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征期与社会
——心理生命与理论物理之一

2022-03-16 07:57杨英锐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1期
关键词:规范生命心理

杨英锐

心理与物理,本是同根生,陌路却又熟悉。心理学与物理学,本是连理枝,傲慢不如相知。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曾写过一本生物学著作,《生命是什么》①Erwin Schrodinger,What Is Lif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4.,其中主要是通过热力学和量子力学解释人的生理生命。本文是通过理论物理专论心理生命。

以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话语体系论,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从某个角度说,大致经历了几个科学范式的变迁。先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范式,然后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领袖的行为主义范式,其中经以皮亚杰为先驱,再由乔姆斯基、乔治·米勒与赫伯特·西蒙等群雄发起的认知科学范式,及至21世纪初叶横空出世的整合科学范式。范式更迭,方兴未艾。

本课题将个体心理生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界定为十四个一般形态,分别称之以不同特征时期。这些心理期的发生时间可能不同,但一旦形成,就会绵延地伴随整个心理生命,此起彼伏,相互纠缠。绵延,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本文集中讨论其中五种更具基础性的心理特征期,包括怀抱期、矛盾期、重入期、公民期和情怀期。心理百态,行为纷呈,而更为深入应用心理的模型化涉及凝聚态物理,那是后话,本文暂存而不论。

自2004年以来,笔者的前期工作集中在构建经济动力学和心智动力学的理论框架①Yingrui Yang,“Gauge Field Theory of Market Dynamics:Toward a Solution of the‘Man vs.Men’Dilemma”,MPRA Paper No.65274,2015-06-25,http://mpra.ub.uni-muenchen.de/65274/.②Yingrui Yang,Modern Principles of Economic Mechanics:Toward a Qualitativ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s,Cognitive Science,and Theoretical Physics,Xlibris Press,2012.③Yingrui Yang,“Ordinary Rationality and Higgs Mechanism”,MPRA Paper No.109912,2021-09-27,https://mpra.ub.uni-muenchen.de/109912/.④Yingrui Yang,“Sub-economic Impulse and Consciousness with Quantum Chromodynamic Modeling”,MPRA Paper No.82921,2017-11-27,https://mpra.ub.uni-muenchen.de/82921/.。这两组动力学系统的概念化与模型化方法,涵盖了当代理论物理的几乎所有分支,包括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规范场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弦论。这些动力学系统包括市场动力学、推理动力学、外部性动力学、亚经济动力学和亚认知动力学等,分别以各种心理形态作为基础。当把这些心理形态联结成心理生命的各种特征期时,就会发现它与理论物理的发展框架高度相容,甚至相互覆盖。

以下列出心理生命十四个心理期的特征划分及其物理学刻画。

其一是怀抱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确定性与安全感,为牛顿力学所刻画。

其二是矛盾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与冲突,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关于远程量子纠缠和局域因果性的论争所刻画。

其三是重入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整合理想与现实,认识到个人条件与个体差异,重新面对社会。这首先为狭义相对论中的固有时与动量锥所刻画,再为规范场论的概念化部分所刻画(量子场论是由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整合而成)。

其四是公民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对外部环境结构的心理化承诺,为规范场论的动力学分析与对称群所刻画。公民期心理对社会规范有全局对称性诉求,对个体差异有局域对称性欲望,对生活现实有规范变换理念。

其五是情怀期。此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了心理引力的几何描述与代数描述之间的等效原理,为广义相对论所刻画。心理优势的不平等使心理社会成为弯曲空间,心理福利的帕累托改进是心理社会的曲率。

其六是语言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语言习得。按乔姆斯基的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物种独特的(species specific)能力。人类生而携带特有的内在语言习得装置,是漫长进化的结果。此为粒子内禀空间性质所刻画,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应有之义,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

其七是心智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高阶认知,包括推理、决策与博弈的意向与行为,由量子电动力学所刻画,满足U(1)对称群。

其八是交换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市场交换意向所载市场荷,及其包络认知场与动力学行为,由量子电动力学所刻画,满足U(1)对称群。

其九是冲动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冲动的两面性,即味荷①在粒子物理学中,味荷(Flavour)是基本粒子的一种量子数。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味是一种总体对称。,以及意识对冲动束缚态的胶合作用。冲动期由亚认知动力学和亚经济动力学所体现,为量子色动力学所刻画,满足SU(3)对称群。

其十是应变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对心理外部性的应变,包括对经济外部性和学习外部性的心理应变,为同位旋动力学与电弱模型所刻画,满足SU(2)以及U(1)+SU(2)对称群。

其十一是观测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不仅对确定性现象做观测,并且对不确定性现象做观测,对观测干扰度心理敏感。跨学科科学观测以正交原理和对角线规则为基础。在市场动力学中,个体市场参与者之间要满足全局对称性和局域对称性。市场由相互观测的非对易关系而被正则量子化,由量子版看不见的手和测不准原理所刻画。

其十二是普通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普通理性,由八条原理所陈述。普通理性是所有个体心理生命共享的心理基态,是反映其他期心理激发态的心理沉度质量的基准。普通理性由希格斯机制所刻画。

其十三是探索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屈原天问,对未知的好奇,对创造新知识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理状态。探索期对认知荷做出本体论承诺,正如弦论对磁荷的本体论承诺,以便讨论电磁强弱对偶与超对称的镜像对偶。由点而弦,心理现象由此有了张力与强度的反比空间,由弦论和超弦理论所刻画。

其十四是多元期。此期的心理特征是对多元世界的心理化,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弗洛伊德对多重人格多有研究,心理多元期由量子力学多重世界诠释所刻画。数理逻辑学家哥徳尔对多重世界诠释有兴趣且具贡献,可以猜想爱因斯坦与哥徳尔每天散步的主要谈话内容,那一定是有关统一场论的思考。多重世界诠释假设了平行世界,这些平行世界与观测的关系是未决问题。心理多元期理论将应用模态逻辑中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对此未决问题有所建议。

以下将对以上十四种心理期的前五种分别讨论,分为五节。第六节提供关于本文的一般讨论。

一、怀抱期

在心理生命的怀抱期,人们生活在舒适的牛顿力学环境中。怀抱期就是指人在社会与时代的怀抱中得以心智启蒙和社会化历程。学术思想的发展是由继承而来,怀抱期的概念深植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的恋母情结,也就是对社会与时代的无条件依赖,因为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社会与时代会像母亲一样呵护你,为你解难,为你供给。吸吮社会乳汁,怀抱期人以为是天经地义。

怀抱期者,其心智世界尚未切断与社会的脐带,没有形成个体心智包络。此时个体尚未形成与社会以某种形式做剥离后的内部心智空间;由于这样的心智空间是非包络的,用物理学的话说,它无法独立地自我转动,也就没有其独立的动量可言,即没有独立的自旋。自旋是量子力学中关于粒子的内禀性质,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怀抱期的心智世界不为量子力学所刻画。

怀抱期者,洪荒地以确定论的方式理解社会,以为社会当然对各种问题都有确定的答案。怀抱期者尚未意识到知识是人造的,而以为知识本来就是存在的,不生不灭。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查克所说,牛顿力学预设一个第零定律,即质量从来就是存在的,不生不灭。确定性,是牛顿力学的特征,这叫客观确定性。确定性,也是怀抱期者的特点,维特根斯坦①Ludwig Wittgenstein,On Certainty,New York:Wiley-Blackwell,1991.称之为主观确定性。怀抱期者没有怀疑,当其临睡前,社会母亲给其讲的故事,多半都是现编的,充满爱意与呵护。怀抱期的心理生命,总是能在牛顿力学温暖的确定性怀抱中,就像一个质点,安然入梦;在其恬静的脸庞上,看不到波函数的概率涟漪;在其节奏的脉搏中,亦探不到激烈的量子涨落。

怀抱期者的心智世界与社会母体相依为命,直接连通;前者有着无穷的学习潜能,而后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积累了无尽的知识。这时前者的学习是后者知识的直接输入,输入量越大,潜能越被激发,心理生命越健康。能够将怀抱期延续一生的人,元气绵延,全赖持续学习之功效。牛顿力学的客观确定性与怀抱期的主观确定性配合,是心理生命的重要基础。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的根基,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盖房子修铁路,都离不开牛顿力学。怀抱型的心智世界,是心理生命的根基;它所吸收的社会知识养分,滋养着心智功能。缺乏知识积累的思考,是苍白的。

任何心理生命时期的知识习得,都不可避免地伴随某种挑战性。用实验心理学的观点看,怀抱期的习得挑战性只是一种过程性困难。怀抱期的习得是温暖的,因为所吸收的知识本身是友善的。这样的知识,叫书本知识。怀抱期中的社会,是教科书式的社会。教科书知识亦称为必然性知识,因为教科书知识是现成的,具有怀抱必然性,所谓怀抱的即被以为是必然的。

二、矛盾期

这里的矛盾期,是喻指物理学史中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矛盾。为此,爱因斯坦和玻尔有过著名的论战,并影响至今。心理生命的矛盾期,是指个体心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具有量子力学性又具有相对论性,及至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结。套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在矛盾期中,人们的心理生命处于量子力学性心理和狭义相对论性心理的人格分裂状态。殊不知,科学是由科学家创造的,它既有责任对物理世界做出本体论承诺,又无法脱离物理学家的认识论支撑。我们不妨对物理学做拟人化处理,这样,物理学就被赋予了心理生命。如是,在物理学心理生命中,也曾处于类似的人格分裂状态。

在心理生命的矛盾期,个体与社会互相对瞪着,形同父子,相互之间变得熟悉而又陌生。矛盾期的心理个体,对社会开始做哲学问询,而社会此时扮演的角色如同一个父亲,常常没有答案。这时的心理个体与社会母体开始隔离,个体心智脱去了胎衣,像一个细胞,穿上了细胞膜。膜内使用DNA语言编码说话,膜外使用RNA语言与社会交流,这样生产的知识是蛋白质类知识。

