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策略探析

2022-02-19 09:13刘秋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襄阳毕业生

高 非,刘秋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是襄阳市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适应以智能、交互、在线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大趋势,要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快制造业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接续发展、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媒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这就为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襄阳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现状

(一)襄阳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概况

1.襄阳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十四五”襄阳开局良好,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 309.43亿元,跨越了5 000亿元台阶,按照可比价格来计算,比上一年增长了14.7%,比2019年增长了8.3%,近两年平均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4.3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 359.28亿元,增长了1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 395.82亿元,增长了13.5%。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1.3∶42.8∶45.9调整到10.4∶44.5∶4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0 824元,突破了10万元大关。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为10.58万户,市场主体累计达到了60.38万户,比上一年增长了12.9%。其中,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为2.4万户,累计达到了12.43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为8.14万户,累计达到了47.1万户。①

2.襄阳高职教育发展概况。襄阳现有两所高职院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均属于公办,皆位于襄阳市襄城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1 247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236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专家17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达21 000余人,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双高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558人,其中152人具有高级职称,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各类在籍学生2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4.48%以上,约60%毕业生实现了在本市本地优质企业就业。

(二)襄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2021年,襄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呈现供求两旺态势,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次总量有明显增加。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104 137个,求职99 046人次,求人倍率1.05。总体来看,求人倍率没有明显的波动。

2.岗位需求情况分析。产业需求方面。一二三产业需求结构为1.26%、34.12%、64.6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需求上升8.88%,第三产业需求下降9.32%。第二产业需求同比上升主要是该市大力发展以产业链式为主的工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集聚化、配套化、高端化转型,发挥好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第二产业用工需求量增加。

行业需求方面。制造业需求占29.0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需求占19.09%,批发零售业需求占12.9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需求的增长,与该市促进创业,大力发展物流及电商有关。

职业需求方面。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设备运输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占前三位,分别为46.48%,25.50%和15.34%。与上年相比,增幅分别为-4.98%,2.62%和9.44%。可以看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是增长的,这也与该市大力发展工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吻合。

3.面临的形势。总体来看,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与岗位要求产生的不匹配,导致了部分行业、企业用工出现“招工难”,在一些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尤为突出。市场上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量大,但大量劳动者由于缺乏技能而导致“就业难”。[1]

(三)襄阳高职教育对襄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分析

1.毕业生的规模与结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5 328人,其中,男生2 031人,占比为38.12%;女生3 297人,占比为61.88%;男女比例为0.62:1。省内生源4 393人,占比为82.45%;省外生源935人,占比为17.55%。毕业生分布在8个院系,36个专业,其中,医学院、师范学院毕业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42.32%(2 255人)、24.38%(1 299人)。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三的专业为学前教育(702人,13.18%)、口腔医学(598人,11.22%)、临床医学(553人,10.38%)。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1 962人,其中,男生1 547人,占比为78.85%;女生415人,占比为21.15%;男女比例为1:0.27。省内生源1 499人,占比为76.40%;省外生源463人,占比为21.60%。毕业生分布在7个院系,21个专业,其中,汽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毕业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25.33%(497人)、23.65%(464人)。毕业生人数排名前三的专业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38人,17.23%)、模具设计与制造(309人,15.75%)、财务管理(234人,11.93%)。

2.襄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襄阳两所高职院校的2021届毕业生都比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其中多个专业的初次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从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行业类为卫生与社会工作领域(27.33%)、教育领域(18.91%)、批发和零售领域(9.78%);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多的行业类为制造领域(30.2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16.5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领域(9.69%)。

从毕业生就业的分布地区来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有74.27%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其中又有50.18%的毕业生决定留在襄阳就业,省内就业去向主要为武汉和十堰,分别占比为10.24%和3.19%。各院系毕业生留鄂就业的比例均在65%以上,其中农学院、师范学院毕业生留鄂就业比例较高,分别为89.11%和86.10%;各院系毕业生留襄就业的比例均在38%以上,其中农学院毕业生留襄就业比例较高,达71.29%。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有62.89%选择在湖北省就业,其中绝大多数留在襄阳就业。由此可见,襄阳的高职院校为该市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聚集优势比较明显,为襄阳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且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襄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一)适应性的两个维度

