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教学充满思维的张力
——以五下“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

2022-03-01 11:11廖丽萍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探险习作想象

文|廖丽萍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研室)

传统的作文教学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学习例文—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习作任务,提交一篇有质量的作文,缺失了对学生习作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习作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感受内心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表达内心世界。

一、纵横联系读教材,明晰思维训练的“定点”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对“教什么”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清晰同一类型教学内容的编写体系及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才能将每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教什么”确定得更科学精准。

(一)前后勾连关照序列,锚定思维训练坐标

统编教材中三至六年级12次想象类习作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编排,有明显的层次性与阶梯性。中低年级想象类习作主要从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敢想会想,建立想象的意识与习惯;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想象要有条理、有依据,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合乎逻辑的想象。

五年级的学生在开启“神奇的探险之旅”故事创编之前,已经有了“发挥想象写故事”“按自己的想法编故事”等经验,知道要合理想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探险”这一特殊事件,依托人物、环境等背景,结合自身认知经验,展开科学合理的想象,创编出吸引读者的探险故事。显然,这次习作对学生想象力的要求更具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和丰富性。

(二)左右融通统整单元,厘清思维训练关键

五下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单元课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高阶思维能力。单元习作要素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习作话题是“创编一个惊险又刺激的探险故事”,关注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从阅读中关注思维到写作中重视想象,两者看似相距甚远,细究则相辅相成,只有严密的思维才有合理的想象,丰富的思维才有多元的想象。开展“神奇的探险之旅”习作教学,教师要顺应本单元“思维”学习思路,引导学生感受创编故事的思维路径,在语言表达中呈现思维、推进思维。依托本次习作实践,让学生习得以理性思维推动感性表达的写作技巧,理解故事创编的策略与方法,实现从写好一篇文章向写好一类文章的过渡。

(三)图文联结深究支架,明确思维训练要点

本次“神奇的探险之旅”习作内容在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引导语以对话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支架;图表则为创编故事提供了构思支架,引导学生从“选择探险场景、队友及装备”等方面做好探险计划,设计探险过程。教材中明确指出“把遇到的险情、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这一习作要求。研读教材呈现的习作支架和目标要求,可以发现本次习作的关键点在于对“险情”的设计与想象,对“遇险”及“求生”的具体描写。要实现这两方面目标,从表面看,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实则依托的还是学生思维的清晰度与丰富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习作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广阔性、独特性,推动学生想象故事情节,创编故事内容,实现思维与想象齐飞共进。

二、科学设计顺规律,找准思维培养的“触点”

明确了本次习作思维训练的“定点”坐标后,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呢?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遵循规律,精巧设计教学活动,找准最能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触碰点,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习作活动的内涵做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造思维冲突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面对想象类习作进行故事创编时,很容易将自己融入故事情境,按照自身的认知经验进行习作。如,学生在选择队友时,面对教材中所提供的“胆子大行事鲁莽的表哥”与“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妹妹”,往往会选择后者,理由是这样的“表哥”会给探险带来更多危险。选择装备时,学生会尽量多地带上各种装备,以保证探险安全。学生的这种思维模式是典型的感性思维,是一种“主人公”思维,即把自己当成故事主人公进行思考,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避免危险发生,这对创编故事的丰富性有一定限制。教师要提醒学生习作前要建立“创作者”思维,强化“读者意识”,从读者角度思考分析什么样的人物、哪些装备更有利于设计情节,表现出故事的生动性、惊险性,要从读者需求出发做选择。

从“主人公”思维到“创编者”思维,是学生习作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在思维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思维冲突,这就是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触碰点。经历了这场思维冲突,学生在故事创编时,就会由浅表思维进入深层次思维状态,让表达更具自主性和创造性,推进习作活动有效开展。