(一)量子力学性心理

矛盾期的个体心智开始形成自我包络,用量子力学的话说,就是形成了内部空间,有了内禀的自由度,维数不限。从此,心智完全成为个体的,心智世界只能以个体注册,社会不能侵权。心智内部空间的包络性使其可以做自我转动,这种转动的动量是自旋。在量子力学中,粒子有其内部空间,自旋是其内禀性质;这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在这个意义下,矛盾期的个体心智包络是量子力学性的,不同于牛顿力学性的怀抱期心智。

个体与社会的对瞪,在经验科学中叫做相互观测。个体与社会相互发现对方变得复杂了;相应地,双方关系也变得复杂了。原来以为对对方很了解,一下可以看清楚对方想什么,做什么,现在变得看不清了。对方话里话外,似乎有着猜不透的用意;对方所做所为,似乎有着道不明的目的;对方不说不做,似乎有事在心里却不知其在想什么。用量子力学的话说,这叫量子涨落。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社会中行走,总是有冲动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冲动和位置是一对范畴。那么,需要多强的动机和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找到所谓理想的位置呢?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你反观这个过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理想位置越确定,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越不确定,反之亦然。这类似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其实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经验。

原来在怀抱期时,做什么事,你先做或我先做,亲密无间,无大所谓,结果没什么区别;这叫可对易关系。现在不行了,这社会开始有些丛林味道,你先下手或我先下手,结果居然不同,这叫非对易关系,其公式表达如下:

α·β-β·α≠0

通常记为[α,β]≠0。找到一种非对易关系,在此意义下,就称这个层面被量子化了,正式称做正则量子化。原来在怀抱期中,社会是一本教科书,学一点多一点,知识的累积具有可加性,满足相加关系。现在社会仍是一本书,但却不再是一本指定的教科书,而是一本供选择的参考书,它有很多版本。在矛盾期,个体在选读社会这本参考书的某个版本时,理解上有深浅之别,认识上有粗细之分,思考中有角度之差,对错里有程度之距,这些差异使每条知识具有不同的指向,形成认知方向性,当用向量来刻画。这样的认知向量不再满足相加关系,而只满足叠加关系。线性叠加,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矛盾期中,个体感觉对社会越来越看不清了,很多表面现象的背后都有难以直接观测的故事。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怎么办呢?那就只有用一些话语或行为作为探测刺激,看看社会是怎么反应。这相当于与社会玩所谓的“20问题”游戏。你问一个“是/否”类问题,对方的回答就会提供一些信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会发现社会是竞争的,因为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

比如,两个考生竞争一个名额,可两人的能力水平不是可以直接观测的,为公平起见,就只能考试。考试中,每出一道题,也就是一个刺激。考生的表现就是一个对刺激的反应。一道道题给出去,考生的反应一个个表现出来;考生的反应就是考试刺激的函数,在量子力学中称其为波函数;用狄拉克bra-ket形式表达如下:

这里,ψ是一个实验,ai表示一系列实验任务,φ表示对实验任务的反应。这叫做波函数句法。两个考生的反应,一个记为a,另一个记为b,可以合成一个复数a+ib,其模方叫做波函数的振幅。这个振幅就是波函数的意义,也叫做波函数的振幅语义学。这个复数有指数表示,指数上面带着一个相位。你再给两个考生一个刺激,又会得另一个振幅,又得一个相位。两个相位之间的相位差,反应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注意,这个复数振幅既有实部又有虚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中的虚数“i”有两层意思,既表示观测者(I),又表示观测获取的信息(information)①这个说法是从复旦大学量子力学家倪光炯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感觉传神,就记住了,文集的书名是《量子力学朝花夕拾》。。对于波函数,还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远处有一座冰山,半在水下,半在水上。抬眼望去,水上部分为实部,水下部分为虚部,两者相加,就是复数。这种观测,恰可为波函数所刻画。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哲学说法,这个波函数的模方,也叫其振幅,可以透露泰坦尼克号游轮撞上冰山的概率。波函数表达是一种观测结果的可能性;狄拉克说,可能性的平方就是概率。

量子力学也有软肋。爱因斯坦看不惯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在本体论意义下承诺了超距作用。他觉得这套理论有点像老北京人儿坐茶馆聊天,没有不敢吹的。天下甭管是谁,无论远近亲疏,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七拐八拐他都认识。天下甭管发生什么事,他都敢聊,七扯八扯都能拉上关系。既然敢聊,就说心里有感应,量子力学美其名曰这种茶馆关系为“量子纠缠”。波函数振幅,有一个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解释。所以,没有不敢聊的事,反正就是概率大小的区别。要买北京前门楼子,要跟巴菲特称兄道弟,对世界经济危机品头论足好像自己也跟它有不解之缘,不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吗,概率再小也是概率啊。爱因斯坦认为这跟掷骰子差不多,然后愤然说“上帝不掷骰子”。但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与其观点不同,并有广为人知的学术争论。

矛盾期中的个体,心怀量子力学大志,准备行走社会,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他很快就观察到一个难以摆脱的无形锥影,如魔似鬼,处处挡路。这个无形锥影,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称为光锥。

(二)狭义相对论性心理

狭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是光速不变原理。光者,如波似粒,了无质量,是自然万物运动中的速度之王。其他的东西,都叫惯性系统,速度快点慢点,在光速面前,区别不大;通过洛伦兹变换,对光速王权,它们都有着同样的臣服,共享的仰望,这是一种相对于光王的对称性。光王依仗自己的速度权威,任性横行,只走直线,向所有方向散射,俗称光芒四射,就是这个意思。光从一个激发点出发,其散射即呈锥状;向下散射,形成下锥,向上散射,形成上锥;上下锥体在激发点对顶,统称光锥(图1)

图1 光锥/钱锥

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作用下,光路也会弯曲;但锥身扭摆,不失锥形风度。

矛盾期中的个体在社会中行走的时候,很快就发现,社会中也有具备类光性的东西,比如政治中的权力,经济中的货币,交流中的语言以及心智中的意识。在各自的领地里,它们无处不在。你练的是马拉松,人家练的乾坤大挪移。你要去哪儿,它已经在那儿,那速度没法比。光、权力、货币、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类光性五重态。五重奏起,尽是悠扬。注意,这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类光性态集合,比如,此处没有讨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儿说,天下王者都任性。光有光锥,在类光性的旗帜下,在社会中就有相应的权力锥、货币(钱)锥、语言锥和意识锥。这样,个体在社会中行走,离不开与以上社会四锥打交道。四锥复合,互相嵌套,这就是个体要面对现实社会。社会中既然存在四种锥体,个体与每种社会锥体的关系不外乎处于三类状态,即在锥内、在锥面和在锥外。怎么判断它处于哪类状态呢,这就要引入在四维时空中的“间隔”概念。

狭义相对论是在数学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中对话。四维之中,除了三个空间维度,另外一个维度是由时间乘以光速合成,叫做能量轴。在四维时空中,每个点叫做一个事件。时空作为数学空间,要引入一个度规,就是(正、负、负、负)。这样,一个事件的位移就可由所谓的间隔刻画,定义如下:

按照所定度规,间隔就是能量的位移微分减去其他三个空间维的位移微分。锥面上的事件间隔为零;锥内事件间隔大于零,叫做类时(间)事件;锥外事件间隔小于零,叫做类空(间)事件。锥内锥外之分,有入世出世之别,诉说人间烟火繁华辉煌,道尽世态炎凉历经沧桑。锥面事件,是造锥之神的分寸拿捏,两界平衡,刚好协调。

说光锥,锥内事件能量足够支持事件位移,锥外事件能量不够支持事件位移,锥面事件能量正好支持事件位移,不多不少。说权锥,锥内事件在权力范围之内,办这事没问题;锥外事件超出权力范围,这事办不下来;锥面事件权力刚好够用,这事正好踩在线上。说钱锥,锥内事件属于预算有结余,不差钱,东西买得起;锥外事件属于预算不足,超支亏欠,东西买不起;锥面事件属于吃光花光的“月光族”。说语言锥,锥内事件是说语言表达能力足够强,言说写作游刃有余;锥外事件是说语言表达能力弱,言不及义,文不对题,表达不清楚。锥面事件,这点墨水刚好够用,多一句啰嗦,少一句有漏。最后,说意识锥,锥内事件,属于有见识,这事我意识到了;锥外事件,属于心无准备,没意识到;锥面事件,说也巧了,这点我正好刚想到。

以上说的都是社会性锥。狭义相对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为“固有时”(proper time)①Yingrui Yang,“Gauge Field Theory of Market Dynamics:Toward a Solution of the‘Man vs.Men’Dilemma”,MPRA Paper No.65274,2015-06-25,http://mpra.ub.uni-muenchen.de/65274/.。固有时是以个体注册的,可以反映个体差异。应用固有时,可以生成个体性动量锥。这是下一节关于心理重入期的内容,此处略过。

光锥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在于其表现了历史因果性。只有下锥内的事件,才能促使光源在上下锥的对顶点激发,而只有上锥内事件才受到激发光源的影响。一条由下锥出发,经由对顶激发点,穿过上锥的线称为世界线。世界线有很多条,每条都表现一种历史因果关系。锥外类空事件无关因果,被边缘化了。类似地,在社会诸锥中,穿过下上锥的世界线也都体现着社会生活中的因果关系。锥外之人,谈不上因果,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境地。

(三)心理冲突

如上分述,矛盾期心理经历着一种人格分裂状态,一方面,在量子力学性心理导引下,谁不渴望与各种理想发生量子纠缠,即使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在狭义相对论心理驱使下,谁又不想与现实结盟,努力进入社会诸锥之中,成为锥内精英。往俗了说,锥内自有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车马多如簇,安居乐业,功名利禄。往雅了说,锥内才能服务社会,成就辉煌,建功立业,报效民族。即使落在锥外,边缘者众,知足常乐,平民生活,偶尔发发牢骚,羡慕嫉妒,也是一样人生,一番现实生活。