1.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人才支撑是发展区域经济十分重要的基础,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会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越发显示其重要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只有做到了与区域经济劳动力市场中的从业人员规模相适应,并且符合劳动力市场岗位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2]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都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以及相关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有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水平。

2.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是依据专门的岗位群制定的,而制定专业结构是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产业结构则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及其构成。[3]高职院校制定的专业结构如果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满足不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导致的结果就是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一定要密切关注区域经济中相关产业的发展,本地区未来准备发展哪些重点产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及时做好专业结构的更新调整。

3.适应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规模与从业人员规模之间存在不适应。按产业划分的2021年襄阳市从业人员人数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为50.18万人,比上年减少5.72万人,降幅10.24%,这与近年来第二产业主导襄阳区域经济的情况不相吻合,说明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对襄阳第二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复苏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为53.10万人,从2018年以来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说明襄阳的第三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为4.12万人,较上年增长0.86万人,增幅26.40%,说明襄阳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在从业人员人数上得到了体现。

通过比较2021年襄阳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3.84%,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6.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9.44%。而襄阳高职院校2021年毕业生中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45%,错位幅度为-2.39%;而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占比为37.59%,错位幅度为-9.13%;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占比为60.96%,错位幅度为14.52%。

总体看,襄阳的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第三产业劳动力市场则表现为供过于求。说明目前襄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未能全面适应从业人员规模。

第二,人才培养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不适应。检索襄阳2021年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信息,企业要求应聘者具备高中学历的占比为45.11%;要求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为18.74%;要求大专学历的占比为19.24%;要求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为13.62%;无学历要求的占比为3.29%。

从2021年襄阳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来看,要求大专学历的岗位占岗位总数的31.54%;要求大学学历的岗位占岗位总数的61.78%;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要求的占岗位总人数的6.68%。

总体看,虽然目前数据显示出劳动力市场对专科层次的求职者需求比例不高,但是随着襄阳“十四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对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明显增多,这正是本地高职院校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

(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问题

1.专业结构与第一产业的适应性。2021年,襄阳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4.3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60%,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0.44%。从现有专业看,襄阳两所高职院校中只有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少量涉及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这与襄阳第一产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应当说,襄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第一产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也会增加。而目前襄阳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还不能完全为本地区第一产业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也就是说,襄阳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襄阳第一产业的适应性不够。因而,襄阳的高职院校应该紧盯襄阳发展趋势,更多地开设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为襄阳第一产业发展培养出符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专业结构与第二产业的适应性。2021年,襄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 359.2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6.70%,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4.44%。襄阳两所高职院校目前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共有22个,占总专业数的42.45%,与襄阳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相比,有一定差距。2021年,襄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人数的46.72%,而襄阳高职院校毕业生中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人数占比为37.59%,人才缺口较为明显,说明襄阳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结构还不能适应襄阳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究其原因:一是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对学校的实训设备有严格要求,会增加高职院校办学成本。二是未能全面了解襄阳的产业结构,在开设专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社会对第二产业认识有误区,虽然现在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工作薪资不低,国家政策及宣传导向也积极鼓励,但是很多学生及其家长仍然在社会地位方面“蓝领”有偏见。[4]

3.专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适应性。2021年,襄阳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 395.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5.12%,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5.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0 824元,突破了10万元大关,达到高收入水平。襄阳高职院校目前开设了涉及第三产业相关专业32个,占总专业数的53.36%,与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的错位幅度为8.24%,说明相关专业开设数量过剩。从人才供给看,2021年襄阳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人数的49.44%,而襄阳两所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比重为60.95%,错位幅度为11.51%。说明襄阳高职院校目前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过多,相应的毕业生数量也就过剩,专业结构显然与第三产业结构不适应。究其原因:一是襄阳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涵盖医药、教育、经管、交通、艺术等大类,对办学成本、教学条件等要求相对容易达到。二是这些专业对应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学生及家长相对更熟悉一些,加之毕业后工作环境较第一、二产业相对舒适。[5]因而,学校开设了大量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

