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强

2022-02-24 08:04张新新范艳妮
出版广角 2022年23期
关键词:出版业高质量文化

张新新?范艳妮

【摘要】以创新为驱动的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自强的重要路径之一。出版高质量发展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铸就文化自强之魂;要坚持以内容创新为引领,建构服务、运营、管理等多维创新体系,激活文化自强的根本动力;要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坚持推动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找准文化自强的关键手段;要坚持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自强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关  键  词】出版高质量发展;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内容创新;出版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张新新,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范艳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3.005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文化自强”[1]成为下一阶段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坚定文化自信不能止步于坐而论道,必须体现在文化自强的行动上”[1]。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在推进文化自强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出版高质量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文化自强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支点。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为各行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肩负时代使命的出版业,其高质量发展也有了必然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出版业指明了“未来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从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壮大数字出版产业、促进印刷产业提质增效、加强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现代出版市场体系、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提高出版业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完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9个方面,提出39项重点任务,列出46个重大工程,致力于推进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出版高质量发展,对内可助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书香中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对外可推动文化走出去,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出版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行业,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自强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出版高质量发展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铸就文化自强之魂;要坚持以内容创新为引领,建构服务、运营、管理等多维创新体系,激活文化自强的根本动力;要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坚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找准文化自强的关键手段;要坚持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自强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本文将在界定文化自强内涵的基础上,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自强的辩证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一、推进文化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自强,是要立足中国实际,依靠中国力量,突出中国特色,认同中国的文化情感和文化传统,走中国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推进文化自强,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力。首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选择[1],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源源不断地推动文化产品创新,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其次,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自我演化与创新;最后,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推动对革命文化的学理解释和学术研究,将革命文化的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等基本精神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应用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推动革命文化系统焕发生机和活力。

推进文化自强,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在内容建设方面,着力于加快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以符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受众群体思维习惯、语言习惯、阅读习惯和文化传播规律的方式,建构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打造对外叙事体系,以提高国外受众文化理解度、文化认同度为目标进行出版物的生产、制作和国际传播。在渠道搭建方面,借鉴网络文学出海的成功经验,从有形和无形两个维度出发,鼓励和支持国内出版企业跨国运营,开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实体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拓展数字文化贸易,推动多元化、多品种的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在重大工程方面,加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对外翻译出版工程、国际出版版权数据库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力度,切实为增强我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突出的治理路径。

推进文化自强,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借助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数字孪生、3D电影、全息技术等数字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优势,将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发展需要相结合,强化其生命延续力,渗透人们的文化基因,以筑牢中华文化身份认同之根基。要注重革命文化的科学继承,推进“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时期革命文化的薪火相传,推动革命文化在Z世代、00后、10后等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和传承,补足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精神之钙,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队伍。要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提高国际传播艺术,提升国际传播技巧,根据不同国家、民族、区域的目标受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分众化传播策略,切实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故事讲得好、传得广,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

整体来看,以出版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推进文化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从导向、创新、技术和制度四个方面来统筹推进。

二、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铸就文化自强之魂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保持文化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首要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认识到文化和意识形态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更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力量,出版业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守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文化的源泉就蕴藏在人民的生活中,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出版业要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推动精神文化领域的共同富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塑造,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相应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和文化选择。当前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多样化的价值冲突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发生了种种变化,精神迷茫和信念崩塌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塑精神、坚定信仰。文以载道、书以铸魂,书报刊等出版物要发挥在人生价值观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人们辨析是非曲直,引领人们的价值导向,而做强做优主题出版,“致力于宣传、阐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4],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时代变革提供坚定的精神支撑。

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不是经济价值,而是优质出版物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出版的本质是文化选择,而选择势必会影响思想导向和文化导向。优质出版物借助艺术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扩大出版业重点项目和品牌企业的示范力、引领力、影响力,进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出版业只有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而铸就文化自强之魂。有了这样的核心灵魂,文化才能立得起来,有了这样的精神纽带,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才能聚合在一起。

三、以内容创新为引领,建构多维创新体系,激活文化自强的根本动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强的主体,文化自强是文化创新的目标。基于文化自信理念、以文化自强为目标而进行的文化选择,是出版活动“最本质的行为模式”;所有的编辑出版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其实都是围绕着文化选择这一主轴展开和进行的”[5]。编辑的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文化增值,其目的是“实现社会文化结构的最优化”[6]。出版是文化事业的核心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7]等路径,出版业担负着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

当前出版业处于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的关键期,出版高质量发展要以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控量提质,提质增效,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出版活动的文化选择、文化建构、文化承载、文化传播等各环节着力,不断提升出版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以及载体质量”[8],共同破解“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行业痼疾,唯有如此,方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强,切实推进文化自强。出版活动蕴含的文化创新体系,是以内容创新为引领,由运营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所组成的全面创新体系。

