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体化探析

2022-03-11 18:14李英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职心理健康育人

□张 炜 李英平 杨 亮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担当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方面。现阶段,各高校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各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用新思路引领机制体制创新,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从根本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系统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1]。

一、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三全育人”理念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调动起学校各方面的心理育人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五育并举,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引导学生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1]。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全员意识不强、全过程理念不够、全方位思维不足的困境。

(一)全员意识不强,主体参与力量不均,各育人主体之间缺乏协调联动

“全员育人”就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工转化理念,积极参与,自觉行动,相互配合,有效联动,从而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成效,有效发挥育人作用[2]。然而,当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育人主体参与力量不均的状况,具体体现为除学生工作部门外,大部分教职工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自己无关,置身事外。领导方面,虽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积极转发上级文件、下达工作任务,但是部分领导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单是专职心理老师或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全员育人意识不强;管理中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督导需求支持不够。教职工方面,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注重知识讲授,缺乏心理育人意识,特别是对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等积极品质培养关注不够;行政人员心理育人主观能动性差,难以认识到心理育人与自身工作的关系,对心理育人工作不够重视。学生同伴互助方面,有些学校重视心理委员培训,积极探索二级心理站的建设;但也有学校单纯设置了心理委员制度,在心理委员培训、心理社团发挥作用方面不足。

(二)全过程理念不够,时间上、空间上连贯性欠佳,各环节协调性不强

“全过程育人”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命周期,包括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这一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当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贯性存在不足,各学校间存在差异。除了课堂学习,大学生在校内还有实验实训室、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多个学习生活场所,还有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多个阶段,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久、离校远,遇到困惑时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服务,但现有方式不能很好满足学生需求。

(三)全方位思维不强,校内育人载体单一,校外育人资源有机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方位育人是指在空间维度上,充分利用、有效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外,团体辅导、社团活动,学生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维开放空间都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调查中发现,虽然各高校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但仍有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开足,或以讲座形式进行;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受课时、场地影响,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趣味性和体验性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校内第二、第三课堂育人载体作用发挥有限;校内外资源整合方面,各高校心理专职教师联动性不强,与相关医院联系不密切。

二、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境原因分析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全员意识不强、全过程理念不够、全方位思维不足的困境无法满足学生的高质量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有组织领导与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需进一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需进一步加强等方面。

(一)顶层设计不足,组织领导与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组织领导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的隶属存在交叉的问题。上级由思政部、思政处负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学校设置中,心理咨询中心隶属学生处或团委,心理教研室隶属学生处或思政部、公共基础部,交叉隶属关系导致文件传达、工作开展不流畅。

监督检查方面,虽然现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各项工作考核指标,如文明校园验收、平安校园验收等工作,但专项实地检查没有全覆盖,多以下发督导文件的方式,校内自评检查上报,自查存在漏洞,工作开展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缺乏一致的官方激励与认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潜能激发不足,激励作用较弱。

(二)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重视程度不一

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是高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程,需要各界力量的参与,如果领导缺乏“三全育人”理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专职心理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工作,不利于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如果领导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少数人、个别重点学生的工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果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没有意外发生,心理咨询就是谈谈话,不利于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开展及素养提升。因此高校领导要积极学习,转变观念,培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理念,切实理解、支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

目前各高校按文件要求配齐了专职心理教师,但各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学科背景有差异。而专职心理教师是否有专业学科背景,会产生专职心理教师工作理念上的差别,进而产生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加注重心理辅导的预防导向,开展工作的重视程度依次为课程教学、科研、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活动、个体咨询;而非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心理教师更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倾向于开展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个案咨询工作。同时在工作中,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心理教师工作方法更加科学,善于用大数据分析,更具有科研理念,可以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也更愿意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有助于学院领导、全体教职工正确认识、积极参与心理育人,也有助于满足学生的高质量心理需求,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氛围。

三、高校“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三全育人”理念对当前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各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加强源头治理,强化过程管理,完善综合保障,着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校内小体系,并拓展校外大体系,系统化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一体化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为各高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奠定组织基础

组织机构一体化,上级管理部门对各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各高校专职心理老师的联结,形成育人合力。培训督导一体化,以红头文件的形式统一组织系列专业培训,确保专职心理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同时搭建案例督导平台,为各高校专职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案例督导,满足专职心理教师成长需求,提高心理专职教师教育教学、咨询、危机干预及科研工作的胜任力。监督检查一体化,上级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专项督察检查,或定期举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论坛等,构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体化监督模式,搭建交流平台,表彰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激励各高校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具有本省、本校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二)各育人主体之间协调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体化,学院领导要树立“治未病”意识,完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和发展方向的转型;完成工作内容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方向转型;完成工作形式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学科渗透、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转型。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后勤人员等主体力量全员参与,有效联动,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专业教师可以在知识传授中关心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在服务学生过程中传递关爱;学生们在助人互助中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除了可以在心理课堂上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还有辅导员、班团学生等人员具备心理学知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能够关心学生,为学生解答疑惑,能及时甄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心理老师,开展危机干预,为学生保驾护航[3]。专职心理教师要提高站位,树立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院各项工作任务的关系,积极在学院建设中发挥专业所长;同时要有担当意识,主动作为,开展辅导员谈心谈话技巧培训、参与学生干部培训、为参加技能大赛的师生进行压力疏导等,在服务师生、服务学院建设中宣传积极心理健康理念,为全员心理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三个课堂”一体化,实现全过程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课程建设纵向一体化,以全生命周期为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课程贯穿始终。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程主要面向新生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常用情绪调节、自我认识等心理调适技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爱的能力,选修课以学生更喜欢的团体辅导方式进行,加深学生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学会迁移,激发学生潜能获得心灵成长。以讲座形式针对性开展压力应对、求职就业心理调适内容,帮助学生渡过求职就业的困惑期。同时上级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校内学科课程建设一体化。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打磨“思政微课”;探索课程融合模式,尝试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职业生涯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等)有机融合,挖掘学科资源,相互渗透,创造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实现学科间的心理育人功能[4-6]。各高校课程建设横向一体化。上级领导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课程标准一体化、教材一体化、师资队伍培训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以及要有多元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探索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内容,进行“一校一品”建设。

四、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现阶段各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心理需求。当下,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秉持“三全育人”理念,坚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导向。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为高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奠定组织基础;二是高校各育人主体之间形成一体化育人机制,协调配合,实现全员育人;三是构建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三个课堂”一体化,实现全过程育人;四是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一体化,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主体力量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有利于精心呵护学生心灵,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专职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