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北京卷“学习今说”素材还原

2022-03-15 00:04马若昊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古人

马若昊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素材支持

素材一:吴於人,被网友亲切称为“吴姥姥”,在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2018年,她联合同济大学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同年4月,俱乐部开始更新短视频账号“不刷题”,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科普。在短视频里,一切科学原理都变得可爱生动。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她用竹扫帚的柄划到末须端来讲解;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吴姥姥吹大一个气球,然后突然松手,气球噌地窜上了天……在她看来,引导孩子们思考非常重要。青少年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就像是一张正待涂写的白纸,只要有良好的启发和引导,就能创造意想不到的惊喜。(有删减,详见《作文与考试》2022年第6期“经典人物”)

素材二:

学习需要面向自然,自然中蕴含着造物者留下的哲理。达尔文观察自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貌地形和当地动植物的考察,领悟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自然原理,写下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徐弘祖四处游历,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写下了闻名遐迩的《徐霞客游记》;连朴实的农谚“燕子低飞要下雨”,也是人们观察自然而得到的知识。学习需要广阔的空间,而自然是最纯粹的学习宝库,多多观察自然,你的思维深度、知识视野必将得到扩展。(详见《作文与考试》2021年第24期《学不止于书》)

素材三: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上用英文致辞,流利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他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而此时的他还是一位89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袁隆平深入地贯彻了时代对他终身学习的要求,即使他早已在世俗上功成名就,就算不学英语大家也会尊敬这位老科学家。不止英语,袁隆平的爱好广泛,他还会讲俄语,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他学习是为了活得更充实有趣,他告诉世人,我虽然已经老了,但也没有苟活在世上。(详见《作文与考试》2021年第4期《“学无止境,终身学习”阅卷实录》)

运用提点

材料中谈论的话题是学习,虽然题干很全面地指出,今天的学习和古人有同有异,但题目“学习今说”强调的是今人对学习的认识和古人有哪些不同。这不同既可以是表与里的异同,即一种本质的不同表现,例如在古代,古人学习的最高追求是“修齐治平”,是一种“致君堯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同理想,今天学习的最高愿景则变成了全面小康、民族复兴,变成了全球化语境下的“星辰大海”等;也可以是体与用的异同,过去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则推崇全球视野、民族底蕴。所以考生在思考时,应该从题目给出的参考项——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中比较古今差异,思考学习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梳理出其微调或剧变的原因。

素材一乍一看,讲的是趣味教学。其实这正是学习的镜像,教学可以是趣味的,学习也可以。相比于古代,现代学习方式之所以科学,在于其寓学于乐,唤醒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应试教育饱受诟病,素质教育被不断追捧的原因之一。相对于古人“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疲劳战术,悬梁刺股的“自残套餐 ”,让孩子发现学习的趣味,去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才是正道。

素材二的学习方式,其实在古代就有智者倡导过,例如有学生问孔子为什么上课不说话,孔子直接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启发学生放下书本,离开教室,多去跟自然、跟世界学习无言之道。只可惜,后来者只将其作为“圣贤古训”束之高阁,或者只是当作游山玩水时的一时感悟。在社会里实践,跟自然学习,是近代科技昌明后的新型学习方式,从盛行欧美的童军制度,到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带孩子下地学农,都是以自然为师、以实践为师的体现。我们在论证时,可以分析为什么孔子推崇的方式并没有成为后世学习的主流,以及我们今天这么学习的意义。

素材三谈论的是学习广度的问题。古人强调学贵专,学习思维无疑是一种工具思维,是孔子批评的“器”,但农耕民族的务实精神又让这种“贵专”思想作为主流,流传几千年。而如今,我们更推崇博雅教育,就是将学习的视域打开,不局限于自己的本专业,去体验不同的知识和人生。袁隆平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用爱好驱动学习,讲英语、拉小提琴、跳踢踏舞,并用一生去追求,让自己扎根土地却不失优雅的气质。

