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2-02-19 09:13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协同

谢 林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18)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这次会议给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启了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大量新业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持续多年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是简单开设几门思政课程,不再是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力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实践课程的同时,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在构建全员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如何培养合格高校学生党员?如何让高校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用协同理论指导高校构建学生党员培养模式,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学生党员引领,最终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养目标。

一、对协同理论的理解

协同理论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个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协同理论充分借鉴系统论中的耗散理论、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动力学原理等构造了完整的数学模型与处理方案,能够对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内部协同机理问题进行研究。[2]后来,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理论,即PASS理论。P表示计划(Planning)、A表示注意(Attention)、两个S与分别表示即时性加工(Auccessive Processing)与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Processing)。PASS理论对协同理论在认知学习领域进行了扩充,对认知学习进行了概括总结,协同理论基本观点就是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这是一个现代管理系统,根据协同理论的序量概念,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非常多,高校学生党员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从培养优秀学生党员入手,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协同理论应用的一个结果。

从协同理论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整个系统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协同系统构建的过程,也需要系统理论学习的支持。高校学生党员系统培养机制有其复杂性,需要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学习理论的相关内容,用于协调各培养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现系统的整体协调,达到学生党员培养的目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协同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针对高校学生党员,一般从四个维度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对于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全过程,基于协同理论,可以从三个领域、四个维度来进行探讨。三个领域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即培养的全过程中的四个层面,包括内部、外部、横向、纵向的四个维度。

(一)高职学生党员培养的全域模式

从协同理论出发,高校学生党员一般在三个领域生活学习,即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阶段后,开始进入社会。如何培养优秀的学生党员?根据协同理论,应该从全域构建培养模式,全方位,全覆盖,才能起到培养效果。

1.家庭领域。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各项习惯的养成都是根源于家庭教育,在家庭领域的培养,对于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是起基础性作用的。根据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100个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反馈,有83个学生最初入党动机来自父母或直系亲属的引导。所以,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需要高校教师从学生入校开始,加强与学生家庭直系亲属的互动联系,对学生家庭状况变动情况第一时间掌握,这样才能有效做好学生骨干的培养,引导学生党员成长成才。

2.学校领域。大学求学期间,学生党员70%的时间都在学校,学校领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矫正,对中国共产党认知教育和先进分子培养都发生在学校领域。这个领域的教育,需要上下联动,学校机关和各二级学院及学院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引导,构建学生党员脱颖而出的机制,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培养优秀学生党员。

3.社会领域。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学生学习环节专门有社会实践内容,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领域的先进模范、道德典范的引领,让学生党员感受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培养优秀学生党员。

(二)高职学生党员培养的全维模式

根据协同理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全系统、全维度进行,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的全覆盖。

1.内部协同。内部协同是高职学生党员培养体系的内部系统,它要求具备组织性和秩序性。在学生党员系统培养工作内部存在着诸多的互相影响的作用关系,比如人际协同、部门协同、制度协同都是学生党员系统培养体系内部协同的重点。[3]比如“院校两级”的协同,学校机关党务部门工作人员和学院专职党务人员两个层级的管理服务者需要随时掌握学生党员动态,使系统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增强培养的有效性。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协同,能有效提高学生党员培养的效率;院校多级党团组织的协同,这些群团组织能激发学生党员的自发性、主动性,带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内部协同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协同意味着有序,这种有序并不是静止的契合点,而是不断渗透,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党员格局层次的提升,有利于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2.外部协同。根据协同理论,从各自独立性看,各子系统存在差异;而从整个大系统看,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协作点,增强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发挥整体性功能。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辅导员、党团组织、专业教师、班级同学等不同外部教育主客体在育人目标、内容、方法和功能等方面具有结合点、契合点,因此发挥各主体融合、协同作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3.纵向协同。纵向协同是高校学生党员系统培养模式的结构支撑,主要包括时间纵向协同和层级纵向协同,把握好这两个协同,可以促进学生党员系统培养模式不断优化。高校学生党员从高中进入大学阶段,同时在高校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经过三四年乃至更多时间的学习培养,有层次、有顺序地接受一系列培养,构建系统培养模式。

纵向协同主要是从上到下的层级协同,主要是做好上下联动,把握协同的有序性。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以各学生党务部门,包括并不局限于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为中间层,指导各分院党委、学工部门开展学生党员培养的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层级制教育管理分层体系。[4]这种纵向层级关系中,协同作用非常明显。

4.横向协同。协同理论认为横向协同是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保障,横向协同包括空间层面和机制层面。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不仅需要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也需要学生党员实践能力素养,传统意义上是说教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多角度、多场景的学习提升。在机制层面,主要是建立扁平化的沟通模式,消除院校两级各自决策的弊端,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增加育人服务的边际宽度。

