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将军:“人民军队不可多得的虎将”

2022-02-19 05:49夏明星
世纪风采 2022年2期
关键词:司令员军区新四军

夏明星

开国中将王必成,湖北省麻城人,人民军队著名将领之一。从红军时期到和平建军时代,他从普通一兵逐渐成长为大军区司令员。纵观将军一生,诚如新四军老战士陈丕显生前所言,王必成实是“人民军队不可多得的虎将”。

一、“不能说必成红军时期籍籍无名,他是积蓄能量于红军岁月!”

1912年2月29日,王必成出生于麻城市乘马岗乡(今乘马岗镇)长岗村(今小寨村)。由于家庭极其贫困,他仅仅读过两年私塾,有时打打短工,有时干干瓦匠,只求衣食无忧,却总饥寒交迫。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逐步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起来造旧社会的反!

1927年11月13日,作为麻城北部六乡农民义勇队(许世友担任大队长)一员,不到16岁的王必成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1月18日,起义主力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王必成年龄实在太小,只好继续留在义勇队。由于国民党军疯狂镇压,黄麻起义不久失败,鄂东军余部远走黄陂县木兰山区。革命形势一时陷入低潮,王必成潜伏家乡隐蔽待机,密切关注着鄂东军余部消息。

1928年1月,鄂东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7月,第七军又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红军星火燎原,王必成倍受鼓舞,积极投身当地赤卫队。这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4月,三十一师来到麻城附近,王必成终于如愿加入红军,在第二大队当勤务员。6月,由于师长吴光浩不幸牺牲,徐向前来到三十一师担任副师长,主持全面工作。从此,王必成就在徐向前领导的队伍里成长。

1930年4月,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与大别山区的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由许继慎、徐向前担任正副军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初步成型。这时,王必成在红一军第一师第二大队当传令兵,转为中共正式党员。6月起,徐向前带领红一师西出平汉路,奇袭杨家寨,设伏杨平口,奔袭花园镇,诱歼四姑墩,喋血香火岭,五战五捷!

这一时期,战斗频仍,王必成作为勤务员、传令兵,上传下达,既要确保成功穿梭火线,又要确保军事秘密安全,表现出过硬的军政素质。红一师在徐向前领导下或围点打援,或长途奔袭,或声东击西,或设伏险地,所向披靡,王必成耳濡目染,军事指挥意识开始萌芽。

1931年1月,红一军、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这时起,王必成担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蔡申熙)第三团交通队队长,既要负责保证战时通信顺畅,又要能在关键时刻保卫团首长安全。3月上旬,王必成亲历了蔡申熙、许继慎(时任红十一师师长)联袂指挥的奔袭双桥镇,据徐向前回忆:“红军第一次取得全歼敌三十四师(1个师部、2个旅部、4个团、1个山炮营、2个迫击炮连)的重大胜利。敌师长岳维峻的马弁骑上他的马逃掉了,岳被我军活捉。”战斗高潮时,王必成指挥交通队汇入出击洪流,一抒披坚执锐之快。

1931年11月7日,以红四军为骨干,成立鄂豫皖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总政委。这时,王必成主动要求上前线,历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团第三营第八连连长、第九连指导员,参加了黄安、商潢、皖西、潢光四次进攻战役,作战勇敢,冲锋在前。

1932年9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正炽,时任第九连指导员的王必成关键时刻代替连长指挥,圆满完成任务,升任第三营营长。同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

1932年12月起,红四方面军经营川陕苏区,四川军阀部队疯狂反攻。1933年2月,川军发动“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奋起迎敌,王必成指挥第三营与敌血战,不幸身受重伤。直到7月,他才伤愈归队,改任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三团第一营政治委员。这时,红四方面军总部利用粉碎川敌“三路围攻”大胜之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大练兵运动,专门印发了《与川军作战要点》《与“剿赤”军作战要诀》《军事知识研究》《追击要点》等军事教材,供各级指挥员学习。由徐向前手定的《军事教育计划大纲》,对营以上(含营)干部要求:“(1)研究作战经验——注意方法;(2)研究作战原则——读军事文件,多讨论,有疑即问;(3)野外战术作业——演习指挥方法,锻炼迅速判断情况与定下决心;(4)机会学习与训练——行军时研究行军,利用各种实际机会来学习与训练;(5)图上作业与沙盘战术(即沙盘上作战术演习)。”对于上述军事知识,王必成学习起来如饥似渴,结合战斗经验反复揣摩,受益匪浅。

