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022-03-02 09:31马浩腾李晓琼
山西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南路风貌要素

马浩腾,李晓琼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1 概述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展现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市场资本的不断注入,街区内传统风貌遭到破坏,文化基因逐渐被遗忘、当地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使历史街区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多样性遭遇不同程度的侵入。正如《威尼斯宪章》提出:“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遗产的全部信息传承下去。”[1]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名片而且凝聚着城市记忆,历史文化的传承必将成为城市在未来竞争当中的核心要素之一[2]。在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18年12月,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明确指出我们应始终站在“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历史高度[3]。因此,各地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都持谨慎的态度对待。

由于我国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街区内部显性物质层面的空间肌理、街巷组合、建筑风貌,以及在隐性非物质层面的历史文化传承、社区文化营造和外来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以此展开整体性、系统性、功能性的保护与更新。九江由于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在1990年被评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在此后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2 文化基因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基础

2.1 文化基因

“基因”一词来源于生物遗传学,最早由丹麦学者约翰逊提出,它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并且具有稳定性和可传递性,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4]。“文化基因”最早于1976年查理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Meme”这一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稳定、持续的传播基因的基本特征[5]。此书的发表奠定了文化基因的研究基础和发展。因此,从两者的概念出发基于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稳定、持续的传播基因的基本特征[6]。

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文化不断受到重视,由最早的文物单体保护,到建筑及周边环境要素保护,再到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要注重风貌关系和文化内涵,最终要将非物质层面、文化认同和场所精神等多方面融合,充分考虑历史城镇保护的综合要素。因此,当下我国在面临同类历史文化保护问题的过程中,学者们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梁鹤年通过对西方文明史进行研究总结,认为文化基因具有“唯一真”性,并且希望充分发挥文化基因的传承性。袁媛通过对太原旧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研究,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基因载体有显性、隐性、行为活动三种,并逐步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出原则与更新策略[7]。王西涛通过对当地文化基因要素的提取,构建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基因库系统模型[8]。以上的研究为本次文化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指导。

3 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探索

3.1 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九江市浔阳区中心城区,北至浔阳路、浔阳东路,东至庐峰路,南至南湖路、庐峰路,西至甘棠南路,面积44.04 hm2。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7.64 hm2,建设控制面积36.40 hm2。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属于综合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用地多为居住、商业和历史保护建筑用地,其中能仁寺大胜塔和同文书院旧址是国家级文保单位,生命活水医院住院部旧址、九江修道院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多层红砖住宅,形成了多元融合的风貌特色,成为老城内展现古城不同阶段历史的重要文化场所。

3.2 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

3.2.1 显性物质层面

1)空间肌理遭受破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方面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空间格局、街区风貌、院落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不能较好的突显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街区内部居民区由于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对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方便的要素,例如停车位不足导致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严重,造成街区人行道被占用,街区肌理被破坏。

2)街巷空间缺乏联系。街巷空间在历史街区内“街”是主干,“巷”是次干,梳理好街巷之间的组合关系,才能为居住者和游客带来好的游览体验。首先,虽然庾亮南路以主轴串联,但分布在其中的活动场所缺少活力要素置入或者缺少一定的设施吸引人流量;各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单元场景相对独立,出现建筑闲置或废弃的状态。第二,街区的尺度关系同样也是打造游览路线和营造感官体验的重要因素,街区主干路由于建筑较高,道路仅满足双向两车道,部分人行道被挤压,造成D/h宽高比之间不符合规范要求,给人视觉压迫感。

3)建筑风貌基因受损。街区建筑风貌基因中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建筑细部代表了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经过调查研究,首先,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历史建筑为市级保护建筑,但大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导致无法正常进入,周边环境被破坏,最后沦为闲置或废弃建筑。其次,部分历史建筑被作为租赁房或居民居住,导致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功能混乱。两者最终导致建筑文化元素缺失,地区原有建筑风貌被破坏,建筑风貌基因受损。

3.2.2 隐性非物质层面

1)历史文化挖掘不足。历史文化是街区体验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承载着街区或城市的记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仅留存宗教文化和部分市集文化,例如历史建筑修道院内部被现代商业侵入,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消逝;市集文化以特定日期为支撑,尚未形成传统商业氛围。围绕历史建筑的文化挖掘不足,部分历史建筑虽然将历史人物故事通过展板的方式展现,但建筑风貌和建筑内部却劳损破旧,处于闲置和废弃状态。