(二)遵循创编规律,明晰习作要素

不同类型的故事创编均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创编规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写作密码,寻找故事创编的关键要素。本次习作,教材直接提供了创编支架:确定地点、选择队友、携带装备、设计险情。如果学生简单地依托教材所提供的支架编写故事,未必能明晰其创编要素。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直观的例子,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故事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背后各故事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如,有教师在教学时呈现了一群探险队员遇到雪崩时的影视片段。通过直观的影视情节,学生发现“人物、环境、装备”是本次创编故事的重要要素,它们既能制造“险情”,也能设计“脱险”。这三大要素在故事创编中紧密联系,“环境”“装备”要与故事中的“场景”相匹配,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要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得以验证。三个故事要素推动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在创编过程中要系统思考。这样的梳理,让学生明晰了习作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故事创编则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能建立起相应类型习作的创作思维模式,让习作表达能力由“一篇”走向“一类”。

(三)遵循表达规律,建立联结输出

要创编出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需要作者运用形象的语言表现曲折的情节,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师要依据这一表达规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经验积累,通过联结想象引导学生经历再现、移植、幻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用形象思维推动学生丰富的书面表达。

如,学生选择热带雨林这一探险地后,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视频创设热带雨林情境,使险境更具象。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热带雨林中险情发生的因素、不同险情的危险程度。学生想象的险情必然会与热带雨林这一环境更契合。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作为角色融入故事,在脑海中还原场景,感受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实现“创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共情共鸣,笔下的文字也就顺着想象与情感流畅地一泻而出。

教师还可以依托例文,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概括梳理写作方法,通过借鉴模仿、实践运用,让想象落地,让表达多元。探险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绝处逢生”。教师可以联结本单元课文《跳水》中孩子一步步迈向险境的过程,父亲举枪逼迫儿子跳水的情节高潮等,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维度联结学生原有认知经验,遵循学生习作表达心理,才能帮助其在语言实践中输出语言,完成创编。

三、习作指导重全程,做实思维发展的“落点”

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思维品质的提升。从习作动机的激发、布局谋篇的构思,再到故事情节的具体写法,最后到习作交流评议,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落点”。教师要精心组织好习作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

(一)强化习作动机,让习作思维更具深刻性

本次习作,教材一开始就以亲切的对话形式,为学生创设习作情境。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依托教材提供的引导语其实是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习作动机,学生也难以感受本次习作的意义与价值,习作思维就无法走向深刻。因此,习作前教师要结合主题,激发学生习作内驱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表达情绪。

如,教师在正式开启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补充“探险”及“探险家”的相关材料。通过阅读交流,学生感知到“探险”既是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探险精神时,会对“探险”及“探险精神”的理解更具广度与深度。学生在故事创编中探险地点的选择、情节的设置、人物搭配等多个元素也许都会因为新的认知而改变,所创编的探险故事的意义就会得到提升,习作思维会走向深刻严谨。

(二)细化习作指导,让习作思维更具灵活性

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指导过程做细做实,让学生在习作中思维更敏锐、更灵活。如,为了指导学生制订探险计划,教师可以设计微课辅助教学,让微课中的学习伙伴引导学生选择探险地点、同行人员、所带装备,关注教材中的省略号,使学生的想象不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微课的示范下,学生再根据自我实际制订并交流自己的探险计划。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一波三折的情节构思,教师可以设计一段音频资料作为语境支架,引导学生听声音想象交流:探险队遇到了什么危险?面对险情,他们用什么办法化险为夷?师生在交流中共同绘制故事情节思维图。在师生共同绘制的思维“范式”导图基础上,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探险故事展开思维“变式”,用文字、图文结合、绘故事山等形式绘制自己的故事情节图,呈现创编思维,梳理故事发展顺序。

(三)优化习作交流,让习作思维更具批判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第三学段习作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统编教材的习作体例编写,十分关注习作后的交流评改。本次习作,教材明确指出“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醒“可以续编你的探险故事”。因此,习作后的交流活动,教师同样要重视,要精心设计。

如,教师可围绕“故事要素设计、险情等级、故事神奇性、想象合理性”等方面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在自评互评和学习反思中,发展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共制“探密”专题作文集、作文报等进行展评,增强习作获得感。所有的习作交流、欣赏展示,均能促进学生在习作中及时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让思维品质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探险习作想象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快乐的想象
去探险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探险之旅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跟踪导练(四)6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