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X线与CT诊断应用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2022-02-25 05:17高志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干酪征象空洞

高志军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300)

肺结核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感染结核病菌疾病致死率是其他传染疾病的2~3倍[1]。肺结核疾病的患病原因主要与患者感染结核杆菌有关,很多患者在感染病菌后并不会即刻发病,当其基础疾病较多,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后,才会表现出相关症状。糖尿病是国内较为常见的一种终身性慢性代谢疾病,患病人数也随着近年来饮食品种的丰富及人们饮食生活的调整而呈逐渐递增趋势。现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亿,其中有16%~24%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其肺结核患病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4倍[2-3]。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导致其免疫功能受损,代谢紊乱,因此提高了结核杆菌侵袭成功率,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则会为结核杆菌提供更多的生长养分及酸性环境,因此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是提高合并疾病治疗效率的关键因素[4]。胸部X线以及CT技术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其中X线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的临床使用优势,CT技术则有更高的密度与空间分辨率,可帮助医师更清楚地了解患者肺组织结构及病变侵犯情况[5]。基于此,本文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在2019年2月—2021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48例,探究胸部X线与CT诊断应用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1 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X线与CT检查。48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7.34±5.10) 岁;患者糖尿病平均病程为(5.89±1.47)年;肺结核平均病程为(2.33±0.57)个月。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院内诊断标准,痰检阳性;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满足X线及CT检查指征。

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其他严重的脏器系统疾病;②患者合并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③患者存在精神、肢体方面障碍疾病,无法配合研究。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指导,说明检查期间的注意事项,做好血糖监测。

X线检测:应用X光机(GE Definium 6000),要求患者取站立位,对其胸部情况进行检查,检测中电压为120 kV。

CT线检测:运用螺旋CT仪(GE LightSpeed VCT),设置电压为120 kV,电流180 mA,层厚5 mm,重建层厚1.25 mm,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选择肺间到肺底,在找到结核病灶后,对病灶区域进行1 mm的层厚扫描,接下来为患者注入碘海醇,于注射后25 s、55 s 进行加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案在患者疾病影像学征象上的检查结果,比较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48例确诊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X线、CT检查方案在多发小结节及树芽征、大片状实变影、支气管空气征检出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CT检查小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空洞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运用X线检查时检出大片状实变影患者32例,其中17例患者边界清晰,15例边界模糊;观察12例多发小结节及树芽征患者,发现其病灶密度散乱,中心密度明显高于四周密度,边缘表现较为模糊。采用CT技术进行检查时,发现38例患者有空洞征象,其中有蜂窝状无壁空洞患者14例,厚壁空洞患者12例,厚薄壁共存或多发空洞患者12例。

表1 两种方法检查疾病征象的检出情况比较[n(%)]

3 讨论

结核疾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非病毒性慢性传染疾病。结核分枝杆菌是造成结核疾病产生的主要病原体。结核杆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10 W的紫外灯照射条件下需持续照射30 min,才能将其杀死;而在太阳暴晒条件下,要长达3~4 d才可被杀死,因此具有较高的侵袭成功率,常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引起肺结核病变[5]。临床在肺结核疾病诊断中,常采用痰液检查或肺泡灌洗方案确定患者是否受到结核杆菌感染,但由于试验过程易受到设备、环境、人为因素影响,因此阳性检出率仅在20%~55%,要进一步提高疾病确诊率,还需借助影像学技术观察患者肺组织变化,判断其疾病进展情况,提高诊疗准确性[6]。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处于代谢紊乱状态下,会对其机体健康产生较大负担,并降低患者免疫能力,提高一些感染疾病的患病风险。研究发现[7],除头发、牙齿及指甲外,其他各项器官都可能收到病菌感染诱发结核疾病,但由于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因此与其他结核疾病相比,肺结核疾病患者占比最高。近年来,随着国内糖尿病及肺结核发病率的升高,也相应提高了合并疾病的发病率,二者合并后会进一步造成代谢紊乱,经加重病情恶化,影响患者生活质量[8]。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诱发因素与以下三点有关。首先,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增高机体血脂水平,并影响肺组织的血流情况,降低白细胞杀菌能力,为致病菌提供了更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其更易定居,并在病灶处繁殖,加重感染[9-10]。第二,当患者长期处于代谢紊乱状态,会降低体内维生素A水平,影响组织抵抗力,提高致病菌感染可能性。第三,长期的糖代谢紊乱会直接影响血糖、脂肪等物质的分解,并形成酸性环境,导致结核杆菌大量聚集繁殖。由于结核疾病病情发展迅猛,且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因此对于合并患者而言,应尽早确诊疾病病灶,积极控制血糖,做好临床治疗[11]。

相较于单纯肺结核疾病患者,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更为复杂多样,因此具有一定的诊断难度,需医师获取更多准确的病灶信息,才能更快确诊疾病。在本次研究中,对48例确诊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X线、CT检查方案在多发小结节及树芽征、大片状实变影、支气管空气征检出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检查在小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空洞中的检出率更高。X胸线与CT技术就是临床常用的疾病检查影像学手段,X线片在肺部疾病的检出率虽然较高,但其存在较多重叠影像,因此影响了医师的判断,临床应用价值低于CT技术。肺结核患者的病灶影像学表现通常为干酪样坏死症、有炎症渗出、增生三种,一般情况下这三类病理表现会同时存在,并通过互相转换恶化疾病病情[2]。

