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02-23 00:17林丹邓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手工艺莲花产业化

林丹 邓环

(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锡工艺沉寂40余年再次恢复发展以来,云南、威海、浙江等地锡工艺均已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家庭作坊工厂化、经营运作市场化、管理公司化与产业化。然而与之相比,江西莲花打锡工艺的发展陷于停滞。事实上莲花打锡工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纯手工制作的莲花锡器实用性强、工艺价值高。莲花打锡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技术、工艺文化资源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问题,自21世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以来就备受各界关注。田家榛以河北饶阳民俗工艺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乡村传统工艺发展存在的四大“通病”①。童心刚关注海南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化开发的政策、行政生态问题②。任晓冬从社会行动者网络的视角,分析了黔东南丹寨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异质行动者们的能动性、互动性关系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③。学界对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困境的探讨,不限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艺设计等生产性问题,还从情感、时空等方面关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转化。学者陈平关注到现当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内在价值体现、文化品位、群体情感的失语状态,提出要通过高附加值再生设计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发展④。唐家路提出传统工艺体现当代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于,以社会日常物质生活为视角,用现代设计方法改造传统手工艺的物质基因e。肖振萍讨论了剑川工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价值社会认同问题⑥。学界在探讨传统工艺现代性的实现方式时,对工艺本体有了更多关注,而不止于对其发展环境的建构;兼顾了传统工艺因素与现代发展环境因素,研究旨趣从关注经验性事实转向了理论反思。

关于莲花打锡手工艺的研究中,陈祖泽、阳柳团队聚焦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莲花打锡的保护传承⑦及其手工艺品的创新问题⑧。邓环、林丹从民俗学的视角对莲花打锡工艺文化进行探讨⑨。目前学界对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困境还未予以关注。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估江西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及必要性,从工艺特性、地域性、工艺技术的时空限制等层面剖析其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并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视角,探寻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对策。

1 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价值

莲花锡艺源自民众的生产生活,其发展历程是路口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历史缩影。相传莲花打锡发源于唐李世民时期。明代理学家刘元卿重视婚冠丧礼而兴起的祭祀、婚嫁习俗,成为街头锡艺发展的民间文化基础。在清朝乾隆年间修撰的《莲花厅志》二十一都图中描绘有街头村“千岁樟”下两个老人正在打锡的生活场景。莲花锡器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于机械生产而言,纯手工制作的莲花锡器具有不可复制性;莲花打锡在工艺技术上偏向于质朴和原生态,在工艺文化形态上则更加具有人文性。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实现产业化、产品价值现代转化具有天然文化资源优势,其保护开发价值在于历史人文价值、工艺美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纯手工制作的莲花锡器形象逼真、内涵丰富,其精美程度并不逊色于现代工艺品。画、剪、锉、打、磨、抛、刻等工艺技法,需要匠人稳健的手部力道和灵敏的手掌触感。制作于民国元年的16套锡制兵器,镶有琴棋书画、日月星斗、双龙双锤等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当代路口镇居民家中随处可见的锡制品有酒壶、茶壶、香炉、灯柱、笔筒、砚台、水盆、火锅以及酿酒用的冷却桶、分滤器等。历史上的莲花打锡工艺融入当地茶文化、酒文化、塔文化以及祭祀文化,形成了特有的锡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莲花锡器的功能逐渐脱离实用走向装饰与收藏。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必要性

加强分类保护、推动传统工艺现代应用,是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确工作要求。⑩“工艺文化”“工艺品生活应用价值”则成为传统手工艺实现再生、再造乃至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因素。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必要性首先在于对其进行抢救性、生产性扶持和建设。其次,将莲花打锡产业化融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是实现乡村传统工艺发展的重要路径。

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莲花锡艺的工艺属性、锡俗文化决定其作为乡村特色文化元素,在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角色定位。围绕莲花锡器的制作与使用,产生的蕴含“老有所养”家庭观、理学世界观的民间故事和体现勤劳朴实民风的民间歌谣,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优秀传统德育文化资源。

在资源整合、科技平台搭建的层面上,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与乡村振兴能够实现协同发展。文旅资源与多形式支撑服务平台的建立,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综合价值实现的前提。以莲花打锡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类传统工艺,其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原生文化资源的传播、消费乃至再生产、再赋值的过程,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是壮大、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方主体参与平台建设的模式下,莲花打锡产业化发展带来乡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的改变。不同于家庭式作坊、游艺式的产销模式,莲花打锡产业化发展下,当地村民、打锡工匠群体的增值收益、务工结算与给付形式发生转变。市场、平台双重影响使文化知识产权成为莲花锡器创作、品牌建设、文艺传播的主要推动因素。