呜乎,爱氏耶,玻氏耶,教我心理如何不分裂。喜剧耶,悲剧耶,正所谓莎翁剧情,一仆二主,倒也充实,不亦乐乎。传统心理学管这叫青春期躁动。

三、重入期

以上所述的矛盾期,既是心理生命的磨砺,也是心理生命的光辉。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历矛盾期的心理生命能够健康成长;矛盾期,是保护心理生命的疫苗。成功度过矛盾期的心理生命,如凤凰涅槃重生。当其重入社会的时候,变得成熟而坚毅。为行文方便,我们拟人化地称这个走进重入期的心理生命为“重入君”。重入君在生活中逐渐懂得了心理学版的量子场论,学会了很多事情,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知道,量子场论是由整合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而成,是走出矛盾期的路径。物理如此,心理亦然。

(一)固有时与个体锥

心理学中没有所谓金蝉脱壳这种故事。那么重入君又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呢?在矛盾期中,此公曾为挤入各种社会锥中消磨得憔悴不堪,但不失心志。蓦然回首,却见爱因斯坦借着阑珊灯火,为其写下三字真言:固有时。

固有时是狭义相对论中的概念。常用的例子是说,有一对孪生兄弟,每人身上带一个时钟。哥哥坐飞船上天巡游,飞船速度很快;弟弟留在地球上,地球速度较慢。若干年后,哥哥回到地球,显得还很年轻,而弟弟却显得老迈了。道理是,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这里说的时间叫做绝对时间。而速度越快,时钟时间越慢,成反比关系,这个时钟时间就叫固有时。前面说到过关于事件位移的间隔概念,表达间隔概念的公式有四个项,将其中每一项除以固有时,就定义了四维动量。有了四维动量,就可以引入动量锥了。

固有时是个体所携带的时钟时间,所以固有时是个体化的,体现了个体差异。比如,在经济学语境下,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给定的绝对价格,但不同的个体自有其固有价格。一款新手机,市场定价5 000元人民币,这是绝对价格。对家境阔绰的人来说,5 000元不算什么,挺便宜。对家境贫寒的人来说,5 000元可能是其一个月仅有的用度,太贵了。这就叫固有价格,因人而异。个人经济条件不同,心理上就有不同的固有价。认知经济学中,管这叫“个体心智账户”。

在经济力学中,引入了个体动量锥的概念①Yingrui Yang,Modern Principles of Economic Mechanics:Toward a Qualitativ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s,Cognitive Science,and Theoretical Physics,Xlibris Press,2012.。在心理矛盾期间,个体所遭遇都是社会锥,以社会给定的绝对代价为基础。现在,重入君开始以自己的固有代价设计个体化锥形。锥形可以变得宽扁,也可以变得细长。在上下锥顶点处画一条水平线,其与锥体之间的角度叫做锥的相位。锥体越扁平,相位越小;锥体越高长,相位越大。锥的上面开口宽度,叫做“冲度”(d,这里冲字读音为汉语拼音第四声)。锥形变化的机理是,固有价越小,相位越小,而冲度越高,形成富锥。同理,固有价越大,相位越大,而冲度越低,形成穷锥(图2)。可见,固有价与冲度成反比关系。简言之,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觉得一件商品越贵,其心理购买冲度越低,反之亦然。

图2 富锥与穷锥

重入君在设计自己的个体化权力锥时,心理上把握了量力而行,有多大能耐办多大的事。设计个体化钱锥时,把握了量入为出,按预算多少消费开支。设计个体化语言锥时,把握了量体裁衣,凭才气大小说话写文章与人交流。设计个体化意识锥时,把握了量己量事,以见识深浅决定思维方向。这样,重入君找到了心理自信,不再像在矛盾期时,拼命试图挤进各种社会锥中。重入君学会了不断调整自我心理锥形,努力降低固有代价,逐渐提高自我心理冲度。这样的重入君,在心理上逐渐成熟起来,受到爱因斯坦的表扬。

(二)悬置与重整化

物理学与心理学同属经验科学。经验科学不只是做实验,然后写实验报告,它更重视理论。理论不仅指引实验设计,还帮助经验科学家理解所要观测的自然与社会。我并不喜欢物理学中的所谓“人存原理”,好像自然是按人的想象所安排成那个样子的。经验科学的理论都是假设性的,都要经受实验的检验。但是,人们经常把物理和物理学混为一谈,却忽略了一个区别,物理和心理是自然现象,而物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是由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创造的。自然现象有其必然性,科学理论有其偶然性。

我们有时会说哪个定理优雅漂亮,有时会说哪个理论几近完美。这些都是感叹语,世上其实不存在完美的科学理论,完美的理论叫神学;科学不是神学,科学家也不是神。科学理论在观测的基础上,都要经过科学家的两道加工程序:概念化与模型化,也叫概念化处理与模型化处理。这里所说的“处理”,和我们平常说的,这个问题需要处理一下中的“处理”,其实是一个意思,没有特别的神秘之处。

重入君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事情。事有缓急,情有轻重,重入君都有计较区别。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不同,会造成不同后果;重入君在心理上具备对不同处理之后果的担当准备。经典决策论中,偏好只是一个心智状态,你可以一夜之间改变个人偏好而无代价。由萨维奇(L.J.Savage)开创的当代决策论,增加了行为自由度,偏好关系成为在两个行动函数之间的选择。行为是要造成后果的,所以,釆取此行动就要以放弃另一行动作为机会成本。比如,你被北大和清华都录取了,你接受了北大就意味着放弃清华,后者便是你付出的机会成本。这在心理上是有负担的,重入君具备了承受这种心理负担的力量。

重入君处理事情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立了“悬置”概念,学会了对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挑战存而不论,留待将来条件变化了再试图解决。用约翰逊·莱尔德(Johnson Laird)心智模型理论的话说,就是先留下一个心智注记。悬置手法也体现在量子场论中,比如关于“重整化”方法的物理背景的询问就一直处于被悬置的状态。量子力学是关于粒子在低能低速情况下的物理,而狭义相对论是高能高速的物理。量子场论将二者整合为一,就会在计算中遭遇无穷大量,这是理论所不允许的。比如,想象一个量子力学中的带质量的粒子,要接近或达到狭义相对论所依赖的光速,由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就需要无穷大能量。消去无穷大量的方法就叫做重整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曾反思重整化方法。他评论说:重整化方法是一种生硬的技巧,相当于把那些无限大藏到地毯底下,或者说是把污垢扫到地毯底下去。物理学家做得那么聪明,使得人们有时候以为这不是一个严重的困难。费曼所说的生硬技巧,就是悬置的意思。重整化是量子场论中重要的计算方法。可见,理论物理学家创造出重整化这种悬置手段,不仅要归功于良好的科学训练,还是心理生命的经验使然。

(三)科学家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其事业,科学领域亦是如此。科学家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学术道路,甚至会影响其所从事领域的学术风貌。在我个人的观察中,当代理论物理学家是心理素质最为强大的一个科学家群体。自然界有四种基本力,即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在建立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致力于建立包括四种自然力的统一场论,却宏图未竞而去,可见这是一条艰难的科学道路。理论物理学家却从未放弃追求统一场论的努力,这是秦皇汉武的气概,一代天骄的科学。

人们每年都会赞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荣耀。其实理论物理是一个充满学术论争的领域,人们对当代理论物理的质疑与批评也从未间断。理论物理学家表现了为实现统一场论的坚强意志,面对质疑与批评的担当,探索未知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定力,与长途跋涉的坚忍耐力。

难得的是,理论物理又是一个科普工作做得最为出色的领域。许多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如霍金、格林、维尔查克、彭罗斯,还有哈佛物理学家丽莎·兰道尔等等,都不断写出文笔流畅、叙述清晰的高水平科普著作。在引进这些著作方面,国内诸多出版社近十多年来成绩卓著。普通人通过阅读这些高级科普书,不仅对理论物理的知识有了更深入广泛的理解,而且了解了理论物理学家是如何创造这些知识的。作为心理学家,我同时感兴趣的,是理论物理学家的心理生命状态与其所创造的理论框架之间的关系。其中奥妙,自不待言。每当看到理论物理学家说其在倾听自然的声音的时候,我心中就会感受到一种同情与怜悯。学问做到夜路高歌的地步,让人难诉悲喜,那是一种壮怀激烈,令人不敢言别。

量子场论表现了重入君的心理特征。北京大学物理学家王正行先生在《简明量子场论》①王正行:《简明量子场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提到,物理学有四个层次:实验、唯象理论、基本理论和数学。其中,实验与唯象理论构成实验物理,唯象理论与基本理论构成理论物理,而基本理论与数学构成数学物理。量子场论是粒子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当今对粒子世界最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是粒子体系的动力学模型。量子场论成功地整合了四种自然力之中的三种,即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这是迈向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重大进展。

重入君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明白了要当真实现远大理想,首先要与现实妥协。要当真实现战略目标,就要不惜釆取灵活的战术。要当真实现个人抱负,体现个人价值,就要与社会同行,与历史同步。这样做,可能并非出自本意,甚至可能是情非所愿。但这又是协调心理平衡的必要心理功能。努力做到心理自洽是保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机制。这个心理特征在量子场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说明理论物理学家也明白这个道理。要盖高楼,不能不先构筑脚手架,而脚手架不是高楼本身。为了实现统一场论的宏图,量子场论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引入一些非物理参数,这是使理论逻辑自洽所要求的。

