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路径探讨

2022-02-19 09:13王卡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思政

王卡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开设包括《美术》《美术欣赏》《教玩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该课程体系将美术绘画与幼儿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将艺术技能转化为美育手段;将纯粹的艺术技巧转化为幼儿教育领域有效的服务手段;将艺术领域与学前教育领域有机融合;将绘画技能和材料艺术加工相融合,具有审美性、操作性、自制性、创造性、游戏性等特点,适合幼儿的美育,更能体现艺术与学前教育的有机融合。

思政是我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旨在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的两个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前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后者的培养方向和途径。[1]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要将课程思政与美育相融合,其方法就是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内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侧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艺术的潜能。这都是课程思政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集中体现。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以艺术审美教育为重点,通过不同的艺术媒介材料,经过构思、选材、临摹、制作等手段,实施艺术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因此,任课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更应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正确的儿童观。[2]

一、课程思政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贯穿《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师德为先”指出幼儿园教师要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兼具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因此,提高幼师的美育素养,不仅要在专业性方面下功夫,更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全课程的育人过程中,促进幼师的德育和美育协同发展。课程思政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不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也夯实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基础,影响着一代代幼儿的发展和成长。[3]

二、思政教育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路径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就是将各种绘画语言、工艺美术艺术语言以及艺术鉴赏等相结合,创造出造型优美、色彩协调、具有多样性、创造性的艺术作品,而不是单一的绘画、制作技能以及指导性的美术欣赏的步骤。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形象、色彩和造型,吸引和感染幼儿,从而引导幼儿的审美提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这就意味着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等,还需兼备幼儿教育学、幼儿发展心理学等文化素养。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教学需求,设计制作适合幼儿和儿童的艺术作品。

(一)教学内容的融入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不仅是艺术技能操作的实践课,更是融合了多学科、多艺术门类、适合幼儿各个教育领域的课程。课程设计的每一项艺术技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因此,文化历史的起源、传统技法的追溯、地域文化和审美影响都必须融入课程。不能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还需注重引导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融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依据绘画、欣赏、教玩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发挥不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中国传统美学观渗透到学生的创作思维中。美术课程从绘画画种:素描——简笔画——油画棒——马克笔——水粉——国画——版画等入手,艺术鉴赏从幼儿审美出发,引导其鉴赏适合幼儿的中外美术作品、儿童艺术作品。教玩具从纸质材料——黏土材料——布艺材料——综合材料入手,学习传统艺术技能的内涵。如绘画中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在于宣纸、笔墨,以及中国人文思想创造的具有意境和空明的笔墨世界,体现中国文化精练、深沉和意境的遐想。欣赏中外美术作品,能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艺术手法以及表达内心感受,从深层次学习作品的审美意义。例如,传统剪纸艺术取材民间,题材也多选地域文化、民俗特点,技法材料简易适合幼儿学习和理解。

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具有不同历史背景、民间技艺特点、现代技巧。只有深入学习了解,才能融会贯通。每一项教学设计不仅讲解技巧,还重点将艺术技法中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学生。

地域文化的融入:中国幅员辽阔,纬度越大,地域特点相差极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而产生很多的民间技艺。将地域艺术融入创作技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喜欢。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将襄阳的木版年画融入版画艺术课程;面塑文化融入黏土教学;将襄阳三国文化融入剪纸艺术;将程河的柳编技艺融入纸艺编制;将楚文化的古朴庄严的风格融入教玩具设计等。

艺术课程中将地域绘本创编、木版年画技艺融入革新;也将丢沙包、滚铁环、拍三角、骑竹马等地方游戏进行改革创造,顺应了幼儿特点,让幼儿在艺术游戏材料中了解地方的文化特色,了解本土的美术资源。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以地域文化历史为出发点,贯穿全程教学之中。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从内容上不断延伸,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美感。

红色文化融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4]美育与德育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逻辑关联。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德育在情感上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德育给予美育正确的方向,引导受教育者通往正确的方向。可见美育与德育二者互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资源对于艺术课堂十分重要,美术资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不仅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还添加一些具有红色文化元素的优秀作品,不断地收集更为贴合实际、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图例。这些看似简单的示例图片的选择,包含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责任。

通过红色文化与美术资源相结合,能有效实现思政知识受众化的目的,彰显美术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促进其思想道德行为健康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融入

