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探究

2022-03-17 02:50胡嘉苗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化信息技术

胡嘉苗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一 引言

信息化时代通过信息创造价值,以技术实现互通,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创造性、互联性、渗透性影响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阿尔文·托夫勒曾在“未来学”《三部曲》中描绘了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人类发展第三次浪潮将会属于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冲击与变革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和新生。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下,高校思政课要积极主动寻求变通之道,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融合发展,实现创意、创新、创造。

二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具有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这表明信息技术已不再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在深度融合中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和优势。为了进一步实现思政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的现代思政课程,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参与,以独有的优势驱动思政课程发展。

(一) 教学资源丰富化

在信息化时代,教学不再仅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师自身的经验,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互联网技术使得“地球村”变成“信息村”,信息的产生、传播、扩散、接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第一,思政课理论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国家和政府、企业联合打造了相对应的信息平台,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爱迪科森思政云课堂等等一系列的大数据信息网站,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引导高校思政课纵深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思政课生活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善与美充分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如在疫情期间医生和孩子相互弯腰致意,中国人民实际获得感,网络的传播与发酵让这成为典型的思政课价值引领案例,这些例子中所蕴含的生活道理与思政育人相互呼应,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生动性。

(二) 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发出多种信息教学手段,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移动教学客户端、网络教学客户端、MOOC 教学、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VR 教学、微博客等渠道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程中学生多、互动难、效果差的问题。

第一,通过MOOC 教学,我们可以实现线上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MOOC平台,提前录制课程,发布学习内容,学生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政课程,在MOOC 平台实现签到、听课、练习、评价、考试等一系列教学过程,解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第二,通过SPOC 教学,我们可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SPOC 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这就意味着SPOC 教学与MOOC 教学相比,其人数规模会小很多,相当于一小堂课,但是这堂课在借助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不同地域的人群需要,并且幕后的老师可以与学生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实现个性化教学。

第三,通过VR 教学,我们可以实现现场沉浸式教学。VR 的特点就是身临其境,让人真实地感受历史的变化与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历史的年轮,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还是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单纯的说教和满篇的文字总是让学生感受不到历史的厚重,而通过VR 沉浸式教学,让学生“穿越”回历史时期,感受枪林弹雨、艰苦奋斗的实际场景,在虚实结合中铭记先辈的不易,感悟精神的力量。

(三) 教学受众广泛化

信息化的发展突飞猛进,通过虚拟空间和现代技术手段,互联网让学习成为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受众更加广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学生受众增加。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受众小、教学场地窄、教学范围有限,一堂优质的思政课所能影响的受众往往是几个班级或者几所学校,而通过信息技术,优质内容的传播让高校思政课有了温度和深度。在网络平台上,许多高校学者。通过文字、视频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有许多学者专门的课程,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知识的界限,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优质知识的传播给学生带去了不一样的眼界和思维。

第二,社会人士受众增加。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思政学习并不是在学校才要学习,出了学校就不需要学习,推动马克思大众化、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个人学习成本降低,获取学习渠道增多,互联网上优质的思政课,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更多的人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让更多人以良好的道德约束自我,构建和谐社会。

三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传播快、杂、乱

信息化时代,万事万物都在讲求一个“快”字,将时间精准划分到分秒之间,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信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用最快的速度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面对海量信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有效筛选教学信息,用最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动的、开放的教学空间,在紧跟潮流时不忘致敬经典,在利用技术时不被技术异化,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时不被学生主导,从而建立起有思想、有内容、有态度、有信仰的高校思政课程。

信息化时代下,海量信息所带来的就是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社交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反转、反转、再反转的事件,特别是一些社会性新闻,经常出现“微博断案”的闹剧,这就是信息化时代下看似信息良多实则信息缺失所带来的“全民狂欢”,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背后,很少有人在乎事情背后的真相,他们所在乎的只有爆料够不够猛、关系够不够复杂、谈资够不够多,而这样的信息传播势必影响着年轻人对于世界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群体,三观的建立尚未完全稳固,之前一直处于学校的“桃花源”之中,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弱且容易冲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三观的引导上就凸显出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权威性削弱化

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使每个人都朝着独立主体的方向发展,作为个体可以借助不同的平台实现话语权的转移,通过广泛的传播形成聚集效应,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掌握“话筒”的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教师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权威性,教学话语权被削弱。