在经验科学中,我们知道,被观测到的现象总是零散的,而其基本理论又必须是系统性的。所以,为了使其基本理论逻辑自洽,有时就需要引入一些非现象的概念作为理论的脚手架。在量子场论中,就经常需要引入一些非物理的概念与模型化技术,使得其模型参数达数十个之多。比如,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是被禁闭的,在实验中只能观测到若干夸克的束缚态。例如,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由胶子胶合而成的束缚态。但由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上夸克作为等同粒子不允许出现在同一个束缚态中。为了解决这个理论上的逻辑矛盾,盖尔曼引入了“色荷”的概念,使得两个上夸克可以载有不同的色荷,从而得以逻辑地共处于同一个的质子束缚态中。色荷的引入,就是一种理论的脚手架,当时是在物理理论中引入的非物理概念,当时没有物理现象的承诺衬托。又例如,在费曼图的理论中,为计算而引入的“鬼场”,至今也还被认为是非物理的。

在理论物理量子场论中,引入非物理自由度,表现了物理学家的智慧。在心理生命中,引入某些非本意、非情愿或非自发的心理调节机制,也体现了重入君成熟的心理特征。

(四)生命与成就

在心理生命的历程中,生命与成就是两块最显著的心理基石,在兹念兹,是重中之重。生命由时间度量,而成就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在经典量子力学中,动力学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其中位置变化由二阶导数,也就是加速度来刻画,而时间是由一阶导数,也就是速度来刻画。二者不同阶。这个不同阶也是心理生命普遍的经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又听说哪位科学家英年早逝,曾经工作如何拼命的故事。其实,何止是这些报道中的例子,在多少人的心理生命中,为了改变自己在社会的位置,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主动地或被动地,都在督促自己做二阶加速工作,而将生命看做是一阶匀速运动,好像生命是白给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无穷的耐力。

量子场论改变了这种心理状态,从基本理论层面,在狄拉克方程中,将位置变化由二阶导数改为一阶导数,使得位置变化与时间变化同阶。而这正恰当地刻画了重入君的心理特征,即视生命延续与事业成就为同等重要的事情。这是心理生命成熟的标志,是对心理健康的周全,也是对生命与事业的呵护。

(五)创生与湮灭

心理生命呈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最基础的状态,也叫基态,就是普通人的平常心,也叫普通理性,由量子场论中的希格斯场所刻画。量子场论认为,各种粒子状态都是由基态产生的激发态。各种激发态,既然是激发态,就不会是无声无息,而是有一个由创生到湮灭的存在期间。所以,在量子场论中,创生算子与湮灭算子总是把守在一个公式的前后两端,提醒各种粒子,要活动赶紧活动,生命有限啊。

人们的各种心理状态,各种情绪,各种纠结,也都是激发态。重入君学会了掌握创生算子与湮灭算子。人不能总停留在一种激发态,也不能总纠结于一次激发态。无论是什么情绪,何种纠结,都应该是有时有晌的事情;情绪被激发不可避免,情绪被放下更是理性使然。重入君交相使用创生算子与湮灭算子把握着心理生命的节奏,指挥着自我内心的交响。

重入君明白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人是要吃饭睡觉的,并且为了生存,有很多事情要做。心理生命也是生命,不能过于操劳,过度使用。心理生命也有疲惫的时候,也需要休息和补充能量。类似的情绪与纠结,可以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激发—湮灭—再激发—再湮灭”的心理生命周期。

(六)正负能量

心理生命有高潮低潮,此涨彼落。人的情绪有积极消极,此长彼消。用时下的常用语言,人的认知话语,可以传递正能量或负能量。这些在社会话语中,都是常用的概念和习惯用语。但你可知道,“负能量”的概念,在量子场论发展早期,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狄拉克,我的物理学偶像之一,应该是在量子场论中,冠名概念或冠名公式或冠名方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当年狄拉克方程刚提出时,受到严重的质疑。原因是方程中的能量项要被开方运算,有正负两个解,以至于引入负能量的概念势在必然。在物理学中,传统的能量概念总是正的,正能量自不待言。现在要引入负能量,在物理上意味着什么呢。为此,狄拉克先是提出了“狄拉克海”理论。在狄拉克海面上,涟漪均匀,凹凸有致。凹处能量为负,凸处能量为正。后来搞清楚了,每个粒子都有反粒子,粒子本尊携带正能量,其反粒子携带负能量,这个认知早已成为物理学教科书知识。

不同于物理世界,心理生命具有主观性。将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正是重入君的强大心理功能。

(七)经验四部曲

自2020年夏天始,我受命担任系里的研究生项目主任,成为校园中最小的官,这在美国校园文化中叫做服务,是教授工作的一部分。2021年一月至四月,我第一次经历了主持系里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全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轨迹,可以描述为四部曲。这个四部曲,恰好印证了理论物理中“场”的概念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波函数。招生工作之初,我对情况不甚了了。不熟悉招生整个程序,前任和院里也没人详细交代情况。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博士生招生要复杂得多。首先是GRE成绩成为选择性的,可交可不交,没有了硬性指标。其次,学校财务紧张,博士奖学金额度不清楚。再次,国际学生赴美留学签证有难度。另外,我对参加招生委员会的各位教授的招生态度和思维方式不了解。用物理学的话说,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现象不清透,可直接观测度低而观测干扰度高。所以,我一开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每处理一个问题看看是什么反映。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

第二阶段叫做场论。波函数在量子场论中被场的概念所取代。在这一步中,我对候选申请人,尤其是进入短名单的每个申请者的材料有了了解,对每个参与招生的教授的思考方式有了了解。这样,每个申请者和招生委员会成员就成为一个场。量子场论认为场与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联系,叫做相互作用实在,也叫做相互作用的本体论承诺。相互作用具有因果性,所以这个理论构架消除了原量子力学中的超距量子纠缠疑难,也同时化解了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批评。

第三阶段叫做算子。在招生工作后期,我已经对整个事情熟悉了。这样,招生工作对我来说,只是如此这般的操作即可,我只需要充当一个算子就行了。量子场论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算子。

最后,第四阶段叫做算符。招生工作接近尾声,我对招生过程有了很多经验和自信。回顾今年并展望明年的招生工作,我了然于胸。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算符。在量子场论中,要对波函数做二次量子化处理,将经典场转换为量子场。这种量子场,称为算符,满足一定的对易关系,可在数学希尔伯特空间里描述。

这个故事告诉你,在三个月的招生工作期间,我的心理生命,如同在量子场论语境中,经历了波函数、场、算子和算符四个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蜕变为一个重入君,具有更为成熟的职业心理生命。

四、公民期

如果说,前三节所述的怀抱期、矛盾期和重入期具有心理生命的内生性和原发性,是在弗洛伊德人格论的框架中发展演化,那么心理生命的公民化过程则超出了传统的弗洛伊德人格论框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源于公共事务和社会结构的规定要求,是外生的环境结构,也叫生态结构。所以,心理生命的公民化涉及这种生态环境的结构性内化过程。这就要说到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即以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Ulric Neisser)为代表的环境学派。

有人会觉得,谈心理生命的分期时,划分出一个公民期有些突兀。其实呢,不用避讳,公民期心理有其显著特征,只不过人们习惯了,潜意识中有忽略的倾向。你说,你历来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那是指你的行为。回忆一下,当你好不容易挣了点额外收入,在上税时你的心理活动,就明白了存在一个心理生命的公民期。

公民期的心理特征具有清晰的边界和范围。公民者,国家之公民也;所以,公民心理涉及国家意识。公民者众,是社会中人,所以公民心理涉及公共意识。公民者,个体也,阶层横跨,百态纷呈,所以公民心理涉及个体差异。如此说来,公民心理涉及的边界和范围既清晰又复杂。不过,这种复杂性有着清楚的结构。规范场论似乎恰为这个结构而量身定制。规范场论是量子场论的主要内容。

要理解公民期心理的这个规范场论结构,只需要了解其中的五对基本概念,如同五环,环环相扣。又如五层云梯,层层境界。

(一)公民性的内向心理化

记得是1990年秋季,我刚从哲学系转入心理系,系里请了艾默里(Emory)大学的奈瑟尔教授来讲演。晚上在我导师家宴聚后,我和奈瑟尔教授单独谈了一会儿。他问我在做什么研究,我说我在研究“心—身”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①国内做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同事好像是译为心灵具身性问题。,奈瑟尔教授立刻说道,大家都在研究心身问题,我是问你在做什么具体课题。我接着讲了我当时对复合心智问题的思考,并向奈瑟尔教授讨教。奈瑟尔和我讨论了几句后说,咱们换个话题吧。这使我有些失望。直到后来,在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领域体验多了以后,我这才意识到,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而我当年与奈瑟尔教授讨论时,还延续着在哲学系时的习惯。

奈瑟尔有时被称为认知心理学之父,多半是因为他第一个用《认知心理学》作为书名。在我看来,这有些不公平。195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革命,一般认为产生了三个主要学派。其中,一个叫做哈佛学派,由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心理学家米勒领袖,当时他们都是哈佛的青年学者。另一个叫做卡内基·梅隆学派,亦称计算学派,由著名的西蒙(认知科学家,横跨很多领域)和计算机科学家纽沃(Allen Newell)领衔。第三个就是由奈瑟尔所代表的环境学派。在这些认知科学前驱英雄中,我个人认为,乔姆斯基对冲破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禁锢的贡献最大也最关键。无论你的学术研究受哪个学派的影响更大,当你研读这些认知科学先驱的著作时,都会被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所折服,其中既体现着构建庞大理论体系的把握功力与细致技巧,又表现了开宗立派不可或缺的批判精神。这些,都是国际学术界在技术高速发展面前一时忙乱,基本理论研究大面积退化的今天,应当反思和重新振作的必要学术生态。

我在纽约大学的博士生训练和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训练都是实验心理学,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推理心理学和高阶认知,高阶认知实验一般使用的都是语言任务。米勒教授与我在普林斯顿的导师约翰逊-莱尔德教授亦师亦友,每次聚会完就由我送米勒教授回去,也算认识。所以,我对哈佛学派有自然的阵营感和亲近感。

