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红色新闻史 一部广播剧再现英烈足迹

2022-02-17 23:10池志红王祺加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邹韬奋阿华广播剧

◎池志红 王祺加

(1.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2.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9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涌现了千千万万英烈,他们忠诚于党、英勇不屈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福建作为中央苏区老区之一,在红色革命史上书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红色故事,其中出生在福建永安的邹韬奋先生,从一个民主人士、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成长为共产主义坚定信仰者的故事,感人至深。为了纪念这段红色新闻史,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永安市融媒体中心创作了一部广播连续剧《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邹韬奋先生为原型,讲述了邹韬奋先生(1895年至1944年)童年求学,参加革命,从事教育编辑,加入抗日救亡运动,被反动派逮捕以及病重弥留之际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感人故事,展现了邹韬奋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反映了他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这部广播剧共有4 集,每集30 分钟左右,除了在福建省广播电台、三明市广播电台、永安市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播出外,2021年10月还被《学习强国》APP 收录,分16 集播放,受到广泛关注。

一、开篇点题,制造悬念

本剧的开头先声夺人,从邹韬奋先生在延安的追悼会说起,出场的都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共产党先驱者,主持追悼会的张仲实同志是马列著作的著名翻译家,博古、邓颖超、朱德等党中央高层人物出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专门评价邹韬奋先生,特别是毛主席对先生的评价为大家所熟知:“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是对韬奋精神的至高评价和精辟诠释。张仲实同志在悼词中念邹韬奋先生的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这样的开篇布局,直接点题,既让听众了解韬奋先生在中国红色新闻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设置悬念,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要求入党?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改弦易辙,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有了这样富有悬念的开头和倒叙手法,本剧再从他的出生和童年说起,求学、就业,从一个新闻记者成长为杰出的新闻出版家,这其中与抗日救亡图存运动紧紧相随,从他对国民党统治的困惑,到辞去国民党参政员一职联合各界抗日、成立全国抗日救国会,再到与周恩来秘密会见、到东江抗日根据地亲身体验等等,整部剧顺势展开主人公的一生,引导听众从中追寻“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场景设置得当,富有戏剧张力

演出一部戏剧作品时,演出主体所传送的信息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等等,通过受体的作用达到完成。[1]当观众从演出中所接受的信息与观众各自所积累的生活信息互相贯通时,就会产生联想并产生共鸣而激发出参与创作的高度热情,我们把这种能高度激发观众创作热情、引起观众对演出主体高度关注和期待的内聚力称为戏剧张力。红色戏剧如果没有戏剧张力,宣教概念过多,就会让观众失去兴趣。在《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部广播剧中,编剧较好地通过场景的设置、对话、旁白等来推进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变化,比如,在几场办公室场景中,邹韬奋与黄炎培(早期加入同盟会,在国民党具有较高地位)的对话以及邹韬奋与反动文人、特务的对话,说话方式、语气以及流露出的思想境界完全不同,随着时空的推移,这几场对话显示出邹韬奋从一个新闻界新手到资深主编,再到凭着记者敏锐嗅觉和对时事大局的判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通过对他一步步成长历程的呈现,戏剧张力逐步加强。

剧中有个场景是在1921年邹韬奋初见黄炎培。正在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问:“为什么想来新闻界?”邹韬奋说:“因为我觉得新闻媒体是督促社会进步的方式,我学机电是因为父亲受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而我的父亲之所以能够接触到实业救国这些进步的思想,都是依赖《申报》这类的新闻传媒。”可见,邹韬奋想成为新闻记者的初衷很单纯,就是想影响更多的人,督促社会进步。

当韬奋先生在上海联合各界爱国救亡组织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时,不幸遭到国民党逮捕。剧中有这样一幕,在监狱里,特务和反动文人用高官厚禄来劝说韬奋先生改变政治理念,识时务地站到国民党这一边,韬奋先生拒绝了,坚定地说,“国难当头岂可只顾自己的利益!若不能唤醒国民,救亡图存,到时大厦将倾,覆卵之下安有完卵。”这一场景,表现了韬奋先生越是危难之际,越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本剧主要选择发生在邹韬奋先生短暂一生中的重要事件来设置场景,比如,离家求学、初进新闻界、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创办《生活周刊》等大事来展开,场景典型,对话精炼,加上旁白以邹韬奋的思想变化为主线、以办报刊生涯为副线,吸引听众与剧中主人公共同探索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邹韬奋先生寻找拯救苦难深重中国道路的呈现。

三、虚构角色与真实人物共存,相互映衬

在本剧中,文学创作与真实传记相结合,既塑造了邹韬奋的祖父、民主爱国人士黄炎培、沈钧儒、共产党高层干部张仲石等真实人物,也虚构了一些角色,比如,邹韬奋的助理小宋、同窗好友严华等,通过他们与邹韬奋先生互动对话,推动广播剧情节的发展,同时呈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比如,剧中设置了邹韬奋先生的同窗好友严华(又名阿华)——一个小地主的儿子这样的角色,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编剧的意图,就是要通过严华这个虚构人物,代表一群与邹韬奋先生同龄的青年,反映普通大众的所思所想。

