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2-03-12 18:19蒋海燕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产教融合高职

蒋海燕

摘要:本文着重基于对“产教融合”背景的分析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打造多元化育人格局,融合“双创”教育理念,为促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产教融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3-014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于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来看,“产教融合”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承担着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应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为此,教师有必要以“产教融合”为手段,加快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促使高职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思维,学会自主学习各种系统软件,并能够适应未来岗位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形成较强的信息化工作能力。

1 “产教融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1.1打造多元育人格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网络结构,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的应用。在高职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将该门课程排除在外,可以尝试将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融合进来,打造多元育人格局。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社会中的行业协会等可以提供教学资源支持,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教学指导。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体系和目标,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品牌,让从本院校走出去的学生都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1.2注重就业导向驱动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注重学生就业率,但是当前职业技术方面的毕业生数量多,很多企业人才聘用标准都在提高,学生具备的技能越丰富,越能够脱颖而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应以就业为导向,驱动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开设的诸多专业中,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学生至少应能够操作计算机,懂得基础的应用软件使用,可以收发邮件、编辑文档、上网查询资料等。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随时可能用于未来的工作中,所以,学生在校期间需打好基础,以随时应对专业岗位的招聘要求。

1.3培育综合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满足新时代“一专多能”人才需求,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帮助学生构建信息技术时代思维模式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对于成长于信息时代的00后学生来说,计算机操作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高职院校更有必要加快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与就业脱节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现状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与学生就业脱节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全校使用统一教材,教师统一备课,教学不分专业、只看进度,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普适性”的计算机教育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计算机的操作,而不是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

2.2实操课程占比较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划分为理论课和实操课两部分,由于高职院校机房数量有限,在理论课时,一般是由教师进行演示教学,需要实操时再集中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但是实操课程课时占比较少,学生不经常操作的话,一些知识点也容易忘记,到真正需要应用时,还需要重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必须自己想办法开展自主学习,很难实现有效的公平教育。

2.3缺乏深度校企合作

学校当前阶段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以“专业”为基础进行的,比如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者是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但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多没有与企业进行合作。不少企业在聘用人才时都很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相比来说有更大的优势,而且有的职业岗位本身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挖掘企业资源和优势力量,辅助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4双创教育实施不足

在高职“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开展也备受重视,只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公共课,教师并不太注重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在此课程中应用“课赛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较少在课下开展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学习,难以实现计算机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发展。

2.5缺乏课程评价反馈

“产教融合”注重“教学做合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学生的考核要求比较低,而且在课堂上以“教”为主,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也就无法基于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课程模式改革,影响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3.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挖掘拓展教育资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中有必要结合专业发展要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方式挖掘、拓展教育资源。首先,在《計算机应用基础》现有的计算机教师团队基础上,可以将教师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几个相近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而且要求每个小组的教师在原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基础上,通过小组集体备课的方式,为学生增添全新的教学内容。对于专业情况不懂的方面,计算机教师可以与相应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班主任教师等进行沟通,以达到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其次,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有必要挖掘更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最后,教师有必要应用新型的O2O教育平台,将资源上传到平台中,从而形成层次化的教学效果,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形成更高的技术水平。

3.2增设上机实操课时,优化开展项目教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必要增加上机实操课时,让学生能够在机房来上计算机课,而不是在普通教室通过观看课件、观看教师操作的方式来上课。首先,高职院校应分析本校机房设施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扩建计划,可以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比如获取本地政府部门、合作企业、毕业校友的支持,也可以由学校来开发产业项目经营,将获取的利润投入到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合理安排各专业、各班级的上机实操课,同时,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操课程,提高上机课的学习效率。以“Excel”的教学为例,表格制作一直是学生的薄弱项,但实际上,计算机表格数据处理软件有很强的职业应用前景,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统计、人事管理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Excel”时 ,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未来岗位需求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基于项目要求来进行实操。

3.3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基于专业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都在拓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寻求更多的合作单位,一方面是将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企业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从资金扶持到人才扶持、从师资力量到教育资源、从实训基地到岗位提供等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也可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比如在企业中开展岗位调研,由企业提供各个岗位人才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需求,由此,为创新和拓展计算机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同时,也让高职学生认识到未来就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特别是要在某些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格外突出,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以“Word”文字编辑软件的操作为例,教师可以向合作企业寻求其内部非机密的应用文档,比如请假条、通知、工作总结等,让学生进行参考,在学习文档格式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软件应用。

3.4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中可融合“双创”教育理念,通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让学生自主自觉地深入开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在新时代,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技术,高职学生即将走向一线工作岗位,其更应该了解行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当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有很多职业竞赛,也有不少“双创”大赛,教师可以随时搜集这些比赛信息,构建“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比如在“双创”大赛中,学生如果想应用信息技术来创新创业,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如果学生提出了较为优质的项目,教师还可帮助学生进行项目孵化,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

3.5完善课程评价考核,建设有效反馈机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首先,确定多元主体的技术能力评价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在课堂上,必须留出一定的评价互动时间,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将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中来。比如学生实习实践时,要求企业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转变传统的计算机“理论+上机”的考核模式,而是直接采用项目化考核方面,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完成项目任务,任务中综合了计算机多方面的操作考核,通过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来进行考核评分。最后,建立评价考核及反馈一体化的机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产教融合”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企业力量的支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认清新时期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基于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要求来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创”教育、完善评价考核,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职业技术人才,让高职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岗位要求,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何武林.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3):89-92,112.

[2] 李刚.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维一体”路径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28(1):144-148.

[3] 陸建波,梁烽,闭应洲,等.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4):137-141.

[4] 陈谊楠,刘夏,陈明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9,3(4):26-29.

[5] 唐宝燕.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3):42-43.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产教融合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