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03-14 22:11丹珠昂奔
民族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丹珠昂奔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在如此关键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于2021年8月组织召开了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此次会议精神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研究形式大致可分为部分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在部分性研究方面, 学者们主要就此次会议精神“十二个必须”的某一个或多个方面展开了相应探讨,此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如选取“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1]、“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2]、“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4]、“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等研究主题分别开展相应论述。在整体性研究方面,此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表明此类研究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如李俊杰、马楠既从“工作主线”“四个关系”和“政治保障”等方面剖析此次会议精神的时代内涵,又从“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团结进步创建”和“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论述其实践路径[7];伍永辉、陈心林从“一个基础”“一个创新”“两种力量”“两个保障”等方面阐释了此次会议精神的主要内容[8];中共国家民委党组从“把握根本遵循”“把握历史方位”“把握鲜明主线”“把握大政方针”论述了此次会议的精神实质和要求[9];孙磊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角度诠释了此次会议精神产生的应然性与必然性[10]。

综上文献梳理可知,当前学界的研究状态呈现部分性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较少的发展趋势,鉴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由众多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系,而非杂乱无章、拼凑而成的,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应当注重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开展整体性研究。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这就要求这种整体性研究不仅要着重于研究内容要“全面”,更要着力于研究程度要“精深”,这也是本文研究立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三个关键点

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而国家需要的程度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社会需求程度,就是回答实践和满足实践要求。对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需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为什么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新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由于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必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就要解决不同的问题、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民族工作亦是如此。

建党100年来,党的民族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皆有差别,相应地其指导思想也有调整;建国70多年,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工作政策理论指导也不尽相同;甚至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各有不同。比如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国内来看,这次会议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于对全国民族工作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需要而召开的,是在发生拉萨骚乱、“六·四”风波的情况下召开的;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再度兴起,继之而来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民族分裂主义愈演愈烈。这次会议深刻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所面临的形势,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确立了90年代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次会议也产生了一种模式效应,诸如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构成了往后此类会议的基本内涵。如1999年召开的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题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就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13]随后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

可见,正是党的民族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任务及面临问题的阶段性,构成了推动社会历史阶段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有认识形势、总结经验、提炼问题,才能明确任务、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做任何工作都要以研究、把握和认识这种工作的阶段性特点为前提,通过寻找规律、把握走向,进而做出科学判断。诚然,阶段性和长期性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思想理论和工作指导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辩证联系。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根据新的形势,确定新的任务,对党的民族工作进行了新总结,提出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是今后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为什么说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学习贯彻和落实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根本的是要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作为全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此次会议精神极其重要,这既是把握工作要求的前提性基础,也是学习领会的方法论指导;同时,也是防止理解片面、把握失准、执行残缺的必要措施。

所谓完整,就是不能肢解或一知半解,是整体地了解把握;准确,就是恰如其分、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全面,就是讲一个体系、甲乙丙丁、上下左右、该有尽有,而不是片言只语,或是见一面、丢一面,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执行。从工作要求上看,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既有着很强的工作指导意义,又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正所谓:理论的力量来自系统——对系统特点的本质认识和客观有机把握。系统的理论首先要有系统地学习以武装头脑,才能进行系统地推动,进而才有可能做到系统地改变、系统地提升,最终实现系统地高质量发展。

(三)为什么说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应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作为党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比如从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相继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与中国各族人民百年奋进的轨迹是完全统一的,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服从服务于这个主题,就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目标。

