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2-03-02 09:31杨惠源易进翔
山西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胡 鹏,杨惠源,易进翔

(1.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2.东华理工大学土建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 概述

从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到2020年5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都强调: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同时,都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工程管理作为工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专业,兼具技术与管理属性,除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外,学生往往专注于技术与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专业教育中思想道德的养成。其实,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尤其是管理类专业课程。本文旨在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元素,改进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落实具体翔实的教育路径,以构建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新机制。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针对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重专业轻德育的问题,启动了新一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程序。明确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培养原则,同时,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都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2.1 树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观,明确工程管理专业育人目标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专业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遵循,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培养方案的显著位置,同时,作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占比80%左右的专业课程,其育人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社会主义高校专业培养体系的显性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新的教育观和课程观的实际体现。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原本的“才育”目标,还依据“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等内容明确写入“德育”目标。

2.2 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工程管理专业虽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时间不长(1998年),但其交叉学科的属性已得到学界的公认,另外,其专业课程体系由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四个平台[1]课程组成也为大家所熟知。因此,专业课程的学科分类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路。

首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案例,重点是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处区域相关的素材。同时,根据不同课程平台的性质与内容,探索同一平台课程体系中思政元素的共通点,并对思政元素初步分类。其次,完善课程思政版教学大纲,为课程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确定考核标准。接着,构建出同一平台课程思政教育框架,对属性相同的课程进行统一的思政规划。再次,每个平台选取示范性、代表性的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团队。接着,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师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动态优化教学结构与内容[2]。最后,总结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同时推广至其他专业(见图1)。

3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框架

3.1 工程管理专业天然的思政元素宝库

万里长城、都江堰、赵州桥、故宫这些屹立百年、千年的建筑见证着中国悠久而辉煌历史,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鲁班、李冰、李春、宋诫、梁思成、吴良镛这些建筑国匠大师,则是穿越时空的建筑文化传承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中国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和营造技法源远流长,而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固有根本。其中,作为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体现了宋代建筑在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上已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是古代中国建筑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仅这一点,足以激发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营造法式》还是一部建筑类的百科全书,内容几乎涵盖工程管理所有专业课程,其中,制图、力学、结构、材料、建筑、施工以及造价等方面的一些原理与规则在现代专业教材中仍在使用,这一天然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营造法式》作为联结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一条天然纽带变为必然。

3.2 技术平台课程思政框架

3.2.1 工具类课程

这类课程(技术平台1)都是围绕着工程界的通用语言——图纸来开设的,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测图、绘图、识图与放样。学生在掌握图纸的表达、测量、绘制、放样规范与标准之外,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工具类专业课程思政既要体现在理论教学中,又要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工具类课程思政框架的搭建,首先,前言或绪论中,关于某一技术发展的概况,应侧重于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其次,正文内容,针对具体知识点,从与之相关的历史名人传记出发,挖掘榜样身上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以及求真务实、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来教育人、鼓舞人。另外,在实践教学部分,主要从教学目的、操作过程及成果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在教学目的的设计上,需要强调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的严肃严谨性,以树立制度意识、责任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实操过程中,对专业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及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其行为示范来影响教育学生;在成果分析方面,务必保证图纸、数据的客观、准确,牢固树立制度与标准意识,同时,分析成果偏差的过程中,力求科学公正,将求真创新、诚实信用原则贯穿其中(如图2所示)。

3.2.2 建筑技术类课程

与工具类课程属性不同,建筑技术类课程(技术平台2)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与基础。建筑技术不仅是项目从构思到建成全过程的指导与支持,同时还影响着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适用性、美观性及经济性,反过来,技术水平与艺术造诣在建筑实体上也能有所体现。因此,技术平台2课程思政建设(如图3所示),可以很自然地将中国古、现代著名建筑物作为引例开篇,表达我国建筑技艺的领先与独创,我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其次,我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建筑大师的贡献与成就可以与技术课程中相关知识点无缝融合,以他们的精神品质与思想境界教育学生。另外,在实践教学部分,与技术平台1课程类似,也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所不同的是,课程实践知识点的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政映射点。力学、结构、材料等课程都有着完善的现代科学体系,技术与试验的验证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尊重科学、独立思考,将客观、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培养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回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来,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和现代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古代建筑某些高超的技艺时至今日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在于倡导科学精神,同时更要重视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让科学精神与文化传统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3.3 管理、法律平台及经济平台课程思政框架

管理、法律平台中,许多课程的学科交叉属性明显,既涉及管理科学又与法学相关。因此,可以根据两者内容相似的编写逻辑一并统筹。工程管理专业管理、法律教育的主线都是围绕着“三目标”(质量、工期、成本)、“三管理”(安全、合同、信息)、“五职能[3]”(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展开的,固将管理、法律课程体系按照同一框架进行思政建设,相应的建设思路如图4所示。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对专业教育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这两门课都会作为专业的学位课程,因此,经济平台课程的德育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同样需要重视,其思政建设框架可参见图4。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同时,还要将思想引领贯穿于教学的所有环节。

4.1 教学主体转换的尝试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位于红色资源丰富,同时又是“建筑之乡”的江西省抚州市,另外,其办学方向与模式传承于核军工文化背景深厚的东华理工大学,专业思政素材俯仰皆是。可以通过转换教学主体的方式,将校内典型事迹的主角,如:宋金如、周义朋、李荣同(连续三年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以及学校先进人物、当地老红军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内容展现核军工文化及当地红色文化精神的积极意义,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2 沉浸式互动教学的体验

教学场所由教室变为现场,比如: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招标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在“鲁班奖”项目第2教学楼外,法规体系——党内法规讲授可以在红色遗址前,甚至土木工程施工——可以全身穿戴好劳保服装在工地工作一天,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场景的变换,亲身的体验,心灵的对话,在专业课程教育进一步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开拓创新。

4.3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利器,运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更是大势所趋。通过BIM,AR及VR软件模拟工程的设计、建造与运维各过程,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静态的结构动态化,也可以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例如:安全文明、环境保护措施中标语的设计,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可以生动地表达,以增强环保意识、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警示学生遵守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廉洁自律。

4.4 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完善

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育的归属是“学”不是“教”。学生没学习就没有教育。

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引入案例。通过讲授与研讨、讲授与提问、学生讲课体验、混合式教学,保证深度融合实施效果。

完善课件,设计教案,做到图文并茂。通过课件背景、图片或标题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课程思政。

5 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

5.1 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效果考核

在传统课程考核的基础上,增加过程管理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注重过程考核的客观量化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客观性反映在学生提前到达教室的时间、上课到课率、迟到早退率、作业完成率以及上课抬头率等方面,设置精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学生珍惜时间、敬畏课堂的学习态度;主观性则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通过课堂考察、作业评定、师生座谈等方式,从学生处事态度、精神状态以及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后,综合两方面评价结论,得出课程过程考核得分。

5.2 实践环节中思政教育效果考核

实践环节中,除了对专业知识点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外,更重要的是对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个人品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以及对待实践结论与误差的态度及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教师评分、学生评价、系部抽查等方式检验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从而使考核能够反映课程思政教育情况,反映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综合效果,以及体现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终极目标。

6 结论

以编制新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契机,尝试按照专业课程学科分类搭建通用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探索同一课程平台上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最终使思政目标与知识目标反映在教学大纲上。

通过近两年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能够把思政工作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始终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同时,学生表示,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而且深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同时明白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耐心、追求卓越的品质,并且需要具备行业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廉洁自律的责任意识。同时,表示愿到最艰苦的行业与地区去磨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