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班级教育引导策略

2022-03-11 01:40解静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教育引导

【摘 要】进入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指向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班主任工作同样要基于这样的育人目标,不仅关注学生集体,也要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基于个体问题进行个性分析、顺应个体需求进行教育引导、结合个体经历和诉求进行针对性教育,尊重个体自由选择、包容个体自由意志。

【关键词】育人方式;个性化发展;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95-0046-04

【作者简介】解静,南京市宁海中学 (南京,210024)教师,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教育先进个人。

进入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指向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班主任工作同样要基于这样的育人目标,不仅关注学生集体,也要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基于个体问题进行个性分析、顺应个体需求进行引导、结合个体经历和诉求进行针对性教育,尊重个体自由选择、包容个体自由意志。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他们往往有强烈表达自己独立判断和思考的意愿,他们中的一些人自视甚高,内心既自卑又骄傲。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正确认识个性形成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一、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原因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当

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知识学习为追求目标,忽视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学生长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却找不到心灵上的灯塔和航标,“迷途”不可避免;二是过于强调共性化和统一性,压缩个性化发展空间。学校在纪律和规则上强调统一性,学习上强调统一的认知角度、统一的反应方式以及知识结论的唯一性,个体意识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三是缺少有效的民主机制和引导力量。父母和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寻求理解和申诉的途径比较少,他们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对抗,产生更多的个性化问题。

2.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

高中阶段是一个敏感多思的年龄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触觉经常更深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知识的不断叠加和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一些学生往往会从“无我”发展到“唯我”。这些学生充满自我炫耀的冲动,常常会出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举动。他们不把权威、传统和社会规范放在眼里,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常常强调自己、维护自己,以个人的感受和意愿为中心,这种表现很容易被成人误认为是妄自尊大、自私自利。事实上,他们也只是暂时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或无意识的利己主义者,绝不是道德意义上的狂妄自大者。只是由于生理发育特殊阶段的心理性变化,或者出于单纯的虚荣,或者为引人注目而产生的特殊年龄时期的“变形”,其实大部分人只是不明就里的虚张声势,而不是刻意的、处心积虑的对抗,他们内心是脆弱和不自信的。

3.认知或者判断能力不足

高中生主体意识强,能够独立认知和判断,但一些个性突出的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是不充分和不客观的,可能产生偏激、执着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叶障百木”,容易先入为主地受初接触知识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认识和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在系统性、全面性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综合的判断,因而容易形成认知上的缺陷,产生偏激甚至错误的行为;二是“坐井论天阔”,自认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以为世界只有这么大,在没有充分社会实践和人生经验作支撑的情况下,凭主观臆断行事,并盲目自信地坚持,防备外力干预;三是“容易被带偏”,不管是社会现象、舆论信息还是书籍知识,他们在接触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阅历和心智,没有办法客观、辩证地理解和吸收,对不良信息无法屏蔽影响,从而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四是“自我封閉”,切断与外界的直接交流。一些学生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缺少陪伴和交流,成长中的困惑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恰当引导,他们往往会借助网络或者书籍等获得情感上的寄托和支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依赖,甚至走向自我封闭。

二、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个性化”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是比较痛苦的。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不会合作沟通,会和同学、老师产生各种矛盾,进而被排挤在“主流”之外。他们也不会表达自己的善意,不会表现自己的优点,几次碰壁之后,往往就会以两种方式成为独特的存在:一种是以“作为”的方式对抗“主流”,即通过一些对抗行为和“主流”唱对台戏,校纪校规越是不让干的事他越干,以“斗士”的形象处处捍卫自己的自由意志,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另一种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对抗“主流”,把自己封闭起来,用沉默来应对,对身边的人与事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成为大家熟悉的陌生人。

无论哪种状态和心理,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现代社会对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这种对抗状态也会激发更多的矛盾和心理危机,相对于“主流”而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而脆弱,注定会成为被击败甚至击碎的那一个。从前文关于“个性化”原因的分析看,大多数个性学生所谓的“叛逆”“对抗”是受限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智能力而呈现出来的“常态化”的表现,所以教育者需要认真引导。

三、“个性化”学生的教育引导

1.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用集体影响个体

虽然我们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但其实学生身上的“个性”问题是有共性原因和共性特征的,学校是一个群体性教育场所,教育者不可能对每一个“个性”学生进行“一对一”地引导和帮助,有经验的教育者会通过“个性”透视出背后的“共性”,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经验,并通过长期、惯性的行为从面上预防和化解“个性”问题,减少个性问题的发生率。