我个人对认知科学中的计算学派,或称模拟学派,一直是有尊重无欣赏。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二人博弈游戏,叫做“20问题”游戏:其中一人在心里想定一个东西或事物,另一人通过问一些“是/否”类问题,试图猜出那东西是什么。比如,想定的是苹果,就可通过问,是用的吗,是食物吗,是肉类吗,是粮食吗,是水果吗,等等,来逼近正确答案。原普林斯顿理论物理学家恵勒,他也是几个物理学诺奖得主包括费曼的老师,曾说:量子物理就是与自然博弈“20问题”游戏。同理,我今天做的经济力学和心智力学也可以说是与经济世界和心智世界博弈“20问题”游戏。可是,计算学派的纽沃却说,你不能与自然博弈“20问题”并且胜出。从内心里,比之纽沃的现实主义科学观,我更倾向于恵勒的理想主义科学态度。直到近两年,我重拾了对计算科学中P/NP问题的兴趣,才转变了对计算学派的心态。

我心里一直忽视的就是以奈瑟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我以为其研究路径过于侧重感知和行动,更像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旧瓶新酒,和高阶认知相去太远。乔姆斯基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区分了内在能力(competence)和外在表现(performance)。他提出虽然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但人们共享语言习得的内在能力。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物种独特的能力,这是由于人类具备与生俱来的内在学习装置,而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这在当时认知革命浪潮中,是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关键一击。另外,奈瑟尔其实在哈佛时还做过米勒的学生。但是,奈瑟尔认为哈佛学派的研究视界过于狭隘。

奈瑟尔认为环境生态对人的认知心理有重大影响,其理论引入了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概念是环境结构,即环境是有各种结构的。另一个概念的英文是“affordability”,在经济学中译为购买力,但用在心理学里怎么译成中文,我还真不知道。套用詹姆斯心理功能学派的话说,就是环境中具有可被心理功能习得的结构,据为己有,即被心理内化的结构。

当我开始写本节心理生命公民期时,感觉有逻辑障碍。我开始意识到,前三节所述的怀抱期、矛盾期和重入期都有类似的由内及外的心理路径,可在弗洛伊德框架与认知哈佛学派的框架下刻画。而公民期却另有其由外及内的心理化路径,这不是可以勉强凑合过关的。几番挣扎中,我终于想起了奈瑟尔,认识到环境学派的奥妙与功效。原来,是我狭隘了。

(二)对称性与诺特定理

对称性,是规范场论的灵魂。比如,我们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法律不容践踏,法律既不是为任何个体公民所定制,也不是为任何个体公民所能擅自修改。这里的任何,是逻辑中全称量词“所有”的集体用法。第二,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对每个公民都具有同等约束力。这里的每个,是全称量词的枚举用法。其实,它还有第三层预设的意思,即法律法规所约束的,是每个公民的行为,而不是任何公民的心理。

以上凡用全称量词的地方,就意味着一种所有公民之间的对称性,即任何公民与每个公民都处于等同的地位。这个对称性的前提是法律的不可践踏性,或无私性。这个前提,在逻辑上叫做充分条件,与经济理性的不可达性,与市场上看不见的手之不可透视性①Yingrui Yang,“Gauge Field Theory of Market Dynamics:Toward a Solution of the‘Man vs.Men’Dilemma”,MPRA Paper No.65274,2015-06-25,http://mpra.ub.uni-muenchen.de/65274/.②Yingrui Yang,Modern Principles of Economic Mechanics:Toward a Qualitativ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s,Cognitive Science,and Theoretical Physics,Xlibris Press,2012.,是同一类性质,在数学物理中统称为非可观测性。

为什么需要这些对称性呢?因为对称性蕴含着守恒性。对物理系统而言,一种对称性意味着某种不变量,也就意味着在此意义下,系统是一个守恒系统。经济理性的个体不可达性和市场之手的不可见性蕴含着所有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对称性,所以市场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守恒市场。试想,如果市场存在内线交易,使得某些市场参与者享有信息优势,成为市场赢家,那么其他市场参与者最终将退出市场,市场将失去可持续性。同理,如果政法系统出现偏袒现象,将破坏公民之间的对称性,随之破坏对政法系统的公民心理系统对称性,后果是伤害这种心理系统的守恒性。用人们习惯的话说,这就是伤害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对称性是公民心理的灵魂,公民心理对社会的公平公正有着基础性诉求。

这些道理,都是常识,但其中学理非常深刻。非可观测性蕴含对称性,对称性蕴含守恒性,这就是数学物理中著名的诺特定理。

(三)双层级结构

规范场论结构繁复,但基本结构并不复杂。首先,它是一个双层结构,分为全局层面与局域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又有一个双级结构,分为规范势与规范场强。

作为公民的外部规范场论环境结构,全局层面独立于任何个体公民,国家是全局规范势,社会是全局规范场强。逻辑地说,国家和社会都是集体概念,具有全局性。但国家与社会在概念和功能的意义下是有区别的。国家具有各种职能功能,建立各类法律法令,出台各项政策规定。所有这些在实施之前都构成了全局规范势。任何政策法规一旦实施,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影响,这时的社会状态称为全局规范场强。

局域层面涉及个体公民差异。每个公民的内禀条件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周围环境不同,知识积累不同,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个体公民差异的因素。对于一项政策,一条法规,个体公民的状态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个体公民的状态就是局域规范势,其行为方式就是局域规范场强。

关于公民期外部规范结构,有很多敏感的例子,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概括地说,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社会锥属于全局层面,用的是绝对时间或绝对价格或绝对权力。社会锥的转动与个体无关。而个体动量锥的转动可以表现个体差异,用的是固有时或固有价格或固有权力。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经济力学中的市场动力学。其中,经济理性人是现代完美竞争市场的人格化刻画,但两者有区别。在全局层面,经济理性是规范势,市场本身是规范场强。在局域层面,个体市场参与者的预算是规范势,实际消费是规范场强。

第二个例子是心智力学中的推理动力学。其中,在全局层面,逻辑学家是规范势,由其创造的各种逻辑系统是规范场强。在局域层面,一个推理者的推理能力是规范势,其推理表现是规范场强。

第三个例子是标准教育考试动力学。其中,在全局层面,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Princeton)是规范势,一套SAT试题是规范场强。在局域层面,一个考生的能力和备考准备是规范势,其考试表现和成绩是规范场强。

用数学集合论的概念说话,一个集合的外延是许多元素,其内涵是这些元素都要满足的若干性质。一个集合与其子集之间是包含关系,一个集合与其元素之间是属于关系。包含关系就是在全局层面说话,而属于关系是在局域层面说话。包含与属于不分,就会陷入著名的罗素悖论。一个个体公民,本来与国家社会是属于关系;但如果此公民混淆了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有时就会把自己误以为是国家社会的部分。这就是各种违法行为,比如贪腐行为的逻辑误区。

以上所述的公民环境双层级结构完全在人们的认知能力之内。也就是说,通过这条认知通道,公民规范结构可以被个体心理化。注意,心理化永远是指个体心理化,因为心智世界是以个体具身的,即心理帐号是实名认证注册的。那么,全局层面与局域层面是怎么联系的呢,由规范势到规范场强是如何体现对称性的呢?

(四)规范变换

前面提到过,量子力学中的粒子由其波函数刻画,量子场论中的粒子由场的激发态刻画。假设读者对波函数已经有概念了,在这里的上下文中,波函数是一个函数,以个体公民为自变量,遍历所有个体。波函数的变化,表示粒子状态的演化。

当粒子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时,要做一个线性变换,即波函数在彼状态的规范势由此状态的规范势乘上一个系数;这个系数是一个复数(或复数矩阵)。这种变换叫做规范变换。复数有其自然指数表示,就是在自然底数的肩膀上扛着一个虚部,即虚数乘上一相位,叫做波函数的相位,表示从粒子一个状态变换到另一个状态的相位差。有了相位差的概念,下面讨论就方便了。

在全局层面,这个规范变换与个体无关,所以相位不是个体的函数,而是一个常数。在全局层面,波函数也是不断变化,所以相位可以是任意给定的常数。可是在局域层面,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由于在局域层面,要考虑个体差异,上面说的相位要遍历每个个体,个体作为自变量,相位就成为一个函数,叫做相函数。也就是说,在波函数从一个状态变换为另一个状态时,变换系数(或矩阵)本身也是个体的函数。由于波函数本身就是以个体为自变量的函数,于是当这个波函数从一个状态变换到一个新状态时,它就表达成两个函数的乘积,即波函数乘上一个变换函数。

接下来就轮到介绍规范势和规范场强两个概念。最抽象也最简明的说明是用一下微积分,规范势就是积分,规范场强是微分。考虑一个原函数,即被积函数,它的积分就是原函数的势;再把这个势微分回去,又还原成原函数,即势的场强。注意,这里说的势是一个不定积分,后面要加一个任意常数项,叫做规范自由度。再用微分求场强的时候,因为常数的微分等于零,这个常数项就被消去了。所以,从势到场强,是多一映射而不是一一映射。这个讲法,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刘张炬教授提出的。

规范势之间是不能直接比较的。比如两个考生对一个竞争性标准教育考试的实力和备考准备是无法直接比较的。可以直接比较的是考试表现及成绩,也就是规范场强。规范场论背后的数学是微分几何中的纤维丛理论。简单地说,在底流形的每一个点上都长出一根纤维,叫做这个点的内部空间,也就是势空间,或叫做备考空间。可称纤维上的点为势点。此点纤维上的势点与彼点纤维上的势点不可比较。但每个点在底流形中有一个小邻域,两个点的邻域有一个相交部分。从此点纤维上的势点到此点邻域上有一个可逆映射。现在设想在两点邻域的相交部分给一个考试,这个考试的成绩是直接可比较的;所以,通过这个考试的表现将此点纤维上的一个势点映射到邻域相交部分某点,再从这个某点逆射到彼点纤维上的一个势点。也就是说,通过一个考试,将此点纤维上的一个势点变换到彼点纤维上的一个势点。这样的变换叫做规范变换,这个考试就叫做规范函数。