二、深入领会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的独特意旨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总结,即“五个并存”:(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2)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3)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落后并存;(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5)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些特征往往给人如下感受:其一,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阐述了党的民族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所要应对的环境特点和工作基础。对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就如同认识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周围的植被、身处的四季一样重要,但这种认识往往具有“条特征”“块特征”等属性,即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工作,而非“全特征”属性。其二,阶段性现象都以进退、利弊、攻守、升降等事物发展中矛盾的运动形式呈现。这种现象针对的是一定事物在一段发展时间内所具特征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在看到问题一面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也即是:以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思考、把握问题,助力于发展的正向态势、增强其正能量,抑制其发展中的反向态势、减耗其负能量,引导事物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如同看待经济发展指标一样,在升、降指标都有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往往就取决于决策者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对水平。如果缺乏通盘考虑的辩证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通常易使工作成效大打折扣。其三,这些“并存”的问题,是主干的、重要的、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下大功夫做好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对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更高了”[14],其现实依据正是缘于“五个并存”这一民族工作领域的新常态现象。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新的阶段性特征从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关系、共同体思想建设、反分裂斗争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也即是:“民族地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遏制打压、变本加厉,实现边疆长治久安任务仍然十分艰巨。”[15]这四个特征清晰地概括了党的民族工作基础,既包括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成效方面的有利因素,也包括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足、内外风险和工作的艰难程度等不利因素,要求党的民族工作者既要豪情满怀、信心十足、抖擞精神、勇往直前,也要直面风险困难、坚忍不拔、忘我奋斗、拼搏前行。总的来说,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是新的常态,它呼唤的是民族工作者对工作认识的新水平、工作操作的新方法、工作精神的新状态。形势在发展,发展的形势必然推动事物的不断转化,要么向好的方面,要么向坏的方面。党的民族工作方式定然是因势利导,朝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比如,对第四个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其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一贯奉行博弈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强权行径的美国,既不愿看到一个多极世界的产生,更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故此,中美之间合作会继续的同时,对立与斗争亦不可避免。正如亨廷顿所说:“在这样一个多元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协调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以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16]新冠疫情以来,我国与美国在多个领域产生的激烈摩擦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再次深刻地教育中国人民——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而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捍卫社会主义政权,必须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坚决地战胜一切。除了胜利,没有别的选择;失败就意味着国家的衰退、社会主义的溃败。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消除对抗、求得和平。如此,只要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就有利于世界。

其二,要把握大规律中的节点要求。马克思曾告诫我们:“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7]越是在内外形势复杂的情形下,越要透彻认识作为共产主义者的历史使命,透彻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走出旧思维、王朝史、帝王将相史——封建社会史的表达形式,具备从民族史、国家史到世界史的历史视野。王朝史、帝王将相史歌颂的是帝王将相成就霸业、开疆拓土、谋其家国的历史——这些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左,已经不适应于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鉴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的这一神圣命题至少具有两点启示: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而非着眼于一国或一族;二是实现“解放全人类”是个过程——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经历一国一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从“解放”一国一族到“解放全人类”的过渡。从这个角度看,解决一国一族的共产主义问题,其目的也是为了最后“解放自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因为自产生私有制以来的人类社会形态基本皆以国家和民族为单元存在的,脱离了国家和民族谈任何主义,都将脱离人民、脱离社会,都将无所作为、一事无成,共产主义事业同样如此。在民族、国家等社会形态存在单元的存续期间,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国家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不会终止,而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两种主义和两种制度的斗争也将不可避免。因此,无论是倡导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还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科学思想。

三、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解题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将“加强和改进”适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既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思想的一脉相承,也突出了这一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并再次强调。为科学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需悉心体会、深入理解。对此,需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涉及的范畴是民族工作,也就是所说的党和国家民族工作,而不是民族问题;是中国的民族工作,而不是他国的、世界的民族工作。

其二,不同于思辨性民族理论探索或一般性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工作研究的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民族工作的对象、任务、目标、主题、主线、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方针、路线、措施等等。

其三,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相应地,民族工作构成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当下中国基本的民族结构是紧密相关的。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有14亿人口,有1亿多是少数民族。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有了民族问题就要处理民族问题;而不同的阶级又往往有着不同的民族思想,与之相应,不同的阶级就需要以不同的民族工作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历史唯物论的人民主体思想,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民族思想自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以人的平等性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从百年党史来看,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创了以人的平等这一共产主义基础为根本原则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其理论支撑正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压舱石、定海神针,其思虑之深远、胸怀之博大、马克思主义立场之坚定、判断之深邃、修养之深厚、感情之真挚,如日月行天,光照人间。而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思想,体现了党的思想、宪法精神和人民意志。

其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关键词是“加强和改进”,即这一工作思想蕴含的核心指向在于“加强”和“改进”。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的方面,一是“改进”的方面。由此,为充分有效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就必须搞清楚:哪些是需要加强的工作,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工作(这些内容都集中地体现于“十二个必须”之中)。