本剧通过严华和邹韬奋的多次对话看出他的思想变化,比如,邹韬奋先生决心从南洋公学退学,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一心要写文章,开启民智,引领社会潮流。剧中,他与严华是这样对话的:

阿华:不能这么说。我老家是江浙那边的,我们那边有个青年,和咱差不多大,叫周恩来。这个老哥吧在我们那边挺出名的,因为他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先生问大家为啥读书,他语出惊人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邹韬奋:哇!很厉害!

阿华:对吧。我也觉得他好厉害,本来我爸都说要不我别读书了,在乡下好好当个小财主,但受他影响,我也想振兴一下祖国的机械行业。毕竟就你说的了,凭啥这些机器机电的,都是洋字当道啊!

邹韬奋:嗯对!那他后来呢?

阿华:他吧读完私塾又去天津学校读书,后来好像去了日本,也不知道回来没,他就一直学的文学,他觉得只有文学和思想的传播才能唤醒大众,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

邹韬奋:嗯……有道理!我决定了!我要退学!

阿华:啊?

邹韬奋:我要备考上海圣约翰大学!

这场对话,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将周恩来这个同时代的真实人物作为楷模放到了对话中,让他成为邹韬奋先生的引路人,非常真实可信。

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光看表面是不能判断的,只有看他在面临切身利害、生死攸关的时候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才能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2]。剧中,阿华多次出现,邹韬奋先生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因为救亡图存而发生七君子事件,邹韬奋先生流亡海外,这时本剧安排他与同窗好友阿华在伦敦不期而遇,进行了一场中国该走向何方的对话:

阿华:哎也没办法,归根结底蒋介石是个军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啊。倒是你啊恩润,不要去和他们硬顶,你一个拿笔杆子的,能顶的过他们拿枪杆子的吗,达则兼济天下,穷先独善其身啊!

邹韬奋: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独善其身!数十万日寇侵我东北随时南下!欧美列强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再独善其身下去!中国就完了!

阿华:好好好你是对的你是对的,你读书的时候就这样我不和你争。

邹韬奋:你怎么能这样!

阿华:恩润啊,我还是习惯叫你恩润不习惯叫你笔名。恩润啊!蒋介石他们一帮军阀建立起来的政府,你指望他们怎么样?国内那个所谓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威风凛凛的担任蒋委员长,说白了不就是一帮军阀里他规模最大嘛!

邹韬奋:但我们要努力啊!毕竟国内还有宪法,我们要努力建设成民主政府!

阿华:哈哈民主政府?好,恩润,就算建立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府,又能怎么样呢?

邹韬奋:那就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了啊!

阿华:呵,恩润怎么可能?就拿这英国来说,他们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府时间够久了吧,连流浪汉都有投票权,可是有什么用吗?流浪汉投票之后还是在流浪啊!你去伦敦城郊的资本家工厂里看看,那里面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拿到手的薪水只有几十便士,这就是你所向往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

邹韬奋:怎么可能?八小时工作制不是早就提出来了吗?

阿华:是啊,但有什么用吗?法律的确规定了,但是监管不严!你不干就把你开除了!到时候你连一天几十便士都赚不到了!

邹韬奋:啊怎么会这样!

阿华:这就是你所羡慕的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你知道整个欧洲范围里最能保障八小时工作制的是哪个国家吗?

邹韬奋:哪个国家?

阿华:苏维埃!

邹韬奋:苏联?那些马克思主义者?

阿华:对!他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对八小时工作制立法了,而且他们是真的严格执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很多东西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每个人都有国家来保障。

邹韬奋:他们真的能做到吗?

阿华:真的,我去过。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活真的是不一样的,英法上百年资本原始积累才完成的工业化,人家几个五年计划就赶上了,说实话我感觉这种体制更适合中国,至少比嘴里自由民主实际乌烟瘴气的蒋介石要靠谱多了。

在这场对话中,邹韬奋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军阀,向往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而同学阿华则用他游历世界各国的所见所闻告诉邹韬奋,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真正落实劳工有保障、国家统一分配物资,这样的体制更适合中国。阿华的这一番话,给了邹韬奋很大的启发,使他开始认识到救亡中国的另一条道路。

四、善于运用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语言

邹韬奋先生是一名文才斐然的记者,他创办、主编过六刊一报,堪称我国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出版事业模范”。他主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报刊要形成个性和特色;文风要明显畅快等等。

