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式基于活动的恢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2022-03-04 14:58陈其强桂树虹唐月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膀胱针灸

陈其强 桂树虹 唐月清

(海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海南 海口 570311)

脊髓损伤(SCI)多指外力作用引起脊柱损害,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或全部感觉功能丧失,对肠道和膀胱控制失常及性功能障碍〔1〕,是临床骨科常见的严重疾病,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目前针对该病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治疗、应用激素类药物、干细胞移植治疗、亚低温治疗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疾病症状,但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有限〔3,4〕,且很多疗法具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如神经节苷脂类药物治疗SCI患者可出现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不良反应〔5〕。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方式的一种特殊应用,该治疗方式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肠道功能都有所改善〔6,7〕。而从中医角度分析,SCI后临床症状多与督脉受损有关,故可采取针灸疏通经络、调理冲任、活血化瘀〔8〕。本研究旨在对比针灸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老年SCI患者膀胱、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04例SCI患者。纳入标准:符合SCI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经磁共振成像、CT确诊为SCI〔9〕;年龄≥60岁;处于脊髓恢复期;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可配合治疗师进行相关治疗;不完全性SCI;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针刺部位皮肤感染或有晕针史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性疾病、免疫系统严重者;伴有全身严重感染者;合并脑外伤、四肢骨折、严重周围神经损伤者;肠道损伤者;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前列腺疾病、尿道出口梗阻患者及行膀胱造瘘术、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者;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骶神经电极置入治疗者;存在药物依赖性;中途退出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反馈组,每组52例。针灸组女15例,男37例,年龄60~74岁,平均(65.65±4.78)岁。反馈组女18例,男3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23±6.2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恢复训练,训练内容根据《“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评估、治疗与康复”专家共识》〔10〕中SCI的康复治疗进行设置,主要包括:基础性训练(感觉刺激、关节活动、残存肌力增强、呼吸功能、平衡功能、步态等训练)+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进食与饮水、更衣、间歇导尿及肠道管理)。针灸组在恢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取受损脊髓节段上、下端督脉经穴及夹脊穴;上肢瘫痪加臂偶、手三里、合谷、外关、肩臑、曲池;下肢瘫痪加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髀关、太冲、阳陵泉、伏兔;大、小便障碍加膀胱俞、加肾俞、气海、次髎、关元〔11〕。用0.3 mm×40.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治疗,穴位处皮肤先进行常规消毒处理,针刺方法:提插捻转手法,1次/d,留针20~30 min,5次/w,连续治疗8 w。反馈组在恢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康复仪(江西诺诚电气有限公司,XCH-C1)进行电刺激治疗,让患者取半坐仰卧位,将直肠电极置于男性患者直肠内约8 cm,将阴道电极置于女性患者阴道内5~7 cm,治疗参数选择频率10~40 Hz、脉宽200~300 μs,电流强度以患者自我能耐受程度为宜,即能感受到盆底肌肉发生剧烈收缩、跳动但不觉疼痛。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按照反馈显示的压力波形,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的收缩与放松锻炼,1次/d,25 min/次,5次/w,连续治疗8 w。

1.3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根据SCI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检查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2〕,包括感觉评分:身体两侧共56个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进行轻触觉和针刺觉检查,0表示感觉缺失,1表示感觉受损,2表示感觉正常,总分112分;运动评分:检查10对肌节对应的肌肉功能,0表示完全瘫痪,1表示可见肌收缩,2表示去重力状态下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活动,3表示对抗重力下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活动,4表示肌肉特殊体位中等阻力情况下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活动,5表示正常,总分100分。根据《临床脊柱外科学》〔13〕中标准评估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膀胱功能:治疗前后采用简易尿动力学测定两组残余尿量及40 cmH2O安全压下膀胱容量,并记录两组日排尿次数。肠道功能: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评估两组肠道功能障碍程度,主要包括排便频率、每次排便时间、伴随症状及用药情况,分值0~47分,分值越高表示障碍越重;Cleveland便失禁评分分值0~20分,分值越高提示便失禁程度越严重;Wexner便秘评分分值0~30分,分值越高提示便秘程度越严重。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t、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反馈组总有效率(75.00%,其中痊愈3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显著低于针灸组(90.38%,其中痊愈5例、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38)。

2.2两组膀胱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及日排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 w,两组残余尿量显著降低,且针灸组显著低于反馈组(P<0.05)。两组安全状态下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针灸组显著高于反馈组(P<0.05)。两组日排尿次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肠道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BD、Cleveland便失禁、Wexner便秘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 w,两组均显著下降,其中NBD和Wexner便秘评分针灸组较反馈组更低(P<0.05),但两组Cleveland便失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治疗安全性评价 针灸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头晕2例,恶心1例,嗜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2%;反馈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头晕3例,恶心2例,麻木3例(推拿按摩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374)。

3 讨 论

SCI后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不仅影响康复疗效,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14〕。目前临床上用于SCI后机体功能恢复方案多样,包括电刺激、针灸、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和肠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调节胃肠动力、肠道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胃肠分泌及肠道时间节律来改善患者肠道功能〔15〕;通过增加逼尿肌尿道内外括约肌和盆底肌的收缩力,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排尿量,减少尿失禁次数,改善膀胱顺应性,从而改善膀胱功能〔16〕。生物反馈是运用电刺激形式去调节骶神经、局部皮肤神经纤维及肠道周围神经,促进对肠道的调控作用,提高直肠敏感性,改善直肠内局部血流;电刺激还能促进膀胱感觉功能恢复,使其能正确感知膀胱容量,促进盆底肌肉组织规律性收缩运动,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恢复传导作用,改善膀胱功能〔17〕。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恢复训练均能改善老年SCI患者的膀胱功能和肠道功能〔18~20〕,但使用针灸对老年SCI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临床疗效,膀胱功能中残余尿量和40 cmH2O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改善情况,肠道功能中NBD评分和Wexner便秘评分降低情况均优于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治疗。

综上,针灸配合常规恢复训练治疗SCI后临床疗效、膀胱及肠道功能恢复较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效更佳,且患者依从性更好,更加经济,可为临床SCI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方案。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膀胱针灸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竞技体育的生物反馈训练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