(二)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由十二个部分内容有机构成,既是重大的工作部署,也是重大的战略思想;既有着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每一句话都有沉甸甸的分量。综合起来看,大致分五个方面:

其一,工作目标原则、政治路线方面。由(1)、(11)和(12)等三部分构成,也即是:(1)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11)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民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12)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需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具体如下:

①明确目标。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皆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近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和历史任务。

②加强党的领导。无数历史实践皆已表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坚强领导是民族工作取得成功、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这一点,各民族的同志都要牢记在心。”[18]这充分表明:党要做好民族工作的领导工作,关键在于要用党的民族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进而使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和工作部门用成熟的民族理论思想指导实践,坚定政治自信,实现行动自觉。因此,理论、政治、行动要统筹考虑,归于实践、落于民心。

③维护国家利益。从民族领域来看,维护国家利益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内在实质要求在于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其二,工作任务、工作主线方面。由(2)和(3)两部分构成,也即是:(2)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①明确任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皆要以推进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自身重要战略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各族人民一道致力于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②抓住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9]这就要求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因此,深透掌握“主线”所具有的功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所要贯穿的目标、任务,对于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非常重要。

③增进认同。以“五个认同”为基础,首先是政治认同,或者说政治认同是前提。只有有了国家认同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必然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之,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因而,这些认同反映着人们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要实现“高度认同”,就要找到认同的基本理论逻辑、思想逻辑和认识逻辑,从而开展科学有效的工作。

其三,法治建设方面。由(7)和(10)两部分构成,也即是:(7)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10)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①坚持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重要性,邓小平对此曾精辟论述道:“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20]充分肯定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地设立该制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当下一些人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有人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要搞了,民族自治区可以同其他省市实行一样的体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我再次明确说一遍,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而存。这个源头变了,根基就动摇了,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等问题上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21]。从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始终都坚持并贯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表述,体现了党对在漫长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中外历史经验借鉴中发展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创新成果的坚守。

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单一制国家。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推行的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言之,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是基础,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是必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工作领域要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面临着不少问题,还需要做好抓实改进和重点推进等方面工作。

③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2]不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部分社会群体在不平衡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走得太久,极易对其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对人与社会发展造成一些不可预料的重大隐患。正如邓小平所言 “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一切不满和一切摩擦的根源。”“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3]故而,坚持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所强调的:“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其四,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由(5)、(6)和(9)等三部分构成,也即是:(5)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6)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9)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①一如既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思想的核心,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共产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说:“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政治的论据。”主张人人平等——这一逻辑起点,就要坚持民族平等——这一逻辑关系的必然结论。就如同坚持人人平等就要坚持男女平等一样,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男女平等才是人人平等;同理,任何“民族”都是由人构成的,讲人人平等,也必须讲民族平等,反之,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而言,“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这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24],这一原则不能作为一个口号而存在,而是要落到实处。落到实处,就要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②促进“三交”。“三交”自提出以来,学界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而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许多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实践中的不当做法,根子都在于没有拿捏好分寸。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

③增进团结。就是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珍视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挤在一起。

