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战略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之路

2022-02-27 20:58田宇楠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生

田宇楠

(南京审计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加持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一大批示范性乡村先后建立。这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逐步推广,乡村创业就业环境逐步改善,吸引了一部分高校学生返乡创业。

一、高校学生返乡创业现状

1.创业环境明显改善,政策红利扶持多

2016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意见详细地阐释了乡村创新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方向,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1)物质条件方面。近年来,国家以扶贫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补贴,针对乡村道路进行加宽,硬化,不少地区的村村通道路不断加宽,足够多辆车并排行驶。交通是农村致富的第一条件,制约着乡村振兴。只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下,货物与农产品才能更加快捷地的运输,实现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增产转换为增收的目标。互联网逐渐普及,4G、5G网络走进了乡村,农村不再是网络的盲区,信息传递交换更加迅捷。新农村建设,让村民更加聚集,更加容易集中学习,提升知识技能,为创业提供条件。便利的交通,迅捷的网络,技能的提升夯实了乡村创业的基础条件,让乡村变得更加适合创业。

(2)创业准入方面。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从创业各个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比如“一产一策”“一村一品”“税费减免”“非禁即入”,将各类创业人员进行分类扶持,政策红利,拓宽了创业之路。同时,国家实施简政放权,在审批手续、审批流程方面实施简化,让创业申报更加快速、顺畅,为创业打开了绿色通道。网上办理让创业准入更加快捷,互联网业务单位拓展使得创业逐步简单化,企业不需要来回办理各项材料,直接网上申报,乡村创业便捷性大大增强,乡村创业可行性增强,创业的软环境越来越好。

(3)金融方面。国家逐步放开管控,金融融资、土地抵押、土地流转更加灵活,资本获取相对更加容易,创业资金的筹集更加容易,创业资金得到有力保障。比如,四川为农村劳动者和创业人员提供更为宽松的贷款政策,并加强了贴息力度。财政贴息方面,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乡村创业提供财政补贴,实施惠农政策。这些政策为创业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创业者和企业更加有底气。

(4)知识能力方面。政府强化创业培训,一方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拓展创业思路,让创业者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创办企业上给予专业指导,让创业者走出盲区,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创业。近年来,大学生返乡创业,城市青年下乡创业,盘活乡村创业人力资源,也为创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总的来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逐步聚集,形成聚集群,土地流转更加宽松,交通便利,网络迅捷,通讯畅通,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创业准入放宽,金融支持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更加丰富,这些都为乡村创业提供了优渥的环境,让乡村创业更加容易。

2.模式化程式化创业弊端严重

城市竞争激烈,资源紧张,创新难度大。优渥的创业环境,让乡村创业炙手可热。目前,乡村创业模式分为城市迁移型、创业成功案例照抄型、乡村资源整合型、科技技术创新型等。

(1)城市迁移型是把城市创业的模式照搬到乡村,把城市创业的先进模式整合至乡村,通过入驻农村,人员成本、管理成本、房租等都能降低,同时还能通过分享乡村创业的政策红利,获取更高的效益。这种创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只是资本和技术在地域上的转移。

(2)创业成功案例照抄型以借鉴为主,借鉴其他乡村创业经验,移植成功案例,模仿中开展创业,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有迹可循,不需要另辟蹊径,风险大大降低,可操作性增强,发展更加稳健。

(3)乡村资源整合型属于资源优化,有机组合。比如土地资源整合,承包租赁,从小农耕作形成农场主模式。

(4)科技技术创新型将先进科技与乡村实际相结合,让技术和科技成果普遍惠民,带来新的生产模式,提升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

从这些创业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创业依然是一种借鉴和照搬,创新力较弱,模式化发展,程式化设置在乡村振兴初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理想化理论化创新可行性低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乡村发展,从扶贫到乡村振兴,从基础建设到政策扶持,从金融放款到智力支持,让乡村逐步恢复活力,充满生机。

