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栽培技术与提升种植效益的措施探讨

2022-02-11 07:52
种子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优质小麦品种

孟 新

(单县终兴镇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300)

小麦是面粉的主要原材料,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在我国已有5 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我国粮食作物第二位。小麦栽培技术根据小麦生产规律总结而成,对我国小麦种植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科学的小麦栽培技术可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

1 影响小麦种植效益的因素

1.1 内部遗传品质

小麦的种植效益与栽培质量会受内部遗传因素的影响。小麦内部遗产品质较差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导致小麦产量及质量下降,致使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为了确保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结合小麦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高产优质品种,避免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内部遗传品质的影响[1]。

1.2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影响小麦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不同。小麦生长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土壤、雨水、光照等。土壤中营养元素较少,不能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会导致小麦生长速度缓慢,造成小麦产量与质量下降。种植人员应加强对小麦的日常管理,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小麦产量及质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

1.3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也是影响小麦种植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种植人员要想栽培出优质小麦,必须选择科学的小麦栽培技术,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求不同,为了促进小麦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应根据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选择符合小麦生长规律的栽培技术,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2]。

2 优质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采用科学的小麦栽培技术有四大益处。一是增加产量。科学的小麦栽培技术可以确保品种优质,土壤肥沃,环境适宜,进而提高小麦产量。二是提升质量。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使其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三是降低种植成本。应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可以减少人工,降低化肥和水电费用,提高小麦生产经营水平。四是推动小麦种植规模化发展。应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可以促进农户增收,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规模化种植。

2.1 选择品种

为了保证小麦栽培质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做好小麦的选种工作。选择小麦品种时,应综合考虑小麦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如果小麦种植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且多雨,可以选择半冬性小麦品种。如果小麦种植区域气温较低,应选择耐寒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否则会降低小麦成活率,给种植人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小麦种植区域土壤条件较差,营养成分无法满足小麦生长所需,应选择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2.2 处理耕地

种植小麦前需深耕土壤,改变种植区域的土壤结构,清除种植区域的杂质和垃圾,避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同时,要合理控制土地的酸碱度,为小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土壤酸性超标,可以在土壤中施加生石灰调和[3]。

2.3 科学播种

小麦生长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提高小麦成活率,种植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促进小麦种子迅速发芽。如果在温度偏低的地区种植小麦,可以选择秋收后播种,并科学确定小麦种植深度,提高土壤对小麦种子的保护力,降低低温对小麦的影响,提高小麦种植效益。

2.4 合理施肥

根据种植经验来看,在小麦种植前施加底肥能增强小麦长势。施加底肥之后,小麦具备良好的生长特性,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越冬期间不易出现死苗问题,可有效提高成穗率,从而提升小麦的整体产量。种植人员需做好施肥工作,提高土壤肥力,夯实优质高产的基础。在种植期间,可以选择腐熟的畜禽粪便作底肥,同时辅以一定量的尿素、硫酸钾、磷酸二铵以及硫酸镁等肥料。此外,需控制施肥量与施肥频率,结合土壤状态与小麦品种需求,选择适宜的施肥品种与施肥周期,采取专业的施肥方法,控制施肥总量[4]。

2.5 田间管理

在小麦种植期间,种植人员需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保证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种植人员应定期检查小麦的出苗情况,查看周围是否存在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一旦发现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为小麦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同时,应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及时补充养分与水分,促进小麦健康生长。

2.5.1 冬前管理

种植早茬麦时,需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发芽、分蘖与长根,做好冬前管理工作,对小麦分蘖期进行严格管理。种植人员需在保障小麦发芽率的基础上,确保小麦根系正常生长,提高小麦分蘖能力,增强小麦整体长势,提高小麦抵抗力。小麦出苗之后,种植人员需检查是否存在缺苗现象,一旦发现,及时补苗。为了有效提高小麦生长效率与分蘖成穗率,可适当喷洒多效唑溶液。针对长势较弱的麦苗,喷洒适量的生命素溶液,有效增强麦苗长势。冬季需结合实际开展填压工作,填实地表裂缝,避免水分流失[5]。

2.5.2 返青起身期管理

春季小麦进入返青起身期,即生长根系、叶片以及分蘖的时期。在此阶段,种植人员需开展合理的管理工作,提高晚苗的生长效率,抑制旺苗徒长,增强麦苗整体长势,提高麦苗成穗率。该时间段,种植人员需根据麦苗根系实际情况,做好根系生长的控制工作,保障麦苗越冬之前能有效分蘖。同时,应结合浇水与施肥工作保障麦苗获得充分的养分与水分,促进麦苗生长。

2.5.3 灌浆期至成熟期管理

灌浆期至成熟期小麦生长速度较快,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时期的管理,种植人员需着重保护小麦根系与叶片,做好施肥工作,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拔节期与孕穗期需增加穗子数量,提高麦粒质量,合理追肥。施肥结束后需适量浇水,促使小麦充分吸收肥料。也可以直接针对叶面喷肥,有效提高麦粒质量,优化小麦品质[6]。

2.6 病虫害防治

小麦栽培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影响,导致小麦产量与质量下降,影响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解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种植人员应了解小麦生长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制订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

2.6.1 蚜虫

蚜虫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之一,感染后小麦叶片会出现斑点,之后逐步老化,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种植人员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尽量选择早熟品种。小麦接近成熟期,蚜虫无法对其造成严重为害,可以在小麦种植区域释放蚜虫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有效消灭蚜虫[7]。

