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2-03-04 17:13袁菲菲许水林
科技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袁菲菲 许水林

关键词: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程测量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不断扩大,特别是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而学校人才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半封闭状态,教学与生产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同时,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分析理解问题能力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加快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培养出与企业接轨的高质量人才。

1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1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1.1突破合作无法真正融合的瓶颈

实现了主体融合、全方位合作,且合作内容可控。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合同,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各个项目工程,真正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零距离对接。

1.1.2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难题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学习消极被动。校企合作协同机制的建立、工地实践教学以及空间教学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学校一味迎合企业需求,解决了学生厌学、学生分布广泛而不能得到集中授课和指导,以及专业教师实践指导参与度不高等难题,校企合作双方积极性高涨。

1.1.3解决专业与产业对接问题

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探讨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探讨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于社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推动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扩充职业教育理论。

1.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设计与“一体化”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章程、制度完备,政策法规汇编成册。

(2)构建与“一体化”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紧紧围绕企业人才的需求,将各项技术技能在日常教学中落到实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出技术技能综合化的高素质人才。

(3)改革课程内容。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二次开发进课堂,变为以工程项目为基础二次开发进工地,规制课程开发流程,形成典型工程项目课程案例。

(4)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工程项目教学,信息化空间教学,师徒制成为主要教学方法。

(5)重构评价体系。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企业工程标准为参考构建评价体系,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

(6)变革产学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改变了传统课堂灌输式的学习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使课堂教学直接面向职业要求。出台工学结合规章制度,实施“四合一”“四同步”运行模式,保障人才培养有序进行。

(7)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重点培训双师型青年骨干教师。

(8)构筑实训基地新型运行模式。培养造血功能,建设共建共享型基地。

2主要研究成果

2.1成果简介

本成果在系统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扎根专业,由专业教师为主体注册股份公司,构建“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专业为例,由专业教师控股成立南京大地测绘院,校企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同等职位职能的人员相对接,着力打造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与岗位、教材与项目、教学与生产同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还回答了“怎么教、如何管、怎样评”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两个创新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三个创新机制:产学管理机制、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该成果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在省内已有60多所职业学校学习借鉴本成果,50个专业办起了43个产业实体,实行一体化运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2.2主要教学成果

2.2.1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模式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项目化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管理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完善“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体系。

2.2.2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五年制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统筹安排第一轮校内第一、二和三学期的学习学期以及校外第四学期的工作学期,第二轮校内第五、六学期的学习学期以及校外第七学期的工作学期,第三轮校内第八学期的学习学期以及校外第九、十学期的工作学期,实施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递进式人才培养。

2.2.3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

构建由学校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课程构成的“三维”课程体系。学校课程重点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校企合作课程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企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掌握,并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2.2.4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

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二次开发课程。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课堂到企业就业的过渡,学校着力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施工项目进行加工梳理,打造成符合教学实际的教育案例。新课程依据企业项目任务书合理设置难度遞进的教学任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拆解项目开展教学,根据真实项目施工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编写并出版了教材5部,主持和参与工程测量专业国家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2.2.5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课程模块的项目任务及目标,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将企业的生产性资源与学校的教学性资源融合共享,形成共享共赢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让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相对接,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企业导师进行技能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2.2.6促成了新评价体系的出台

新评价体系以《工程测量规范》为依据、技能鉴定标准为基础、优质工程评比标准为参考,新体系真实反映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2.2.7形成了實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方针,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含江苏省内首个职业院校CORS站)。基地实施开放式管理,并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和助教助学”的实训教学模式。基地开放管理,年创收近100万,具备“造血功能”。

2.2.8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刻转变

以本专业为基础建立江苏地质职教集团,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转变”:由浅层合作转变为深层合作,由单一合作转变为全方位合作,改变了以往单纯的顶岗实习的模式,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模块的编排、技能考核的标准、项目案例的引入等多方面都由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决策,使整个教学过程都与岗位需求接轨,更好地帮助学生由学校向企业过渡。

3成果的创新点

3.1理论创新

3.1.1建立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

构建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详细对模式的内涵、组织架构、特征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描述,实现了人才培养平台和模式的创新。

3.1.2构架三维课程体系建设理论

围绕新模式,构设学校、校企和企业三个维度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依据“三个转化”——即将技能要点转化为教学内容,生产流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检测转化为成果评价的流程开发课程。

3.2实践创新

3.2.1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工程项目教学,师徒结对教学,特别是信息化空间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使师生互动与交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3.2.2创新评价体系

以《工程测量规范》为依据、专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基础、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参考,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

3.3机制创新

3.3.1产学管理机制创新

真实项目与教学融合,突破工学结合瓶颈,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师徒制组织教学,出台工学结合规章制度,实施“四合一”“四同步”运行模式,保障人才培养有序进行。

3.3.2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

专业教师在成长的路上,必须先过工程实践关,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个人在工程项目中获得的业绩。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职称。

3.3.3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成为创新和技能大赛平台,是企业文化、精神和安全教育基地,具有自身造血功能。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4.1成果的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毕业生取得中、高级工的通过率达到了100010和80010以上,较前几届有明显上升;获国家级奖学金人次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省级以上技能大赛2金3银10铜;创新大赛1金5铜;专利3项;2个班级分获省市“先进班级”称号;“大地测绘”实践团获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生就业对口率达到95010以上,在各企事业单位拥有良好的口碑,并与学校签订长期顶岗实习合同。

4.2成果的运行培养了优秀团队

本校工程测量专业拥有团队成员22人,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从企业引进测绘高级工程师5名,正、副教授达10人次;省级“青蓝工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名;还拥有“333工程”培养对象、出国访问学者、国赛金牌教练、省专业带头人和硕导。

4.3成果的应用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

师生承担100多项工程项目,有8项获省级优质工程奖;实训基地成为对外服务、社会培训、学生创新的平台,进入良性循环,具备造血功能,基地建设有品位。

4.4成果的推广提升了专业知名度

工程测量专业建成省示范专业。以此建立江苏地质职教集团,成为省地勘、煤炭、测绘等局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两门国家级课程资源建设,辐射全国工程测量及相关专业。

结语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校企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批稳固的、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基地,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合格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光发热。

作者简介:袁菲菲(1988— ),女,汉族,湖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质工程;许水林(1965— ),男,汉族,江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钻探工程。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