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主题策划与价值传播

2022-02-17 23:10吴昊天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艺晚会晚会电视节目

◎吴昊天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 海口 570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晚会节目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文化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导演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导演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幕后,是观众看不到的,观众能看到的、最关注的是节目好不好看、喜不喜欢。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的必要性

(一)受众的心理需求发生变化

在新媒体发展之前,受众对电视节目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电视节目工作者根据相应的规则对电视节目进行筹划与策划,将电视节目展示在受众面前。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多种类型信息冲击着电视节目,改变了受众观看节目的方式和习惯,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用其他渠道收看喜欢的节目,给电视行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电视优秀品牌的建立

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人民不但对美好的物质生活有一定要求,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较高的追求,广播电视作为传递信息和沟通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电视节目工作者,要懂得电视节目宣传策略,对电视节目创新发展有积极思考,同时要树立电视台、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的品牌意识,要注意到互联网新媒体对媒介生态带来的新动态,积极推动台网融合。

(三)节目形式更加丰富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公众的需求发展出不同的节目形式,导致电视节目的形式不断发展,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可以通过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等各种途径观看各种节目,节目的内容、形式、观看方式等都非常丰富,使大众通过传统电视了解社会事务的需求大大降低,而传统的电视节目形式受到众多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

二、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

(一)创新性不强

对电视节目而言,创新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若节目缺乏创新,则很难吸引受众,因此,电视节目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创新。然而,仍有部分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在策划中并不注重应用创新意识开展工作,具体表现在盲目模仿国内外节目、节目雷同性较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二)编导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跟风而行的泛娱乐现象普及,导致大部分广播电视文艺编导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专业培训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足、对观众需求了解不深入,导致文艺节目与观众需求相脱离,难以达到理想的节目效果。文艺编导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易出现节目安排衔接度与紧凑度不足、节目情节设计不合理、整体层次感不突出、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等问题。

(三)电视剪辑质量参差不齐

20世纪60年代,我国电视剪辑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各方面的技术以及剪辑的要点把握不成熟,但是目前,相关行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转变了原有的剪辑方案,提升了剪辑技术。电视剪辑艺术与电视节目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剪辑的过程较为潦草,所展现的内容就不全面,人们的观看感受就会下降;如果电视的剪辑精良并且符合新时期的要求,那么很容易受到大众的喜爱,提升收视率,进而提升行业地位。电视剪辑艺术的提升不仅要靠相关技术人员的剪辑手段,更要依赖于先进的剪辑工具和器械,一些剪辑公司对这方面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机器,能够有效识别剪辑的片段,还有许多公司为了经济效益,采取人工剪辑的方式,不仅剪辑效率低,所剪辑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型电视文艺晚会的主题策划与价值传播

(一)现代化技术的综合运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当今的电视文艺晚会的制播形式,给前期的策划、节目的编排、节目的呈现、受众的反馈等各个阶段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对其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现代媒体的视频技术、VR 技术和3D 视频技术等,使晚会更加真实和立体,突破了物理边界,晚会的发生场景也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受到了双重冲击,晚会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给予导演的创新以无限可能。例如,将AR 技术运用到节目环境中,提升了节目的真实性;通过两地的在线直播对话和互动,让晚会突破了物理局限,场景更为丰富;通过虚拟的3D 建模,实现了不同背景的无缝切换,让观众耳目一新。

202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北京主会场首次尝试了舞美创新性设计,打造三层立体舞美,同时运用飞屏技术营造出360°环绕式景观,精良的视频制作让观众在屏幕前产生裸眼3D 的极致体验。

(二)筛选高质量的节目

文艺晚会的整体质量是依靠多种类型的节目体现出来的,当节目质量相对较低时,文艺晚会的整体风格水平也会有所下降,为此导演必须加强对节目筛选工作的重视,通过分析不同节目的主旨以及演员功底等,选择最合适的节目来编排出一台文艺晚会。导演要加强对高质量节目的重视,必要时可以通过选择演员的方式来创作高水平的电视节目,保证文艺晚会质量。此外,导演要加强对不同类型节目数量的重视,通过分析文艺晚会的整体特点,明确不同类型的节目在文艺晚会中所占的比例,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微调,但是不能出现节目扎堆现象,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节目质量和演出效果。

(三)充分掌握舞台的时空性

充分地掌握舞台,使能与之融合的艺术形式在同一空间相遇,能让观众觉得顺畅统一,还能避免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晚会的舞台表演充满了综合性、多变性和灵活性,导演要能在有限的空间进行无限的艺术呈现,也即舞台的时空性,这就是说,晚会的开场、衔接点、高潮点、动情点、黄金点等都要在舞台策划的时空中完成,它们是整体舞台时空表现的语言,是一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之一,是在没有任何痕迹的演出中让观众融入到晚会的时空里,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精神上的满足、心灵上的净化。

