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
——以河南西平大铜器为例

2022-02-23 00:17温芯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西平县西平铜器

温芯媛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西平大铜器是一种以铜、鼓为主的民族打击乐器,声音洪亮、浑厚粗犷,既可以独立演奏,也可以作为民族舞蹈表演时的伴奏,是一门融合民族音乐与舞蹈的综合艺术。

西平大铜器的起源地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呈现出一点多面的特点,主要以驻马店市西平县为中心,分散在舞钢市、遂平县、漯河市等周边地区。对西平大铜器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06年,将以仪封村为中心的西平大铜器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①。随后,西平大铜器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和各界对传统村落的关注,仪封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平大铜器深受豫南地区农村人民的喜爱,对其的保护也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当今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的社会背景下,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应该和人们欣赏视角的改变保持步调一致,依据自身独特性寻求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如何评价其价值,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西平大铜器为例,试图从文化遗产的价值入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以西平大铜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融入时代元素提供有益借鉴。

1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研究概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公约》②,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提出和确定,并且认为应该从制度上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之后于2003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明确定义,即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③,这一定义细化的举动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随着文化遗产世界性的不断凸显,各国在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也逐步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上。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于1995年开始研究文化遗产的经济问题,并于1998年举办“经济与遗产保护”专题讨论会,确立其研究方向,进而推动了文化遗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在文化遗产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后,随着对其评价制度的引入,国内对其评价和制度建设的讨论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方面。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基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或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分析,这也为西平大铜器的价值研究和本文的撰写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 河南西平大铜器的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实施依据。对于无形文化遗产来说,因其“无形”这一特点,不同的群体依据自身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历史条件的变迁,把时代元素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进行正确阐释,不断创新,力求实现其代代相传。因此对于本文要研究的西平大铜器而言,也应根据其发展特点,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两方面进行评估。

2.1 大铜器的内在价值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是指其自身所具有的普遍性,评价西平大铜器的内在价值,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方面展开。

2.1.1 历史价值

西平县是中华嫘祖的故乡,其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着1400年历史的大铜器就起源于此。对大铜器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乐器、民俗、中外文化交流、音乐以及民族迁徙等历史痕迹。

①乐器史。从西平大铜器研究中可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史。据史料记载,铜钹在隋炀帝杨广敲定下来的西凉、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九部乐曲中都有出现。在《隋书·音乐志》《通典一四四乐四》《旧唐书》中也发现了铙、钹的相关文字,从“二圆铜片,中部隆起为半球形,穿孔以革贯之”的外形描写,到“两片合击发声”“相击以利乐”的使用方法介绍,都证明了古代社会所使用的大铜器与如今西平大铜器的情况是一致的,仔细对照分析,就是现在大铜器的大铙、大镲。这些都是从大铜器中追溯我国民族乐器史的重要凭证和有力说明。

②民俗史。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史料,二是史实。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大铜器产生于隋唐,也盛于隋唐,因此便有了“大铜器表演的产生,是为增加节日气氛”的猜测。而这一猜测在西平县已故艺人陈崇德的口述中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大铜器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我国的民俗史。

大铜器最早用于祭祀,具有祭祀功能。古代西平洪河因水源丰富经常发生洪水,那时的人不懂得科学,也不懂得自然,于是祭祀成汤祈求风调雨顺,产生了一系列祭祀仪式。为了让天神听到民众的祈求,人们选择了震天动地的大铜器作为祭祀用具。在文献《康熙志·风俗篇》中也有村民“鸣金击鼓,辇致神像”的求雨记录,在史料上印证了这一活动,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淳朴的社会风俗文化。

③中外文化交流史。当前西平县可查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大铜器音乐中,与狮子相关的曲牌共有149首,其中以雄壮、勇猛、可爱为特征的传统曲牌有10首。而狮子原产于西亚和非洲,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大门,由于百姓对狮子力量的崇拜,在进行大铜器演出时,经常会伴随舞龙舞狮这一民间活动。另外,佛教文化崇尚狮子形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佛教文化进入中原,大铜器也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④音乐史、民族迁徙史。关于西平大铜器的由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平大铜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遗音,《西平县志·风俗篇》言“唐代太宗登基,恰逢春节,举国欢庆”,因此各地都设立了不同的铜乐会。从这一点看,现在的大铜器就是燕乐遗音。

追溯“燕乐”能够在此生根的缘由,也许与当时社会的大变迁有关,先人的大迁徙促成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西平县《氏族志》中记载,现如今居住在西平、遂平周围等地的居民,大部分起于宋庆历延至明洪武年间西迁而来。这些移民在中原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联姻,并在此定居。在迁移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所熟知的大铜器带入了天中,与这里的文化融为一体。所以说,大铜器也是一部我国古代民族的迁徙史。

2.1.2 艺术价值

西平大铜器是以铜乐器和大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一种民族打击乐。根据表演需要,队伍少则十几人,多至上百人,一个完整的大铜器队伍以大镲、大铙、大鼓为主,手镲、二鼓、小鼓为辅,边鼓为指挥。它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民族舞蹈表演时的伴奏,给人一种中原人特有的粗犷、豪迈的感觉。

弹奏的曲谱常被称为“曲牌”,没有旋律,只有节拍,通常5到15分钟。传统曲牌现存近200支,其中还有以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的故事情节,旋律多变、雅俗共赏,配合其与歌舞合奏以及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形成了多种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西平大铜器是农民过节的重要消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西平大铜器盛况空前。据回忆,当时仪封村附近的上百支表演队伍,从仪封街的南门表演到北门才结束,铜器声震耳欲聋,有上万人围观。在后来的发展中,大铜器已经不仅仅用来“闹年”,在艰辛的劳作中经常被用以鼓劲提气,让他们暂时忘却眼前艰苦的生活。