3 江西莲花打锡手工艺产业化发展现状述评

对莲花打锡工艺地理分布、传承人群、发展现状的系统评估,是研究与分析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困境的现实依据。

①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分布。莲花打锡的发源地、聚集地在莲花县路口镇,其中以街头村、湖塘村为代表。在莲花县所管辖的13个乡镇中,路口镇地处莲花县东部,位于安福县与永新县交界处,左边毗邻闪石乡、湖上乡和良坊镇。得益于路口镇处于“两县三乡交界处”的地理位置,街头锡艺得以经匠人走街串巷传播至多个乡镇,距离最远至神泉乡和湖南攸县、茶陵县。湖塘虽并非路口锡艺的发源地,但其锡艺历史久远,且品种多样、图案精美、造型奇特。湖塘锡艺工艺精湛,是莲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早在清代莲花锡器就因技艺精湛、品种丰富、经济实用而著名。清代以来,莲花打锡的代表性工艺品有:明清“三镶玉”锡包壶、民国1921年打制的16套锡兵器以及锡制白鹭灯等。近现代莲花打锡工艺是当地农村手工业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莲花县个体手工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每户至少有一人从事打锡手艺。路口锡艺世家中至少有四五人从事打锡行业,全村中老年人80%会此手艺。“文革”时期街头锡艺人外出打锡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个体经济加大了扶持。然而以家庭作坊为主要生产、经营形式的莲花打锡手工艺,在改革开放热潮影响之下也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发展规模。20世纪90年代打锡市场日益萎缩。乡镇打锡匠人外出、转业是导致莲花锡工艺逐渐没落的直接原因。

据悉目前仅有50多名锡匠活跃在街头、庙背等村。乡镇锡匠人数锐减,老年锡匠除了偶尔接收当地订单外,普遍不再挑担外出。打锡世家传承无以为继的局面,是从70后中年锡匠人群流失开始的。笔者在第二次前往莲花县路口镇调研期间,详细访谈了9位打锡匠人,发现当前路口镇锡匠群体呈现出年龄断层、手工技艺能人老年化的特征。访谈中有8位锡匠年龄达到了70岁以上,且多数只接受过小学教育。老年锡匠们打锡手艺水平参差不齐,各自有擅长制作的器件和技艺手法。工艺偏见导致锡匠无法合作,难以实现手工艺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锡器制作的手工费用在近10年来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影响当地锡器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替代产品出现、婚嫁习俗变迁,以及锡器在青年群体中的社会认同度较低,县域乃至周边乡镇锡器市场加速萎缩。

③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困境。莲花打锡作为当地手工艺瑰宝,1995年被选送部分展品到国家广交会进行展销。自2005年以来,县文化馆广泛开展非遗传承活动。2014年莲花锡雕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莲花打锡传承保护基地和扶贫工坊相继建成。频繁参展各类活动、艺术文化节增强了对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宣传、传播效果,然而其实质性的现代化转型和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当前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缺乏自主自生的工艺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在工艺层面,现当代锡匠的手工技艺远不如近代以前,多数精湛技艺已逐渐失传。老一辈打锡人“一人擅一技”的状况,加之打锡匠人流失、工艺传承体系遭到破坏,迫使莲花打锡工艺无法获得长足发展的内生力。现代莲花锡器设计简单,雕刻技法较为粗糙,艺术题材更偏向古朴。当地许多打锡匠人无法独立完成锡器的造型设计、透雕、浮雕等技艺操作。在文化层面,莲花锡艺文化氛围受现代化影响而逐渐消散。莲花锡器不再是婚嫁、祭祀习俗中重要的物质载体,其在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功能消退。莲花打锡工艺及其制品从现当代日常生活场景的大范围撤退,也进一步导致了当地社群对打锡匠人群体的职业认同问题。

莲花打锡是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缺乏有针对性的开发、落地项目。碍于资金匮乏、建设不足,当前莲花县建成的“莲花打锡”展示厅和非遗传承保护基地,都存在占地面积小、地理位置偏僻、设备不健全、服务功能弱、文化体验差等问题。当地政府是参与莲花打锡手工艺传承与保护建设工作的主体。在缺乏资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单纯依靠锡匠家庭作坊式的经营,莲花打锡工艺将难以打开多元市场,更谈不上吸纳“双创”人才。

因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特性要求,莲花打锡工艺依托锡制产品机械化生产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较小。莲花锡器体现了地域性审美和消费习惯,在面临新生代审美、消费需求时,古朴、原始的产品设计和风格无法在市场占据优势。囿于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当前莲花打锡工艺知名度与传播影响力无法为其工艺技术的进一步交流、发展带来契机。

