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中心提升地方文化出版纵深度

2022-02-24 14:49陈艳任洁
出版广角 2022年23期
关键词:关学学术研究文库

陈艳?任洁

【摘要】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是学术出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着学术研究和产生学术成果来完成整个出版流程,是以出版社为主导,以某种学术研究为目的,以完成学术研究任务为目标的一种出版模式。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对助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出版物获奖图书《关学文库》为例,从出版模式、学术范式和学术创新三个层面阐释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的实践路径和思路,探讨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可行性。

【关  键  词】以学术为中心;西北大学出版社;《关学文库》;文化;出版

【作者单位】陈艳,陕西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任洁,西北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强省视域下陕西文化的对外传播力提升研究”(2020M021)成果;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媒体融合背景下陕西省党媒商业模式转型及引导力提升策略研究”(2020K

RM18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3.010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形式。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在体现、加强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性成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关学文库》是典型的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范例,该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关学文库》共计47册,2300万字,包括“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两大部分,以29位重要关学人物的思想研究为立足点,是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关学思想研究的第一部通史性著作。本文以《关学文库》为例,从其出版模式、学术范式和学术创新三个层面阐释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的实践路径和思路,探讨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可行性。

一、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及其特点

1.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概念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是学术出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着学术研究和产生学术成果来完成整个出版流程,是以出版社为主导,以某种学术研究为目的,以完成学术研究任务为目标的一种出版模式。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是学术出版体系的一部分,但学术出版是将研究者在某一学科领域自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予以选择、印制、传播于社会的完整过程[1],着重强调学术成果产出后的出版过程。而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则从选题立项开始就开启学术研究之路,其出版过程与学术研究重合,出版的学术专著、丛书正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将学术研究和出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出版社成为集中学术资源、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增强了学术出版的主动性,也为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平台和成果出版保障。

2.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的特点

首先,采取学术研究导向的选题立项模式。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从选题立项开始就确立明确的学术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清晰的学术研究路线,并在学术范式的指导下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

其次,汇集围绕学术研究的资料资源。出版社为学术研究目的进行选题立项,但本身并不是学术研究的主体,它发挥了遴选和召集学者的功能,之后由学者汇集和整理学术文献和资料,以此完成整个研究工作,整个出版流程与学术研究项目紧密结合,从而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一般来说,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偏好大型项目,只有大型出版项目才有足够的研究高度和号召力调动丰富的学术资源。

再次,产出学术研究成果。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成果,是出版社和学术界精英学者共同协作产出的高层次学术研究成果,能填补该项学术研究的空白,或将该项研究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该成果汇集学术资源研究出版的特性,在人文社科领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其在思想历史和文化领域的选题中更能凸显学术导向作用,在抢救性发掘、整理一些濒临失传、亟待保护的文化历史文献、资料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助推学科新发展。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学术成果,其价值在于助推学术新路径的形成,或构筑新的理论体系,或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和深入阐释,或发展新的研究生长点,或使用新视角和新研究工具填补传统研究的空白,这些研究成果都能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3.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对推动地方文化出版發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有利于出版社发挥地利优势,主动开展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处于不同地区的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本地文化研究核心领域,空间的贴近性使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文化学者、研究机构的接触成本更低,出版社在收集整理本地文化资源方面更有优势。因此,出版社对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展开学术探索,更能发挥地方出版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作用。通过汇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版社能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后续文化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便于发挥出版的平台优势,汇集地方文化源流,提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学术深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要提升出版的成果质量,就不能局限和满足于处在对地方文化进行知识科普的初级阶段,要借助学术研究提升内容深度和学术高度。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通过综合地方的文化源流、学术传统与体系的生成、发展,能不断提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深度,使之成为传承脉络清晰、体系完整的学派和地方文脉,从而更好地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便于发挥出版的社会效益优势,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焕发生机。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在较少考虑成本的前提下,能够提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内容质量,以出版促进发展与创新,让沉寂在记忆里和纸堆中的文化借助出版重新“活”起来,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共鸣,有力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

二、助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着力点

1.以学术视角对地方精品文化进行选题策划

出版社需要选择能体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兼具中华思想文化普遍品格的选题。《关学文库》的选题体现了西北大学出版社以学术视角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的独特探索和实践。

西北大学出版社之所以选择关学这一传承有序的地方学派作为选题,是因为关学在宋明理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张载在北宋儒学复兴和唐宋转型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华文化的根源,对文化传统中“气”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理论完善,修补了其理论漏洞,构筑了“气论”的思想框架,并在此基礎上讲解心性论,确立“性与天道为一”的思想主题[2],是宋明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程颢与程颐在张载“气论”的基础上提炼出“理”,朱熹把“理”和“气”合在一起形成“理气论”,宋明理学的建构就此完成[3]。因此,张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程颢与程颐的洛学、朱熹的闽学一起被并称为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