再深入思考,相对于古代匠人对于现象的观察和利用,今天的学习更加侧重于对现象背后原理的分析。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录了指南针的四大用法,早于欧洲四百年,但也不无困惑地说:“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对于现象的学习利用会推动技术的进步,而对于本质的学习思考,会生发科学的光芒。而抽象出来的“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成为新的思维工具,明确了今人的学习路径,也加速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活用范文

学习今说

□北京一考生

学习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谈论热点。从古代倡导学而优则仕到改革开放初期鼓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再到当前的通识学习、人文教育,学习一直被倡导,其形式、广度和深度相对于古代,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形式上,古人倡导苦读治学,认为只有以苦作舟,才能风帆高悬,横流沧海。于是孩子开蒙时,对“三百千”“四书五经”的描红、背诵随之开始。孔孟之道死记硬背,圣贤文章拼命钻营,让人提前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过早丧失了快乐的童年。但今天的学习,更加强调培养人的兴趣,君不见大学教授吴於人因为趣味科普物理知识获粉百万,人称“吴姥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老师科普刑法,用“法外狂徒”张三给千万国民补了刑法课。可见,严肃的知识从不拒绝趣味的表达,学习也是如此,从人出发,寓教于学,让兴趣之风起于知识的青苹之末。

相对于古人,我们今天不光可以趣味学习,还可以学习一切感兴趣的知识。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学习异化为只读“四书五经”,而不喜欢这些的少年,从爱看诗词的宝玉到醉心《山海经》的鲁迅,无不被视为异类。如今,学习早被解绑,成了全面发展自我的途径,学习一门爱好,发展一项特长,不再是“政治不正确”。而兴趣学习,早就摆脱了书本,生活中有多姿多彩的课程,互联网上有如恒河沙数般的教学资源和无数的兴趣小组。于是热爱表演的孩子,成为名著剧的小戏骨;耄耋之年的袁隆平,拉起小提琴,跳起踢踏舞。对兴趣的追求,扩展了我们学习的触角,探索更斑斓的世界。

古人对学的定义为“觉”,意为感悟;习,本指鸟类扇动鸟羽,后引申为勤加练习。今天,学习作为一门科学,其进步在于放弃对于书本知识的机械训练,然后将“觉”的对象放诸自然万象、世间百态之中。今天兴起的游学就是让孩子走出书本、课堂,去用五官“触摸”自然、人文,就像在铜版纸上陶醉于名画,却始终无法感受到在博物馆朝觐真品那一刻的震撼!学是方式,觉是结果;学是纸上得来,觉是躬行获取,学与觉,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今天“學习”的进步,得益于近代科学的发轫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这让“学习”本身获得了自由的呼吸权。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感恩时代,也应该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去丰富学习的内涵,让其为后来者带来更多“人之为人”的自由和快乐。

教师精评

内容项:内容充实,观点鲜明。全文围绕着“今”字展开,讲解了今天学习在“形式”“广度”“深度”上的发展,通过古今对比,为“学习今说”增加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时代内涵。在分论点的表述上,没有讳言古代学习的弊端,字里行间洋溢着“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主义思想。

结构项:结构严整,思路清晰。这篇文章在全文大结构上和段落小结构上,都进行了精细地打磨: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从时代角度出发,在文末回归时代责任,形成首尾呼应;在段落行进中,都采用古今对比的方式,以“古代现象—现象危害—今日发展—发展意义”模式进行论证,让文章不拖泥带水,思路一目了然。

表达项:丰富技巧,生色篇章。相对于大多数考生热衷使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该考生剑走偏锋,结合文章“学习今说”需要梳理古今的特点,运用了大量古今对比论证,使观点突出鲜明;同时,很多文学修辞的使用,如比喻——古人倡导苦读治学,认为只有以苦作舟,才能风帆高悬,横流沧海;又如拟人——学习的“呼吸权”都让文章说理生动,有理趣更有文趣。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古人
摆拍还得看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雪天雅趣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好玩的古人
试说“古人之慷慨”
古人的过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