在全局层面的规范变换称为第一类规范变换,而在局域层面的规范变换称为第二类规范变换。规范场论要求两类规范变换都是对变换系数保形的,因为这个变换系数指称了一个数学对称群。这不是个顺理成章的事,需要引入两个新概念,即规范场和协变导数。

这一小节用规范场论和纤维丛理论的语言告诉我们,公民的思想和心理不可直接比较,而只有言论和行为可以直接比较,但后者可以折射前者。这也是为什么法律法规只规范公民的言论和行为,因为这些涉及公共事物。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思想和心理作为规范势,能够影响公民的言论和行为,不能忽略。熟悉物理学的读者知道,麦克斯韦、玻姆和杨振宁①Chen Ning Yang,“The Conceptual Origins of Maxwell’s Equations and Gauge Theory”,Physics Today,2014,No.11,pp.45-51.都曾一再强调规范势的作用。谁与异曲同工,我思故我在,那是更早的规范势思想前贤——笛卡尔。

(五)规范场与协变导数

如果说对称性是规范场论的灵魂,那么规范场当然就是通往对称性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规范场提供了对称性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意义下的对称性,称为规范对称性。对于公民来说,规范场类似于税务局的报税表,多退少补。亲兄弟,明算帐,规范场又像人与人之间的债务明细,恩怨分明。市场两清,规范场又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称性,规范场和协变导数都是理想社会的必要机制。

规范变换的要义在于保形(conformal),也就是说在变换前后公式的形式不变。这里要求的是,先对规范势做一个变换,然后对规范势做微分,相当于对规范场强也做了一个变换。这个场强变换必须保持规范势变换的形式。具体地说,当波函数从一个状态变换到另一个状态时,波函数左边被乘上了一个变换系数,这个系数是一个复数(或复数矩阵)。规范变换的保形要求是,对这个乘上了变换系数的波函数做微分后,原变换系数要保持独立地被乘在波函数导数的左边。这个变换系数就像一个卫兵,先是守护在波函数的左边,后是守护在波函数导数的左边,站姿不变,原影原形。这个卫兵的名字,叫做对称群。

在全局层面,预设世界是平的,人人平等。所以,做第一类规范变换,用不着规范场。回忆前面说的,那个变换系数是单位复数,其指数表示肩上扛的相位是个常数,所以这个指数也是一个常数。在做微分时,根据求导规则,这个常系数先就被提了出来,后面跟着波函数的导数,这是保形的,经典导数自己就把活干了。

但是在局域层面,追求的是规则公平。经典导数就失去了保形功能。因为要反映个体差异,所以变换系数扛的相位是遍历个体公民的函数,随之变换系数也是函数。这时规范势变换的结果是两个函数,即变换函数和波函数的乘积;在做经典微分时,要应用链式规则,结果是两个项。第一项是把变换函数视为常项先提出来,再乘上波函数的导数。第二次是把波函数视为常项先提出来,再乘上变换函数的导数。这里第一项是我们想要的,而第二项的出现,破坏了保形性,必须设法消去。

有鉴于此,在局域层面做第二类规范变换时,先要引入“协变导数”的概念,定义如下:

Dμ=∂μ+iqAμ

意思是在对波函数求导数时,对所有个体协同变化。为达此目的,协变导数定义为经典微分算子加上一个复数虚部,这个虚部由偶合常数与规范场组合而成。规范场是逐点定义的,公式如下:

其意是说,彼状态的规范场等于此状态的规范场减去一个虚部,这个虚部由偶合常数的倒数乘上变换系数函数所携带的相位之经典微分。在局域层面做第二类规范变换,是用协变导数对变换函数与波函数的乘积求导。推导过程是先展开协变导数,再展开规范场,结果就是变换函数像卫兵一样站在左边,右边乘上波函数的协变导数,实现了变换保形的要求。用数学语言说,当规范势从一个状态变换到另一个状态时,即

计算规范场强要做相应的规范变换,使得

概括说来,在局域层面,为了实现局域对称性,由个体差异导致的波函数相位变化,要用规范场去平衡。由规范场定义可知,此点的规范场与彼点的规范场相差的正是波函数相位变化的经典导数,也就是其变化速率。波函数相位是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相位,而规范场提供的是外部不可积相因子,也叫做几何相位。在心理学的语境下看,公民的个体差异,要由社会的参差来补齐,使得两者相抵。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局域对称性是在假设人人平等条件下的公平诉求。

协变导数和规范场是经常被心理化的环境结构。例如,在单位分房子或评职称的时候,你找单位领导专门反映了你家的情况如何困难如何不同,你的情况如何特殊。这都是在诉说个体差异。你期望单位领导能帮助解决你的问题,这解决方案就是规范场。你的诉求叫做公平诉求,请求与其他人协变,领导帮你解决问题所依据的底线原则就是人人机会平等,使用协变导数。后面我们会说到,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说,协变导数意味着人们共同富裕的速率是协调的。规范场意味着对个体差异的社会补偿。社会补偿是有代价的,要有财政预算,钱从何来呢?靠的是税收,而报税是公民的义务。这是规范场和协变导数的一种公民化表达。

在本文第五节讨论心理生命情怀期时,会讲到与广义相对论的联系,其中要假设世界是弯曲的,也就是说人们是生而不平等的,那里会介绍什么叫爱因斯坦等效原理,即生而不平等条件与通过个人努力求取公平的等效关系。

(六)对称群与规范原理

群论在量子场论中至关重要,因为对称性由群论刻画。群是最简单的代数结构之一,一说就懂,但却不易记忆;从认知的角度说,原因竟是因为我们在中小学学的数学相对复杂。中小学数学使我们熟悉了数学中域的概念,例如自然数域、有理数域,还有实数域和复数域。域的定义是双运算的。域是一个集合,其元素对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封闭,而且对每种运算,各有单位元,即0和1;每个元素都有逆元。同时,两种运算都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群的定义是单运算的,乘法,一个单位元,一种逆元;另外,只需要满足结合律,结构上正好是域的一半。例如,U()1={eiθ}就是只有一个生成元的对称群。

1987年我上过一门认知语言学的课,用的教材是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教授当时刚出版的新书《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提出一个认知语义学模型,强调隐喻的中心功能。按莱考夫的说法,人们习得概念,不是从最简单也不是从最复杂的概念开始,而是从典型概念开始。我们在中小学就熟悉了域的概念,使之成为代数结构在我们心智中的典型概念。所以,群的定义虽然简单,反而造成概念习得难度。鼓励一下,在中小学您就学了像数域那么难的数学结构,这时候记个像群这么简单的,还特别有用,半尺深的水,一跃而过,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说了群的代数定义,几何的说明可能更直观些。考虑复平面上的单位圆,其上每点就是一个单位复数,这个复单位圆上所有点就构成一个群,中文叫做酉群。每对单位复数到原点都可连接成两条直线,其间夹角叫做相位差。每个单位复数有其自然指数表达,肩膀上扛的就是其相位,是个带虚数的相位。在局域层次,在“规范场与协变导数”一节提到过,这个相位是一个相位函数。在规范场定义中,两点规范场的差别就是这个相位函数位移的经典微分。

复数相乘,相当于其指数表达的相位相加。相位相加,结果对应的点还在复单位圆上,所以对乘法封闭,并且自然满足群定义所要求的结合律。另外,由于指数相乘相当于相位相加,这个酉群还满足交换律,这样的群叫交换群,亦称阿贝尔群。不满足乘法交律的群称为非阿贝尔群。不是乘法都满足交换律,例如数学矩阵乘法就不满足交换律;当年海森堡发现测不准原理,发现位置微移和动量微移不满足对易关系,他的导师立即意识到,这是矩阵力学,也就是量子力学的前称。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费了那么大劲讲解规范变换,尤其局域层面的第二类规范变换,又是引入规范场,又是引入协变导数,就是为了使规范变换保形。所谓保形,就是保证变换系数独立的先站在波函数的左边,再独立地站在波函数的协变导数的左边。这个变换系数是一个单位复数的自然指数表达。为什么这个指数的独立性这么敏感呢?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对称性,这种对称性由一个数学群表示,叫做规范对称群。

数学中有很多不同的群,是个大家族。规范场论用的最多的是酉群(unitary group),物理学里叫幺正群。例如,量子电动力学规范场论满足U(1)群,相关的是电磁力。量子色动力学满足SU(3)群,相关的是强力。同位旋动力学满足SU(2)群,相关的是弱力。电弱模型满足U(1)群加SU(2)群,相关的是电磁力和弱力。这里用到了群的符号和数字,下面多解释几句。

SU是指特殊的酉群(special unitary group)。理解群的概念,除了定义之外,有两个关键概念:基础表示和生成元。一般地说,SU(n)中的n是基础表示的个数;在物理学里,表示荷的个数。例如,量子电动力学只有一个电荷,其规范对称群就是U(1)。量子色动力学有三种色荷,其规范对称群是SU(3)。生成元的个数由基础表示数算出。当n等于1的时候,只有一个生成元。当n大于1的时候,生成元的个数等于n的平方减1。例如,SU(2)有三个生成元,SU(3)有八个生成元。生成元数在规范场论里很敏感,因为有多少生成元,就意味着需要多少规范场。例如,同位旋动力学适用SU(2)群,需要三个规范场。量子色动力学适用SU(3)群,需要八个规范场。

著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满足U(1)并SU(2)并SU(3)三种群,从而统一了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三种: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只剩引力还在外流浪。在下文讨论心理生命情怀期时,我们会应用广义相对论引入心理引力。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有一种预感: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理想,可能在心理学中早于在物理学中实现。这层意思会在下一部分中说明。

