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融合育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2-02-19 00:14李巧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721013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课程目标育人

李巧(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721013)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中指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内容实施的主要途径及要求。因此,本文选取《指南》中的一个实施途径——课程育人展开论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育人成效本来就是课程质量的应有之义。课程育人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第二,课程育人是对教书育人理念深化拓展的必要逻辑。第三,课程育人是实现智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课程育人的原则

1.坚持以德为先

评判课程育人的实践效果首先要以德为先。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德是人在社会上最恰当的行为。社会不断地变化,道德也不断地迁移。”由此可见,德行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要以《指南》为纲,以课程育人为抓手,贯彻以德为先的教学原则,将价值引领与学科知识教授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以德为先的课程育人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教师师德为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也就是师德。第二,内容挖掘为要。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要素,以及将道德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都要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课程育人应始终秉持大局意识,深挖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以德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的发展格局,始终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

2.强化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具有长效性、协同性及增益性,可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因此,课程育人要多维度多层次强化融合发展。第一,强化教师与学生融合。课程育人的主体融合可使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互促共长。课程育人促使学生的智育与德育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智育与德育融合发展又反促着教师群体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第二,强化学科知识与德育元素融合。将德育元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使学生在内心中认可、在思想上信奉、在行动上执行。

3.注重共建共享

中小学课程育人的过程都应贯彻共建共享的原则。第一,和谐关系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育人的心理基础,拥有和谐的心理基础才能实现知识学习的共同创建,形成学习共同体。单靠教师的讲解与实践无法真正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还需要学生的配合与践行。第二,育人效果共享。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课程育人的效用体现在教师方面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对教育事业产生热情和期待;在学生方面则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程育人的路径探析

1.构建“转识为德”的课程目标

构建“转识为德”的课程目标是转变以学习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构建以德行为本位的价值导向。中小学各科教学目标需要依托课程培养目标来实现。第一,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化“转识为德”的课程目标。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活动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带动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促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高效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自学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并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德育渗透,从而实现“转识为德”的课程目标。

2.设计“以德促识”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的课程育人主要靠教学内容的呈现实现,教师需提前设计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会判断好坏、明辨是非,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第一,凝聚各方力量,开展教学。课程育人效果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设计,还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与渗透。教师在进行每一节新知识的课程之前都应结合各方能够育人的元素,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以便顺利开展教学,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第二,明确职责分工,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学习职务由学生来担任,如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让学生在担任职务的同时学会遵守纪律,并且带动同班学生学会遵守社会秩序,感受到遵守社会秩序所带来的美好和快乐,从而引发学生能够舒心愉快地学习。

3.强调“识德相融”的教学方法

实现课程育人就要革新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快较好地吸收各学科知识。第一,各学科知识教学与时事政治相结合,提升价值情怀。例如,品德课上讲述个人卫生习惯时,教师可穿插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进行教学,并将品德课上要讲述的内容与新冠疫情防控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注重个人卫生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第二,开展现场教学,提升教学的鲜活性。学校可以利用当地的地方文化开展校本课程,将课本知识与实地参观相结合。例如,西安当地的中小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参观博物馆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历史景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讲解课文,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4.优化“用德评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构要着力体现出课程育人中“以德为先”的出发点,优化以往强调利用学科成绩为主,品德为辅的评价模式,要明确以学生的品德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第一,制定评价和激励体系,奖罚分明。教师在熟悉整个班级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以品德与学科成绩同样为重的奖惩制度。教师要认真思考道德量化评价的方式,杜绝学生为获得奖励而做虚假的“道德”行为。并具体明确品德评价中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出评价。第二,持续优化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要继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中小学生每门课业成绩进行评定,同时要合理考虑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之中所形成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综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评价学生的课业成绩。

三、结语

对课程育人的一种具体狭窄的解读可以理解为间接德育,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利用渗透、陶冶等方法进行德育教育。而课程育人只是间接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间接德育还包括学校的宣传栏、名人名言标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间接德育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取不一样的知识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同心同德的心理机制,秉持专门的德育课程与各学科课程之间同向同行的理念,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课程目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