三、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树立全员育人的培养理念

1.“以学生为本”促进骨干学生脱颖而出。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院校二级联动,通过各类学生活动,从选拔入党积极分子开始,“以学生为本”,学生全员参与,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发参与自我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淡化管理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尊重关爱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利于学生脱颖而出的环境,给积极分子创造机会成长。

2.“全员育人”全覆盖,以骨干学生带动班集体共同发展。全员育人不仅仅是所有教职岗位都参与,而且还是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参与,家校实时互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参与。从新生入学开始,高年级骨干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行政后勤工作人员、校外兼职教师对学生全员、全方位覆盖培养,激发学生内驱动力成长,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班集体中成为骨干学生,同时促进班集体共同进步发展。

(二)优化高校学生党员选拔机制

1.开展立德教育,强化方向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强化了党员的质量,对组织上入党、内心并未真正入党的,或者入党动机不纯的进行了清理整顿。党的自我建设、自我革新力度非常大,也做得非常到位。严把入党关口,对于政治上不成熟的坚决不发展,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高校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发展更要把好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追求上进的学生才能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把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往党员发展方向引领,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党员一定是优秀者,优秀者不一定是党员”的观念在广大学生中已经深入人心。

2.开展学业教育,深化养成教育。全面实施杰出学子计划和基础课辅导计划,加强学业辅导。针对学生党员,尤其是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从入学开始开展入党教育,实施思政教育工程,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书籍阅读工程,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养成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习惯,开展经典点评活动;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学校人文或科技类讲座,每年16场以上。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实施“三早一晚”计划,让入党积极分子从入学以来就养成学习习惯,严格自律,深化养成教育。

3.开展立人教育,优化选拔机制。针对高校新生,开展“立人”教育“起航工程”,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以实习实践活动为培养载体。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工程,增加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带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习见习中发现优秀骨干学生,优化选拔机制,增加选拔渠道,以前是单一的班级投票,现在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的推荐,在实习见习中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唯时间,不唯经历,注重思想上入党。

(三)学会新载体,促进学生党员个人成长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高校学生是新事物的最新参与者。新技术的出现,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则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渠道。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首先要积极拥抱新时代新发展,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这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学习的范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圳,思政教育工作也走在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其特色做法就是从平台搭建、活动策划和方法研究入手,根据新时代高职学生信息化接受程度高等特点,学校建好并用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结合信息手段做好新生学业辅导,通常说的学业辅导,并不是传统狭义上给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后辅导,而是要在学校学习生活全过程覆盖,实现学生日常学习系统和学校教务系统的协同,实时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动态。对弱势课程或者学生自己学习不足的课程进行强化学习,通过联合辅导活动和课后辅导服务实现协同增效,提高学习通过率。同时以专业学习助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党员首先是学习的先进分子,这些学生党员日常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专业班级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四)构建协同平台,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实现立德树人

1.领导与导向协同平台,构建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组织领导与导向平台建设既要全方位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计划,还要从协同角度统一思想并为实现方向目标做好组织及导向工作。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组织领导平台,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协调和制约作用。

学校层面构建学生党员培养的领导机构,涵盖学校管理部门和系部学生管理团队,通过模范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导向,实现领导与导向协同发展,构建领导和导向的双向机制平台。通过领导机构的有效运行,实现导向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党员的机制。

2.监督与沟通协同平台,规范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学校各部门之间构建监督与沟通平台,内部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连接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关键环节,是从个体互动走向群体有序组织的重要路径。建立学院系部间的学习联动平台、教学与管理平台、学校同家庭及社会的协同平台,优化整合各培养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整合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从类别和层级上完善监督平台。对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在工作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各个主体进行过程监督,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将有效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时对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政策或规划作出动态调整,保持最优培养状态,实现规范培养。

3.教书与育人协同平台,提升学生党员培养效果。完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改变以往单纯说教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参与,加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使课堂内容丰富化,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的基石。让学生党员从先进分子成长为模范分子,这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相脱节,思想政治课程学术化,以学术类课程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课程效果很差。在日常授课中,学生党员模范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从宏观的布局规划,到中观的职能划分,再到微观的组织实施,这三个层面容易呈现出“多头平行”的模式,其系统内部多种元素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从协同理论视角看,学生党员的培养体系应该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学生党员的培养同样需要多要素的整合协同。以协同理论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机制的优化,实现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参与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实现由分散向统一、由个体到团队的转型。高校作为学生党员的培养主体,要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培养平台,协同联动,为实现高校培养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憨娃入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