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热点,“雁归”成为最突出的创业人士。大学生返乡创业,提振了乡村创业的眼界,提升了乡村创业的活力。大学生返乡用新理念,新思想弥补乡村发展的短板。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思路来自书本和网络上,没有经过调研和具体情况详细论证,与同乡村实际情况不贴切。在政府的主导下,政策的吸引下大批量的高校毕业生转投乡村进行创业。但是,这些跟风创业的大学生,很多是在找工作没着落,基于现实生存,简单地想搏一搏,根本没有深刻理解创业,也不知道创业的目的性,没有长远的规划,自身也不具备创业能力,对自我角色把控存在定义模糊,创业往往着急上项目,无准备、无计划、无目标的“三无”项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往往都无法越过第一浪潮,被拍死在沙滩上。大学生的思想较为前卫,思考问题方式却较为简单,部分大学生甚至是法盲。一高校毕业生,利用乡村振兴创业税费减免等政策,在乡村注册文化传媒公司,公司没有具体业务,以替人虚开发票来创收,走上了违法之路。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缺乏实践导致的后果,创业可行性论证缺失,盲目投资,盲目跟风,理论化创新在乡村创业可行性较低。

4.乡村创业硬件条件仍然薄弱

近年来,乡村饮水、交通路面、电力设施、互联网等得到了加强。但这些设施主要用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用来创业仍然不够。比如乡村道路硬化普遍采取3.5米宽度,拓宽达到5米宽度仍然是少数,这种3.5米宽度只适合居民的日常出行,并不适合货物运输,限制了商品的物流和走出去。电力设施也是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电,无法实现企业机械化生产,实现商品大批量生产。留守老年较为守旧,对新思想接受较慢,对创业并不是特别支持,并且会阻扰创业。比如,河南一村硬化道路,需要占用村民家门前土地,村民不依不饶,不让道路使用土地,最后村里只能妥协改道修路。这些守旧的思想,让乡村基础建设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让创业在乡村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乡村发展和乡村创业。

5.乡村创业时间跨度大,创业者坚守难

乡村建设需要更长的时间坚守。乡村创业因地制宜,经常是发展与种植养殖相关产业,打造自身特色,做大企业。目前来说,农村最大的优势是土地辽阔,土地流转,打破以前的小农经济,实现集约化农场,突出产品优势,建立特色品牌。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土地闲置,这些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可以形成大规模的集约型生产。但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和养殖业,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果树有成长周期,种下树苗,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收获都是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创业者去坚守,在果树未收获期间,创业者风险非常大,持续的投入,不断的养护,天灾人害都有可能让创业者血本无归。2002年,74岁的褚时健开始新一轮创业,拿起锄头,在橙子上开始做文章,他承包了老家新平县的2000多亩荒山。橙子树,种下后需要6年左右才能成熟收获橙子,到2012年,利用互联网,“褚橙”以北京市为基础,迈向全国市场。纵观“褚橙”整个创业史,创业时间跨越10年之久。这正是乡村发展创业的一大特点,时间跨度大,收益较慢。当代大学生在资本流的影响下,往往比较急功近利,认为创业非常美好,只要敢想就能成功,往往抛却了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往往希望投入后立即能产出,这也导致创业者很难坚守到最后圆梦。

二、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化

现阶段,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同社会人才需求相同步。人才培养目标没能与时俱进,这使得整个人才培养出现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进行创业。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影响下,高校的创业课程较少,这些课程主要采用以前的模式,将书本的关于创业的理论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无法在稀少的创业课堂上学习到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创业内容。部分高校采用的创业教材还停留在2017年编著,用5年前的创业模式在新时代进行创业教育,教育出来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言而喻。

2.人才培养模式固定化

传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让高校教育停滞不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固化。同质化的课程,一成不变的教材,灌输式课堂教学,实验室数据研讨,试题考试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测。课堂授课,学生听讲,学生在网络收集资料,制作创业企划书,教师们在教室里批改学生的创业企划书,并根据企划书是否精美给予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成绩。创业必须是将理论根植于实践中,从实际上去研讨,去调研,去分析,再做企划。创业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真正的创业实际场所,而不是坐在校园的温室里,用想象来完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定,这种定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框架、思维模式也会程式化。

3.师资队伍理论化

调查发现,近60%的高校创业课程教师自身并没有创业经历。很多高校教师是直接从教室走向教室,从学校到学校,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本身从未思考过去创业,没有任何创业经历。高校教师队伍要求高学历。高学历人才通过实践创业成功后再进入高校工作可能性几乎为零。这种环境下,高校的师资队伍逐步理论化,缺少实践操作,缺少创业真正的经验,创业指导也变成了纸上谈兵,高校创业教育也就变得不切实际,评判标准也逐渐纸面化。