(三)襄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症结

1.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通过对襄阳区域经济的分析发现,随着襄阳开启“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十四五”时期第二产业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分析襄阳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后发现,由于考虑办学成本、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对未来区域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把握等因素的影响,襄阳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与襄阳的产业结构之间匹配性不好,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2.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不够。从岗位需求看,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增多,2021年以来襄阳第二产业需求量仍显旺盛。预计制造业企业用工以普通工种和模具制造、机械修理等技术工种为主,但面临的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以及结构性短缺的实际。与此同时,襄阳两所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相关专业人数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4.56%,无法解决襄阳产业结构人才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3.高职院校对襄阳未来重点发展产业前瞻性不足。“十四五”期间,襄阳将积极推进制造业实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发展诸如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成长性高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与各个领域能够融合创新的数字产业。然而,在襄阳高职院校现有专业中,与之匹配的相关专业布局前瞻性不够,无法满足未来襄阳相关重点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当尽快对专业布局作调整。

4.两所高职院校专业重复率较高,特色办学不明显。对比襄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8个专业在两所高职院校均有开设,这虽然符合有关规定,但应当认识到,同一专业的学生过多,特别是明显超过本地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就会变大。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哪些是自己的办学特色,同一地区不同的高职院校如果各自特色鲜明,不仅能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时避免恶性竞争,而且可以更好地与本地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

三、提升襄阳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策略

(一)积极发挥好政府主导统筹作用

1.牵头本地区各高职院校共同谋划好专业布局。政府要立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匹配度高的人才为根本,统筹区域内各高职院校,以地方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和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为基准点,结合本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重点关注紧缺人才需求,整体评估本地高职院校办学情况,综合考虑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科学谋划本地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那些专业重复率高、就业率不好的弱势专业进行适当删减,从长远看,这有利于满足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6]

2.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做到加强管理、适时调控。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地区发展规划,根据襄阳的产业结构现状,预判出未来产业发展形势及其相应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控好襄阳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时,对现有专业需要评估是否符合办学标准,时刻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能不能被市场认可和接纳。对于各方面表现欠佳的专业,要及时撤销。而对于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要加大力度重点扶持,力争各高职院校都能办好更多的特色专业。

3.重点开发紧缺人才、特色产业相关专业。襄阳2021年从业人员总数为107.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6.72%,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5.57%。由此可见,襄阳制造业用工需求较大。政府应联合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界定出与本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应的专业,进行重点开发。其中的一些专业对资金和设备投入要求较高,单靠高职院校独立承担不现实,或者是即便开设了,但因后续投入不足难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7]因此,对于这样的专业,政府应大力扶持,为特色产业发展做好紧缺人才的储备。

(二)适应襄阳产业结构为目标全面优化专业结构

1.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开设特色专业。前文通过对比襄阳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适应性得知,与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专业及其毕业生不足,后者更为明显,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及其毕业生过剩。因此,随着襄阳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更加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更要充分考虑是否能满足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专业结构是否能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精准办学定位,发挥办学优势。高职院校首先要了解自身办学优势,不要盲目开设专业,应更加重视将已开设的专业办出特色。高职院校以服务本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辐射到其他地区。[8]因此,襄阳高职院校办学要考虑到襄阳未来5~15年的发展需要,围绕加快推进“一极两中心”建设这条主线,立足自身优势,明确办学定位。

3.加强校企合作,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按照“政校企”“行校企”协同融合的思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能够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实践中,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师时,要对照企业生产实践标准充分考察其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根据需要,聘请企业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深化校企间的合作。

(三)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相适应

1.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不对称如果存在于高职院校与劳动力市场间,就表现为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无法有针对性地统筹分析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有效完善政校企行间的交流渠道,建立起本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享平台显得更加迫切。[9]该平台应在政府牵头下搭建,政府还应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行业协会负责将用工需求共享至平台;高职院校在分析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2.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度。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关乎企业生产效率,但目前很多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在校企合作中总是处于被动。政府应引导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沟通用工需求信息,并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工作标准、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等方面加强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化被动为主动,担负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责任。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可合作成立二级学院,也可在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上可以安排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完成,这更利于成果转化,也鼓励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3.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还是各高职院校“自说自话”,这显然是不太客观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技能要求,应该主要由用人单位评价。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行业协会主导完成,并对用人单位反馈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结论反馈给政府和高职院校。[10]政府要明确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各方的定位、职责和方式方法,破除利益链,客观全面地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四、结束语

人才支撑是发展好区域经济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当前,襄阳已正式开启“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更加迫切地需要襄阳的高职院校培养出众多掌握技术技能的人才投身到襄阳的建设发展中,也期待着本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向着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襄阳统计年鉴》《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襄阳毕业生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神秘的包裹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