本剧中采用不少韬奋先生自己的经典语言来凸显邹韬奋的文采和办报刊的特色,比如,他本名邹恩润,在接任《生活周刊》主编时给自己取笔名,“叫邹韬奋,韬光养晦,发奋图强”,用这个笔名来督促自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当特务、反动文人威胁他不要再写对蒋介石不利的文章时,他凛然地说,“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新闻人没啥特别的,就是有副不惧权贵的贱骨头”。抗战时期,韬奋先生辞去国民参政员一职,并前往香港重办《生活周刊》,剧中对此设置一幕香港办公室的对话,他对助理小宋说,“我是一个新闻人,对一个新闻人来说,自由的表达最重要。我宁可去那些共产党精神自由的穷乡僻壤,也不愿去独裁专制的高楼大厦。”这些台词中不少是韬奋先生传世的真实语言,原汁原味,给本剧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感和代入感,听众仿佛又回到韬奋先生身处的那个时空,感受到他的思考和探索。

五、以声音塑形,有声有色

广播剧是一门通过对文字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或者是创造原创广播剧剧本,把文字艺术转换为声音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广播剧主要是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剧种,运用配音、对话、音乐、音效以及后期录音合成技术制作而成,以帮助听者想象人物和故事,是适应电台广播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3]简而言之,广播剧是用声音塑造听觉形象的戏剧艺术,可以充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4]与影视剧等其他视听综合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角色,用音乐和音响效果营造环境气氛,以虚写实、以声传神,由此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尤其在表现难以视觉呈现的戏剧场景时,广播剧的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在广播剧《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音响效果相当出色。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借此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这时邹韬奋是《生活周刊》的主编,并且创办了书报代办部,本剧通过人物台词、音响表现韬奋先生当时愤怒的心情:当他闻知此事时对黄炎培说:“日本人他们真的打进来了吗?哼,真是熊心豹子胆!我这就写一篇新闻稿给东北军的将士们助威打气!”当黄炎培告诉他,蒋介石发出“不抵抗”命令,张学良撤走了30 万东北军,话音刚落,剧中就响起了茶杯摔碎的声音,原来是邹韬奋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当场摔碎了茶杯,剧中特地将摔碎茶杯这一声音突出呈现,不仅将这一幕戏剧推向高潮,而且表露了邹韬奋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推进了情节,表明了韬奋先生思想的转变——这一事件让他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罔顾人民死活向侵略者低头的卖国嘴脸,为他以后反对蒋家王朝,选择光明之路埋下了伏笔。

本剧中,邹韬奋先生逐渐从国民党压迫民主的统治下醒悟,1941年在廖承志、曾生等人的接应下,他来到共产党建立的东江抗日根据地亲身体验,一进入根据地,配乐就响起了《黄河颂》欢快的乐曲,表达了韬奋先生愉快的心情。而当国民党秘密逮捕七君子时候,敲门声、鼓声、嘈杂的人音混在一起,渲染了流血事件,制造了紧张的气氛。在剧中,除了旁白说明时间和事件,还有不少画外音:通过路人的突然发声,说出正在发生的大事,一句话就点明了事件,推进了时间的标尺,瞬间进行时空转场。第二集中,韬奋先生正在办公室与助理小宋对话,突然画外音传来路人甲大喊:日本人突袭闸北了!一句话马上打破平静的气氛,把听众瞬间带到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中。

广播剧《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地方台制作,上了《学习强国》,成为爆红剧,这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这个剧题材较新颖,从邹韬奋与福建的关系说起,找准新闻落点,用他的一生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深度挖掘韬奋先生的思想转变轨迹,可谓立意不凡,构思精巧,另外,表现手法丰富,熟练运用声音的魅力,用人物的几件大事串联起来,节奏较明快。可见,讲述红色故事切忌概念化,减少宣教的痕迹,让听众听起来入耳入心。

笔者设想,如果在剧中加入时空对话,年轻记者与韬奋先生在梦中一起探讨初心,或者是韬奋先生与今天读者对话,是不是会更加吸引人呢?近年来不少广播剧回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一方面广播剧制作相对成本较低,不少喜欢用声音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年轻人开始自己制作,播放到网络上,形成了一种风气,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的传播路径更加多样,除了通过广播电台、录制CD 的方式传播,网络在线播放或下载,手机APP更是方便携带收听,比如,大家常用的“喜马拉雅”APP,就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声音数据库,囊括了新闻广播、有声读物、广播剧、网络课程等。此外,互联网文化的普及,广播剧的文本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和改编自经典文学的广播剧之外,广播剧还不断从影视剧、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素材,包括广播剧在内的音频文化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耳朵经济,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并消费,这既是对广播剧创作的正向激励,也对广播剧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希望像《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的红色广播剧爆款不断,把更多的红色故事带给年轻人,引导正确娱乐导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新闻工作者只有心中装着党和人民,脚下带着泥土,践行“四力”,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邹韬奋阿华广播剧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特别的赛跑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一见钟情结良缘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遗失在街口(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