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2022-02-18 20:39
关键词:德育数学教师

黄 燕

随着当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德育背景下,达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目标成为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塑造坚韧的品格,顺利地成长为国之栋梁。德育事业需要从小学生抓起,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德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得出一些结论,以供同人参考。

一、教育实际情况分析

德育受重视的程度很大部分是由教师重视的程度决定的。小学生处于思想启蒙阶段,各方面的发育尚未完善,这就使得学生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首先就是任课教师。在不断施教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德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不断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并细化呈现给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针对课程的知识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身心发育,这是不合理的。德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引导,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学中容易出现德育形式化的情况,教师即便开展了德育教学并举办了一些活动,如果没有贴合实际,就会脱离学生,也难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法将其展现为具体的行动,根本不会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从自身出发,看重学生的德育,平等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尊重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勤勉刻苦,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二、教学环境的烘托

教师开展德育工作非一日之功,可以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只有不断地受到良好的德育环境的影响才能提高自身的品格,也能从同学的角度促使其不断改变自己,向品德良好的同学看齐,这样不仅能对学风的建设起到帮助,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数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找规律”的知识时,根据教材上的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教学。首先可以营造不同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规律地摆放教室里的桌子,根据班级学生的性别、衣服颜色等不同的规律安排座位,在黑板上画出生动的动物或其他能够生动表示数学规律的图画等,基于学生的课堂专注力,推动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这就是通过一定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进而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阳光。增加课堂中教师与同学的学习互动能够使学生学会成长,如,学习数学运算时,教师可以组织运算游戏,让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去展现自己、充实自己。在学生举手参与后,教师进行分组,并进行角色扮演的分工,计算生活中的公交车让座问题。教师不断提问:“还站着几个人?”公交车上有20 个座位,5 个座位是标注好老弱病残孕的爱心座位,经过几个公交站台,途中有下车和上车的情况,然后当学生扮演的老奶奶、老爷爷、孕妇等人物出场时,提问学生:“车上爱心座位满了时该如何做?”“当然是积极让座,关爱特殊群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这样的教学游戏中塑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能如此行动,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增强自我对社会道德的认知,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实现德育的价值。

三、采取生活化形式教学

德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采用生活化形式的教学看来更为可取,能够科学地深入学生内心,引入一些真实的例子,让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挖掘出的生活素材更能丰富教学知识库,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购买树苗进行种植,保护地球的应用题。如:“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共购买了170 棵小树苗,其中小学三年级一班购买30 棵小树苗,二班比一班少7 棵,三班购买小树苗的数量是年级总数的30%,四班与一班购买小树苗的比例为2:3,剩下的为五班购买小树苗的数量,问:五班购买了多少棵树苗?”对这道题进行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小明种了一棵树就能帮助3 只小鸟筑巢,遮风蔽雨,而100 只小鸟需要小明种植多少棵小树苗?”让学生发现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能够保护小鸟,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类似植树等爱心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参与到帮助更多的生命实践活动中。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参与类似植树活动这样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进行素质拓展,提升自己。

挖掘蕴藏于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时要具有科学性,将其进行生活化的加工,转化为与学生学习内容更为贴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多方面的视角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心性、开阔眼界。同时,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加“真”,依据数学的实用性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能力的锻炼中进一步净化学生思想。

四、智能化教学

教师对学生开展数学德育,主要还是要在课堂中种下道德的种子,那么如何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要将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充分融合起来,就要避开空洞的灌输,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让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品质得到培养。教师可以合理使用智能化的教学设备,顺应教育的新方法,将教学当作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让学生享受教学,乐于受到教学的影响,进而确保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贯彻落实。

例如,在学生学习数学单位,接触到钱,分别为一元、五元、一百元等纸币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中展示这些钱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在大屏幕中清晰地认识纸币,然后辅之以实物纸币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获得学习感受。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新奇心理,从纸币引出纸币上的风景来源,如,一元钱背面的图案取自西湖的三潭印月,五元钱背面的图案取自泰山风景,五十元钱背面的图案取自拉萨的布达拉宫,一百元钱背面的图案取自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等。具有中国元素、中国情怀的纸币彰显了我们独特的民族风情,同时也蕴含了中国的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引以为荣,多多学习。这些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设备中可以投影出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加深印象,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接近我们生活的事物,在学习中不忘提升思想境界。

因此,教师要开展智能化教学,灵活运用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手段,使更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将德育发挥到实处。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上要将课堂打造得更加智能化,使课堂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增强本领的重要场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有力和新型的教学保障。

五、穿插文化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穿插文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人类千百年的发展缔造了灿烂的文明,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比如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数学概念上的负数和其加减法运算法则,三国时期赵爽将数学领域内的勾股定理简明地表述为“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并且较为详细地解释了《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这些都是我国在同一时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数学成就。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涵盖的内容大多为数学基础知识,但是对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涉及比较少,而小学生本身在涉猎范围上的限制,也导致其对数学的成就并不了解,导致数学在小学生的眼里只是一个冰冷的学科。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到我国历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爱国情感。当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学习数学时才会更有感情,数学也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带有温度、带有趣味的一门学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今的数学成就是历代数学家辛苦努力得来的,而支撑这些数学家不断探索、克服困难的就是数学精神。

学生了解数学故事,感受数学家身上的数学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但是外部条件并没有影响到他追求数学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内容,为其后来的数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蜗居在一间不足6 平方米的房间里日复一日地潜心钻研,坚持了10 年,终于解开这一难题。他用来计算难题的草稿纸,就装满了几个麻袋。这些不是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它是数学家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了无数学者不断地追求和努力,才取得了如今的数学成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这类故事能够缓解学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用数学家的精神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故事中也能领悟到,想要有所作为就要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用这样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日常生活更是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不够全面,就无法体会到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就是平时生活中的计算,但是事实上数学对于生活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买卖需要数学,在航空航天事业、生态环境等宏大的领域,也都需要数学的支持,所以学数学并不只是为了算清账,更是为了造福全人类。通过这样的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数学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及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学生想要有所作为,想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通过穿插数学史内容,利用数学家的故事,表明数学的作用,让学生形成民族情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奉献意识,让学生既打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同时也能成为一个心系社会、有奉献意识的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并发挥教师的德育职责,在教材中不断挖掘德育素材,运用多媒体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谋求德育的更多可能,进一步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能够担负起社会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德育数学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