其五,建立各民族共同理念。由(4)和(8)两部分构成,也即是:(4)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8)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①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25]这“四个共同”是对各民族历史地位的确定,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认识这些“共同性”,有助于人们更加自觉地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以国家共同体为前提的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空前亡国灭种危机,中华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得以觉醒,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同赴国难,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多民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反映在文化上,便自然地形成了多语言、多宗教、多风俗、多文化的社会基本现实。因此,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在“共有”二字上,即在《宪法》认定的56个民族法定地位基础上平等文化的共同存在上。共有的前提是共同认同,共同认同就要解决共同认同的主体,确立了认同主体并获得认可,才有可能成为“共有”,进而共同享用。由此,这个精神家园就起到了“共有”的作用,如不能共同享用,这个精神家园就起不到“共有”的作用。很显然,焦点在“认同”、核心也在“认同”,即各民族都认同,这个精神家园就起到了各民族精神归宿的作用,从而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精神动力源泉。其中,强化文化认同是根本,“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26],这就要求必须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紧抓落实。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家园、思想意识的家园、情感的家园,是人类文明神山上最神圣、最神秘、最精美的殿堂。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点也在于此,人有思维能力、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有感情和信仰的归宿,动物却没有。但共有精神殿堂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国内外一切民族的发展史无不说明:规律提供的是不可或缺的时间和空间的长度,用以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过缓,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过急,与特定发展阶段的具体民族的合理需求相背离,不但起不到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在民族关系的文化心理上造成深层撕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个组成部分,不仅在写法上具有重要特点,还蕴含着四大核心理念。其中,在写法特点上,主要表现为:①每一条都以“必须”为统领,每一条都有明确的工作指向。作为工作要求,“必须”就是终极强调,不能彷徨、不能犹豫、不容商量、不容推诿扯皮。②每一条都是党的思想主张、政策制度、路线方针、重大部署等与工作指向、工作目标的统一。③在词语搭配上也用意颇深。如以:“坚持——增强” “坚持——推进”等表述构成的语式、句式,既具其严整循环,也形成语势的力量和观点、思想理念的明晰。除个别之处外,两个动词的连用,看似递进或条件关系,但其内容各有区别。这也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精神工作的一些特点。需要在随后的实际工作中认真梳理、透彻掌握。而四大核心理念则包括: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纲”要求,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此。②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大家庭、大团结理念。③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④“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核心理念。如“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实现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四、深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四个辩证关系

(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而如何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民族工作等相关部门需要准确把握、深刻认识、得当处置的关键问题。故而,思想认识、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都非常重要。对此,将科学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作为一个民族工作原则,需从以下四方面来加以理解:

其一是原则:“增强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是一个需要从哲学层面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从哲学层面把握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增进共同性还是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一刀切,都好办;难处在于既要增进共同性,又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而党的民族工作的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容易一刀切,而不容易做到两点论。不解决认识问题,即透彻、准确地认识把握,就无法解决实践问题,即准确、有效、合理的开展工作。对此,关于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27],尊重个性恰是尊重共性的基础,片面地强调共性,不但会失去个性,也是对共性的否定。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也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美轮美奂。 可见,任何事物的“一般和特殊也是一个辩证法的统一,没有单纯的一般,同时也没有一般之外的单纯的特殊物”[28]。要深刻把握这一问题,绝不能受感情、具体利益的困惑,要用理性、客观性,用哲学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从思想深处彻底解决问题,进而科学、正确地指导实践工作。

其二是增强共同性的着力点:“增强共同性,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即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意识”,其核心是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培养,关键是要把握多元一体、增进“五个认同”。

①把握多元一体。当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元一体相关表述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广泛的认同,科学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多民族国情的存在事实和发展格局。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民族问题便进入党的相关纲领和主张中。如1923年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一书中就谈到“今后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为那一族的隶属”,“因为地方的、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单位,都和个人一样,有他们的个性,联邦主义能够保持他们的个性自由,不受他方的侵犯。各个地方的、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单位间,又和各个人间一样,有他们的共性,联邦主义又能够完成他们的共性,结成平等的组织,确合职分的原则,达他们互助的目的。这个性的自由与共性的互助中间的界限,都以适应他的生活的必要为标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民族平等,选择了自己独创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没有走苏联联邦制的老路。党在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单一制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协调国家与民族、民族与民族以及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关系,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举起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之后,便一直致力于对涉及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个性与共性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②增进“五个认同”。推动“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工作,其中增强国家认同是实现“五个认同”的基础。这就涉及到爱国主义的问题,要深入认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就必须“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国家历史、认同党的领导、认同共同理想和认同远大理想的内在关联”[29],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中去找寻根源和依据,通过加强“四史”学习,进而增进“五个认同”。

其三是尊重差异性的着力点:“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俗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形成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30]这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生态上形成的文化关系,同样是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其四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规律中的地位和要求:“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把握这些问题的难度在于具体操作中的辨析和认识。对此,要科学理解“保护差异是需要的,差异性丰富多彩,共同体才能展示出包容性和活力。但不能固化强化差异性中落后的、影响民族进步的因素”[31], 对固有的文化要有科学客观的评判,要知其善恶,知其精华与糟粕,先进的要接受,落后的要批判,腐朽的要淘汰,本民族的知识分子有引导群众激浊扬清,去除那些保守封闭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陈规陋习责任,减少阻力,助力现代化发展,以“实现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二)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段话说明了四个问题:

其一是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为:“二者可以并存不悖,但不是并列的”。也就是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不许特定民族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同时,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并不矛盾,两者并育具有根本一致性。这是缘于本民族文化自然地反映本民族意识,而本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

其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存在着民族意识,也存在着民族利益。这是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判断,是宪法原则,同时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

其三是处理两个意识和两个利益的原则:本民族意识服务和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始终将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利益。这里讲的就是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利益的关系,没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实现这些利益显然也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其四是要反对“两个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反对‘两种主义’的问题,从共同纲领到现行宪法都作了规定。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大汉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产生民族歧视,狭隘民族主义错误发展下去容易滋生离心倾向,最终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严重的还会被敌对势力利用。”“两个主义”既然是现实存在、基础性矛盾,就必须坚持长期关注、长期反对,坚决抑制任何一个“主义”抬头。因为任何一个“主义”的倡行,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将是祸害甚至是灾难。

(三)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

其一是文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层次: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整体与部分关系。②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明确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间存在孰重孰轻的主次关系。

其二是再次告诫两个不对:“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根据梳理近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内容可知,其对中华文化内涵的定义是新颖而全面的,也是贯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关于中华文化的内涵,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时隔7年, 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通过增加 “优秀”二字,使其内涵指向更为明确,而中华文化又是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组成。因此,所谓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这一强调含义深刻、意义重大、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即是:为培育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石。这种文化认同,既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更要强调美美与共,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并育而不相悖,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总的来看,为什么说“等同”和“自外”都是“不对的”?关键在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来取代都是不合适的、不对的。因为“各民族”代表的是国家形态基础上的所有民族、所有公民,“等同”则以自己取代了所有民族,而“自外”则使自己脱离了所有民族,这些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立。民族概念如此,依民族而存的文化概念更是如此。

其三是文化建设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要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本末倒置。②要通过有效方式,把那些可能消失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加以保存,但不能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更不能代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名宣传保守封建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陈规陋习。③走向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由于①②方面在前文内容中已做了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阐发,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一下“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问题。在费孝通老先生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文化问题,而通过分析文化的特性,就会发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有着层次性差别。也即是:各美其美是国家共同体中多元的自然状态,和而不同应是对其自然状态的表述;美人之美是国家共同体中多元的自觉状态,同心同向、共同繁荣是对其自觉状态的表述;美美与共是由量积而成的质的飞跃,是对实现天下大同境界状态的表述。这三种状态也对应着三种境界,是发展的辩证法,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根据上文关于“尊重差异性的着力点”的表述,可以发现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尊重差异性,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俗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在民族特色文化中大多数的东西都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护和传承的范畴之内。比如音乐,藏族音乐、蒙古族音乐、朝鲜族音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是这个民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再如各个民族的舞蹈、美术、建筑,皆是如此。通常一谈到增进共同性,就将其推及所有方面,那是不行的,这不是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而是取消了。如果说多元一体讲的是我们国家多民族同为一国的历史基础和基本国情,那么美美与共讲的则是我们国家多民族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文化基本国情。由于文化的深层是哲学和美学,因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终夯实的是各民族的审美基础,这个基础不形成,实际上就上不了层次;国家认同讲的是我们国家多民族的历史、多民族的现实所造就的政治基础,这是多民族国家一切认同的基础。对此,可以不妨这样来理解: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的政治历史需要的是今天的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提出:精神的本质是它的活动;精神就是“认识自己”;精神之定在——它在实践中的存在,不只是一般个人意识的一个环节(个人意识本质上是有限的),还是哲学理念在思维领域内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精神并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有限的意识,它自身乃是普遍的具体的精神。这对于深化理解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其一是两者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不是单选题。②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二是工作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要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其三是防止偏颇与极端。从生产生活角度而言,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诚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产代替不了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也代替不了精神生活。物质的生产和发展并不可能自然地产生精神的生产和发展,相应地,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带来精神的丰富。俗话说“解决了‘肚子’的问题并不能自然地解决‘脑子’的问题”,所以既要“管肚子”又要“管脑子”,就是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如同吃饭一样,肚子需要食物,精神——脑子同样也需要“精神食粮”;而“精神食粮”短缺,人们也会饥不择食。究其成因,其根本问题在于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问题,是精神产品的供应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政治精神食粮”的生产和充分供给问题。