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四川军阀刘湘主持发动“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巧妙应对,王必成参与指挥第一营浴血全程,最终打破敌人围攻,取得空前大胜。

1934年9月,由于野战之功赫赫,王必成升任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五团副团长,率部参加广昭战役、陕南战役、渡(嘉陵)江战役,捷报频传!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踏上长征路,23岁出头的王必成积功升任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七团团长。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草地,一度达成北上共识。8月下旬,作为红军右路军主力之一,红三十军终于走出茫茫草地,随即打响包座战役。王必成指挥第二六七团作为突击力量之一,打得干净利落,携手兄弟部队共歼敌近5000人,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但他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倾盆寒雨落下:9月上旬,张国焘野心暴露,密令红军右路军掉头南下,妄图自成局面,逼得党中央只好率领右路军一部先行北上;红三十军被张国焘裹胁,二过草地南下转战川康边,这一折腾就是大半年。同年11月,王必成改任第二六七团政治委员,负责稳定军心。

1936年春,由于敌人重兵反扑,红四方面军被迫西撤、北移,实际上是再次北上,王必成要求恢复军事工作,遂升任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同年7月,王必成被选调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由于勤奋好学,引起校长刘伯承关注。正是在刘伯承领导下,王必成三过草地。同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11月起,他进入陕北保安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林彪)预科学习。

回顾王必成的红军生涯,他的许多领导都是军校毕业,他们指挥艺术不凡,王必成耳濡目染。特别是他两次进红军大学学习,两位校长刘伯承、林彪都是红军名将,自然给王必成以相当影响。所以,回顾红军岁月,王必成的老战友们都认为:“不能说必成红军时期籍籍无名,他是积蓄能量于红军岁月!”

二、抗日战场演绎延陵大捷,解放战场助推蒙阴大捷

1938年春,作为抗大第三期毕业学员,王必成奔赴南昌新四军军部,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参谋长。第二团又称“老二团”,前身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湘赣边、赣粤边、赣东北三地的红军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后,这三地红军队伍重新集结,在王必成等指挥下,追随陈毅挺进苏南敌后抗日,开始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

王必成来到第二团,名义上是该团参谋长,实际上一开始就是该团灵魂人物,他指挥该团攻句容、袭东湾、战延陵,连战皆捷,创造了新四军对日作战多个“首次”。

攻句容,是新四军首次攻入敌占县城。1938年8月,为配合国民党军反攻苏南丹阳、武进两地,新四军第一支队决定:由王必成指挥第二团主力袭取句容县城,调动部分敌人,以分其势。受命后,王必成立即边行军边部署:第二营控扼东昌街,破坏句容、镇江间道路、桥梁,警戒镇江方向援敌;第三营进袭句容城北门外飞机场,防止敌人空援;第一营作为攻城主力,蓄势待发,全力攻城;支队特务连配合地方武装,在句容四周破坏公路,逆袭据点,使四周之敌不敢轻出。战斗开始后,各部依计行事,很快奏捷:共毙伤日军40余人,缴获步枪2支、手榴弹2箱、子弹5000余发。同年12月,王必成升任第二团团长。

袭东湾,是新四军首个攻点打援并举范例。东湾地处句容境内,靠近茅山北缘,日军50余人控制这一要点,便于集结重兵闪击根据地,敌后军民如鲠在喉。1939年2月上旬,为粉碎日伪军企图,确保根据地安全,王必成决定袭击东湾据点,同时求歼援敌,具体部署是:主攻部队隐蔽接敌,分别寻点突进;打援部队埋伏于吴家边附近公路两侧,打击天王寺据点援军,同时对薛埠据点进行警戒。战斗打响,攻击部队利用夜暗隐蔽接近东湾,迅速突入据点,干净利落消灭守敌,火烧据点。不出王必成所料,天王寺据点敌人两次出援,均在吴家边以北遭到伏击,大部被歼。此战,王必成部署严密,部队动作迅速,攻点、打援双胜,共歼灭日伪军110余人,缴枪20余支,粉碎了日伪军利用东湾窜犯茅山腹地的企图。

