱巨龙为四爪,右柱巨龙为五爪,四肢威武有力,身覆金色龙鳞盘柱而下,显得高贵威仪,气势非凡。原门前正中悬一琉璃圆珠(现已毁),寓意二龙取宝。大殿内对称两根柱上,绘有两条盘旋巨龙,脚踏祥云,龙头硕大,长鬃鲶须,威风凛凛,带有明显的汉文化气息(图6)。

图6 广允缅寺殿内柱上的龙

2.2.2 鸱尾

鸱尾原本是一种水中神兽,鸱尾是殿阁类建筑屋顶上的特有装饰,用以表示这类建筑的重要地位。云南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东南亚国家,并且主要由泰国、缅甸两国传入。东南亚国家佛寺建筑正脊两端则多以琉璃或金属做以高耸的翘角装饰之,在吻兽的位置多以龙凤等动物为主。相比之下,融入汉文化元素的广允缅寺,其正脊两端鸱吻相对而立,其形酷似鱼,尾部向前卷,有鱼鳍,怒目而视,嘴有獠牙,口未咬正脊,仅置于正脊之上,与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寺有一定差异(图7)。建筑构件、结构形式及装饰符号的吸收,充分体现出汉地建筑对广允缅寺建筑艺术的影响。

图7 广允缅寺正脊鸱尾

2.2.3 壁画

从广允缅寺大殿内壁画的造型特征看,均为单线平涂、重彩、散点透视法,人物造型准确、生动,设色皆采用线描勾勒、浓彩敷色的中国画传统技法。画中有人物、楼阁、城池、园林等,人物有官员、仕女、兵丁等,服饰多样,其中部分妇女服饰与现沧源、耿马一带的汉、傣妇女服饰样式相同或相近,王公将相、文人商贾、兵丁仆役的穿戴大多与内地汉族装束相似,画中亦可见武士马蹄窄袖上衣、顶子等衣着为典型清代服饰。例如,《饭王苦心》图中,亭阁左侧有一着明代服饰与一着清代服饰的侍者同台亮相,画面左下角有一头戴蓝色头巾、身着蓝色短上衣、白色下装、拄棍的傣族老人,一同样装扮的围坐篝火取暖的傣族老人及头戴蓝色头巾、身着黑色对襟短上衣的傣族妇女。在南传佛教故事中,《降魔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智斗魔头,土地女神梳动长发变成汹涌河流,将众魔统统冲走的情节。这一情节为南传佛教艺术所独有,也是画得最多的题材。在广允缅寺《降魔图》画中,土地女神为身着傣族偏襟短衣、腰系筒裙的傣族小仆哨,这表现出广允缅寺壁画虽然在表现形式和造型风格上受到汉地佛教壁画的影响,但在画面情节的表现上契合了南传佛教中佛传、佛本生故事以及傣族民间故事的相关内容,都具有鲜明的“傣味”,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此外,壁画中的榜题和文字说明皆为傣文,因部分破损,暂时没有翻译成汉文的例子,但还是能看出这与观看对象是广大傣族信众相对应。

3 结语

据云南省志记载,广允缅寺为清朝廷调停耿马土司内讧,册封罕荣高为土司时所建,有不少学者认为壁画《舞女图》描绘的内容是当时册封土司时的盛况。经对沧源县文管所第一任老所长胡德权(男,佤族,71岁)进行采访,得知当地传说广允缅寺是为了册封新土司而建,建造的工匠是从大理、剑川请来的,这与沧源县县志里记载的“清初,罕信忠大兴土木,通过永昌府杨大人招请大理、剑川建筑师傅,建造佛寺”这一说法相吻合。也说明从广允缅寺建筑形制及风格上看,其基本是汉式建筑,同时壁画中的楼阙屋宇,深沉宏阔的歇山式大屋顶,韵致清新的梁架结构,别具风韵的碧瓦翘檐,秀丽俊逸的雕栏玉砌、回廊隔板、斗拱雀替,以及用石头和城砖砌成的殷实厚重、结构紧凑的高墙围垣、拱门等,基本与汉族、白族相同。壁画内容在基于宗教故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政治事件与当地风土人情,融合了汉族、傣族、白族独特的民族元素,进行了二次创作,将泰缅佛教艺术与内地汉文化有机融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或本土特征,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人文风情,是傣汉文化相融的结晶。

云南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是由东南亚地区国家传播引入,尤其以泰国、缅甸为主,其建筑风格以及装饰图案受到东南亚国家显著影响,但是在与内地的频繁交流中又受到了汉文化的强烈冲击。沧源县紧邻缅甸这一佛教大国,地处西南丝绸之路的辐射区,与中原汉文化、大理白族文化、南传佛教文化均有密切交流。广允缅寺由于受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等因素影响,其佛教建筑的装饰图案文化呈现地方鲜明特色。或许正是这种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互动,才产生了“汉化夷,夷化汉”的现象,呈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图案风格,也彰显出广允缅寺独特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

注释

①肖耀辉,梁晓芬,王碧陶.云南佛教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305-313.

②邱宣充.傣族地区小乘佛教的建筑与造像[M]//王懿之,杨世光.贝叶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472-482.

③安佳,赵云川.广允寺壁画的粉本探寻与推考[J].中国美术,2021(3):50-55.

④黄咪咪.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装饰图案的文化构成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正脊沧源傣族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住在皇帝头顶上”的故宫镇物
沧源佤族革命历史档案展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华四维手法正脊浅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