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农民增收效应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

2022-02-20 04:47慧,赵佳,张
关键词:各省市农民收入生产性

张 慧,赵 佳,张 怡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而实践证明,农民增收是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基础。从2000年至2020年,这20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253.4元增至17 131.5元,年均增长708.5元①。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年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6 279.98元增加到2020年的43 833.8元②,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显著差距不容忽视。此外,受到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日渐“空心化”,土地弃耕抛荒问题日益严重。为构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体系,2017年9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服务农业农民为根本,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2017年至2020年,我国财政共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155亿元[1]。在此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具有农民增收效应?并且对我国发展水平不同的东部、中部、西部的影响作用是否有所不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与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何佰钰等[2]基于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门限面板模型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增收效应进行研究,证实了二者之间显著为正的影响关系;曹菲等[3]认为,合理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推动产业融合,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刘蕾等[4]运用重聚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收集2019年相关调研数据,证实了数字化经营的农民增收效应。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成为推进三农建设过程中的热点产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再度走进了学者们的视野。冀名峰[5]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托管等形式,实现从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机械化为主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马楠等[6]利用我国2006—2018年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生产服务业可以有效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结论;陈雪等[7]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市场化的方式将农业信息化等相关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实现小农户与智慧农业的衔接。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关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广泛;第二,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但目前鲜有文章基于农业生产性服务视角讨论农民增收效应。基于此,该研究结合中国31个省(市、区)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与区域异质性分析,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农民增收效应。

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农民增收效应的作用机理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由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方面构成。在2014年之前,农户经营性收入始终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第一大来源,但从2015年开始,工资性收入超过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第一大来源[8]。故本文主要从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两个视角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分析。为便于理解和概念的一般化,借鉴李谷成[9]等学者的做法,将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分别表述为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两种类型。

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农业收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助推器,是增进农产品竞争优势的促进剂,也是实现农业生产顺畅接续的牵引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各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实现劳动集约与资本集约,获得规模效益。在规模化的基础之上,农业生产方式渐进机械化与专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项配套服务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得以提升,进而提高农产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以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此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很好地解决了外出务工的农户和老龄农户等群体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经营而导致的土地资源闲置这一问题,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缺失,增加了该群体的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非农收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转换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助推农业演化升级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就地城镇化的速度,有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另外,农户依据自身家庭状况,选择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规避了多数农户由于恋地情节导致的兼业化局限,解决其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在外出务工与农业劳动之间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说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农民增收效应。

(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民增收效应的区域异质性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于农民的增收效应就越大。所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收效应可能会因为区域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出增收效应的差异,即区域异质性。然而,现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尚未完全成熟,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地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10]。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农村人力资本影响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变革,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技术与政策的支持影响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速度。因此,在地区经济发达、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其农民增收效应就会越大。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说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民增收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

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模型设定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为证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Incomeit=α0+α1Serviceit+α2Urbanit+

α3Industrialit+α4Financialit+α5Economicit+

α6Educationit+εit

其中,i 表示各省市,t 表示年份,Income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省市农民收入水平,Service是核心解释变量,为各省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此外,综合以往研究,选取如下控制变量:Urban表示各省市城镇化水平,Industrial表示各省市产业结构水平,Financial表示各省市农业财政投入水平,Economic表示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Educations表示各省市农业人力资本水平,εit为随机扰动项。

2.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为充分反映农民家庭的生活现状,本文以各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农民收入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因2013年农民收入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借鉴各学者的做法[11],2010—2012年使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3—2019年使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参考张恒等[12]的做法,选取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营业收入来衡量各省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

(3)控制变量。除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外,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势必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用各省市年末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长期且稳定的,选取各省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农业财政投入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以地方政府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值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不例外,以各省市人均GDP度量;农村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

3.数据来源

文中所用数据主要为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农民收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业财政投入与农村人力资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本文数据处理软件为Stata16.0。在实际操作中,为避免数据回归产生异方差,参考靳欣婷等[13]、李思琦等[14]的研究,对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表1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讨论

本文以全国为样本,在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时,分别对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与随机效应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F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0,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即面板固定效应优于混合回归效应模型。运用LM检验对比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p值为0.000,在1%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即面板随机效应优于面板混合回归模型。另外,豪斯曼检验结果p值为0.000,拒绝“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证明面板固定效应优于面板随机效应。因此,本研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收效应

核心解释变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在控制变量中,城镇化水平、农业财政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影响显著;而产业结构与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未显现,可能是由于二者的影响为长期性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显现其优势。由此,假说1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为增强上述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

首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又会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反向因果”。由于在宏观层面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所以采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替代值,控制内生性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上述回归结果仍然成立。

其次,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衡量指标,除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营业收入之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常用指标之一[15]。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营业收入替换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再次代入上文建立的回归方程中,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后,仍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与前文一致,控制变量的显著性也相同,只是在系数方面存在稍许差异,说明上述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最后,加入其他影响农民收入的微观控制变量,如各省市受灾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等变量,结果如表5所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未发生改变。

表3 内生性检验结果

表4 替换变量检验结果

表5 增加控制变量检验结果

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收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

为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将全国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东中部地区农民总收入的作用弹性分别为0.349和0.177,并且至少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这说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由此,假说2得到验证。

表6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收效应区域异质性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农民增收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这可能与东部地区较高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相关,尤其是在城镇化发展较为成熟的状态下,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非农业收入,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使得农民在获得非农收入的同时也能得到一部分农业收入,从而促进总收入的增长。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受当地人力资本、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所产生的经济带动性较小,从而对农民总收入产生了相对较小的影响。而受地域、产业结构等的限制。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偏低,服务水平与带动作用均受限,从而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事实上,该结果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是相匹配的。尽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区域异质性,但整体而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保障了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信息对称、技术推广以及规模化等积极的连带效应均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四、关于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收效应的建议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各个服务环节来带动农民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但这种作用效应因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各省市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收效应,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建议如下:

(一)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水平

进一步开拓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注重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性,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广。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农业财政投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东部地区要全面兼顾各要素,在稳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上力求突破。中部地区在兼顾各要素的同时,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行业等,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物流、金融与互联网推广帮扶体系,依据各类行业的特征与优点划分服务重点,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效率。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尤为重要,要加大对农村道路与网络通讯的建设力度和对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保障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环境,有效拓展农业产业链,使农民尽可能享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增产增益,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发展成为可复制、能推广的持续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二)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宏观环境

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紧握时代发展机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价值链,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打造使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模式,全面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要注重加强各省之间的联系,着眼全局,优势互补,做到各方面持续稳定发展。中部地区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支持力度,注重人才引进,并注重各要素间结构占比分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西部地区要稳扎稳打,着重提升对外开放度,积极改善自身发展条件的同时,也要重点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夯实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猜你喜欢
各省市农民收入生产性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2019年各省市诗词学(协)会换届情况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各省市重点工程科学有序复工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应对2018年中考全国各省市67道作文题,高分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