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逻辑理路和现实路径*

2022-03-13 06:35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6期
关键词:建党中学生中学

高 宁

(合肥一六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提出后,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此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已在多个方面形成较为丰硕的成果,体现出学者的责任担当。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对于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究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逻辑理路和现实路径。

一、认清融入价值是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上清楚、准确,才有自觉的行动。如果对某事缺乏认识或认识不清,就难以有自觉行动。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首先要求思政课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融入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这是前提。如果认识不清楚或认识不到位,就难以真正实现融入,也不能保证融入效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离不开青少年,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是一项重要任务,能够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赓续伟大建党精神。

(一)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价值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包括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的持续改进等。其中,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补充讲解最新的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这对于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拓展教学资源视角分析,新时代改进中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特别是要融入最新的资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概念,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教育价值,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具有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和凝神聚力等作用。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资源,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教育中学生,让中学生汲取奋进力量,在讲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和党史故事中渗透伟大建党精神,讲述党史人物和红色故事,让青少年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相伴前行,激发、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爱党之情,激励他们百折不挠、奋勇前进,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价值

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根本目的是铸魂育人,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成才。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对于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价值引领。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思想认识和判断能力尚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有的青少年政治信仰不够坚定,认识有偏差,这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正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意蕴和重大价值,向中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党爱国,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凝心聚魂。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推动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需要始终弘扬。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党是统一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既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体悟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有效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把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作为传递精神的知识载体,用党的百年奋斗史涵养正气,用党的优良传统滋养人心,用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

二、抓好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关键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关键是要抓好思政课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成效。

(一)明晰融入目标

抓好课堂教学,首先要明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就失去了导向,教学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中学思政课和大学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有较大区别。就内容而言,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理论性要低于大学思政课。具体到“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教学内容,中学思政教师和大学思政教师都需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但是就融入深度而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深度要低于融入大学思政课的深度。基于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中学生在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奋斗历史的基础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而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等内容的把握,则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基于中学教学要求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思政教师既要有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意识,也要明确任务,不拔高目标。

(二)探寻融入之处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这里的“融入”,追求的是有机融入,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而不是生硬植入。为此,结合中学政治教材内容,找准融入之处很重要。在高中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中,必修一和必修四都有与伟大建党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据此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对教材内容适当进行深化拓展。譬如,笔者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的教学中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时,就有意识地通过相关图片展示、故事呈现等形式,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

(三)选准融入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收到良好的融入效果,需要选准符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融入方法。精神较为抽象,基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讲授精神方面的内容,最好结合图片、故事和案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多采用图片展示、讲故事等方法讲述伟大建党精神,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向学生讲述伟大建党精神。譬如,高中政治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行研讨,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或者邀请历史教师共同点评。

三、推进多方协同是必要措施

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不仅是中学政治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不仅要动员校内力量,也需要借助校外的各种力量;不仅要利用好思政课本资源,还要积极利用校外丰富的资源。笔者认为,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需要具有协同意识,推进多方协同,重点推进以下“三个协同”。

(一)推进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的协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各科教师都担负着育人职责。向中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也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例如,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过程及其奋斗历史,正是中学历史课的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擅长的内容。从以上角度来看,推进中学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协同,联合向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能性。一方面,向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历史教师和政治教师有分工,侧重点不同。历史教师重点从“史”的层面,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向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政治教师重点从“论”的层面,向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另一方面,向学生讲解伟大建党精神,历史教师和政治教师要有协同。唯有协同,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政治教师和历史教师,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同上一堂课,联合向学生讲授;也可组织学生,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在政治课堂或历史课堂上讨论,历史教师和政治教师共同指导。

(二)推进校内力量与校外力量的协同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要积极调动校内外力量,注重发挥校外力量的助推作用。一是支持中学政治教师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和校外交流。建议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纳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或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中学思政教师积极申报,并给予重点支持。支持中学思政教师外出交流,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专题培训,与其他中学政治教师开展交流,以开阔视野,加深认识,积累经验。二是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讲座。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和中共党史学科专家积极展开研究,已形成丰硕成果。专家具有理论水平高、认识较深的优势,邀请对伟大建党精神颇有研究的专家进入中学校园,面向中学生宣讲伟大建党精神,富有感染性,具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而对于专家而言,进中学校园宣讲伟大建党精神,是专家有担当、服务社会的表现,专家也乐于向中学生群体宣讲。为此,可借助讲座、论坛、报告会等,邀请校外专家,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向中学生宣讲。有的中学在这方面已经做出有效尝试,积极邀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作报告。

(三)推进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协同

实现教学目标,除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借助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抓好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利用课外资源,推进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协同。一是开发校本课程。中学政治教师可以立足本学科特点,联合历史教师,创造性地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政治组开设了微课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扩充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提升了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品质,方便了学生学习。二是利用好学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各地红色资源极其丰富,中学思政教师在讲解伟大建党精神时,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时效性。譬如,合肥市中学政治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渡江战役纪念馆,或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写参观心得,或借用“渡江战役纪念馆”微信公众号上的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源,进行教学。

四、打造“第二课堂”是有益补充

只有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际,充实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为此,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政治课,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还需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着力打造“第二课堂”。

(一)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红色教育基地是教育青少年的宝贵资源,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过程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中学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中学研学,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不一定要求全体学生都参加,可以有代表性地遴选部分学生参观学习。参观后,组织学生代表在班级汇报,教师进行点评,以扩大受益面,提高效果。

(二)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许多中学已建立学生社团,可以利用社团力量,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学生社团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活动,如演讲、征文、微视频比赛等,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这些活动之中,渗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譬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设时政评论课,动员时政社、话剧社等开展社团活动,以及在校园艺术节举行校园诗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伟大建党精神教育。

(三)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抓好思政课教学,加强德育工作,要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伟大建党精神与道德涵养有着高度的适配性,应推动其在学校德育中发挥价值引领、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增强教师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识,给学生埋下红色的种子。例如,中学在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主题班会及班级黑板报评比过程中,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使红色教育别开生面、润物无声。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猜你喜欢
建党中学生中学
建党百年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