信息化的发展正推动着知识朝着共享、普惠、民主的方向发展,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拥有自主学习与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权利,学生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任意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不再作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和解惑者,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减弱,甚至会出现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比不上学生的情况。同时,当部分思政老师固守一方天地,用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情感体验为辅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往往感受枯燥无聊,念书复述,这些负面情绪的累积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降低,课堂吸引力远比不上某些电子产品,这种学生诉求形式多样化和教师课堂标准单一化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教师知识话语权的被消解和被削弱。

(三) 教学引导困难化

当学生困囿在信息海量化、选择多样化、价值多元化、推送精准化的技术逻辑主导的樊笼里时,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时,思政课所发挥的教学引导作用也更难发挥。

第一,课堂秩序维持困难。高校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单一的、填鸭式的、备考式的知识点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当高校思政课堂不够有趣,内容不够有深度时,思维不能发散而只能被动接收时,思政教师就要做好与电子产品争夺课堂的准备,毫不夸张地说,大学课堂俨然成为一个“注意力争夺的战场”。

第二,价值引导渗透困难。高校思政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立大志、树大德,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要将思政课上好,思政工作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价值引导融入思政课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入脑入心。而在信息化时代,看似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然而实际上资本的控制却从未离开过,并且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潜伏”于四周,多元化的价值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在某些“公知”的影响之下容易形成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导提出了挑战。

四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的提升路径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守正创新,既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结合新的时代环境和时代特征做好创新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提高认识,主动融入

信息化发展是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教学平台、数字化处理技术在高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要紧跟国家和时代的发展,提高对于信息化时代的认识,主动融入到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去,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第一,要更新教育发展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在合作中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通过议题式教学、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深度学习、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提前进行资料检索、动画制作、课堂展示,打造翻转课堂。

第二,要提高信息教学技能。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技能,建立其一支专业的高校思政课队伍。思政教师的文科教学性质使得教师一般很少接触专业信息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使用设备不如学生熟练的情况,在信息化时代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二) 资源整合,化零为整

信息化时代之下,资源的丰富多彩与良莠不齐对立统一,海量信息与信息匮乏对立统一,无效的信息和各种广告充斥着互联网平台,有流量的重复内容在互联网平台被疯狂复制、转发,因此海量的信息不加以辨别筛选只能成为一堆“无用”的代码和数据,信息需要进行二次整合,以达到化零为整。

第一,建立高校思政资源联盟网站。信息化时代要形成数据资源整合意识,各地区、各省市乃至全国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共同打造高校思政资源联盟网站。高校思政资源的联合将为思政教师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资料查询和更为精准有效的案例内容,同时优质思政课程的汇集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第二,官方账号进驻各大社交平台。为更好在信息化时代占据好阵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官方账号要积极作为,通过多方合作打造优质传播链条。思政教学不是只在思政课堂之中,而是生活中处处有“思政”,学科中处处有“思政”,思政教师树立“大思政”的意识,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优质创博链条,思政内容不仅仅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更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走出课堂”,增加感染力。

(三) 线上线下,育人并进

信息化时代的授课方式不再单纯地拘泥于某一个线下空间,而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知识生产、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等方面打破固有界限,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高校思政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果成效,已经不能单纯地满足于线下的授课形式,而是要将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两者相互支持,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第一,要突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高度融合最重要的还是要处理好技术与人的关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生活中的主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是这只能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在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处理好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信息技术固然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感官体验,但回归到思政育人的宗旨上,“思政课所蕴含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不仅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的呈现,有时还恰恰需要对技术手段适度地疏离。[4]”

第二,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化时代促进着每个人朝着更平等、民主、独立、自由的方向前进,但是民主不代表没有尊重,自由不代表任意而为,秩序的确立始终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在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时,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地位,树立教师的权威,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服务于学生,达到育人目标。

第三,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思政课程在实现育人并进、入脑入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实践[5-6]。学生信息化教学参与的主体,新一代的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各种电子产品的包围之中,一部分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长期沉迷于虚幻的游戏里,虚拟的世界并不能带来现实的满足,思政课要做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由“灌输式”课堂走向“实践型”课堂,由“被动接受式”课堂走向“主动探究式”课堂,在实践当中寻找到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平衡点。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化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