总之,深化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四个辩证关系极其重要,既是目前众所关注的重大理论政策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可以说,这四个辩证关系的处理,既直接连接着一个个“小世界”,不可急躁冒进、简单从事,又直接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涉及一系列的学科(哲学、历史 、民族、宗教、文化等)领域,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武装;另一方面也涉及平等、团结、发展、繁荣、精神物质生产等直接的实践环节,需要不断学习并从学习中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实践并从实践中获得检验。

五、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就要坚持指导思想、战略部署、根本举措的统一,切实提高民族工作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由此,如何保证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把握整个问题的关键。

其一,要完整、准确、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要对其十二个构成部分坚决做到学深悟透,一个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含糊。这既是总要求,也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工作基础。如果只抓一面、两面,就不是“完整、准确、全面、系统”,而一味地采取选择性贯彻执行势必会面临失去理论整体效用的恶果,甚至会肢解理论,“挂一漏万”,最终“一”也难以存在。系统工作就要系统推进、系统提升,才能方见其效。

其二,要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精准把握目标任务。形势提出任务,形势变任务即变,尤其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这一问题过去强调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只有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越透彻,才有助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对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认识越清晰,进而工作的主动性才会越强。目标是任务的归宿,脱离目标,任务也就失去了意义。任务的类型又是多种多样的,而当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除了要加快实现现代化、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等经济社会建设任务外,更多的是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大多是关于思想行为方面的引导、转化、巩固和提升等工作,多涉及文化精神范畴,需要耐心细致、润物无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而在教育引导、引领教化中增进共识的工作,既要讲目标的一致性、讲工作方法的适用性,也要从具体工作的对象出发,掌握具体工作规律,完成自身使命。

其三,立足自身实际、实现理念转化。这主要是解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立足要稳的问题,通过立足自身工作现实,抓住基本问题。既要讲发展基础,也要讲国情基础;既要讲国内环境,也要讲国际环境;既要讲认识论、方法论,也要讲“两点论”、重点论;既要讲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普遍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也要讲“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有民族问题就要处理民族问题;既要传承马列民族精义、赓续红色基因、承袭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应对新问题、迈出新步伐;既要讲解决问题,也要讲解决问题上上层次——高质量解决问题。但这一切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打铁自身硬,也就是思想要有高度。其中,掌握马克思主义是根本,进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思悟透其处理民族事务的基本工作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将理论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行为,进而实现将自己确立的理论思想观念掌握群众,实现认识的统一、行动的一致。

其四,加强能力建设、掌握科学方法。这主要是解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干部能力水平不适应问题,强调培训培养好干部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民族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同时,要注意专业化和层次性,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领域承担的工作责任越来越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就难以实现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对此,重点要做好以下三点:①要按照中央指示建立工作新格局。②要不断积累工作新方法。要多讲辩证法、准确性、系统性,操作有力度、引导要适度。涓涓溪水,功在不断其流,韧性中之滋养;滂沱大雨,成一时之快,水去流尽,干涸即成,不养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所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规律,既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解决好‘等不得’的问题;又要坚持慎重稳进、绵绵用力,处理好‘急不得’的事情。特别是要防止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反复‘翻烧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③按自身规律办事。党的民族工作,既不同于经济工作,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也不同于军事工作,通过大兵团作战集中力量消灭敌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个体性,这就要求凡是做人的工作就必须关注个体,从个体做起;同时,不同的文化对每个成长其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从工作对象的思想文化实际出发——研究对象的思想文化基础,才能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且要从细微之处见精神,留有转化、转变、成长甚至反复的空间和时间,不能妄想毕其功于一役。总之,贯彻科学的思想,需要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哲学方法、辩证方法;方法科学、操作准确,才能使科学的思想落地、见效,才能实现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