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共建机制与模式的探索

2022-03-09 04:32张鑫史维琴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训平台产教融合

张鑫 史维琴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能让高职院校与具有先进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具有真实生產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有效整合校行企优势资源,保持实训平台设备设施与企业技术同步更新。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建设为依托,将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切实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高职教育的服务能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通过创新与实践共建机制,为其他院校的实训平台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共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71-04

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通知》,对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做了具体部署,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培养符合“中国制造”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数量充足的人才保障。在行动计划建设成果的基础上,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虽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产教多元主体关系不够紧密,出现学校积极主动,想要校企合作,但行业企业利益驱动不够,表现出被动消极的尴尬现象;产教融合共同发展目标不够清晰,在操作层面难以达成符合各方利益的方案,容易造成产教融合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产教融合联结方式薄弱,通常仅以一纸协议进行约束,合作共识和利益共享的联结点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导致合作形式单一,深度不够,且效益不明显[1]。

共建共享是破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实困境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今国际发展的形势,结合中国具体实情,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共建共享既是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上的新实践,也是时代的新要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积极探索新发展理念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可供其他高职院校参考借鉴。

一、共建共享是破解产教融合困境的新取向

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整合了企业技术、高校智力、科研院所成果、行业标准等各方优势资源,通过相关运行机制来保证资源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群策群力解决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瓶颈、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成果引领等棘手问题[2]。在共建共享理念中,各利益相关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并以共同的文化来联结,各育人主体可在育人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它包含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特征,多元主体能够产生“有利的化学反应”,进而做出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相统一的共同行动[1]。

(一)共同愿景是合作的基础

共同愿景指的是被产教融合多元主体所接受和认同的长远目标和宏伟蓝图,是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内在动力,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相一致基础上的远大理想[3]。一般企业所追求的是产品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利益的持续发展。只有当政校行企具有共同的目标,并内化成共识时,才能最终达成共同的行动意向,各参建主体才能有动力共同朝着同一个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二)共同利益是合作的目标

没有共同利益的合作是无本之木,如果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合作就无法持续下去。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追求的是教育效益,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办学口碑。而企业同样作为育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无形中向学生输送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知名度,其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行业作为资源聚集方,需要平台来进行技术、学术交流,以实现社会效益,促进行业的发展。可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为各主体提供了物理载体,依托平台,可以将共同利益、局部利益和各主体发展成一种互为依赖的共同目标。

(三)共同的文化是联结的纽带

“联结纽带”是对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各主体结合关系的形象描述。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当各方以各自的角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就形成了共同认可的文化纽带,形成足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共建共享的实训平台既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

二、构建实训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与模式的有效路径

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在科研成果转化、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中,存在着企业积极性不高,新技术无法及时用于学校教学;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企业生产需求;校企双方由于主体性质的不同,导致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无法有机整合以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问题。创新实训平台共建机制与运行模式,是新时代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对提高人才培养的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实训平台建设运行机制

完善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制度;共建智能焊接实训平台管委会,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制订平台共建共管共享制度;定期进行SWOT分析,建立平台诊断和改建制度。按照实训平台组织机构图(见图1),教育培训部制定实训设备和项目持续更新制度、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的师资保障制度、国内外焊工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制度;汉神车间按照企业文化布置,制定质量保障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创业辅导部制定创新创业辅导制度;技术开发部制订“四技服务”和网络平台开发管理制度等。

1.完善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制度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以专业服务装备制造产业为宗旨,聘请愿意帮助我院开展專业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审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参与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等的特种设备制造业知名人士参加专业建设理事会。我院制定了包括总则、理事会成员任职资格与聘任、权利与义务、工作职责和制度等内容的《专业建设理事会章程》。

我院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审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建设理事会章程》,每年进行企业调研、行业研讨,探讨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设置专业,根据产业的中长期规划设置专业岗位及岗位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及时调整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就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师互兼互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习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

2.成立实训平台管理委员会

建设由联合共建四个单位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组成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管委会。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平台共建共管共享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工作计划和建设方案,请行业专家和专业建设理事会论证,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参加教学项目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等。建设线下汉神车间,每个共建单位必须有一人常驻管理,同时还需明确利润的分配等,真正做到合作共赢。为保证平台的建设成效和利用率,定期进行SWOT分析,建立平台诊断和改建制度。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更新实训项目和教学内容、提高汉神车间产品质量等。

3.成立实训平台教育培训部

根据企业工作岗位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持续更新教学、培训和考证项目,建立实训设备和项目持续更新制度。在兼顾实训效果的情况下,让企业持续对基地设备进行更新,保持实训基地的领先水平。对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陈旧设备,由实训教师与企业技术开发人员联合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在增强双方创新力的同时,降低平台运行成本。