战延陵,则让新四军首次引起全国舆论关注。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一、二支队合并指挥,形成拳头共同对敌,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担任指挥,粟裕担任副指挥。但就在江南指挥部正式成立当天,宝堰据点日军一个加强中队采取夜间出动、拂晓攻击战法,奔袭丹阳县延陵镇。由于当地军民坚壁清野,日军一无所获,只好原路撤回据点。王必成获悉这支日军动向,决定将其歼灭。据相关资料记载:“日军还在途中,王必成团长率领的新四军第二团突然杀了出来,会同新六团、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8日下午3时,王必成指挥各部发起总攻。日军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环形工事,负隅顽抗。新四军前仆后继,连续攻击拼搏,经过26小时强攻,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击毙武村中队长以下日军168名,生俘3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28支、掷弹筒2具、指挥刀2把。延陵大捷,开创了江南敌后歼敌的新纪录,受到延安总部通报表彰。”

由于第二团连战皆捷,尤其是延陵大捷声威远振,江南人民称赞其为“老虎团”,称道王必成为“王老虎”。

1940年7月,陈毅、粟裕奉命率领江南指挥部人马挺进苏北,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粟担任正副指挥,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叶飞、王必成、陶勇分别担任各纵队司令员。同年10月,王必成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战役,与叶飞、陶勇两纵一起,全歼敌顽军独立六旅,直捣顽八十九军军部,重创苏北顽固派韩德勤,苏北抗战形势大为好转。三位纵队司令员的姓连读为“叶王陶”,很快成为“传奇人物”,传遍大江南北,人称粟裕的“三支铁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原苏北指挥部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粟裕),所属三个纵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叶飞、王必成、陶勇分别改任各旅旅长,“叶王陶”继续并肩作战。

1942年12月,苏南抗战形势日益吃紧,粟裕决定王必成率领第二旅主力回师江南。次年1月,王必成所部进抵溧水,与新四军第六师(当时接受第一师指挥)第十六旅会合,王必成担任第十六旅旅长,率部开辟苏浙敌后抗日根据地。至1945年1月初,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下苏浙边区,成立了苏浙军区,粟裕担任司令员,谭震林担任政委,统一指挥江南、浙东部队,王必成部第十六旅整编为第一纵队,率部参加天目山三次反顽,直到迎来抗战最后胜利。

1946年6月,解放战争打响,王必成历任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第二十四军军长、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副司令员,率部五战苏中、保卫涟水、奏捷莱芜、凯旋蒙阴、笑傲豫东、决胜淮海、轻渡长江,成为华东解放战场名将。而最让他露脸的,则是袭占敌七十四师唯一退路垛庄,助就蒙阴大捷,让七十四师覆灭于蒙阴东南孟良崮山区。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诱敌深入,敌七十四师张灵甫部骄狂北进,很快三面陷入华野包围。12日16时,王必成接陈毅、粟裕电报,命令六纵昼夜兼程,北上参战,以48小时120公里的急行军,抢占沂蒙公路上的重镇垛庄,切断七十四师的惟一退路,参加围歼七十四师的战斗。接到命令后,王必成即率领六纵指战员两万多人以一日一夜13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至14日凌晨,先头部队提前8小时到达垛庄以南,15日凌晨在一纵队协助下攻占垛庄,犹如神兵天降,全歼守敌一个战斗辎重连。汤恩伯指令张灵甫派重兵死守垛庄,保护通路。可是等到张灵甫派出的部队赶到,垛庄已经被华野部队攻占1小时。

至此,七十四师插翅难逃。主攻阶段,第六纵队亦不落后人,“第六纵队特务团团长带领突击队冲到张灵甫负隅顽抗的山洞,一举歼灭隐藏在山洞里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指挥所,击毙骄狂不可一世的张灵甫。”

三、新中国屡任要职,领袖欣赏多次关爱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王必成屡任要职:第七兵团副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第九兵团代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第二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或治军,或理政,或治校,皆有显绩。

