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破解考场作文48分魔咒

2022-03-15 00:04任秋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河伯眼界境界

任秋祯

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作文成绩总在48分左右徘徊,再难提高。在此基础上,如何再上一层楼,写出一类作文呢?笔者执教一线,分析此症,以为突破這一瓶颈的一个关键就是,体现出文章的思辨性。如何在作文中落实这一点呢?笔者以一篇考场作文为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庄子《秋水》中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眼前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评分标准(一类文:48分以上)

切合题意,能结合两段材料及引导语“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明确写作要求,围绕三者及其关系加以引申并综合起来思考①,不仅对眼界、境界和边界的含义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②,而且能对“边界”辩证地进行分析论证③。三者的关系可以是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结构严密、论证方法多样,语言深刻且富有文采,可以给到54分以上。

通过对评分标准的解读,我们可提炼出一类卷的三个要求:①认真审题,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核心概念的含义;②明确三者关系;③对“边界”进行辩证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立意与结构

一、审题立意

1.材料

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包含两个寓言故事。第一个是坐井观天的故事,涉及评价的关键词语“边界”“眼界”,因蛙被井限制,所以眼界小,更无所谓境界了。从反向强调了“边界”对“眼界”的重要性;第二个故事出自庄子的《秋水》,河伯原先的“眼界”仅限于河水及其两岸,认为所有美之“境界”尽己所占,等到突破了原有的“边界”,新的境界就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这样的道理:眼界会受边界限制,一旦突破你原有的边界,眼界就扩大了,此时此刻,你已经到了新的境界。

第二段是从游山者的角度来说的,蕴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边界往往会随着眼界的扩大不断拓展,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见识自然也全然不同了;二是边界有时会限定眼界,同时决定着一个人的境界,所以有时也要严守边界,为人要有底线,处事要守界限,越线等于越轨,出界意味出局。

这两段材料对“眼界”“边界”“境界”及其相互关系均有论述,且对“边界”所涉及的正面及反面相关内容也很明显,体现出对“边界”的思辨性。

2.关系

引导语点明了写作要求,应围绕三者及其关系加以引申并综合起来思考。

眼界指视野的宽广、见识的广度和深度。眼界开阔,就能统览全局,看问题更加全面客观,谋划工作更有大局观;眼界深远,考虑问题就更长远,更加深入细致;眼界广博,见多识广,判断事物更加准确。相反,如果眼界狭窄,缺乏全局眼光,再有本事的人也会无所作为。

境界指人的思想觉悟、精神修养和道德水平。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境界高了,思想观念就正确,人生就有了正确的努力方向。相反,境界不高,人生观世界观出问题,容易迷失人生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边界可指突破原有束缚,不断砥砺前行,像一个人的蜕变,需要发扬一种突破自我、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边界也可指我们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加强自律,强化规则和底线意识,在原则性问题面前,绝不含糊;相反,如果边界意识不强,做事就缺乏原则性,很有可能犯错误。

二、主体结构

本文审题不难,但考生容易写浅。要想写得深刻,关键在捋清三个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给大家提供三种不同的关系:

1.条件关系

理论依据

“井口就是它的眼界……”“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

逻辑呈现:眼界受边界限制,只有突破原有的边界,才能扩大眼界,从而到达新的境界。

2.递进关系

理论依据

“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

逻辑呈现:眼界的扩大会推动边界的不断拓展,边界的拓宽可使人达到新的境界。

3.因果关系

理论依据

“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

“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逻辑呈现:因为突破了河的边界,所以感受到了新的境界;因为看到了事物的边界,所以能够尽己之力,驾驭力量,突破自我,提升境界。

主题与思辨

在阅卷中笔者发现,多数考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眼界”和“境界”二者的概念及其关系,但是却忽略了材料中提及的“边界”的两层概念,进而没有辩证分析“边界”。

两段材料里,只有第二段的最后才提到了边界的另一层概念,这一点其实是对整个材料的升华。

1.横向发展——一分为二看问题

由材料中“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两处内容可知,我们应辩证地分析“边界”。

2.纵向发展——由此及彼展开说

材料指出“眼界”“边界”“境界”三者对我们的生活有深远的指导性,考生在写作时,不能仅停留在个人,要由此及彼,由个人到家国,树立广袤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方能升华文章主题。

例文

井底蛙打开眼界,突破边界破境界

□一考生

青蛙之井,奈何其收束了眼界;大河之界,奈何其封闭了北海。只有打开眼界,突破能力边界,才能开拓扶摇而上之新境界。

打开眼界,突破能力边界,天高才能任鸟飞。

眼界,是当下青年观察世界的广度。没有眼界,人们便会躲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成为信息茧房中的井底之蛙。我们总被劝告,需心中有格局。可若只见自己的边界而无眼界,又如何谈得上心中有格局?我们既有像路遥那般眼界广阔、心系民生的人,也有眼界窄小的利己主义者。其实,拓宽眼界并不是遥不可及之事,我们不能因自己的小成就而自傲自满,也不能因为挫折、苦难而一蹶不振;我们不能将眼界只放在个人身上,也不能将眼界收束到单一群体上。只有打开眼界,我们才能突破边界,开拓新境界。

开拓新境,坚守道德边界,海阔亦可凭鱼跃。

能力的边界需不断突破,而道德的边界却需要我们坚守。游山者的移步换景,可能会在边界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也有可能在边界失足掉入万丈深渊,我们应当在创造一个个“柳暗花明”的同时,守住道德边界,永葆赤诚之心。萨特说:“人始终在置身之外。”这是对坚守道德边界的赞许。突破边界与坚守边界并不矛盾。突破,是以全新的眼界开拓全新境界;坚守,是以质朴的本心坚信美好境界。如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张富清,作为战斗英雄,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却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一干就是30多年。吾辈青年需牢记,坚守道德边界才能真正开拓新境界。

新境界仍有边界,仍需眼界,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来没有什么一劳永逸,即便已到达新境界,我们也仍需向前拓宽眼界,突破边界。湖泊的边界外是生生不息的大河,大河的边界外是辽阔浩瀚的大海,大海的边界是森罗万象的世界……如今,许多人渴望着一炮而红,并以此为最高境界,到达后便无所事事。这与井底蛙又有何异?新的境界不是彼岸的尽头,而是此岸的起点,我们仍需不断奔跑。

井底蛙打开眼界,突破边界拓境界。愿中國青年都能打开眼界,突破能力边界,开拓“一览众山小”的新境界。

评点:题目即是观点,同时很好地体现了材料中三个核心概念的辩证关系。文章观点鲜明,开篇简述材料,立刻得出论点。主体部分结构清晰,作者引用诗句,设置三个分论点,形象地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文章末尾,作者论述并未局限在材料中,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辅以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逻辑思维严谨。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河伯眼界境界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大看眼界
眼界
“人师”的境界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