1.课程团队构建。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课程团队现有7人,所有专任教师均具有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每一位教师各有专长,都基于共同目标,共同完成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应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实践创新。为满足学前教育美术教学需求,更为了促使创新团队的持续发展,团队成员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为适应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团队成员应全部具有“双师素质”,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每一位成员承担不同艺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任务。通过课程团队结构化合理的角色分配,有效地提升团队工作绩效。

在课程内容中因为门类众多、技巧多样,很难一个人完成,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形式更能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操作性。创作儿童插画和绘本可以分儿歌和儿童故事进行创编,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创作的局面;而教玩具制作设计作业为《世界地图》《数学综合玩具》等。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促进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团队协作的精神。

2.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艺术的创作重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特色有:课程的资料准备——全面而有时代气息;课程教学的启发——临摹到创作;作业设计和要求——创新有情趣;考核方式——从个人到整体。课程从提高学生自身艺术水平出发,融入了幼儿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实现艺术技能与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幼儿园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突出以教玩具的内涵呈现为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制作技巧。采用个人技巧与团队设计作品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充分体现团体协作的能力。美术教育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格的幼儿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创作不同的艺术作品,在每一项技巧学习之后设计具有团队合作的课题促进团队协作。如绘画类设计大场景的教学挂图、传统民间活动系列图例等;美术鉴赏设计艺术作品赏析小组论坛活动;教玩具制作设计场景设计、玩具类等。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学会联系其他学科门类、运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思政理念框架和思政意识。[5]

艺术蕴藏在民间,自然界是美之源泉,而非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美必须与应用相结合,通过不同绘画、工艺技巧、艺术审美综合性的展现,学生在动手绘制、制作各种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学习优秀的民间技艺与课程实施相结合,汲取民间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

传承民间艺术精髓。艺术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和传承当代艺术教育中的传统艺术文化,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变化和弘扬,让艺术教育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技巧是以技能、技法、技术为基础的,技能、技法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基本功夫;技巧则是运用技能、技法、技术创造独特艺术作品的本领。所以,掌握正确技巧是运用艺术技能、技法、技术创造优秀的教玩具作品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民间艺术,如:版画、国画、剪纸艺术、衍纸、面塑、蜡染等,结合课程开发设计作品,在玩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术。艺术本身蕴涵着思想、道德、宗教、政治甚至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只有了解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师德建设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注重自我修养和强调为人师表。师德,注重教师个人修养,提倡道德理想、超越得失、淡泊名利,强调为人师表,倡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通过美育对学生品格产生影响和熏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美术教师必备爱国之心、仁爱之心、爱美之心、工匠之心、奉献之心。

爱国之心: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融入课堂,将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扎根学生心中,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之心、民族之心。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仁爱之心:立足教师岗位特点,将师德立人放在首位。以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爱岗敬业,热情地投入到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爱美之心:美育的培养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育的特点就是引导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从“心”出发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和创造美。

工匠之心: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艺术创作。弘扬工匠精神和优秀的艺术文化力求完美的恒心,对艺术创作执着、负责、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奉献之心:教师以身示范影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除了美术教师本身的艺术素养和精湛的艺术才能,还需要教师的品德示范。

3.考核评价改革。学前教育考核方案设计两个考核内容:个人技巧和小组设计作品。课程不再是传统的纯粹一人一幅作品,而更多注入教育实践成分,将制作技巧实践体验与幼儿园教学实际场景结合,设计制作适合的艺术作品。除了对个人进行技巧考核,还加入以小组形式实践环节,并将这两项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

(三)实践活动的融入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民间传承社团活动,升华为工艺传承,借助玩·美创客空间教师工作室促进学生的实践发展。民间传承社团吸收热爱民间艺术的学生,增加大量的民间工艺的内容,以拓展学生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学生艺术表现内涵为主要目的,是学校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造的创客精神的重要基地。玩·美创客空间教师工作室旨在拓展学生艺术内涵,创客空间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艺术教育的创新成果和学生的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实现艺术引领创新,创新引领创业,拓展高校众创空间和加强高校创客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体验、传承、传播优秀的工艺美学文化搭建了平台。

美术教育课程中大量的工艺美术课程就是学习工匠艺术技艺,学生除了学习技艺和对艺术完美的追求之外,继承了精心细致的工匠之心。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对优秀艺术文化追求的恒心,以及对艺术创作执着、负责、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学生只有专注匠心,沉淀浮躁的内心,未来才能执着专注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恪尽职守,敢于创新。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思政
论公民美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创意美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