4.创业实践表面化

创业实践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激励下,部分高校建立了创业园,建立创客工厂,形成了众创空间,为学生打造了基础设施。部分高校还与政府合作,在校园里建立服务台,将创业相关审批手续简化,在校园内一站式办理。部分高校还为创业学生提供启动资金。比如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学生创业项目经过评审和可行性论证后,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免费水电,同时还提供启动资金1万元,鼓励学生创业。但是这也将学生创业固定在校园内部,让学生创业环境变得更加理想化,学生创业变成温室创业,创业实践也变得相对表面化。现在,企业对学生实践见习接受度不高,因为学生技能不够熟练,会影响生产效率。因此,创业实践往往停留在走过场、搞形式,部分企业甚至在学生从未到岗工作,就直接在学生的实习鉴定表上签字盖章。尽管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制定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但实际实习操作中大部分学生还是走过场较多,以完成实习任务为目标。

三、精准化与多元化,乡村战略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之路

乡村战略背景下,一方面乡村发展需要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需要大学生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乡村土地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前景广阔、政府政策大力扶持、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项目。但是,模式化创新、理想化创业导致乡村创业变得十分艰难。高校传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固定化的培养模式、理论化的师资禁锢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高校创业教育要拓展创新,精准化培养人才、定向输出创业人才,打破人才培养程式化和模式化,多元化培养人才。

1.顶层设计变革,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服务乡村的人才,架构合理的知识能力体系,适应乡村创业的本质需要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方向和类型。高校应该做好自身定位,不能所有高校都培养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实现分类发展,部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转型为应用技术或者创业型人才培养。地方性高校、非研究型高校,需要精准定位,结合地方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地方发展、创新创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可以结合相关地域需求,定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定向输出。我国乡村发展极其不平衡,各个地域特色和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差异化较大,创业的实际条件,实际问题也是多元化,只有根植实际,从实际出发,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才能适应乡村创新创业需求。

2.把创业实践基地建到乡村去,打破固有的培养模式,推动精准化创业

创新创业是需要根植于本土的,必须从最根本创业之地进行培育,不是通过移植嫁接的模式,简单地将城市的创业模式移植至乡村,导致水土不服。突破校园温室创业,将创业实践基地直接建设到乡村,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在乡村创业。高校与乡村政府联合,在乡村建立创业园,学生直接在乡村上调研,根据乡村特色,创业课程教师带领学生根植乡村平台直接挖掘创意,寻找创新创业点,创意可行性论证后,直接实践,直接孵化。一方面,打破了创业实践的表面化,让创业更加深入到实际中,从高校来,到乡村去,带着思想进,带着技术来,创出成效,创出收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创业时间跨度,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降低学生创业风险,大学四年求学之路,也是创业之旅,大学毕业,企业经过四年孵化也能很好地发展,缓解创业带来的资金和时间压力,让乡村创业之路更加坦途。

3.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化,建立实践型教师队伍,革新教学方法,以创业带动创业,提高项目孵化率,推动发展

打破高校教师引进制度,在创新创业教师方面变革引进标准,弱化学历和职称影响,注重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双师型教师,创业教师要区别引进,实现一人一策,不能固守陈旧教师引进办法,有针对性建立实践型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特色,实现师资共享,将优秀的企业人才引入学校,借助企业的人才实现师资队伍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将师资队伍实践化,与市场紧密结合,打破师资队伍理论化。邀请创业成功专家在学校实现专业突破,进行实战分析,通过自身的经历,创业的模式,创业过程,创业的问题,最实际的模式为学生做最直接的普及,让学生知识突破理论化,在实践上有一定了解,丰富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方法进一步改变,推广带动团队,调研实践,孵化成果的教学模式。团队带领团队,创业带动创业,实现创新不断,项目上线,创业传承,成果丰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

四、结语

精准化和多元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角,高校必须变革顶层设计,创新定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精准化培养,多元化培养,定向人才输出,是根植于我国乡村发展差异化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思路。改革高校教师引进制度,在创新创业教师方面形成区别对待,一人一策,弱化学历和职称影响,注重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同时把创业实践基地建到乡村去,在乡村建立融合创新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实现乡村、政府、学校、学生多元一体融合式教学,突破固有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温室创业,精准定向服务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