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实施策略研究

2022-03-17 02:50李乾坤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主校企育人

李乾坤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一 引言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切实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上下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和不懈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指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4]。可见,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已有较为广泛的共识。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合作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当前高职教育。因此,充分认识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现实意义,思考并解决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中的制约因素,探索出合作育人的策略与方法,对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具有深刻意义。

二 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意义

(一) 校企互利,意义深远

从学校层面来讲,校企合作便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企业真实项目,并以其为载体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有机统一,为高职院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生机与活力。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探索和实践,又能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推动和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有效提升办学水平和招生吸引力[1]。

从行业企业方面来讲,一方面,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在转型升级现代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可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从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更新改造;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发展形势看,中小企业未来的决胜因素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谁拥有这一优势资源,就将会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的科技附加值上获取更强能力,从而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 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可使校企资源互通有无、互惠共享。高职院校可在教学中借助企业运营生产线、技术与设备、研究机构等丰富资源,可有效降低高职院校对实验实训环境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资金投入。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实习生进入生产现场进行实践锻炼,既能完成一定任务,创造经济效益,更能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考核通过的学生可留用成为正式员工,既解决学生的就业之忧,又为企业提高了人才储备,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核心目的是人才培养,学生获得的能力与素质是衡量育人成效的关键因素。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可使学生实践企业真实项目,进入企业真实的职场环境,了解企业生产的实际岗位要求,切实增强学生对所属专业领域的职业体验。校企对学生开展共同教育、联合培养,可使学生在构建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同时学习企业文化,以企业为窗口了解社会,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管理,可提升学生对职业角色的精准认知,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共进、共育共管,既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一些既已启动的合作育人项目,因前期规划不合理而陷入困境、徒有其名。通过深入分析、科学归纳,发现主要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很多处于探索或停留在碎片化的共建活动阶段,运行机制普遍较不完善。一是教学实训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安排的实训课程及其实训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较难契合,从而导致进入实训环节的学生所接受的技术指导及考勤管理较为松散,往往出现学生实训徒有形式、难有实效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成效水平。二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均具备各自的质量评价体系,二者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高职院校主要是对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进行考核,合作企业则较为缺乏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监管与评价。因此,如何从制度层面形成对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成效的切实管理和约束,是确保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

(二) 专业与产业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应紧密依托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共建合作,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普遍具有顶层设计不足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专业对接产业不密切、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不深入。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意识较为固化,专业设置沿袭性强,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局面,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较为滞后,造成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不密切的问题,而且造成校校间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对标企业当下的职业要求与岗位标准,而在针对行业发展、产业升级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则较为欠缺,因此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更遑论引领产业发展。专业与产业结合缺乏紧密性,直接导致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在源头上就难以合拍[2]。

(三) 育人平台构建不坚实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一些既已实施的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项目,发现较具普遍性的问题是育人平台构建不坚实。校企双方在合作内容方面较为虚泛,利益锚点难以构建,合作形式往往大于内容,难以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校企合作“双主体”中的“双”字所代表的共育共管,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无法真正体现;利益锚点的缺失,使校企合作难以满足企业利益诉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系统性的缺乏,使合作企业仅仅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面阶段,而后续的实施方案、管理规范、考核标准、保障机制等,都缺乏系统地构建。因而,建立一个校企深度联合、具备多个利益锚点、可持续良性运行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3]。

四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应对策略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是一项牵扯因素多、协同难度大的庞大工程,需要校企双方本着“培育人才、互利共赢”的原则,从组织组建体制机制,到育人场所建设,再到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通过系统筹谋、完备构建、整合资源、科学设计,形成功能良好、持续性强的双主体育人体系,以切实提高育人成效,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企业不断壮大。

