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发展和继承的路径
——以高校开展特色课程为引

2022-03-16 12:27景慧艳李寿邦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秧歌榆林陕北

陈 兵,景慧艳,李寿邦

(西安石油大学 体育系,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陕北秧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做好发展、继承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对于陕北秧歌的保护应该全面贯彻国务院的文件指示,“发展”是原则和指导方向,发展不能离开“传承”[2]。传统体育文化在传统体育项目中孕育,然后不断成长,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因为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活态性,才能源源不断地被流传。中国56个民族共有900多种形式的传统体育锻炼活动。全球一体化加快,各国之间的体育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竞技性的体育运动盛行,而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相对缓慢。传统体育蕴含深厚的精神动力,当你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就可以感受到其内在力量,这种感染无形、无味、无感,正是这种独特的内在动力,才能促使一代一代的演绎者进行发展和继承。

一、陕北秧歌是集文化、体育、民俗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传统体育项目以不同形态、不同仪式、不同精神状态活跃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体育活动根植于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数据显示,有些非物质文化已经消亡或正在消失[3]。不仅是技艺、技术方面的流失,更是传统体育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内涵底蕴的消弭。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豪迈粗犷的“大秧歌”舞,也有表现男女爱情的“踢场子”。

(一)陕北秧歌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陕北秧歌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增恒、贺俊义、魏建明是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贺世成是陕北秧歌省级传承人。2008年对陕北地区100位传承人调查,平均年龄为58岁,60岁以上的占到42%,艺龄50年以上的19%,至今仍然健在的大多已是耄耋之年[4]。2008年2月,李增恒和陕北绥德40多名表演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专场汇报演出中表演陕北秧歌。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绥德县文化馆为陕北秧歌项目保护单位。

(二)陕北秧歌是传统体育项目

陕北秧歌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步伐主要以“十字步”为主。身体以髋关节为轴,做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上肢有负重练习,下肢做前后交替运动,是适度的有氧运动,对身体素质[5]有积极作用,对心血管系统[6]、呼吸系统等身体运作系统有改善效果,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

(三)陕北秧歌是陕北特色民俗项目

陕北秧歌是陕北民俗艺术之一,大多是“地秧歌”,主要流行于陕北延安、榆林绥德等地。秧歌参与人数少则数十人,多达上百人,既有大场舞,也有二人场等,在彩扇、手绢、伞、锣鼓、唢呐等表演道具的加持下演绎着风格迥异、变幻莫测的剧情。每年的正月十五,绥德县秧歌会盛大热闹,各个乡镇,中学都有自己的秧歌队,如1982年绥德县中学为了迎接新年会就会进行秧歌演练;每遇喜庆事、婚丧事、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都会有秧歌队进行表演。秧歌完全脱离了“娱神娱人”的原始意味,呈现出一派自娱自乐的盛世景象,传递着美好生活下陕北人民的精神状态。

二、陕北地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特色课程现状

1942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对陕北秧歌孜孜不倦地学习、创编、传播,使得陕北秧歌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今,要想使陕北秧歌重振其威,必须再次涌现出一批这样敢做敢为的践行者[7]。素质教育被提出之后,强调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的提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8],对其思想素质、能力培养具有良好作用。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将陕北秧歌设为体育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授大场秧歌的基本道具使用、基础动作和步伐[9],如秧歌的十字步、交叉步、前进步以及后退步等。这些授课内容比较简单,动作也是秧歌的基础动作,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动作规律和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和传播。据调查发现,在延安大学选修陕北秧歌课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陕北籍学生[10]。其实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对陕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播效果会更好。

(一)榆林学院开展陕北秧歌课程在短视频App大火

2006年9月,榆林学院就将陕北秧歌设置为大学二年级体育选修课教学内容,每学期都有五六百人选修此课程,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学习强国App推送了榆林学院学生上陕北秧歌特色体育课程的视频;2020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名单,“陕北秧歌”是榆林学院的传承项目,成为榆林学院专业建设和非遗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榆林学院的陕北秧歌体育课程成功获批2021年陕西省级一流课程;2022年3月15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该高校挂牌成立。