关学不仅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张载在遵循“气本论”的基础上,提出“民胞物与”的观点,展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用“气论”把天与人统合在一起,解决了人的终极存在这个哲学问题。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哲学主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张载为自己确立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成为古今无数知识青年的哲学追求和人生目标。在选题切入点的选择上,《关学文库》以关学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和关键人物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关学的学术传承和学术人物关系,系统总结各个时期关学发展的不同特点,学术性展示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以学术视角清晰、深入地呈现关学这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2.以学术范式开展丛书编撰工作

以学术范式开展丛书编撰工作,既能体现学术研究的逻辑性,又能展示学术研究对梳理地方文化源流的强大能力。《关学文库》在编撰上使用学术编年的研究范式。其以关学的学术思想流变为线索,梳理了关学自张载为始至晚清牛兆濂为终的八百年的学术历程,以及学术思想史上各个时期重要人物的生平经历、著作、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来源和所属学派。在秉持“通经致用”“躬行礼教”关学学术特色的同时,《关学文库》全面客观地记载了从以“气”为本的学术源流为始的历代关学学术思想及其演变,突出了各个时期关学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河东学派等思想对关学各个阶段发展的影响,清晰地描绘了关学学术思想的嬗变轨迹和关学的文化与学术思想源流。

3.以学术成果创新文化出版价值

创新文化出版价值体现在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上。《关学文库》首创了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在创新中进一步拓展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利用的广阔新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1)对研究材料的创新

西北大学出版社开拓性地搜集了大量关学相关文献,抢救性地整理了大量处在散落遗失边缘的珍贵资料,填补了关学研究在文献资料上的空白。关学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但关学研究在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内容研究中近乎空白,研究材料的散佚和缺失严重制约了关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上关于关学的研究资料,除了《正蒙》等少量著作在《四库全书》编修时被收入其中得到妥善保存,其他大量散佚的线装书甚至是手抄本文献被分散藏于、存于相距千里的陕西、北京、上海诸地的图书馆中,或流于民间被个人收藏[4]。藏于陕西省图书馆的明韩邦奇《禹贡详略》已成孤本,藏于重庆市图书馆的明南大吉撰《瑞泉集》已成残卷,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清李因笃《受祺堂文集》家藏抄本鲜为人知,珍稀异常[5],即使是稍近的晚清刘光蕡、牛兆濂等人的关学研究资料,流传也极为罕见。

《关学文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把沉寂散佚在各地的文献资料搜集起来,对宋代李复, 明代南大吉,清代李因笃、刘光蕡等学人的文集和著述进行了整理。明代关学代表冯从吾的《冯从吾集》是目前整理得最为完整的有关冯从吾的文献资料集成,不仅收录了《关中四先生要语录》《元儒考略》《古文辑选》等文集、传记及后人所写的序赞等,还收录了冯从吾所作关于伊斯兰教的两篇碑文[6]。《元代关学三家集》收集了三位元代关学代表人物的著述,是首部系统整理的元代关学文献著作。《关学文库》首次以立传的形式对吕大临、吕柟、韩邦奇、冯从吾、李颙、李柏、李因笃、王心敬等人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学术生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与总结,为关学学人的生平和学术思想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资料。

(2)对研究观点的创新

《关学文库》开拓性地把关学精神和具有现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让沉寂在古籍中的文化精神在现代得到焕活与继承。《蓝田吕氏集》收录了“蓝田三吕”中吕大钧制订的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乡约乡仪《吕氏乡约》,它是乡党邻里关系的准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乡规民约”的典范,王守仁在江西制订的《南赣乡约》以此为参照, 民国时梁漱溟也是以《吕氏乡约》作为借鉴,在山东推行乡村教育。如今以《吕氏乡约》为代表的乡约文化在蓝田的新农村建设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蓝田新乡约》在继承《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原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时代的发展内容,如将“不信、不传、不入邪教,严防和警惕电信、网络诈骗,抵制传销行为,禁止酒驾”等约束写入乡约,成为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乡约文化普及教育体系。