无论是变换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还是带有河南独特精粹的传统曲牌,又或者是当时人们在欣赏大铜器表演时获得的精神慰藉,都表明西平大铜器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3 科学价值

大铜器是一种互相配合的民间打击乐,以镲(又称钹)、铙为主体,其余为伴奏。大铜器之所以被称作“大”,是因为它击打起来声音“大”。大铜器的主要乐器镲和铙是由响铜制成的,声音清澈响亮,适合作为乐器使用,这也证明了我国青铜工艺使用广泛。

西平大铜器中既有多种乐器,又有独特的演奏技法。在打击技法方面,由于手的拍击动作不同,声音的声调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单击、对击和磨击等。另外,在展现形式上也有创新,有旋、转、翻、抛、闷等,由此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声调变化和声调反差,给听众带来丰富的听觉感受。

镲和铙的演奏形式主要是旋、传、翻、抛、闷等。旋镲是两只镲在轻微碰触后,交替向外转动的声音;传镲是两人相距3米,用抛球的方法掷出,相互交换镲;翻镲是用手把镲向外翻一圈;抛镲是击打镲之后,将其抛至高空中再接住,视觉上会有一种杂耍的感觉;闷镲是把镲紧贴在胸前进行击打,发出低沉的响声。与镲多磨击不同,铙以对击为主,即将两铙撞击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音质。

大铜器利用各种乐器的节拍和音色的对比,以不同音调和音色来表达故事的内容,使其演奏的声音响亮、技术含量高、表演形式多样,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代表。

2.2 大铜器的外在价值

2.2.1 社会价值

大铜器是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大众参与性和广泛性。从调查研究中不难看出,有大铜器存在的村庄,都是乐观向上的,很少出现打架、赌博之类的事情,总体来说很和谐。仔细想想,一点都不奇怪。古代生活条件极度匮乏,人们的身心皆苦。他们在敲锣打鼓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发泄的渠道,能够暂时遗忘真实世界中的不如意,弥补心灵的匮乏,这份痴迷让他们没有时间再去破坏社会的和谐。大铜器是一种集体活动,人们都要听从命令,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团结和集体的荣誉感。这样既能让人放松,又能增强村民们的凝聚力。

从自然因素来看,大铜器之所以发展为一种大型打击乐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是分不开的。中原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冬日严寒,又恰逢农闲,此时大铜器就成了一种大型群体活动,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或跟随着旁观,缓解寒冷,增强体力。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但是伴随而来的就是由于缺少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疾病,恰好大铜器本身就可以作为一项集体体育活动,多人共同参与,不仅使人们主动锻炼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还有助于实现大铜器活动的日常化发展。

从文化传承来看,大铜器演奏的大部分题材和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成了人们身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使他们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反过来讲,他们也以家乡的民族文化引以为傲,将这份文化自豪寄情于大铜器之上。有了文化自信,就有了传承的最大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大铜器这门艺术,却不要报酬的原因。

同时,因为大铜器表演没有酬劳,所以演出队伍的头头,要么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要么由技艺高超的人或受人尊敬、主持公道的人担任,在这样社会结构中的百姓们,一些小冲突也就轻易化解了。部分群众还认为加入大铜器队伍在村里会很有面子,对那时活动范围并不是十分广泛的人们来说,在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需要。

人们不仅可以从大铜器表演中获得身心两方面的满足,还促进了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可以说,大铜器的组织传播,既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又可以促进组织内外的和谐。同时,这也是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的一种继承,有了坚实的个体和大众基础,大铜器的发展与传承就不再是无源之水。

2.2.2 可利用价值

因为大铜器是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的传承,所以尽管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历史上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文献中对其的描述更是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出大铜器主要有区域价值和经济价值。

①区域价值。西平文化局每年都会组织各村落进行一次大型的大铜器表演,使村民们对大铜器产生极大的兴趣,让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推广,同时也可以在西平县形成一股浓郁的民间文化。由于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西平大铜器乐队的成员士气猛涨,在2008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中,一鼓作气获得最高奖项“金穗奖”。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大铜器表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西平县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既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促进了大铜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表现了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民群众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西平地区、西平人民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区域形象。

②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对新的文化和精神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化遗产的消费活动主要体现在文化、精神、休闲和娱乐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这就推动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价值——经济价值的产生。

目前,在西平地区,大力推广大铜器文化,加强保护和传承,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树立人民群众的形象,希望得到企业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更好发展。此外,西平大铜器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术多样,作品数量达百余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何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结合民间群众的技术和意愿,将大铜器这类民俗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下去,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结合时代特点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在传承发展中利用其独特的历史属性,将大铜器打造为独一无二的西平特色文化,才可能作为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业,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良性发展。

3 总结

我们要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尽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大铜器仍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靠其特有的生产性和生活方式进行传承,这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以上价值评估可以帮助正确阐释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

注释

①贾培培.奏响的艺绝,舞动的经典:表演艺术及文化价值田野调查[J].大众文艺,2011(18):104-105.

②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公约[S].1972.

③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S].2003.

猜你喜欢
西平县西平铜器
西平县
篁岭晒秋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张西平
扎西平措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模式研究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西平县“柏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