由于肺结核具有多种疾病的病理性质,因此其影像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除了具有普通肺结核疾病特点外,合并糖尿病患者还具有以下几项疾病检查特征。①病变部位:肺结核疾病病灶部位多位于肺上叶的尖后段以及下叶背段,这是因为机体肺组织中下部呼吸运动相对较弱,因此其对应的淋巴组织对外来细菌侵入的清除能力也相对较弱,此外该两处结构含氧含量较高,更利于结核杆菌的生存。而对于合并疾病患者而言,受到糖尿病影响,患者病灶多发部位分布在双肺及多肺叶、上叶前段、基底段区域。病理表现也多为干酪样病变,经过CT检查,可明显观察到患者病灶上存在大体及阴影、斑块阴影或空洞阴影。这是因为在出现合并疾病后,长期炎症状态会导致患者血管受到损伤并累及肺部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小动脉粥状硬化,引起局部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肺组织内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由于两下肺叶氧含量较高,所以给结核杆菌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导致患者病灶分布特点为不按肺段分布、斑片状阴影与空洞并发、常存在于不易发病部位[12]。②可观察到大面积的干酪样坏死征象:此类检查征象多见于结核分枝杆菌敏感度较高的病患,或耐药率较高的病患。这是因为,结合疾病患者干酪样坏死物质释放到了小支气管中,或干酪灶液化后,经支气管扩散至其他部位,诱发了干酪性肺炎。干酪性肺炎与渗出性结核有关,影像学表现则为患者肺段或肺叶处有致密性、实变病灶,早期密度分布不均匀,可导致肺叶体积缩小。对于合并疾病患者而言,葡萄糖水平提高与患者结核病变程度间存在正向联系,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断下降,上皮样细胞减少,就会进一步扩大干燥样坏死区域增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面积,因此会在检查过程中呈现大面积的干酪样坏死[13]。③为增殖结节影:渗出性病灶不断发展,就会变成增生结节,并进一步形成肉芽组织,使病灶不断缩小。在患者疾病初期经过CT检查,可观察到肺小叶中心有结节,以边缘清晰,这表明小叶中心结节周围存在炎症,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或加重,结节会增大或者融合并呈节段性分布,加大结节直径,结节边缘不清有分枝状表现,称为树芽征。这是因为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疾病后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变化,因此提高了干酪样坏死物质通过支气管散播概率,提高小叶中心结节以及树芽征检出概率。④为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充气征的出现,与患者肺泡内存在急性炎性渗出导致气体含量不断减少,密度增大有关[14]。大部分肺部疾病均会引起支气管充气征象。在进行CT平扫时,很难辩证出支气管壁的变化,但通过薄层扫描则可发现支气管壁有明显增粗表现。当肺结核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时,双重疾病病变会进一步加快肺结核恶化程度,导致肺泡内气体不断减少并被不断增加的炎性渗出物质取代形成干酪性实变。⑤空洞征象:空洞型征象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大小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早期疾病患者空洞表现主要为5 mm以内的中央空洞,随着患者病情不断加重,则会使小空洞不断融合形成更大的空洞。临床上的空洞类型,可分为薄壁空洞、厚壁空洞和无壁空洞三种。其中薄壁空洞壁厚一般不超过3 mm,形态表现为气囊状;厚壁空洞的边厚则在3 mm以上,无壁空洞的形成与患者肺组织大片干酪样坏死溶解有关,边缘多为不规则状,无明显洞壁结构。空洞开口初期,位置多在于坏死病灶近旁的肺门侧,随着空洞面积的增加,也会与引流支气管相互连接,此征象提示结核分枝杆菌在肺组织支气管中扩散能力增强。合并患者更易出现空洞,这是因为糖尿病疾病造成患者代谢紊乱,激起了机体保护反应,释放巨噬细胞活化因子,在其杀灭分枝杆菌的同时,也对肺组织造成了损伤,形成干酪样坏死,在巨噬细胞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下,发生液化,形成空洞[9]。在本次研究中CT技术的空洞征象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组,表示其检查灵敏度相对较高。虽然CT技术对于疾病一些细微病灶的检查、展示效果更好,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提高疾病检出率,但对合并疾病患者进行检查时,还应注意做好患者肾脏组织的保护,尤其对于肾功能受损患者,应禁用造影剂,可采用放射剂量螺旋CT方案进行临床检查。

综上所述,在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胸部X线与CT技术均能达到一定的检查效果,其中CT技术检查图像分辨率更高,在支气管空气征、空洞、斑点状钙化征象检查方面更具优势,可帮助医师确定患者病灶部位。

猜你喜欢
干酪征象空洞
促进干酪快速成熟方法的研究进展
超高压技术对干酪贮藏期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影响初治继发性肺结核空洞闭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乳酸菌对干酪风味形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如何避免想象作文空洞无“精神”
干酪粉用切达干酪快速成熟的研究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
空洞的眼神
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研究及超声及CT的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