首先,内容创新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即使在信息爆炸、内容过剩的互联网时代,优质的内容依然是稀缺的。实现供需关系的高水平均衡发展,需要出版业充分发挥“选择性”这一本质属性,深入市场调研,分析阅读群体细分化、专业化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去同质化、三俗化、无效化”,筛选、孵化更多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出版物,并从内容、编校、设计、印刷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实现出版物的精准、高质、有效供给。此外,推动载体形式由“纸”到“网”再到“屏”,并提供音频、视频等突出交互性的阅读方式,能使内容的呈现更多样、更容易被理解,也使阅读行为能够更多地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当前出版物可在以下选题内容方面作出创新探索: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使思想根基回到中华文明的土壤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体现到各类出版物中,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其次,建构运营、管理、服务等多维创新体系,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创新运营体系,要重新设计经营思路,以新模式运作经营流程,不让僵化的职能划分成为效能提升的绊脚石,要打通出版业所涉及的造纸业、印刷业、发行业、零售业等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信息流,秉承合作互利、战略协同的原则,打造敏捷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创新管理体系,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调整生产要素配置,加重人才、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以外包、外聘、特約、加盟等方式转移非核心业务,促使出版机构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管理型转变。创新服务体系,要努力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知识服务商的转型,使出版服务从单书呈现升级至知识体系输送,让高质量出版物和高质量出版服务协同发展。创新服务体系,要充分利用出版机构拥有的作者资源和内容产品,通过提供在线读书、远程研学等多维度、立体化的阅读产品和知识服务,努力将读者变成用户,增强用户黏性,激活出版服务的新动能。针对城乡、区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要进一步打破地方分割格局,建构统一的市场供应体系。依托覆盖60万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体系,打造和完善农村阅读服务供应链,提升高质量产品的整体供给水平。

文化发展是以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为根本动力的,出版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构以内容创新为引领的多维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增加优质内容供给,深入挖掘示范项目的典型意义和引领价值,创新内容呈现和传播方式,促进文化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传播;另一方面,通过打破地方垄断和行业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出版大市场,同时探索出版走出去的整体布局和有效路径,以优质出版物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在释放出版业发展动力的同时,也激活文化自强的根本动力。

四、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找准文化自强的关键手段

深度融合发展是互联网时代赋予出版业的发展契机,也是当前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回望出版史,正是一次次的技术变革推动着出版业的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当前,不断迭代更替的前沿技术和概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改变了出版的传播方式和载体形式,极大地拓展了业态空间。《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将“产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作为主要目标,中宣部发布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都旨在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加速走向深度融合发展。

出版业要积极拥抱新变化,将新技术融入产业链全过程,实现出版业态不断转型升级;要“持续落实数字化战略,在基建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运营数字化方面久久为功,不断優化、改善出版环境和设施,从而为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提供充裕的物力资源”[9] 。新技术的选择和引入首先要遵循信息技术的采纳逻辑。出版业要深化技术采纳,但新技术的运用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组织变革的问题,需要考虑人员能力和理念适配性,所以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理念普及,切实地促进技术的习得。新技术带来内容生产方式、传播媒介以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变革,要积极推出5G技术大背景下的各种内容产品新形态,包括音频、视频、AR/VR融媒产品等,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借助各类社交媒体的推荐分发机制,不断推进内容的精准传播和有效抵达,提高用户参与和社交分享的覆盖率,以及新媒体营销的占有率和转化率。技术的采纳、习得、应用、转化都是为了驱动业务创新,最终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因此要着重关注技术的反馈,系统分析销售数据,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和读者需求,指导下一步的生产计划。

融合发展不能局限于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只有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共通,才能真正获得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此外,出版业还要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寻求IP资产与教育、影视、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结合点,促进出版资源的突破圈层传播。要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的合作与共建,促进出版高质量成果的现实转化和实际应用。

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为出版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飞翔的翅膀,但想要飞得更高更远,不仅要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应用,还要注重促进成熟技术的应用推广,更要切实把出版内容优势转化为融合发展优势。出版的融合发展需要摸索一条可持续推进的稳健路径。首先,要从自身业务需求出发,注重技术应用与内容传达的适配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牢记内容不应成为先进技术的附庸,技术始终应该服务于内容。其次,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从出版数字化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出版,从重要出版门类和产品入手,先择取优势内容进行融合开发。最后,注重打造基础服务平台,建构书报刊网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和多端分发传播体系,提升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能力。抓好私域流量用户池建设,巩固读者对出版品牌的忠实度,有益于“深度服务用户,建立信任关系”,也有益于“解决当下公域营销和私域营销差距悬殊、出版企业利润被平台挤压的业务困境”[10],使出版企业拥有更多的销售自主权。