(四)内容分发过程中的统筹艺术

以往一场大型晚会,只要做好晚会内容呈现,或电视直播,或后期编辑播出即可,进入融媒体时代,前期的宣传造势、后期的拆条分发传播作用和效果同样不可小觑,不同时期按照序时进度推出不同的内容花絮,用报、台、网、微、端等不同媒介渠道,以新闻、广播、宣传片、短视频、公众号等形式不断宣发,以吸引大众关注的目光,让更多的人对活动保有好奇和期待,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活动举办后,主办方为了放大长尾效应,会绵延地播发活动新闻和观后感,以及继续播出活动现场的实况,还有活动中的幕后花絮和单个节目中最华彩片段,为活动造势,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五)合理设置晚会结构

在明确了文艺晚会入选节目之后,导演要结合节目特点和节目对舞台的要求,对各类节目进行合理的编排,以此保证文艺晚会结构的合理性。在该过程中,导演应当及时明确不同节目需要的舞台道具和舞台造型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确保舞台效果可以按照预先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考虑文艺晚会直播需要,导演还应对节目入场的先后顺序等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节目之间的顺利衔接,避免因为舞台设计等导致出现节目中断等问题。特别是在文艺晚会中应用升降舞台等特殊形式时,在前一个节目对舞台变动要求较大时,下一个节目可以选择相对安静的节目,这样既方便舞台造型调整,也可以动静结合,节奏适当,以满足群众的观看需求。

(六)策划中的统筹艺术

活动的主题确定后,就要开始围绕主题细致策划,参与策划的人员可以是一个导演组,有擅长文字和声乐、器乐、曲艺、舞蹈等的导演,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各抒己见,总导演要把握晚会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目的性。整场晚会以怎样的方式紧扣主题输出思想表达,用什么样节目收获好的欣赏效果,如何把握好晚会的整体节奏,如何编排节目顺序来调动观众情绪,采用怎样的创新手法在具体环节中融入画龙点睛的视频、音效、灯光、包装元素才能有更好的观赏价值,以达到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目的,这些尽在总导演策划艺术中体现。

(七)合理利用微博互动扩大节目影响力

电视节目很难检测大众反馈和效果,但微博、微信等却具有诸多优势,如评价发布快捷、及时等,电视节目可发挥微博互动的作用激活热点话题,构建受众群体,观众可以随时互动和收视节目,若观众认可节目,还可分享其他平台,促进节目更好地传播,比如,电视可针对某一个热点新闻进行同步直播,便于受众及时掌握相关事件的最新进展。此外,对节目传播而言,手机终端发挥重要的作用,发挥手机软件的作用可广泛与微博相匹配地互动,在微信朋友圈形成与节目相对应的舆论圈,电视节目应综合手机媒体特质,把握观众契合点。

(八)注重剪辑的方方面面

一些工作人员因为个人的疏忽导致剪辑中的细节没有处理好,他们往往认为细节的处理不会对整体的观看效果起到多大的影响,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细节更能体现剪辑技术水平的高低,更能体现对整个节目的认真程度。对于电视节目的剪辑,不能仅仅停留在画面的剪辑上,还要注意对音乐的处理,比如,现阶段很多综艺电视节目深受人们的喜欢,对于这些电视节目,很多人不只是去看节目的具体内容,更多的是将目光停留在一些节目的字幕与音乐上,多添加的字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参与其中的人的内心想法,而在节目播出的过程当中,插入一些小图片,也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观看感受。

(九)增强可视化场景环境的知识优化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需持续挖掘中华优秀知识内容可视化传播的潜力增量,在实现中华文化对外落地传播的同时,进一步形成影响广泛的知识网络,将中国故事讲述与中国话语发声的重心转移到知识内容生产层面,以优质知识为对外传播的根本支点,形塑可视化的对外知识传播阵容,利用可视化知识内容争夺国际话语权,突破传统话语博弈的僵硬模式,构建有机融入优质知识内容的新时代话语体系,形塑融通中外的对外传播新模式,努力成为世界文化之舟的摆渡者,在知识传播中架起中西文明沟通的桥梁,缔造文明互鉴、文化互融的发展新格局,发挥媒介的知识力量。

(十)创新电视编导与受众互动形式

相关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网民中00 后居多,他们大多喜欢观看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为针对性地提高视频传播效率,电视编导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网民的个性喜好,科学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视频传播消费市场,制作符合不同年龄段网民喜好的特色视频,以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可,在此过程中,借助新媒体与广大受众进行互动,拉近受众与电视编导的距离,促进两者双向互动,使电视编导的审美更贴近受众审美标准。例如,电视编导在制作一档新的电视节目时,可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起用户意向调查活动,了解不同年龄受众的个性喜好,再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受众对视频形式、内容的反馈,并根据信息反馈最终确定节目内容,节目播出后,还可邀请微博大V 进行宣传,提高视频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新受众。

四、结语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谱写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融合共进的崭新图景,文化抒写打造精品力作、技术革新优化生产机制、融媒转型实现破壁共享等,均是该类节目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的创新路径。未来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仍需进一步深掘对外传播的无限潜能,拓展中华文化踏入国际社会、中华文明引领时代潮流的可能性空间。

猜你喜欢
文艺晚会晚会电视节目
普洱学院“我和我的祖国”新年文艺晚会暨新年致辞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完美落幕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