我推行的“班级公约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治”制度,制度内容包括守时、守信、守纪、守心等,涵盖学习、生活、心理各个方面,具体细化到了文明用语、衣着卫生、矛盾解决等,公约由全体学生一致议定通过,奖励和惩罚措施人性而温暖。守约情况由全班学生轮值记录,并鼓励记录出花样、记录出风采、记录出精气神。班级公约让学生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民主氛围,也延伸到学习之外的其他集体生活需求要素,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这种“学生自治”的管理尝试,是对学生抗拒心理的最好化解方式,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贯穿始终的德育活动。

我班还有一个“每天十分钟”活动,因为我带的是艺术班,学生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正确高尚的审美观是我育人的一个重要方向。我每天会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读一首诗、听一个故事或一首音乐、观看一段视频、欣赏一幅名画,我给他们讲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命运、名画的内涵,这个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滋润了他们的情感,更加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建立起了正向的价值体系和对美的正确理解与追求。

2.充分尊重和理解,引导学生自我审视和内观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要基于经验,但又要跳出经验的框架,即不能“削足适履”,逼着学生适应固有的经验模式和规则规范,也不能对受教育者进行类别化、类型化、类比化管理,忽略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尊重“个体”的不同,并予以理解、宽容、引导,与个性学生形成情感上的联结,只有让个性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和改进的动力,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就是要针对学生“自己”,分析学生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困惑或者难题、需要什么形式的关怀、要害点的切入口在哪儿、怎样才能取得他的信任和认可、如何才能不动声色地进行纠偏和引向。

我曾尝试用共读的方式构建师生信任和交流的渠道,因为我发现一些个性突出的学生的阅读面广,阅读带来了认知上的差别,与同龄人缺乏共同的语言,他们会认为自己在同龄人中是孤独的。于是,我“投其所好”,借助书这一媒介,找到教育的切入口,借助书的内容与他们讨论交流,双方构建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

3.平等对话,用关系影响和改变学生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无论是知识储备、对生活的认知和判断、社会角色的适应,还是经验阅历等方面,教育者一般优于被教育者。这种身份上的差异极易演变成两者对话的不平等,教师要特别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一是避免说教。孟子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说教的方式会让教师带着绝对正确的态度和学生对话,难免带有贬损、否定和控制的意味,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一定会带来学生的抵触和对抗,达不到非常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个性突出的学生内心往往更为敏感细腻,教师要想改变他们,需要先打动他们,这需要教师通过平等而又开诚布公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要学会做倾听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听,还要适时引导和点拨,要多鼓励、多肯定。没有谁一开始就知识渊博、世事洞明,要允许受教育者有认识上的局限性和行为上的不成熟,结合他的年龄、经历甚至学习能力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倾听过程中的教育,教师要多以诚恳的语气提出建议,避免强制性地灌输。三是要学会跟学生做朋友。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业,从教育效果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师生交往的过程如果是快乐的、自觉的、主动的,无疑教育效果是最好的。与学生成为朋友需要教育者打破规则、消除偏见、放下架子,站到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更好地共情受教育者的想法和行为。

我曾经和一个有些孤僻、内向的学生在放学后“顺路”同行了一个月,在每天半个小时的归途中,我耐心地倾听她讲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在她的讲述中,寻找共鸣点。我想,在她愿意和我一起走路回家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打开了心扉。

4.教學相长,形成师生情感的共鸣

《礼记·学记》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启发、共享,对双方形成新的认知,这才是教育的常态,即所谓的教学相长。“个性化”的学生也一定有其闪亮的地方,其涉猎的知识领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等,同样能给教师带来启发和触动。教师一定不要吝于表达这样的感触、感动和共鸣,这能与学生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教师既要不放过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导,也要抓住一切时机向每一个学生学习。

曾经,我发现一个大众眼中稍显“古怪”的学生的摘抄本和作文,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让人惊叹。她的摘抄本分中外两本,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看得出来她的阅读面非常广;她的作文思想性很强,文笔流畅。我非常欣赏,于是就在班上让学生传阅并对她大力表扬。自此,这个学生的闪光点被大家看到,主动和她交流的人多了,她也学着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打开封闭的心灵。

总之,对个性学生的教育引导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它一定会让教育者面对更多的挑战、付出更多的精力、遇到更多的烦恼,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这正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蔡珂.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视野下的学校德育变革[J].现代教学,2022(8):4-8.

[2]吴建平.“一心两翼”模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依托和支撑[J].班主任之友,2009(4):6-7.

[3]黎茂荣.学生个性化发展视野下班集体建设[J].中小学班主任,2021(7):33-34.

[4]邓睿.差异化教学:追求标准之上的个性化发展[J].上海教育,2021(33):64-65.

猜你喜欢
个性化发展教育引导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谈体制化时代下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及对未来教育之路的见解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探索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培养创新素质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