《刘光蕡评传》记载了刘光蕡在晚清的重重危机中受实学启发,积极学习西学的经历。刘光蕡将传统关学与现代学术相融合,以教育改革为切入点,以经世致用的关学思想为支撑,并受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思潮的影响,引领开启了近代陕西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探索,是陕甘地区走向近代化的领路人与启蒙者[7],也是陕西近代维新运动、思想启蒙的灵魂人物。其与弟子积极推动的陕西维新运动,堪称“维新运动的陕西模式”[6],严复《天演论》的第一个刻本就于刘光蕡主持的味经书院刊书处诞生,其弟子的弘道讲堂正是陕西辛亥革命的主要基地,其弟子如戊戌维新时期的李岳瑞、辛亥革命时期的于右任、《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等皆为维新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关学思想影响了陕西近代的维新运动与革命,也推动了陕西的近代化发展进程。

这些研究成果,既突破了传统文化研究在时空上的局限,让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继续濡养当代人的精神,也拓宽了关学思想研究的领域,让关学这支地方文脉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关学思想对地方发展进程和对地方文化精神塑造的深刻影响。

4.以项目思维、整合思维促进出版升级

(1)以重点项目提升学术中心出版层次

重大项目能带动出版跨越式发展提升,以国家基金项目的形式对出版规划立项,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地方优秀思想文化出版的高度重视。2010年,《关学文库》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功立项,这是国家层面对西北大學出版社学术能力和选题能力的肯定。2011年,《关学文库》项目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该规划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出版物规划,是对入选出版社及其作品出版质量、学术水平、图书价值的最高肯定。国家基金的支持和重点图书的出版规划,提升了《关学文库》的出版层次,也对《关学文库》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学界专家同力协作共促高水平书稿

《关学文库》的编纂难度高,时间跨度大,文献收集整理工作极其耗费心力,绝非一个大学出版社能够单打独斗完成的,其顺利成书必定是学术界通力合作的成果。该书邀请德高望重的西北大学张岂之教授和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担任学术顾问,陕西师范大学的刘学智教授、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为总主编。张岂之先生以年近90的高龄担任编委会主任,为丛书质量把关提出大量重要修改意见;总主编方光华教授编书期间担任西安市副市长一职,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仍兼顾审稿的重任;总主编刘学智教授平时就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书稿的编校任务,还要兼顾《关学思想史》一书的写作。《关学文库》全书共47册,整合了来自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等10余所院校及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8],是各方历经8年通力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

三、对地方文化出版的启示

1.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需要学术力量的参与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孜孜不倦的文化研究者。高水平的出版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与内容形式创新,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创新中不断发现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体现较高的学术思想水平、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独特的学术研究视角。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在选题上要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倾斜。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可挖掘、选择的优秀学术选题,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待学者搜集整理,部分历史文化资源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收藏和保护,这些都是学术领域亟待填补的空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大厦构建起来。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将深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能够将分散的地方优秀思想文化进行集中整理,有效保护文化资源,避免优秀的文献资料和文化形式因无人关注而消失。同时,围绕学术的地方文化出版,以学术视角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审视和再建构,既丰富、拓宽了学术研究的领域,也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从知识性的介绍,深入到历史环境地理与思想文化互构的哲学层次。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在学界展开思想交流碰撞,出版的最终目标就能得到实现。

2.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以学术为中心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出版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之一,出版的水平代表地区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演变和特点提供了系统的阐释,结合学术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视角,能够革故鼎新地追寻整个文化的思想核心,直至文化的深层次哲学意蕴,引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化研究方向,使地方文化的学术研究保持活力,助推特定研究领域的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学术水平日渐提高。

3.出版大项目模式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升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大项目模式,能以出版选题为引导,号召和汇集学术资源与出版资源围绕项目集中,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共通,打破优秀学者的研究单位限制和学术资源的圈层限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出高品质学术成果,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要主动发起大项目研究出版计划,以大项目引领、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增加优质学术成果的出版数量,加大传播力度。

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以学术研究为指引,以收集、整理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路径,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中坚力量,也为文化和学术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最佳平台。以学术为中心的出版模式,能强有力地推动出版社传承、传播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向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文化研究的学术深度。

|参考文献|

[1]吴平. 学术出版的价值与意义[J]. 出版科学,2019(6):5-8.

[2]刘学智. 张载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气象和当代价值[N]. 陕西日报,2017-06-29.

[3]许宁,李存山,徐洪兴,等. 张载的世界[N]. 光明日报,2020-09-12.

[4]张岂之. “关学文献”与《关学文库》的编纂价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

[5]张载. 张子全书[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6]郑珂. 关学文化源流的丰富文本呈现:评《关学文库》的学术贡献[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73-176.

[7]肖永明. 文化近代转型中关中大儒的思想与心灵:《刘光蕡评传》评介[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1-122.

[8]张竞艳. 《关学文库》为往圣继绝学[J]. 出版人,2015(12):44-45.

猜你喜欢
关学学术研究文库
专家文库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