2)社区文化缺少凝聚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社区的居民是展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片”,但经过问卷调查和聊天中得知,当地居民对街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却十分稀少,并且缺少一定的精神文化场所,影响社区居民对文化场所精神的塑造,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减弱[9-10]。当地年龄结构主要是以老人和儿童构成,青壮年人口逐渐搬离,造成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难以形成不同年龄阶层之间的有效互动。

3)街区文化活力单一。街区文化活力的注入象征着新文化的产生,在时代进程当中,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新文化与传统历史文化的不断融合,激发街区活力。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当前主要依靠街区传统历史文化和市集文化,对新文化的引入尚且未展开探索,因此,通过文化创新活力要素的引入一方面会带来新的人员,并且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要年龄层面,一定程度上改善街区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现状;另一方面创新活力要素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形成保护与更新的有机互动。

3.3 保护与更新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3.3.1 保护与更新的思路

由于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和可传递性,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文化的传承都将延续,对于被遗失的历史文化应努力恢复。因此,基于文化基因理念,以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提出“保护-传承-再生”的基本思路,从显性物质层面和隐性非物质层面提出保护更新实现路径,保护街区空间肌理,传承街区历史文化,再生文化创新活力(见图1,图2)。

3.3.2 显性物质层面

1)空间肌理保护。空间肌理是文化肌理中的重要要素,保护空间肌理需将历史文化街区内空间要素提取,建立基因库系统,各自单元系统模块之间建立保护模式,避免因现代建筑的置入破坏其原有风貌。同样,空间肌理保护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延续街区原有格局,不破坏建筑空间布局;继承街巷组合秩序,理清建筑和街巷尺度关系;保留原有公共活动空间,整合其相关要素,适当对闲置土地进行利用,定义复合功能;合理布局院落空间,根据不同建筑类型采用不同形制的院落空间组合,适当增加院落和建筑之间景观绿化设计。

2)街巷空间处理。街巷空间修复首先需要遵循“点-线-面”的原则,注重对街巷空间的文化基因要素提取,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其中,点要素主要指历史建筑或激发社区活力的聚集点;线要素主要指贯穿街区的交通流线、游客步行流线、居民步行流线三者之间的关系;面要素主要指整个街区通过流线串联聚集点要素所形成的空间肌理格局。通过对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深入挖掘,增加活力广场等要素点,最终形成“活力广场点”和“特色建筑点”,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使两者之间形成有机互动。

3)建筑风貌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修复需要将建筑分为历史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别从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建筑细部等方面解决。针对历史建筑需要对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剖析历史人物生平故事,将闲置或废弃建筑整合定义成为小型博物馆或展览馆等文化展示馆。以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建筑外立面主要是石墙红瓦组成,造型简洁大方,周边环境的处理需注意景观小品和构筑物的搭配与建筑形成有机互动。居住建筑应继续保持红砖墙体,对建筑周边景观绿化和地面铺装进行维护提升,建筑内部功能整合粉刷墙体和建筑外部增设电梯等举措。

3.3.3 隐性非物质层面

1)历史文化恢复。对于历史文化的恢复采用“保护原有历史文化”和“挖掘遗失历史文化”两种方式。一方面保护现状存留历史,通过历史建筑、主要街巷的修整和恢复,再次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另一方面,需要对遗失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物质载体呈现。比如对原有宗教文化和市集文化展开活动策划,将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置入地区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广场吸引客流量。对遗失历史文化的类型进行整合梳理,比如诗词文化、码头文化等,可以将地区民间艺术、手工艺制作或民俗展示等活动结合街区历史建筑设置场所进行参观体验,促进街区文化保护与更新。

2)社区文化营造。街区居住片区内原住民及其后代既是历史文化街区基因的直接传播者,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参与者。为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可以利用闲置土地打造居民学堂、社区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了解历史文化、体验传统民俗的场所,增强相互之间联系的纽带,唤醒原住民内心的记忆,为传承历史文化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文化活动内容的策划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参与,形成不同年龄阶层的有机互动。

3)外部文化融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创新活力要素的置入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来说定义了新的概念,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新融合,另一方面为街区提出特色经济产业新方向。例如,在街区内设置微型文创产业园,通过民俗体验、工艺品制作、藏品展示等方式激活街区活力,吸引外来游客,为原住民提供一定的职业岗位。对于传统产业,完善产业链,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使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可以深入体验,保障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并且通过体验不同的习俗,使街区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4 结语

当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是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名片。因此,基于文化基因理念,从显性物质层面和隐性非物质层面对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展开探索研究非常有必要。以九江市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保护-传承-再生”的基本思路,并对两个层面逐一展开探索研究保护更新策略,对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有效参考。

猜你喜欢
南路风貌要素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讲述南路(粤桂边)父辈的故事”歌舞剧在穗首演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