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文实践 培养语用能力
——以二下《枫树上的喜鹊》教学片断为例

2022-03-01 11:11李焕梅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枫树喜鹊阿姨

文|李焕梅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育红小学)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大致过程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模仿语言,逐步达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挖掘文本语言的关键点,组织循序渐进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以《枫树上的喜鹊》教学片断为例,结合笔者教学探索与思考,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一、读通文本,理解语言

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读通文本,把握字词含义又是理解语言的基础。

(一)初读课文,感知字义

以《枫树上的喜鹊》中二类字“撑”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读完了课文,你能说出这幅图中的人在干什么吗?

生:撑渡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文中“我正要撑着渡船到对岸的树林里去打柴”这句话里猜到的。

师:这里“撑”的意思是——

生:用棍子使船前进。

师:这根棍子叫“篙”,可以说成“用篙抵住河底使船前进”。

(然后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汉字特点,帮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含义)

师:再看,图片上这位叔叔在做什么呢?

生:做俯卧撑。

师:这里“撑”的意思是——

生:支着。

师:仔细看这个“撑”字,它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扌”加“掌”。

师:怎么记住它?

生:这两个动作都与“手”有关,所以有提手旁。

生:撑船要手掌握紧,做俯卧撑要手掌打开。

学生通过读文、看图、说话、想象等语文实践,不仅理解了“撑”两方面的含义,还识记了字形,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精读课文,体会词义

理解词义时,学生如果单纯地查字典、词典,很多词语印象并不深刻。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精读文本,通过借助多媒体、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渠道,体会词义。以《枫树上的喜鹊》中“绿荫、遮蔽”教学片断为例。

(学生读完第1 自然段后,出示枫树枝叶茂密的近景图片)

师:看,这棵枫树长得怎样?

生:枝繁叶茂。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树?

生:我家门口有棵老槐树,叶子也都重叠在一起了。

师:茂密的枝叶把强烈的阳光遮挡住,树下就有了什么?

生:树荫。

师: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就是——

生:绿荫。

师:看啊,茂密的枝叶遮住了渡口,这就是什么?

生:遮蔽。

如此引领学生精读课文,使抽象的词语呈现具体的情境,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连同词语呈现的形象一同贮存于自己的语言仓库,为日后的灵活运用创造条件。

二、挑选词句,品味语言

(一)精准的用词

低年级是进行语文实践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品味教材精准的用词,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出示: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我知道,这便是a、o、e。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师:将文中的“教”“学”换成“叫”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这是作者想象喜鹊阿姨在传授知识。

生:换成“叫”就没有在童话世界的感觉了。

……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品赏,不仅能积累课文中精准的用词,还使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形象的语句

在《枫树上的喜鹊》中,“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枫树高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品味、积累的好素材。以下是相应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枫树。

生(七嘴八舌):高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一把太阳伞”,指名读。)

师:什么颜色的呢?

(词语卡片拉长,变为“一把绿色太阳伞”,指名读。)

师:好像一把什么样的绿色太阳伞呢?

(词语卡片拉长,变为“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

(师范读“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提出要求:这么长的句子,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词语间的停顿。)

读流利、读明白是学习文本的前提。根据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这个句子过长,于是笔者把长句子层层剥离,让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感知句子结构,在品味语句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对句子的描述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为其日后对优美语句的鉴赏奠定基础。

三、关注形式,模仿语言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运用的基本手段,而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语句就是学生进行语言模仿的极佳材料。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触摸语言,亲身经历语文实践的训练。

(一)反复性语句

低年级教材中出现了不少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如《枫树上的喜鹊》1~4 自然段,多次出现含有“我喜欢”的语句,不仅强调了“我”对喜鹊的喜爱,还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以下是相应教学片断。

师:画出文中带有“我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我”喜欢的是什么。

生:枫树。

生:喜鹊窝。

生:喜鹊阿姨、喜鹊弟弟。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张贴对应图片)枫树、喜鹊窝、喜鹊阿姨、喜鹊弟弟。

师:从刚才张贴的图片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喜鹊阿姨、喜鹊弟弟在喜鹊窝里,喜鹊窝在枫树上。

师:哦!看来作者喜欢枫树,还因为枫树上有一个——

生:喜鹊窝。

师:喜鹊窝里有——

生:喜鹊阿姨、喜鹊弟弟。

师:原来是“爱屋及乌”啊!

生:老师,“爱屋及乌”是什么意思?

(播放“爱屋及乌”的成语故事视频)

师:生活中,你们有喜欢的事物吗?

生:我喜欢爸爸妈妈。

师:能不能仿照课文,范围由大到小,用上“我喜欢……我喜欢……”说一句话?

生:我喜欢我的家,我喜欢家里的爸爸妈妈。

……

如此语言模仿训练,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课后习题

教材中,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最常见的就是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进行模仿创编。如《枫树上的喜鹊》中的课后习题:

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______________”

以下是相应教学片断。

师:有一天,“我”还看到了他们吃虫子的情景。他们说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试着写一写。

(学生开始仿写)

师:喜鹊阿姨找来一条虫子,喜鹊弟弟们会说什么呢?

生:啊!虫子!我们爱吃的虫子!

生:啊!虫子来了!我们好想吃啊!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会说什么呢?

生:来,宝贝,快吃吧!生:谢谢你,妈妈。

(当教学进行到此处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师:你发现喜鹊叫声和课文句子在长短上有什么联系?

生:喜鹊叫声前面短,后面长,课文中的句子也是这样。

师:对!句子要前短后长。谁来改一改?

生:谢谢!妈妈辛苦了!

语文课不仅要带领学生理解语言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还必须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关注语言形式,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在进行语言模仿时才能做到形神兼备,从而真正理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枫树喜鹊阿姨
喜鹊为什么叫“喜鹊”
你真的认识喜鹊吗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喜鹊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五)
《老阿姨》剧照
枫叶红了
跳舞的枫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