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作文的模式与变式

2022-03-13 06:35许晶瑛章礼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6期
关键词:变式要素读书

许晶瑛 章礼华

(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初级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中学生的作文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观察所得。生活阅历比较少的学生对观察内容的思考,对观察结果的感悟等,都处在较低的水平。观察可能是长期累积后的下意识活动;思考也许是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加之生活本身纷繁复杂,活动在其中的人物又以各自特殊的外形、语言、行动来完成他们的生活过程。这给学生观察人物、思考人物、表述人物增加了难度。生活中人们不会给自己划定一种类型并贴上标签,他们只是用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行来完成本来的生活任务。用文字表述可以反映这些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却与生活之间有一截距离。文章内容是经过选择加工了的生活,是统一在一定主题和写作目的之下的生活材料。因此,培养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即指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对材料的选择加工,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那么,如何尽快提高学生写人物类文章的水平呢?本文试图从技巧的角度来谈一点看法。

一、写人物类作文有着一定的固定模式

表现人物,一方面要交代其姓名、性别、籍贯、年龄、身份、外貌等;另一方面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爱好、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等(也就是人物形象)。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先天具备的,是自然构成要素,也就是自然属性;第二个方面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构成要素,也就是社会属性。至于时间、地点、环境等,虽然也是作文的材料,但跟人物的自然或社会属性不同。时间、地点是人物活动的时间与地点,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环境,它们是记叙的要素,最终是为表现人物的社会属性服务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区分出某个人的自然或社会要素,只是为了方便表述或便于理解才做这样的界定。人物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不是一体两面,而是浑然一体。比如从外貌上看,我们大致能判断出这个人是学生,那个人是工人;而之所以写学生或工人身份,是因为要表现这个学生或这个工人的某种社会属性,也就是说身份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色彩。

在文章中,自然要素一般采用直接描述的方式来表现,如人物说明、外貌描写等。而社会要素须通过人物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一定环境下的言行来表现,如语言、心理、动作描写,人物在某一事件中的立场等。写人物,对于第一个方面当然不能分项排列这些内容。有时可以省略某些项目。如外貌描写根据需要可详可略,有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几个方面的信息。如“小花是八(1)班的班长”,它明写了人物名称和身份,暗示了人物年龄和性别。有关第二个方面也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表现。如《我的老师》可以用以下三种(或多种)模式来写。

1.自然要素+社会要素(选一):如爱好(或读书、或书法等)。

2.自然要素+社会要素(选二):如爱好+修养(爱好读书+知识面广)。

3.自然要素+社会要素(选三):如爱好+修养+思想(爱好读书+知识渊博+工作认真)。

对社会要素的选择其实是对不同事件的选择,因为这些要素的内涵是通过事件来反映的,即写人必然要通过写事来实现。如教师工作认真、知识渊博、爱护学生构成一位优秀教师的基本社会要素,写一位好的教师无外乎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或只写其中的一项,或突出其中的一项或两项。这就是模式。

本文所谈的是人物类作文在选择、组织材料方面的模式,不是结构模式或写作模式。写作模式可称之为写作技巧,写文章的方法皆可归于此;而文章结构的模式无非就那么几种,如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一定的主题;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集中表现这个主题;结构就是这篇文章的骨架,运用材料来谋篇布局,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类作文的模式的另一层含义是主题的统一性必然要求材料的一致性。如一个教师可能具备工作认真和知识渊博两个方面的优点,这两个方面的事迹很多,表现人物时任选几例都可以。但也许正是因为工作认真,所以对学生就格外严格,常有责骂学生的事发生。那么,在同一篇作文当中,这方面的材料就不应选取。也就是说,在选择了表现该教师工作认真和知识渊博两方面的事迹后,就不能写他如何体罚学生,否则,文章的主题就不统一。不选择不等于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不需要而已。当然,如果文章想表现对这位教师体罚学生的不满,写他一些落后、粗野的管理方法,那么关于他工作如何认真的事就不可详写。

二、变式的层级递增原理

对人物的叙写,材料安排上有上述模式。但实际上,所有写人的文章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其原因就是变式的采用。任何微小的突破和变化都是变式,都是作文成功的表现。变式形式存在难度递增现象。现分述如下:

(一)变换次序

变换次序的变式方式是指将常见的次序打乱重新安排。一般写人物类作文总是先交代人物姓名、身份等,然后再写相关的人物事迹以反映其某个方面的社会属性。变换次序是指可以先不介绍人物的姓名或者身份,先写他的事迹,让读者从事迹当中推测人物的真实身份,形成悬念。如表现某学生张三关心集体的思想品格,常规的方法是先介绍张三的自然构成要素,然后写他诸如爱护公物、热爱集体之类的事迹。变换次序的形式可以是先写班级发生的几件好事,但大家都不知道是谁做的,设置悬念。然后通过“侦察”发现原来是张三做的。这样的变式方式容易把握,也很有实效。

实际作文练习中,平铺直叙的学生比较多,记流水账的学生也少。人物是什么样的,往往是直接交代,不是通过描写技巧的运用来呈现。如直接陈述张三在班级劳动积极,而不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表现,这样文章没有任何技巧可言,更谈不上打动读者。

(二)突出一面

突出一面的变式方式是指在几个社会构成要素当中,选择其中一项加以突出。描写人物可以多方面加以介绍,也可以采用“突出一面”的方法。以只写人物的爱好为例。如张三的爱好是读书,就可以写他如何挤出时间看书,想方设法借书,小心翼翼保管书,长期积累后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得到提高等。这样的写作方法常常会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存在写作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是记述的重点不明,这实际上是详略没处理好的问题;或记述的重点不清——知道这件事要详写,但文字功底差,写不出人物的精气神。二是材料不典型,他所做的事别人也在做、也能做,或他所做的事无法反映所要表现的主题。如写张三的爱好——读书,若写张三如何背课文就是材料选择不精、不全、不当。背课内文章那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才能叫爱读书。

(三)环境衬托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通常指各式各样的景物,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景物描写,如草发芽了、花绽放了,水碧绿的、天湛蓝的,等等。

写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如写树林,可以是交代张三读书的地点;写深夜的灯光,既渲染了安静的氛围,也衬托了张三读书的勤奋。

但实际作文练习中,学生存在不会写、不知如何写的问题。描写目的不明或不生动,无法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不仅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可能会削弱表达效果。

(四)运用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通过对不同的人、事、物的对照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情景下进行比照,以彰显其变化。张三热爱读书,李四却贪玩,这是不同人物之间的横向对比;张三以前并不喜欢读书,后来受到谁的影响而喜欢上阅读,这是同一人物的纵向(或前后)对比。对比是为了强调或突出人、事、物的鲜明的差异,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夸张拔高

夸张拔高是指在表现人物的时候,选择与众不同的、出人意料的语言来描绘,故意选择那些能强化人物的某一方面属性的事迹来叙述的一种方法。这样处理能更好地突显想要表述的人物的某个属性。例如,刘胡兰在面对敌人审讯时肯定说了很多话,但“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是其“标志性”语言,须突出。突出了,人物形象就拔高了,就更具有英雄特征。例如,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契诃夫)作为一名警长,其见风使舵、巴结奉迎、欺软怕硬的人物形象,不通过展现其三次对狗的态度的改变就不能明显地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对狗的态度的连续改变,是作者的一种夸张性构思。这种夸张,起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六)综合使用以上技法

综合使用两项或两项以上技法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构思方法,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可以尝试使用。只有在练好以上单项变式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综合使用。因此,学生只要循序渐进地加强练习,逐步提高运用作文技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人物类作文的写作水平。

就作文写作技巧而言,还有许多方法可供借鉴和使用,以上六种变式是从写作练习的角度来给学生介绍的,每一种变式都可以进行专门训练。训练是为了熟练运用,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懂得:写无定法,把人物写实写活,让大家都能接受,就是最好的方法。

三、掌握模式有利于突破模式,创新是练习的目的

在练习的起始阶段可以进行一些模式化训练,以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各种模式之后,应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即不按照模式化的构思方法进行,改变模式的一项或几项的次序或内容。在练习变式的时候,也要不断改变“变式”中的项,因为变式使用多了,会变成新的模式。掌握模式,有利于突破模式,从而创新模式,追求新的变化。

创新是掌握模式的目的。只有不断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特殊”人物身上的特殊属性,并根据主题需要加以表现,才能有所突破。只有最真实的才是最特别的,只有最特别的才是最新鲜的。教师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和真实感受。技巧的运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让学生准确地反映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感受,切不可被模式束缚手脚。掌握模式,使用变式,不断创新,是中学生不断提升写作境界的必经阶段。

一线语文教师要做到,不能把模式变成框框,约束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不能图省事,把模式变种模板,一切依葫芦画瓢,导致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同样也不能一味追求“变式”,而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变式要素读书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