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2-03-04 12:51尹紫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文明理念

尹紫薇

(文华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突发的环境事件频发,尤其是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全世界蔓延,都警醒着人们必须以多种方式保护环境、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1]。因此,在高校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大学生培养起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较强的生态保护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育理念滞后,功利化办学倾向仍然存在

不可否认,尽管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生态文明教育在部分高校呈现“边缘化”的趋势仍旧存在。部分高校受功利化办学倾向的影响,过度追求知名度和排名,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学科,使得生态文明教育经常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当前,许多高校并未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据调查,除农林高校外,目前非生物、环境、农林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课程的院校不足全国高校总数的10%,大部分学生并未接受过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4]。

1.2 课程体系及内容有待完善

在大部分非农林专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等章节。但这些教学内容零散的分布在面向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并未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也就很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据笔者调查,在被问到“在思政课中,老师会对你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吗?”的问题时,只有11.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教育,并且老师会认真讲解,而20%的学生则对思政课堂上的生态文明内容没有印象。这表明,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不佳。

问题 在思政课中,老师会对你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吗?比例有,老师会认真讲解偶尔会提到,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完全没有印象11.2% 68.8% 20%

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性质对授课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老师既需要具备生态学的扎实专业背景,又要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法单独胜任这一重要任务。

1.3 教学方式单一,实效性有限

在许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将相关理论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在PPT课件上,以口述的方式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偏重于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紧靠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已无法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统计数据显示,71.8%的大学生都希望老师可以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式,还有24.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使用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

问题 你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现场教学法比例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在课堂上结合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3.4% 71.8% 24.8%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单一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况且,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学生仅靠讲授法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很容易产生遗忘,更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这就势必会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举措

2.1 创新教育理念是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实现了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才能切实推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这就要做到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高校应摒弃功利化办学倾向,回归教育本源,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大学的根本职责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高校应牢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本源,摒弃功利化的办学倾向,帮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和实用性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绿色高校”、培养“专业+生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各高校应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建设“绿色高校”。这包括两方面目标:一是通过花卉、树木、建筑、湖泊、桥梁、雕塑等物品,构建和谐优美、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二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获取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又学习到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成长为绿色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生态”复合型人才。

2.2 完善课程体系是重要保障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实施的蓝图和依据[5],面对当前普遍缺少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我国高校应当加大力度构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实现专业课、选修课与通识课的统一。高校既要开设如“基础生态学”“环境学”“生物与环境”等专业课程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提供“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以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还可以在通识课如德育课程中,增加“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等知识。第二,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当前,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应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发扬其育人优势。

2.3 丰富教学内容是特色举措

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良性发展,一个极具特色的举措便是丰富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将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法制等知识整合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同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在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中要添加最新的数据、图片、资料;在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中,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人类处于一个生态命运共同体之中”等最新观点传达给学生;在生态环境法制教育中,要介绍国际、国内最新的环境法律法规,引入最新案例,在深入剖析案例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理解。

2.4 创新教学方法是必然要求

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单调枯燥的传统课堂讲授法已经无法真正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更有效地吸引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在课堂上应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附以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同时,可适时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更大程度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开展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熄灯一小时、趣味节水等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最后,在课堂外,应充分重视由教师和校园文化所带来的隐性教育。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人,为学生做好表率。校园内的景观、建筑等方面给学生带来美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3 结论

用绿色发展理念重新审视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本文发现还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及内容有待完善、教学方式单一、实效性有限等不足。本文认为,推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基础是创新教育理念,重要保障是完善课程体系,特色举措是丰富教学内容,必然要求是创新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文明理念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