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2022-03-02 21:05杜雨芥
新课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杜雨芥

(甘肃省临洮中学,甘肃 定西)

如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这一发展趋势,高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积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新时代发展中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而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核心素养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语言的构建与应用,这是所有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核心素养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生知识积累,培养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同时还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渠道。而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语言能力

想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就要以最基础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也就是语言能力,其中,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都属于语言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语言以及文字的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在保证说清楚的同时,也要将一定的文学色彩融入沟通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语文能力训练活动时,要将现实生活融入教学中,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能力与我们常说的思维能力有一定差异,这里主要是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自如地运用到生活或学习中,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学生的文学情感也会受到语文思维能力的直接影响,教师只有将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形成文学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为审美鉴赏。在作品审美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根据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有价值的内容并向更深层次探索,将这些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学品位。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体会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四)文化传承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语言文字作为主要载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文化传承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的各方各面都可以看到文化传承的身影,如古诗词、书法等都表现出文化传承的概念性。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积极渗透我国的文化艺术,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师在将核心素养渗透在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更多知识,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状况弥补知识的欠缺,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技巧,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中,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工具,同时还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可以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人文情怀的内容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文化价值,培养保护文化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如人文思想、学习方法等运用在其他领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的策略

(一)运用写作锻炼,渗透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为出发点进行有效渗透。具体来讲,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总结这些语文知识,从中探索运用规律,掌握文字与语言的使用方式,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逐渐内化,将其灵活、熟练地运用在生活与学习中,进而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将知识、经验运用到写作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校园结构”,通过对梁思成这篇文章的分析,运用其中的写作手法、语言建构进行作文仿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有力基础。

(二)借助诗词教学,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

博大精深的汉语、汉字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不仅有语言美,更有意境美、形象美等,审美鉴赏与创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从汉字、汉语中挖掘出“美”,感悟到语言内涵,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评价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赏析文学语言,对其中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开展诗词教学来渗透这一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与哲理,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赏析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以此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例如,在《望海潮·东南形胜》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开头一句“钱塘自古繁华”给读者营造了繁华的景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还原了风景优美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清明上河图”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深入地体会“语言美”。其次,渗透“意境美”,“繁华”二字突出了本文的意境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千骑拥高牙”等,虽然没有看到“繁华”这个词,但处处都营造了一种“繁华”意境。通过古诗词的讲解,学生既可以深刻感悟到语言美以及意境美,又可以丰富知识储备,提高鉴赏能力,推动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三)拓展教材内容,渗透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最终教学目标之一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这一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对于这一素养的渗透,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将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优秀的文化等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有效落实文化传承素养。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蔺相如作为赵国将领在出使他国时,凭借高风亮节以及惊人的胆量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在对文章分析后,引导学生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以德服人”的人物或事件,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列举《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加强了中外文明交流,开拓了海外贸易,同时还向其他国家展现了“强国”姿态;也有的学生会说出《七擒七纵》,这一故事主要讲诸葛亮抓了孟获七次又放了七次的故事,最终使得孟获从心里服输,并与蜀汉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南少数民族也不再受战乱之苦。通过拓展教材内容,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积累了更多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了解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创造了空间、提供了机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效渗透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合适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提问意识,提高提问能力,促使学生思维创新,提升审美鉴赏、语言建构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语文素养,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落实。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