2021年3月31日,榆林学院学生扭秧歌视频被火热传播,在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被观看175万次,被转发83次,评论113条,最多的评论是“学生们跳得好开心,愉悦身心”;很多人表示支持保留地方特色、表现地方特色;还有人表示这样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人民日报也对其进行了转发、宣传,经过上百万次的观看,对陕北秧歌的发展和继承有非常的帮助。2021年4月7日,榆林电视台对榆林学院秧歌课程走红网络进行报道。

2021年4月27日的一条关于榆林学院运动会240名学生进行扭秧歌表演的视频微博观看次数5.4万次,转发8次,评论都是正向的,有人觉得有特色,应该被一直传承,有人表示想学习陕北秧歌,也有人表示表扬,夸奖学生扭得不错。通过这种有趣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深刻领会陕北文化的精髓和陕北人民的淳朴和豪放,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陕西体育、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宁夏新闻广播、陕西每日传媒网、榆林TV等公众账号都对榆林学院本次活动进行了宣传,这更有助于实现陕北秧歌的传播和发展。

2021年6月24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榆林学院通过创新陕北秧歌,千人师生集体参与演绎,通过红色旋律、秧歌步,使用大场景、大场面,不断变化造型和队列,呈现出“100”“中国”等集体造型,为原本小范围演出的传统秧歌打开了新的大门。这个视频来自陕视新闻微博账号,此视频有1.5万次观看,转发7次,点赞41次,其中阳光网、安康环境、陕西文艺、金台法院、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发布进行转发。

(二)延安大学持续积极开展师生秧歌比赛

延安大学爱心社在延安市八一敬老院举办陕北秧歌义演活动。“陕北秧歌大学堂”活动是延安大学艺术节长期开展的活动之一,每次都会有上百名学生报名,持续4天左右。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秧歌步伐和套路动作让来自全国的大学生感受到陕北黄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发展它,继承它。延安大学的教职工也会定期举办陕北秧歌比赛,每支代表队都精心编排秧歌形式。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交替展现,角色众多,花样百出,还有社火节目、安塞腰鼓等混合表演。据统计,1943~1944年间创作并演出了三百多个秧歌剧,观众达八百万人次[11]。举办秧歌比赛,可以集思广益,进行陕北秧歌的改编和创新,从而寻找适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有舞蹈者将陕北秧歌与街舞融合,创编的舞蹈视频被发布之后,观看次数为341次。

(三)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积极参加秧歌比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陕北秧歌课程,将陕北秧歌作为特色文艺,在延安市春节联欢晚会进行表演;该校学生以陕北秧歌为元素编创的舞蹈《那是一个谁》曾荣获第二十八届陕西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大赛铜奖[12]。2021年12月3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奋进力量”暨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汇报演出在学院举行,来自11个省市,51个地级市的学生参与表演,目的是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陕北的秧歌文化,让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交融交汇。同时学院与合作企业进行人才资源共享、帮助就业等合作形式[13]。在学生学习秧歌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其就业,间接为减轻国家的就业压力。

三、陕北秧歌传承力量注入鲜活力量

陕北秧歌的传承人已经老龄化,基本是40~60岁的中老年人,有些已经去世,比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增恒,也叫“六六旦”,于2008年去世。陕北秧歌这种传统体育是需要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优秀的传承人才能使其真正得到广泛的发展和继承。现在的学生主要受到西方体育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耳濡目染,对“三大球”“三小球”等运动项目比较喜欢,对传统体育项目仅仅是偶然机会的视觉接触或者从未听过,更没有过多的身体接触和体会。我们需要不断寻找和培养陕北秧歌的继承者和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动者,拓展更多样的路径让陕北秧歌以活力的状态扎根生存、繁荣发展,更深层地加强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的信念和意识。