在学习规范场论时,我曾有一个困惑。在局域层面的第二类规范变换似乎足够厚重,很有意义。而在全局层面的第一类规范变换,仅用经典微分就能保形了,略显单薄,何以也算一类规范变换呢?这里的学理是规范原理,而规范场论受规范原理控制。规范原理是说,没有全局对称,就没有局域对称;换句话说,如果第一类规范变换不成立,则第二类规范变换也不成立。以标准教育考试为例,如果考前漏题,则失去全局对称性。如此情况,无论评卷如何规则,也不会达到考生间的局域对称。再例如,如果金融市场有内部交易,则失去全局对称性。如此情况,无论市场如何规则,也不能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建立局域对称。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说,规范原理的意思是:国若不国,何以为家;大河无水,小河必干。

(七)心理化路径

心理生命,不仅是社会的公民,还是自然的原住民。当年赫胥黎全世界地宣传达尔文学说时,演讲的题目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公民化是心理生命的重要跃迁。心理公民期的特征是逐渐接受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结构。这不单狭义地指社会及社会科学中的结构,还广义地包括对自然及自然科学中的结构。所以,公民期心理不仅涉及传统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初级本能和心理效应,还涉及大量高阶认知心理功能的激发和进化。吸收复杂结构不只是心理生命的兴趣,还是生存的需要;自我配置更为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结构,以便适者生存,是使心理生命更为旺盛的动机。

本节的主线是发展奈瑟尔的学术思想,即心理生命如何接受和习得外部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复杂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公民期的心理发育特征。奈瑟学说的局限在于对外部结构的心理化过程与选择路径着墨不多,本节对此做了本质的改进。心智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伟大系统,其接收功能与自组织功能无与伦比。尤其是对由科学家发现与创造的科学理论结构,不仅有初级的心理感知和接受装置,而且有高阶的心理语言和仿生能力。

本节对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结构做了简要介绍。量子场论中还有很多精彩结构,如路径积分,拉格朗日量与最小作用量等,足以产生心理生命的巨大内化欲望,但笔者宁愿留待另文再续。心理化过程很像复制一把钥匙,先比照原匙制作模坯,再用心理语言做概念化和结构化处理。这种心理化功能优势,可以将零散的心理效应大规模集约化,将散落的概念紧密地结构化。这本是认知心理学的初衷,更是认知科学的原旨。混沌之熵是心理健康的大忌,结构性与有序性是心理生命的追求。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认为,生命就是负熵过程。类似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也是生理生命的负熵过程。遵纪守法,按规律办事,正是心理生命公民化的真谛。用过去流行的词说,这就叫“提高觉悟”,做一个有觉悟的公民。常言道,做公民易,做有觉悟的公民难。

下面是一个案例,用数学范畴论的语言扼要解释笔者过去15年来对所前面提到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结构的心理化路径。

一般认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由三个前述对称群加希格斯机制构成。笔者将这四个结构发展为四个范畴,一个范畴由两个类定义,一个是对象类,一个是态射类。

第一个范畴以U(1)对称群作为态射方式。其对象类中,以量子电动力学为域,以市场动力学和推理动力学为陪域①Ludwig Wittgenstein,On Certainty,Wiley-Blackwell,1991.解释一下,市场动力学和推理动力学都是以量子电动力学为模型构建的,其概念化水平完全与量子电动力学平行匹配,三者都是单荷系统,共享U(1)对称群。在市场动力学中,由意向性承载市场荷,以认知场作为磁场,以价值函数作为规范自由度,等等。在推理动力学中,以意向性承载逻辑荷,同样以认知场作为磁场。这是量子电动力学心理化的一条路径。

第二个范畴以SU(3)对称群作为态射方式。其对象类中,以量子色动力学为域,以亚经济动力学和亚认知动力学为陪域②Yingrui Yang,“Ordinary Rationality and Higgs Mechanism”,MPRA Paper No.109912,2021-09-27,https://mpra.ub.uni-muenchen.de/109912/.。解释一下,亚经济动力学与亚认知动力学都是以量子色动力学为模型构建的,其概念化水平完全与量子色动力学平行匹配。三者都是三荷动力学系统,共享SU(3)对称群。在两个陪域中,心理冲动为夸克所刻画,成就冲动与畏惧冲动为味荷所刻画,冲动程度由夸克代际所刻画,意识由胶子所刻画。在亚经济动力学中,引入弗洛伊德人格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三种色荷所刻画。在亚认知动力学中,引入柏拉图论知识习得的三要素,求真、求信和求证,亦由三种色荷所刻画,等等。这些都描绘了量子色动力学的心理化路径。

第三个范畴以SU(2)对称群为态射方式。其对象类中,以同位旋动力学为域,以经济外部性动力学和学习外部性动力学为陪域,三者都是弱力模型,共享SU(2)对称群。这里需要多解释几句。海森堡当年发现质子和中子作为夸克束缚态,其胶合方式是一样的,其中只有一个夸克不同。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记为uud;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记为ddu。当中子衰变为质子(加上电子和中微子)时,其中一个下夸克d变成一个上夸克u。把一个下夸克打成一个上夸克的力,也就是说能够改变夸克的味荷的力,就是弱力。这种由弱力造成的在质子和中子之间发生转换的空间就叫同位旋空间,其动力学就叫同位旋动力学或弱力动力学。在经济外部性动力学中,一个经济政策或一个外部力量可以促使在成就冲动和畏惧冲动互相转换。在学习外部性动力学,一个考试的重要程度或心理辅导,同样可以促使在成就冲动和畏惧冲动之间互相转换。这种在两味冲动之间的转换,叫做心理同位旋,这里的经济外部性和学习外部性均为弱力所刻画。同位旋动力学中的一个显著概念是中微子,这就自然地在两个陪域中引入“余味”的概念。买完东西,感觉是买贵了还买便宜了;考完试感觉这套题难还是容易,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余味。一手棋的余味如何,是下围棋的术语。以上所述,勾勒出一条同位旋弱力模型的心理化路径。

第四个范畴以希格斯机制为态射方式。在对象类中,以希格斯场相互作用为域,以普通理性论为陪域。这里也需要多解释几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由规范场论与对称群语言炼制而成。自杨振宁和米尔斯的开创性论文以后廿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理论物理学家的重视。原因是所有在标准模型中定义的规范粒子,包括玻色子和费米子,都是无质量的,这本来也是规范对称性的原义。后来希格斯提出一个方法,使得规范粒子可以获得质量,造成自发对称破缺,这个方法称为希格斯机制。笔者提出的普通理性论完全为希格斯机制所刻画。

普通理性由八条原理组成,包括高选择原理、主观确定性原理、空决策原理、沉没成本原理、情绪原理、犹豫原理、脸面原理和更好生活原理。普通理性与希格斯场共享三条基本性质。性质一是真空能量最低态,有非零期望值。性质二是复标量惯性系统;李政道指出过,惯性系统破坏一切对称性。性质三,希格斯场是一个简并态,不可被孤立观测。另外,希格斯场本身为一非单位复标量刻画。在其指数表示中,系数是真正的希格斯场,而在自然底数上扛着的相位,叫做哥德斯通场,也就是普通理性人的情绪场。

普通理性具有造成自发对称破缺的功能。任何一项政策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普通理性人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并拥护这项政策。一个新产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程度,取决于普通理性人对其欢迎程度。这里,结果就是质量。以上所述,勾勒出一条希格斯机制心理化路径。

顺便指出,规范场论的数学是纤维丛理论。经典纤维理论在主丛上挂的是一个对称群,在辅丛配上一个对象领域。现在的发展是在主丛上可以挂一个范畴,这样在辅丛可以同时配上对象域及其陪域。这叫做高阶规范场论。在此框架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经济动力学和心智动力学形成了一个复合的统一结构。

要论证一个外部环境结构是可心理化的,描述其心理化路径是不可或缺的,这相当于数学或逻辑学中的证明,或经验科学中的证据。上面提供的案例,既是特殊的,也是一般的,我相信它的可复制性,虽然心理化路径可能不同。

五、情怀期

什么是情怀?杜工部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叫情怀。

有一个困扰是,情怀一词在汉英字典中似乎没有对应英译,要依赖上下文语境选择适当译法。那么这情怀能不能有科学化的定义呢?君附耳来,我悄悄地告诉你一个秘密:牛顿定义物理引力为加速度,称为代数定义;爱因斯坦定义物理引力为曲率,称为几何定义。两者等效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中心思想。情怀就是心理引力,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天合之作,是曲率与加速度的两面一体。发微杜甫文字,关注寒士草庐破,是情怀的几何曲率;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情怀的代数加速度。这当然需要解释说明。

首先,从心理化的角度,解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之异同,即两者心理化路径之异同。这同时说明了心理生命情怀期与公民期之异同。其次,通过福利经济学分析给出一条广义相对论结构的心理化路径。这个内容曾独立成文①Yingrui Yang,Modern Principles of Economic Mechanics:Toward a Qualitativ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s,Cognitive Science,and Theoretical Physics,Xlibris Press,2012.。移用此处,当有事半功倍之效。再次,引入一条直接的广义相对论结构心理化路径。其关键是引入心理优势的概念,认为心理优势是稀缺资源,追求心理优势是社会人的天性之一,从而在心理世界引入了动力学竞争机制。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情怀是美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情怀是功利的;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怀是引力的。等效原理有两个版本,我们会看到,其第一个版本反映的是弗洛伊德情结论,而其第二个版本反映的是杨英锐情怀论。后者是前者的认知进化。

(一)弯曲世界

大约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出版过两本畅销书。之前,书名是《世界是平的》;之后,书名是《世界是弯曲的》。我曾读过哈佛粒子物理学家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的《弯曲的旅行》,印象深刻。狭义相对论的数学是闵可夫斯基空间,这是一个平直空间。量子力学的数学是希尔伯特空间,那不是一个弯曲空间。量子场论由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整合而成,其数学背景空间既是闵氏的还是希氏的,所以也是平滑的。不同的是,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是黎曼空间,这是一个弯曲空间。对于一般读者,这些数学空间是什么不必深究,重要的是这对心理生命理论意味着什么。以平直空间为背景,理论预设在社会理想中,所有心理生命应该是生而平等的,这个理想很丰满。以弯曲空间为背景,理论认为在社会现实中,心理生命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个现实很骨感。这个区别,也是心理生命公民期与情怀期的大致区别。