由于王必成各个革命时期都有上佳表现,他早就得到毛泽东关注。

对于王必成助推蒙阴大捷,毛泽东就予以高度评价,同意陈、粟可以如法炮制。1947年5月18日,他曾经致电陈、粟:现在敌人注意力已集中至蒙阴以东,其后路(吐丝口、莱芜、泰安等处)驻防之七十五师、八十五师等部已形孤立。鉴于此次六纵由南向北起了配合作用,因此同意你们意见,派一二个纵队隐蔽集结于鲁南山区,作为预伏兵力(不要惊动敌人后路,让敌放手东进或北进),主力位于沂蒙间休整待机,吸引五军、十一师向东,然后相机歼击七十五、八十五师等孤立之敌或其他好打之敌,各个击破敌人。

1963年4月12日,毛泽东路过南京军区,时任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向毛泽东汇报了部队采取野营拉练的形式锻炼部队,取得较好效果。毛泽东边听边问,兴致很高,最后一锤定音:“野营训练是一种好方法,应该在全军推广这种方法。”根据毛泽东指示,当年全军各部队都进行了冬季野营拉练,取得了预期训练效果。之后,野营拉练形成传统,一直保留下来。一时间,王必成大名传遍全军。

1971年6月13日,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去职,时任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临危受命,接任军区司令员兼云南省革委会主任,成为昆明军区最高司令员和云南省党政一把手。3个月后,林彪反革命集团灰飞烟灭,国内局势动荡。由于坚决反对派性,王必成遭到各方攻击,甚至被人诬蔑“上过林彪的贼船”,并胡乱拼凑了“王必成在云南的100条罪状”,导致其工作极其被动,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74年4月。

但毛泽东对王必成是欣赏的。1971年8月末,毛泽东南下南昌,召见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谈话中,他还出面调解王必成、许世友之间的误会。1967年春,许世友遭到冲击,军区两位副司令员王必成、林维先,副政治委员鲍先志主持一线工作,常常出面应付“造反派”,为求“过关”有时候难免会说几句错话。这些话传到了许世友耳朵里,自然产生不快,与三人产生隔阂。1969年12月,王必成调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直到他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之后,还有人到南京军区找材料,用于造谣诬蔑。为此,毛泽东在谈话中幽默地定性:南京军区同志们要“高抬贵手”,“王必成是好人!”

1974年4月中旬,经过周恩来总理过问,王必成飞赴北京澄清所谓“问题”。4月28日,他慎重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简要汇报了自己在云南工作的情况,回答了种种诬蔑,作了深刻自我批评。5月15日晚上,时任中央军委领导陈锡联来到京西宾馆,告之:“你给主席写的信,主席当天就看了,并批转给政治局常委。毛主席批示:‘王必成同志的问题说清了就行了。’”那时,“上过林彪的贼船”罪名一旦坐实,谁都会万劫不复。还好,毛泽东信任自己的部下,及时保护了他!

王必成愉快地回到昆明,可惜一些人继续纠缠他这个问题,四处张贴大字报,公然叫嚣“打倒当代的云贵总督王必成”,又形成一片“倒王”声势。7月初,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党中央让王必成二赴北京“说清情况”。10日,王必成二次上书毛泽东,再次倾诉派性纠缠之苦。毛泽东依旧信任王必成,在信上批示:王必成同志的事情讲了就好了。

8月23日,中央军委召开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公开传达了毛泽东上述批示,陈锡联对他说:“老王,你还是昆明军区司令员,快回去主持军区的工作吧!”

消息传到昆明,那些想打倒王必成的人哀叹:“主席如此关爱一个军区司令员,可见主席对王必成的器重,大家别弄巧成拙了!”由于毛泽东多次力保,王必成有惊无险地度过“文革”,实是一件幸事。

王必成美称“王老虎”,本人实是貌不惊人。1939年11月,恽前程(原福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在江南指挥部担任见习参谋,初见大名鼎鼎的王必成,即有“人不可貌相”之感:“看上去很年轻,大约二十五六岁样子,身材不高,体瘦不胖,脸面嫩白,与我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样,不像个能征善战、英武魁伟的战将,倒像个体弱的小学教师。”陈丕显与王必成初识,也有“出乎意料”之慨:“个头不高”“不善辞令”“不苟言笑……谈话中很少讲自己过关斩将之事。”

可见,第一次见到王必成的人,都很难会把他与“老虎”形象联系到一起,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凡与平凡完美融为一体的人。

猜你喜欢
司令员军区新四军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传奇上将杨成武
菲将黄岩岛划入西部军区管辖
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