(一)利用学生力量将陕北秧歌发展成为陕北地区的品牌

陕北秧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陕北秧歌的“形象代言人”[14],作为传统体育,缺乏符合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代表人物。在提倡交融学习的前提下,更要求其创新创立自己的风格特色和地区适应性,就如买豆腐干去甘泉,吃苹果去洛川、富县、白水,看腰鼓去安塞,陕北秧歌缺乏这种让人过耳不忘的品牌影响力和宣传力。在高校中开展陕北秧歌课程就是希望在培养传承人的前提下,寻找陕北秧歌的“有缘人”。学生时期是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最强的阶段,陕北秧歌从学生时期开始学习、练习,将会对陕北秧歌的发展和继承有巨大的帮助。延安、榆林已经有陕北秧歌课程的试点学校,但是中小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比较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见识少,所以中小学的课程开展比较艰难。高校开展陕北秧歌课程,规避了中小学生的爱玩爱闹的天性,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较强认知和较高爱国情怀的基础上,利用了大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提升其陕北秧歌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促使学校特色课程的良性开展,更加有助于年轻群体对传统体育文化和陕北秧歌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二)高校开展陕北秧歌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陕北秧歌的文化底蕴,熏染学生。有学者调查得出91%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课程可以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积极性,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的成长[15]。首先陕北秧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丰富的地域特色,可以让全国各地的学生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感受文化特色,发扬延安精神;其次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人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态度、团结精神和凝聚力,值得一代代人们学习并践行;最后通过陕北秧歌,传递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和热爱国家的情怀。

2.陕北秧歌的韵律性、设计感,吸引学生。陕北秧歌具有很强的韵律和趣味,非常具有感染性,这种特征的传统体育深受学生的喜爱。陕北秧歌根据人民群众锻炼需求的变化,对秧歌表演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如表演者着淡妆,头饰简洁、大方、美观;穿着衣物简单富有设计感;传统的道具锣鼓、唢呐等乐器与现代音乐伴奏相结合,在铿锵、嘹亮、浑厚的音乐的伴奏下演绎陕北秧歌;说唱词为了方便更多受众人群理解,也不拘泥于陕北地区方言。陕北秧歌的设计感更符合人们的新要求、新认知、新喜好,如彩色扇子和红绸等元素设计多元化,秧歌扇有短(10 cm)、中(20 cm)、长(45 cm)三个长度,一般为三彩扇,薄如蝉翼、手感轻盈,便于上下左右挥舞;秧歌伞伞面直径约为80 cm,收起高度约为54 cm,主体颜色大多为大红色、黄色或者多种颜色混合,会增加花瓣、纱华等装饰,增加秧歌的美感;同时融合现代舞蹈,在“扭”的基础上,协调全身各个部位,强调协调性,体现出灵动,但不妖娆的感觉。这种有特色的娱乐方式、运动方式会被学生们所好奇,并且愿意去尝试它、坚持它。

3.陕北秧歌的运动功能,锻炼学生。陕北秧歌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属于适度有氧运动,它的健身效果也比较突出。秧歌动作中腰部动作最多,随着音乐和鼓点的节奏扭动自如,做到力度、幅度和谐统一[16]。在进行秧歌运动时,既要求协调性.又要求力量性。前后扭动的过程中,腹直肌、腹斜肌等核心力量能够进行练习,从而增加其功能性;“十字步”是陕北秧歌最主要的步伐,长期进行秧歌运动,下肢的协调性[17]、敏捷性也能够得到提升;而且在改善心肺功能、提升机体运作系统功能,减脂[18]、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塑形方面有帮助,整体改善亚健康状态[19]也有积极作用。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正在下降,在具有趣味性的特色体育课程的开展下,可以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有所培养,从而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四、总结

陕北地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特色课程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继承方面,积极采取储备后生力量的措施,为陕北秧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为主体;第二,在落实跟进国家政策方面,积极相应并且落地可行性的举措,为实现全面健身、健康中国做出努力;第三,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少年强则国强,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增强内心的自信和民族荣誉感。

基于陕北秧歌课程在延安大学、榆林学院以及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开展情况,说明高校开展陕北秧歌此类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陕西的高校有95所,如果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在传承和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方面将有巨大的作用,对于学生内在的文化自信会有明显的增强。这些举措的进行需要陕西省政府及各市政府、陕西省教育局及各市教育局协同而作,在课程设置、教学设置方面统筹安排,培养专业的体育老师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猜你喜欢
秧歌榆林陕北
榆林感怀
走榆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榆林抿尖
昌黎地秧歌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