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记忆的角度浅析历史街区更新设计

2022-03-02 09:31郑天琦
山西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巷子界面街道

郑天琦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1 概述

1.1 城市记忆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人类自发性聚集形成聚落,聚落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形成城市,城市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载体,承载着多年来人类活动的记忆痕迹,让人们的各项活动,各种情感、思想、理念等可以得到传承,集体记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烙印,成为城市特色之一。

近些年城市高速发展,建设发展重心更向速度及数量上倾斜,新建筑的建造与旧建筑的改造均出现同质化现象,建设速度及数量要求使我国城市建设更追求可复制性,模板化。逐渐出现“千城一面”现象,城市记忆的丧失是出现同质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记忆是城市文脉的传承,是城市历史的积淀;传统街区城市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城市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街区更是城市记忆产生积淀并保留下来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特色的体现。所以城市记忆的再现是城市更新设计,尤其是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的重要内容。

1.2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上街127号,该地址正是成都古城——少城的区域范围之内,在旧城的核心区域范围内。成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宽窄巷子街区也完整地保留了古城——少城的城市街道空间格局和成都历经时代变迁的历史记号,是成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1-2]。

2 宽窄巷子的城市记忆分析

2.1 空间肌理

宽窄巷子街区保留了少城肌理,街区内部被划分为数十块的小尺度地块(见图1)。街巷纵横其中,正是因为对少城肌理,网状的街巷体系的保留,才使宽窄巷子的改造更新能更注重小微空间的塑造。

宽窄巷子在尽量保留少城空间肌理的同时,对空间进行重新梳理,结合功能的置换删减多余的小路,最终整体形态呈网状分布,与少城周边片区鱼骨状的道路肌理十分契合,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保留了原本的三条传统街巷作为主要道路分别为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主要道路之间规划了由8条南北向的小巷相连。路网密度约为32.58 km/km2。总的来说,宽窄巷子在原有鱼骨状的街巷体系中,保持合适的路网密度,使它的空间丰富度,道路可达性,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同时,对少城空间肌理的延续,更好的保留了老成都的空间特色,为城市记忆的再现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

2.2 空间格局

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是区别于现代建筑的一个典型特征,宽窄巷子街区的历史变迁奠定了其特有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控制建筑整体高度不超过15 m,整个宽窄巷子片区建筑的高度是以宽窄巷子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保留了宽窄巷子街区最原始的空间感受。与此同时,宽窄巷子建筑风貌的更新改造严格按照原始比例和空间尺度进行设计和施工,使少城传统的“街-巷-门厅-院落”的空间组织结构紧凑密集的院落格局得以保留。可以说是保留和延续了历史赋予宽窄巷子的空间格局(见图2)。

2.3 建筑界面

宽窄巷子街巷的空间格局参照北方的胡同街巷,道路多为直线型,这种空间形制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管理,为宽窄巷子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但过于直白的空间语言不能给游客带来多变与新奇之感,沿街建筑界面对空间领域的界定形成了街道的立面,是构成街道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建筑特色的直观展示,所以,街道两侧的建筑界面对提升空间丰富度尤为重要(见图3)。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写到,街道的D/H值是体现界面生动程度的重要指标(H表示临街界面的高度,D代表街道宽度),D/H=1为界限,结合建筑与视野的关系,当D/H>1时,空间会出现疏离之感,当D/H<1时,会产生狭窄之感,宽窄巷子街道宽度在4 m~8 m,两侧建筑层高2层~3层,宽巷子建筑界面的宽高比略大于1,窄巷子则略小于1,保留了各自空间特色,且街巷空间在这种尺度比例下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且为游客对沿街建筑界面的观察创造了有利条件[3]。

宽窄巷子的建筑风格是北方四合院与南方街巷形制及川西民居的巧妙结合,继承了传统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开间比例,其尺度小而连续,街道界面连续紧凑,与高低错落的屋顶天际线共同形成空间连续的节奏感。与亲切宜人的街道宽高比共同作用,使人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建筑沿街界面。

宽窄巷子的宽巷子、窄巷子与井巷子长度都在380 m~400 m之间,其各自游览时间在30 min左右,在游玩时可以体验充分的新鲜感。相邻的巷子间又有小径用以使人在街区内穿行,为避免过长的直线型的商业街道空间带来的单调感,宽窄巷子的改造将三条巷子进行了主题性定位,同时根据场地条件,每30 m~50 m精心打造一个空间节点,从而形成有收有放的空间形态[4],使整个游览路线有节奏变化,使游客无论是游览还是驻留,都能体会宽窄巷子街巷空间带来的丰富度与层次变化。