以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为翼,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既能通过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壮大出版发展新引擎,又能通过打造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融合出版精品,加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力的数据库项目,让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极大地释放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指数,这也是文化自强的关键手段。

五、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自强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我们的出版业发展动力不足,出版物品种不够丰富,深层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自改革开放始,“40年来的出版体制改革打破了束缚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障碍,激发了微观出版主体的生产动力和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11]。如今,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出版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国内市场秩序有待规范,价格乱象、侵权盗版等破坏行业生态的行为依然比较严重,亟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更加规范的、鼓励创新的、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出版环境。无论是从上而下的基于顶层设计的路径,还是从下而上的基于市场需求的路径,出版业都需要在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大胆改革。

在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12],放手让出版单位拥有更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的执行期限临近尾声(执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目前大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这意味着下一阶段深层次的改革任务已经到来。想要寻找内在的发展动力,首先,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打造数字出版平台,将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的传统产业结构转向以数字化和融合化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结构。其次,传统出版业要继续调整企业结构,尽快完成体制外的转型,加快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或通过成立分社的办法,缩短组织结构模式更新的时间,减少改革引起的震动;或通过并购与整合,组建出版集团来实现结构的合理调整,拓宽出版版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或通过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逐步走向全面市场化。

在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方面,需要出台更多实操细则,将改革推向执行落地、产生实效。旧有的僵化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业的创新发展,以退货率居高不下、库存积压的问题为例,一方面,这是出版物供给与读者需求之间错位与失衡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是“寄售制”带来的弊端,这种图书销售机制只让出版社承担退货成本而销售商没有风险,很难有效带动销量。要破解这一问题,出版机构可以探索尝试以销定产、按需印刷的生產机制,对出版物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使生产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出版供应链的灵活度。同时要重点关注品牌建设后劲不足、营销机制乏力等问题,重塑系统化、矩阵化的出版传播体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产业上下游积极探索机制变革,以增强抗压能力,造纸业和印刷业探索建立的跨区域、共享型的纸张采购供应体系,就有效应对了自2020下半年开始的纸价上涨趋势。此外,要推进完善出版法规体系、市场调研和选题论证体系、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编辑出版人才评价体系、双效考核评价体系等与出版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机制改革[2]。

就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对出版制度创新的要求来看,出版科技创新引领制度创新,出版数字化战略落实推动着制度创新,为此,要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量齐观,建立健全创新导向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在产业维度,完善以创新为导向、以协同为特征的出版治理体系,推进出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版财政产业政策、出版税收产业政策、出版安全产业政策等政策制度的完善和优化,逐步建设和完善引导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出版业治理格局;在企业维度,建立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坚持制度引导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保护创新,不断健全创新导向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制度范畴包括但不限于战略规律、出版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版权保护、资本运营、风险防控和激励约束制度等。

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出版制度体系创新,方可从源头上建构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制度系统,确立和维护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可建立健全集出版导向管理、内容创新、技术赋能、运营推广于一体的创新型制度体系,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

六、结语

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的是创新。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置于首要位置。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表明我们党对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自强的重要路径之一。出版高质量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内容创新为引领,建构服务、运营、管理等多维创新体系,坚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坚持深化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归根结底,出版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发展。

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是打造出版强国,文化自强的前提是出版自强、出版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进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也直接考量着文化建设水平和成就的高低。在大力发展“全民阅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出版业高质量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国出版业也要担负起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建构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尽快推出和译介一批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凭借文化精品在世界文化版图上赢取尊重和信任。因此,要利用和把握“两个市场”,加快形成出版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挖掘国内知识消费市场潜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两方面共同发力,以出版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2]付秀荣,刘蕊萱. 新时代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J]. 现代交际,2022(11):11-17+121.

[3]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方卿,张新新. 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面向[J]. 科技与出版,2020(5):6-13.

[5]刘绪恒. 出版人:优秀文化的使者:论图书编辑与文化选择[J]. 编辑学刊,2006(6):35-38.

[6]时世平. 文化创新与编辑执行力[J]. 出版科学,2013(4):9-12.

[7]张丽. 编辑选择与社会文化[J]. 中国编辑,2009(3):74-76.

[8]张新新,钟惠婷.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协同机制思考: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 出版广角,2022(9):60-66.

[9]张新新. 文化自信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分析[J]. 出版广角,2022(19):40-46+51.

[10]马兴民. 把用户导向贯穿于出版融合发展全过程[J]. 中国出版,2022,(12):45-47.

[11]周蔚华. 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的四大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6):22-32.

[12]云杉.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 红旗文稿,2010(17):4-9+1.

猜你喜欢
出版业高质量文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