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文化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

2022-03-13 06:35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6期
关键词:跨文化语法交际

叶 丽

(泗县第二中学 安徽宿州 234300)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为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能力,我们应在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拓宽他们信息接收的渠道,使他们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开阔视野的时代新人。

一、领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意识到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感情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于一体,这充分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并显示了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最直接的育人载体。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SEFC SB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中,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对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如何开展有机生态耕种,展示了农业新发展、生活新变化。先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和反馈文化差异,再通过教师的矫正和提高,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形成多元文化视角。

李约瑟(J.Needham,1956)博士指出,汉英思维模式分别呈现出整体优先(global precedence)和解析思维模式(analytic thinking)的特征。英式的思维模式受西方理想主义哲学的影响,语言重形合,外露直接,而汉式的思维模式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语言重意合,含蓄委婉。两种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个性差异,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因此,只有认识并把握住差异的本质,并遵循一定的文化渗透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切实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能力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内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于英汉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个性差异,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教师只有把握住差异的本质,并遵循一定的文化渗透原则,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少部分教师依然秉承着“只要会语言,可以凭常识和习惯理解文化”的教学观。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例如,英语中“out of sight,out of mind”(久别情疏)与汉语理解基本相同。但是,常识大都附带着文化背景的烙印,它因历史、信仰、习惯的不同,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又如,在本届冬残奥会期间,冲上热搜的白象方便面,并没有将英文确定为“white elephant”,而是采用了“Baixiang Food”直译。因为在英语语境里,“white elephant”意为“昂贵而无用之物”。这一有识之举,一方面避免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引起的误解,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国货品牌的文化自信。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两个层面。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英语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元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需要在夯实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得体性。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在生动鲜活的情境中,切合话题、文化背景进行真实地道、原汁原味的表达,这是关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target culture)了解程度的反映。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与之相应地,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信息传递的差距,造成低效或无效交际,从而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鉴于此,我们要在强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为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文化渗透有助于走出传统高中英语教学的误区

一段时间以来,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会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此外,以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的教育导向,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也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原因。交际法强调语言的使用功能和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实践,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吸收与融合,具备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

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遵循精讲精练、大信息量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进行深层次融合,运用语篇、动画、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创设语境,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丰富英语学习的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在具体语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寓文化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意识和能力,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文化储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文化渗透。为避免文化渗透的随意性和杂乱无章的现象,而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化渗透要遵循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过分推崇又不一味贬低英语文化,有意识地把文化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在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吸收和文化信息的输入,切实提高文化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以达到文化融入的最终目的。

(一)词汇教学

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意义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意识的影响。我们应利用语篇、结合资源创设生动具体的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产生意义联想:读前,巧妙地利用课文原句呈现生词;读中,根据课文语境猜测词义;读后,利用整合后的课文语境巩固生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指导和督促学生根据构词法找出词形的变化规则,根据拼读规则来理解词汇的音形关系,根据主题来梳理词汇,根据词性和搭配积累词块,通过变式训练及时复现,通过拓展阅读补充强烈时代气息的词汇,强化学生语感,增强捕捉词义的能力和信息迁移的能力,以便学生在记忆时整体输入,在运用时整体输出,从而提高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二)语法教学

英语属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它运用形态变化形式(inflections)、相对固定的词序及丰富的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英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两个方面,它参与传递语篇的基本意义,其形式的选择取决于语境的表达需求。英语语序往往与汉语语序不同,它根据句意和结构需要灵活排列。英语中的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时(tense)、体(aspect)、语态(voice)、语气(mood)、比较级(degree of comparison)、人称(person)和词性(pars of speech)等语法范畴都有强制性的运用规则。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我们践行“形式—意义—使用”相结合的三维动态语法观,采取归纳法(inductive approach)和演绎法(deductive approach)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语法教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捕捉语法现象、总结语言规则进而运用规则来调控表达,关注语法的表意功能,通过适度练习来理解、内化、巩固所学语法知识,拓展主题意义。

(三)日常用语教学

目常用语主要包括称呼语、问候语、辞别语、应答语、致谢语、电话用语及其他社交常用语。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英汉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日常交际方式。正是由于日常用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教师只有注重对其进行文化渗透,才能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些语言。例如,“上哪儿去啊?”是一句常见的汉式问候语,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对这句话的本能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再如,若一个人打喷嚏,身旁的人会说“有人想你了”或“谁骂你了”,而英式反应则是“God bless you!”

(四)语篇教学

语篇是一个信息完整、语意连贯、具有一定交际功能的语言单位,其结构呈现演绎型的特点。由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两种语言相应地采用了形合和意合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常用各种形式手段(cohesive ties),注重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以形显义;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即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功能、意义,以神统形。学生需要在理解差异和成因的基础上,通过语篇学习来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技能。例如,在SEFC SB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介绍了亡灵节、纪念名人的节日、丰收节和春天的节日四种类型的中外节日,学生在整体理解节日的种类、起源、意义及其庆祝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来探究节日的类型、重要性和趣味性,比较不同节日的异同点,领悟节日的社会意义。

(五)非语言交际教学

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即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它通过无声的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并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肢体表达方式。例如,在SEFC SB 4 Unit 4 Body Language中,Reading部分以机场迎接留学生为场景,描述了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文化背景不同,见面问候的方式也迥然不同,并造成了一些尴尬的场面,生动地体现了肢体距离、问候方式等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估量的影响,使他们深刻意识到不同国家的人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方面的不同。又如,在一所纽约高级中学,几名女生同时被怀疑有吸烟倾向,而其中的一名波多黎各女生在回答校长提问的过程中,始终盯着地板而不敢看校长的眼睛。尽管缺乏证据,并且她表现一贯良好,但校长决定勒令其退学,因为在英语国家有这样一句谚语:“Don’t trust anyone who won’t look you in the eye.”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才能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走出中学英语教学传统化的误区。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语法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