2.6.2 纹枯病

纹枯病在小麦生长的任何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并呈现不同的发病特征,主要为害小麦茎秆基部与叶鞘部位,发病后期可能扩展到剑叶,造成穿顶现象。小麦分蘖期到拔节期是纹枯病的主要为害时期,发病后茎部与叶鞘上方会出现中间灰、边缘棕褐色的云形斑,呈现水渍状,导致茎壁失水而坏死。

防治纹枯病主要采取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两种方式。就农业防治来说,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严禁出现连耕连作情况。就药剂防治来说,当病株率指标达到20%左右时,需立即开展防治工作,最佳防治时期为返青起身期和抽穗期,具体可以采用粉锈宁药剂1 125 g/hm2,或采用乔果利药剂喷雾防治。小麦完成返青14 d 后可以使用50%井冈霉素防治。

2.6.3 锈病

锈病也称黄疽,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体可分为条锈、秆锈以及叶锈。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条锈,其次是叶锈。锈病的主要特点是流行性较强、损害较为严重、发生范围较广。小麦感染锈病后,麦叶与麦秆上会出现明显的黄褐色粉泡物体,即夏孢子堆。平均每个孢子堆中会有数以千计的夏孢子,随着风传播到其他麦田中。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下,孢子会迅速萌发并侵袭小麦,大大降低小麦产量与质量。

针对锈病可以采取农业防治法与药剂防治法。采用农业防治法需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调节播种时期,适当增加灌水频率。采用药剂防治法需在每一地块中取样,当病叶率达到1.5%左右时,使用粉锈宁乳剂防治。

2.6.4 白粉病

白粉病常见于20 ℃左右的环境,在长势较为衰弱且抗病能力较弱的麦田中更为常见。白粉病会为害小麦叶片、茎秆、叶鞘等部位。通常在叶片的正面出现较多,背面相对较少;叶片下部分出现较多,上部分相对较少。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会出现明显的灰白色霉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形成类似圆形的白粉状霉斑。

防治白粉病需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在收割之后及时做好中耕工作,消除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合理施肥与灌溉,精细化耕作,有效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2.6.5 赤霉病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类病害,在小麦栽培过程中,遭遇连续的阴雨天气、气候环境较潮湿极易引发赤霉病。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叶片会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扩展到全穗,麦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

防治赤霉病需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确保所选种子没有病菌,适时早播,适当施加钾肥与磷肥,有效提高植株抵抗能力。及时清理发病初期的传染源头,在播种期间确保精耕细作,清除玉米、棉花、高粱等前茬作物的残留物,消灭病源寄主。齐穗期至始花期适宜采用药剂防治法,可以使用50%多菌灵药剂31 500 mL/hm2,并于4 d 之后再次喷洒。该时期既是最佳防治期,也是病害高发期,种植人员需根据田间的病虫害情况选择药剂并配合施肥,适当补充尿素等肥料。

2.6.6 根腐病

根腐病是禾旋孢腔菌引发的病害,在小麦生长的各个周期均可能出现。小麦苗期发病会导致成株期的小麦茎基部位枯死。根腐病会在短期内快速蔓延,导致麦田严重减产减质,种植人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是轮作倒茬。对于小麦而言,采取轮作两年的方式,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二是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现阶段并无抵抗根腐病的小麦品种,只能优中选优,结合实际情况挑选抗病性强的品种。三是处理种子与土壤。根据种子质量的4/10 000 配制禾果利,将福双美药液按照30~45 kg/hm2的用药量拌细干土,并将其混入土壤中,有效降低根腐病的发生概率。四是深翻土地。有效减少田间的病原体与病菌,精耕细作,确保土壤通气性良好。

2.7 气象灾害防控技术

防御干旱时,需加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小麦拔节、孕穗期的灌浆水施加工作。考虑到部分田块缺乏灌溉条件,建议选用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深耕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冬季气温过低可能带来霜冻灾害,建议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培养壮苗、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防御大风与热风,采取综合农业技术措施,提升小麦产量。

2.8 氮肥后移技术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后施是指控制施肥量,根据田间小麦的追肥情况,适时延长施氮肥的时间。拔节后要注意小麦叶片颜色的变化,补充氮肥。施用氮肥的过程中,应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播种,播种后要及时浇灌,保证水分和肥料有效发挥作用。在控制效应方面,氮肥后移技术保证了作物对氮肥的有效利用,为提高小麦产量、增加穗数、千粒重和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原则与意义

3.1 原则

在优质小麦栽培过程中,种植人员要考虑小麦质量问题,兼顾小麦产量,致力于达到产量与质量同步提高的目的。部分种植人员为了追求产量忽略了小麦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对后续增加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粉加工十分不利。反之,如果盲目追求小麦质量,忽略了小麦产量,极有可能导致粮食短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优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选择合理且科学的技术,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与此同时,优质小麦栽培需采取绿色可持续的栽培技术与发展策略[8]。小麦栽培属于一项长期工作,是具有试验特点的工程,只有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与发展原则,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优质小麦栽培与培育,从而推动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意义

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优质小麦培育过程中,采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小麦栽培技术开展小麦培育与种植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对小麦的需求。优质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化与提升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奠定粮食出口基础,有效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9]。

4 结束语

优质小麦栽培技术能帮助种植人员合理选择小麦品种,处理种植区域土壤,督促小麦种植人员做好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小麦质量与产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广泛应用与推广小麦栽培技术,推动小麦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优质小麦品种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哭娃小麦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