依托平台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焊接专业的建设与指导,为本校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发展指导。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等科研工作。此外,利用一部分校企双方联合建立的“四技服务”到账经费,选派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对接世界先进的焊接技术。企业聘请教师担任兼职工程师,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等,从多方面为学生的培养和教师、员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严格按照《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ISO9606(国际焊工考核标准)、美国ASME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国内外标准要求,细化考核要求,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保证培训考核质量。

4.建设汉神车间

按照典型焊接产品生产流程,合理规划汉神车间各区域的功能,主要是切割备料区、机器人焊接区、激光焊接区和无损检测区(南通友联实训中心),同时按照产品生产规范和6S管理理念,对汉神车间进行改造,制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切割工、焊工、焊接技术员、焊接检验员、焊接工程师等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

参照企业“生产之星”“技术之星”的方式选拔“优秀学员”,并在平台上展示,树立榜样,形成争先创优、恐落人后的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5.成立双创辅导部

制定创新创业辅导制度,构建新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社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各级创新创业项目的三级创新创业体系。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紧贴专业特色。构建“三创”联动的通识课程体系和阶梯式实践活动平台,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设置技术开发部

制订“四技服务”管理制度。依托平台,共建科研团队和“吴淑玄劳模”工作室等专业团队,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际或者平台试制,对相关专利进行技术转让,不断增强团队科研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提供先进制造技术咨询与服务,切实提升先进技术的落地能力。

(二)构建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汉神车间,依据人的认知规律,设置焊工初级、中级、高级能力递进的教学任务,将ISO9606(国际焊工)、美国ASME、国家职业技能和TSGZ6002(特种设备焊工)等国内外标准和企业6S管理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实训考核标准,实行教考分离,并依托劳模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训教学突出产教融合,构建“立足操作岗、适应技术岗、迈向管理岗”的课程体系以及国内外标准相结合的“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作过程、双证融通”的专业实践体系。双结交替,安排校内外实践教学,并且在校内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平台,车间完全按照企业6S管理理念进行布置,实践教学也按照企业要求来进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设备由专人管理,实行责任到人制(见图2)。

(三)共建具有国内外职业资格的专兼实践教学团队

每一位专业教师与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一对一”结对,形成课程双负责制度进行课程开发,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建设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共同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不及时、不适应、不够用等痛点进行教学改革,共同承接课题,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成长。举办相关论坛活动,进行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交流,建成专兼结合稳定的院级专业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在兼职教师的聘请和管理上,一方面,专业教师指导其开展日常教学规范、项目化教学方法和能力的培训与测试,促进兼职教师熟悉职业教育规律,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每位兼职教师与1名专任教师结对成长,专任教师协助兼职教师按照学院日常教学规范要求,完成个人教学资料包,让兼职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技能传授等教学工作。

(四)共建科研团队和大师工作室

与合作单位共建的以激光焊和机器人焊应用为主的科研团队、“吴淑玄劳模”工作室,依托江苏省常州工程技术转移中心、汉神车间和企业教师工作站等,聘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戚墅堰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专家作为坚强的技术后盾,共同开展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焊接机器人和焊接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

通过云平台体验与推广,吸引更多焊接领域的技术成果和资源落地及产业化。充分利用平台实训教学资源,依托我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常州市唯一的焊工高级技师考核鉴定点,开展学生和合作企业、社会人员的焊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及鉴定工作;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开展初级、中级、高级焊工培训,满足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学校的专业实践核心内容相匹配,能促进产业、企业、专业技术的同步[4]。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不仅能有效整合多元主体,而且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金。需要注意的是,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既有互利共赢的合作协议,也有相应的权责行为约束机制。参建方应签署协议,以避免各自在资源配置上出现过度关注生产经营或过度保障教学而出现的利益失衡,淡化生产与经营中财产管理与师生实训技能提升等方面的责权利,以免在追求共同利益最优化的前提下加大违约成本,应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约束机制[5]。另外,在选择参建方时,应重点考察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诉求,而不是简单地以对方意愿是否强烈作为衡量标准,否则可能落入重申报、轻建设、不使用的困境。

[ 参 考 文 献 ]

[1] 方益权,黄云碧,郭丽莹.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探索[J].职教论坛,2020(1):128-132.

[2] 耿保阳,王晓玲,滕强.高职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60-61.

[3] 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

[4] 許淑燕,何树贵,吴建设.解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9(1):41-45.

[5] 黄德桥,杜文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8-92.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实训平台产教融合
高职综合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思考
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会计凭证实训平台设计
信息技术与金融会计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效果初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NM7000B仪表着陆系统实训平台设备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