现在一般认为,量子场论与广义相对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杨振宁就做过一些颇有启发性的类比:规范场强相当于曲率,规范场相当于联络,等等。注意,这些类比不宜随意延伸,不然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理想早就实现了。黎曼几何是微分几何的内容,所以广义相对论被认为体现了理论物理中爱因斯坦的几何化纲领。在规范场论中,规范场的作用是平衡波函数内部相空间的相位变化。杨振宁发现②C hen Ning Yang,“The Conceptual Origins of Maxwell’s Equations and Gauge Theory”,Physics Today,2014,No.11,pp.45-51.,规范场所表现的外部相位补偿作用是一种几何相位,称为不可积相因子。这个思路是从爱因斯坦那儿学来的,又有超越,叫做规范场纲领。一些科学哲学家认为,爱因斯坦的几何化纲领是规范场纲领的特殊情形。这个说法也不能随意延伸,需要数学物理技术支撑。从心理生命的角度说,几何化就是社会化。对社会问题关注,为解决社会问题愿意付出努力,其心理化状态就叫做情怀。

无论是理论物理还是社会科学,任何动力学理论都有其追求,也就是一种极致,一种不变量。在规范场论中,为什么规范变换要保形,表面上看是追求对称性,更深层的原因是通过使拉格朗日量保形,将其作为被积函数,取其积分的最小值来定义最小作用量。广义相对论中的这个追求就是测地线,也就是在弯曲时空中两个事件间的最短径。经济学中追求的是效率,而心理生命理论中追求的是心理优势。情怀期的特征是有追求。这与公民期不同,可以要求公民遵纪守法,但似乎没有要求公民必须有追求。

惠勒曾总结说,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等效原理的一种表述。它的情怀表达是,文明进步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就是也只能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的不平等告诉我们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等效原理如何心理化为情怀,是本节要义。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科学情怀、社会情怀乃至宗教情怀,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概括地说,规范场论受规范原理管辖,从全局对称出发,然后考虑现实中的个体差异,通过规范场的社会补偿以达到个体之间的福利协变,实现局域对称。相应的,规范变换是从规范势到规范场强。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思维方式。李白,是诗仙。

同样概括地说,广义相对论则从体现现实个体差异的规范场强,也就是曲率出发,考虑现实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络方式。由于假设了社会背景空间是弯曲的,即不平等的普遍性,这里不能再使用平直时空中的笛卡尔式无限延伸的平直坐标框架,也就是说,需要超越心理生命公民期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在情怀期,要现实地在每个个体的小邻域里构建局域标架,并寻求在局域标架之间的联络方式。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维路径。真正的情怀,在本质上是现实的。杜甫,是诗圣。

李白诗仙,入饮长抒理想,是贵族精神。杜甫诗圣,对酒忧患现实,是平民情怀。我是平民,更倾心于情怀工部。

(二)经济引力

广义相对论心理化的经济学路径有五个要点,简述如下。

第一,福利经济学中有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叫“帕累托效率”,说是社会福利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以至无法再提高任何一个人的福利水平而同时不降低其他人的福利水平。帕累托效率的概念与公平无关。在此状态下,个体福利可以两两不同,甚至穷者更穷,富者更富。考虑到个体差异,背景空间就不再适用一般的平直空间而要引入弯曲空间。这是与广义相对论联系的起点。

第二,把帕累托效率状态下所有个体福利水平以任意方式连成线,就得到一条曲线(不唯一)。这条曲线我们称之为帕累托路径。在帕累托路径每一点取其切向量以反映每个个体的福利改进倾向。这些切向量的方向当然一般两两不同。可是,由于受帕累托效率约束,每个切向量的长度都只能为零。这种向量数学上称为退缩向量(iso-vector)。假设所有退缩向量都是拟平行的,帕累托路径就成为最短径,即测地线。也就是说,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效率是以广义相对论中的测地线来刻画的。

第三,帕累托效率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福利经济中,每个个体的福利水平都应会有浮动空间,这在经济学中叫“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反映的是现实个体福利浮动与帕累托路径即测地线的差距,用费曼的通俗解释,这个差就称为“曲率”。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就是用曲率来定义的,称为引力的几何定义。注意,在牛顿力学中,引力是用加速度定义的,称为引力的代数定义。

第四,广义相对论的概念基石之一是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这有两层意思。牛顿力学中原来就有一个公式:

加速度=(惯性质量/引力质量)曲率

粗略地说,这里的曲率就是引力场密度的几何称谓。爱因斯坦看这公式不顺眼,一时又说不出它错在哪儿,为此烦恼了好几年。据说直到有一天临睡前,他一拍脑袋顿悟到:虽然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两回事,但在人们的日常感知中是等效的。这是等效原理的第一层意思,物理学书里常用乘电梯和自由落体做例子。在杨英锐普通理性理论中,用决策论语言讲,平常过日子(acting)与空决策(taking anull action)的区别是难以观测的,虽然两者不同。在经济学的语境中,比如酷夏你带孩子逛街,天太热,你们走进一家商场假装买东西,其实是躲进去享受冷气凉快一会儿。另有一个顾客本来进商场是真有意买东西,犹豫来犹豫去嫌贵又走了。两者心智不同,行为上却看不出区别,可视为“等效”。

等效原理的第二层意思是,既然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其比可取为1,如此上面公式右边括号中的项就可以消去了。这样就成就了爱因斯坦的威名:加速度=曲率,即引力的代数表示和几何表示是等价的。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因为穷(或因为富)而更努力(或减少努力),或反过来说也对。这里穷是正曲率,富是负曲率,而更努力是加速度为正,减少努力是加速度为负。

第五,福利空间不是平直空间,而是弯曲空间。人生而不平等,用数学语言说是弯曲空间凹凸不平,用物理学语言说是一个物理场各向异性。在弯曲空间中,不能再用我们习惯了的笛卡尔平直坐标系,也没有了无限延伸的平直坐标轴。这就需要在每一点的小邻域上建立局域标架,还要说明局域标架间是如何“联络”,怎样“平行移动”。这就要求进一步建立协变导数的概念。这就是爱因斯坦当时经数年努力寻找之学习之的数学,叫做黎曼几何,是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

经济引力,是定义为曲率的帕累托改进,反映了人们追求改善福利的普遍心理。所以,上面刻画了一条广义相对论的心理化路径。

(三)心理引力

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结构,如福利结构,可以被内化为心理生命结构,这是一种间接的心理化路径。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结构,可以直接演化为心理生命“社会”的不平等结构。

人们有天生的追求心理优势的偏好,心理优势是心理生命的福利追求,是一种稀缺资源。大至国际关系谈判,小至朋友同事家人交流,很多误解误判都是由于人们追求心理优势造成的。

设想存在一个心理生命的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会以各种方式折射进入心理生命社会,造成心理优势程度的不平等。再假设,社会经济变迁的效率要求,转化心理社会的效率倾向。这样,心理优势作为一种心理福利,在理想条件下,应该趋于心理福利的帕累托效率状态,即无法提高某心理生命的心理优势而不降低其他心理生命的心理优势。这种心理社会的帕累托效率状态,与公平无关,也就是说,可能的情况是,某些心理生命的心理优势越来越强,而某些心理生命的心理优势越来越弱,这就造成了心理社会的不平等。现在,将所有心理生命的心理优势程度任意联接成线,就得到一条弯曲变形的曲线,称为“帕累托心理优势路径”,这是一条最短径,也就是心理社会的测地线。

类似于经济社会的情况,每个心理生命都有改进自己心理优势或心理福利的意向。这个意向与心理社会测地线的差距,简略地说,就是弯曲心理社会的曲率,也就是心理引力的几何表达。

如上一部分所介绍的,现在来重温爱因斯坦等效原理的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叫初级版本,是说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习惯,比如自卑或自傲、依赖或逆反、畏惧或进取,都是潜意识中对某些特定外部事件刺激的镜像变形。这种等效关系叫做弗洛伊德情结,比如可归类为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等效原理的第二个版本,也是融入了认知觉悟的高级版本,是说引力的几何表达等价于其代数表达,即曲率(即引力场密度)与加速度等效。对社会不平等与发展不均现象的关怀,是一种对社会的几何化曲率关注。具有对改变某种社会不平等或发展不均现象的意愿,并执着地为此付出努力,或言或行,都是一种对社会进步的代数化加速度贡献。这是心理引力的两种表现形式,互相等效。合二而一,统称情怀。

情怀期,是心理生命的激越与精彩,是心理生命的华丽篇章。

六、一般讨论

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心理生命理论。我们知道,在认知科学的意义下,理论化不仅意味着对现象的描述,还意味着概念化地抽象和模型化地刻画。笔者为此作出了三方面的努力。第一,描述了五类心理生命现象,并抽象出五种基础性心理特征期的概念,即怀抱期、矛盾期、重入期、公民期和情怀期。第二,以理论物理作为模型框架,为以上每种心理期配置了恰当的理论物理模型,涉及牛顿力学、量子力学、规范场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第三,这样的模型化配置方法首先提供了概念化努力中的认知路径。同时,由于概念化路径和模型化构建的相似性,呈现出心理生命与理论物理的共享结构,从而生成两者之间的范畴论图景,这也是整合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的理念中,一个稳定的理论需要某种三角架支撑。理论的现象叙述是其血肉,它的概念化是其支点,而它的模型化是其骨架。应该说,一个稳定的理论具有更好的可讨论性。关于其他心理特征期,将于后续文章中介绍。

附录

协变导数定义为:Dμ=∂μ+iqAμ

猜你喜欢
规范生命心理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