侧界面构成元素除建筑外还有景墙、植物,将构成元素适当的变换,可以丰富游览体验,带来多样的空间感受。宽窄巷子保留的沿街界面的连续城墙,体现成都当地特色的竹景墙,丰富了游览体验,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在功能上,宽窄巷子的功能从居住转变为商业,而原本适应居住功能的合院形式,其沿街界面的封闭,厚重的连续界面不再适应商业功能,于是临街界面的改造在传承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功能需求对界面形式进行了创新改造,转变为半开放界面,空间围合的材料也选择通透性强的玻璃,共同为商业功能服务。通透的玻璃窗在视觉上加强了内外的联系,能有效的吸引人流进入院子内部。

2.4 传统元素的传承与现代材料的使用

宽窄巷子原有建筑基本都为木质结构,在改造过程中,将一部分较为完好、空间能适应新功能的木质结构进行保留修缮,部分新建合院采用砖混结构,整体风貌力求和保留下来的建筑风格相统一,以保持宽窄巷子作为传统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主要材料为青砖、灰瓦、木材,局部使用钢与玻璃的搭配,在营造方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现代材料呈现出传统建筑的风格,另外一种则更重视现代感的表达,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和钢结构支撑。

2.5 地下空间的利用

历史街区主要利用地上空间,由于地下的可识别性低,难以对传统历史进行具象表达,所以地下空间的利用都是比较匮乏的,但如果能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历史街区游览带来的人流压力,更好的帮助地上的城市记忆的呈现。

宽窄巷子在井巷子的地下进行了开发,功能上以地下停车场为主,地下设多个人行出入口通向窄巷子内部,增加了场地的可达性。对场地内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的风貌上没有大的破坏,既增加了空间使用面积又开阔了空间利用范围。

宽窄巷子地下空间功能比较单一,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还有很大的更新潜力,倘若未来和周边地铁站点进行TOD一体化设计,将成都特色历史街区与成都现代城市发展特色结合展现,也能体现新时代的成都城市记忆。

3 基于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在国内,宽窄巷子对于城市记忆的保护和再现是较为优秀的例子,其原因一是宽窄巷子的建筑本身保留价值高,其次就是以“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和“原址原貌、落架重修”为原则指导改造,从对街区内部的道路梳理到建筑细部的改造都从城市记忆的角度思考。从宽窄巷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考虑[5-6]。

3.1 街区格局形态的整理与保护

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是其区别于新建街区的重要部分,是城市记忆的灵魂所在,跨越时空和数百年前的人漫步在同一条街道,感受类似的街区空间形态,是历史街区的魅力所在。我国历史街区存在平面布局、内部道路混乱、功能复杂冗合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街区形态及功能需求,且与街区周边的城市形态和道路体系不协调,所以在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首先是要从城市记忆的角度,对历史街区格局形态进行整理,同时对历史街区内的院落空间,结合新时代的功能需求进行整理,更新及置换[7-9]。拆除对整体规划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完善其余建筑的排列方式。从而疏散建筑之间的距离,深入设计沿街建筑立面,打造层次更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3.2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植入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应从保护-更新的角度出发,首先是保护,在对街区形态保护的基础上,对街区内体现当地特色的传统元素持保护态度,例如宽窄巷子将木穿斗结构、青砖墙、高门楼、花墙裙等的保留和翻新,正是这些传统元素的存在才吸引万千游客驻足留念,所以新建的部分不应追求标新立异,首先追求的应是与场地内的传统元素的呼应,通过现代化的手法植入,做到新材呈旧忆,例如,用玻璃这种通透的材质,与保留的形态上较实的传统元素虚实的呼应。现代化的背景下的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应是合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做好传统元素呈现的陪衬,更好的突显城市的文化特色。

3.3 地下空间的利用

历史街区主要利用地上空间,由于地下的可识别性低,难以对传统历史元素进行具象表达,所以地下空间的利用都是比较匮乏的,但如果能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历史街区游览带来的人流压力,再结合周边轨道交通与商业一体化的设计,将地下空间连为一体整体利用,增加场地的可达性,更好的帮助地上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更有利于城市记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呈现。甚至将城市记忆代入地下空间的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既注重历史街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展现现代化社会带来的高效便利,以一个更长的维度来呈现城市记忆给城市带来的活力[10-11]。

4 总结与展望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在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城市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记忆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所在,本文从城市记忆的角度出发,浅析了宽窄巷子在空间肌理、空间格局、沿街建筑界面、传统元素的传承与现代材料的使用和地下空间的利用这五个方面在总结其改造更新的做法,为如何从城市记忆角度进行历史街区的更新与改造提出策略[12],希望后续的历史街区改造可以重视城市记忆的保护与再现,可以改造出能表达城市文化,能作为城市名片的历史街区。

猜你喜欢
巷子界面街道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热闹的街道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街道生活
印象成都——宽窄巷子
游成都宽窄巷子(外一首)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