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对策

国内地方锡工艺产业化发展成功案例中,以20世纪80年代的云南锡工艺、山东威海锡镶嵌工艺和21世纪互联网时代浙江东阳锡艺为代表。然而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路径并不总是具有普适性,应当回归其特殊工艺传统与当前建设环境。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视角,结合当前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其产业化相关对策。

①加强工艺文化生态建设,营造现代工艺文化的生活氛围。莲花打锡手工艺破除生存困境、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现实前提与文化生态基础,是进行抢救性文化工程建设。由于自古打锡工艺属于游艺行当,长期不受关注,且锡器不易保存等历史、现实因素,莲花打锡工艺历史文化的整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征藏历史变迁物证、修编手工艺史、整理近现代莲花打锡口述史等方式,进行传统工艺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挖掘与保护工程,以培植莲花打锡工艺未来发展的文化内生动力。莲花打锡传统工艺文化生态的建设,还需要结合现代乡镇建设的人居工程,营造莲花打锡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现代生活氛围,以传承、延续发展与创新莲花打锡工艺历史文化。例如,提炼莲花锡器元素作为城镇化建设、地标设计的首选,构建乡镇广场、园林等公共莲花锡艺文化空间等。

②加快窗口式平台建设、强劲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支撑。利用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平台建设与支撑。明晰莲花打锡的工艺类别和特性,关注莲花锡器的收藏、装饰装修、文创等市场开发。建设服务完善、建筑独立、容量大的手工艺展示场所,将生产文化内容作为实现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价值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在推进莲花打锡手工艺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将锡艺传承群体放置于关键位置。在路口镇老锡匠逐渐流失、一人擅长一技的打锡业态下,尤其要提高老一辈锡匠人的参与度。以老带新、薪金给付、强制责任制结合的形式,培育中青年锡匠。鼓励返乡青年加入打锡行业,解决青年锡匠学徒期间的工作岗位、培训学习、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等问题。依靠相对合理公平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匠人群体的集体力量,以团体合作的形式带动打锡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培育一批莲花打锡文化产业、文艺事业的创新创业带头人,加快地方锡器品牌创建、培育、发展工作,培养一批示范性工坊。

③拓宽多方参与保护发展渠道,提升工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为推动莲花打锡手工艺获得长足竞争力、发展力,需要鼓励创造、实施专利保护。当前莲花打锡手工艺历史文化挖掘、理论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缺口大,引入社会组织、高校、民资、民企以及自由职业者、文艺工作者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主体,初步建构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传播、传承、科研、文旅、市场经济、产业化等多类发展渠道。发挥异质主体合作共赢的精神,探索莲花锡艺产业链建设的跨界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扩大对莲花锡文化的宣传,以及对莲花优质锡制品的推介,创造莲花打锡手工艺文化传播与产品营销的网络红利。完善莲花打锡手工艺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当地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路口锡匠人、路口民众生产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如打造具有莲花锡艺元素的农村电影、工艺叙事性Volg等一批文化精品。

5 结语

与威海、浙江、云南等锡艺城市相比,江西莲花锡艺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存在地理、矿藏等资源限制。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物关系、人文关系的异质时空连接变得简便易得,并逐渐融入当前传统工艺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依靠营造锡艺文化氛围、引进多元开发主体等措施,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工艺艺术价值的现代转化的实现成为可能。基于此,莲花打锡在工艺文化、工艺技术、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的传统性因素与发展环境建构的现代性因素之间的障碍得到消解并实现了某种契合。产业扶持平台、现代传播媒介的窗口效应,对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然而,工艺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并不能代替其工艺技术本身的进步与提升。

注释

①田家榛,孙炜琳.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传统工艺发展路径分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9(2):24-27,33.

②童心刚.基于活态传承的海南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化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7):112-116.

③任晓冬,穆柳梅.ANT视域下少数民族手工艺类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以黔东南丹寨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2):140-148.

④陈平,马熙逵.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02-108.

⑤唐家路.中国传统工艺当代价值的理论发现与体系建构[J].新美术,2018(11):14-21.

⑥肖振萍.传统技艺传承的产业联动模式研究:以剑川木雕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6-62.

⑦陈祖泽,杨春晓,阳柳.“互联网+”创新背景下萍乡莲花打锡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J].艺术品鉴,2018(29):196-197.

⑧阳柳,陈祖泽,杨春晓.互联网+萍乡莲花打锡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4):150.

⑨邓环,林丹.江西莲花打制锡器的文化研究[J].天工,2022(14):18-21.

⑩宋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2-06-14].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猜你喜欢
手工艺莲花产业化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云莲花灯
莲花湖『变身』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系统产业化之路
手工艺·温州发绣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