(一) 二元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以人力资源培育、创新技术研发为锚点,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价值理念以及利益追求为导向,遵循企业生产运行、学校人才培育的固有规律,校企二元深度融合,联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即校企共建的二级学院,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培养实体。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江苏亚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亚星集团厂”)对此做出了深入的探索。学校下属二级学院的汽车制造专业群,与江苏汽车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亚星集团厂联手,围绕汽车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合作成立了亚星汽车学院,为开展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育人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联合体’的前身是‘联合社’。虽然都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但‘联合社’只有一产(农业),与二、三产业脱节,农业经营主体从农产品深加工及服务环节获益偏少。”韩素兰回忆,2012年夏天,宿州市委一位负责人在“联合社”考察时提出,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通一二三产业,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的模式。当年9月,意利达创建了首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引入加工型、服务型龙头企业的同时,构建上下游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加工、流通、储运、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生产经营体系。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起来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台,更具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平台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既是学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平台,又是学校学生向企业员工能力提升与身份转换的培育器。高职院校在与行业内的优质企业开展双主体合作育人中,为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动力和活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5]。因而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支撑平台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既能为双主体之一的企业培养出具有企业归属意识、掌握岗位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扩大了企业的人才储备,又能为所在行业的产业链提供迁移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人力与智力支持,从而助力产业链健康发展、顺畅运营。

(二) 校企资源整合打造“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平台依托,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惠双赢”原则,校企双方就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进行校企资源的深度整合,从而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提供切实的资源保障。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亚星集团厂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亚星集团厂在厂区建立了适合学校学生实训的教学车间,设置了理论教学场所,配备了学生实训所需的发动机、变速箱、电气系统等汽车部件;场所内,以企业日常管理运营为摹本,制定有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标示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组建形成“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实操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真实的汽车生产、质量管理、产品营销等一系列工作流程无缝对接,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切实打造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有效课堂。

以亚星汽车学院为例,在师资保障方面,注重聘用行业领域专家、集团管理专家、一线技术能手作为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相结合,实行“双高管、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双课程负责人、双指导教师”的人员配备,校企联合打造具有高级“双师”水平的教学团队,大幅提高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师资水平。

在此基础上,全面调研学生学习和员工培训、教学任务实施和生产任务完成、双师团队建设的条件要求,系统分析以上各项之间的关联性与契合度,严谨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科学构建实施场地、设备设施、运行机制与师资配备,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员工培训、岗位生产相结合,探索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项目申报等方面完善的合作机制。

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平台,以双师互聘为渠道,着力增强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之间的资源整合。学校重点实施以“访问工程师”项目为载体的专任教师常态化企业实践制度,专任教师以企业员工的角色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助力技术攻关,既可学习掌握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与管理标准,又可对企业发展中新产品的研发、技术的改造升级提供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通过全面了解、切身体会企业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诉求所在,在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校专业教师具备了更加规范的职业能力目标标准和更为明确的育人方向。

(三) 双主体共育共管实施“基地轮训+阶段培养”教育新模式

高职院校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责任双主体,共同履行培养职责。校企双方以利益共同体为平台,在贯穿高职三年的教学实施全过程中,育人双主体自始至终协同共进、共育共管、联合培养。以亚星汽车学院为例,该学院以设于厂区的“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为支撑,严谨设计、系统安排课程理论学习、岗位技能训练和项目生产实践,以企业场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施“基地轮训+ 阶段培养”的教育模式。

第一,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制定订单培养计划。作为校企共建的二级学院,亚星汽车学院专兼教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修订课程大纲、明确课程标准要求,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和场所设置,尤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重点审视和整改专业核心课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就业稳定性。

在新生入校后,亚星汽车学院即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招生宣传,组建亚星汽车学院订单班。为发挥订单培养的内在优势,亚星汽车学院将汽车行业的国际标准技术和生产规范流程,以及亚星集团企业文化、对岗位职责及技术的标准要求等全面纳入教学内容,系统地构建岗位职业标准与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与生产任务、课堂训练与资格考证的融合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尤其朱总强调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塑造。

第二,“基地轮训”与“阶段培养”有机结合,创新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师带徒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模式,而如何“带”则是影响现代学徒制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亚星汽车学院订单班学制三年,全程采用“阶段培养”与“基地轮训”有机结合的方式,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一起教授和指导。“阶段培养”是指三年学制内,前两个学年,每年大致按照1:1 的时间比例关系,将学生学习分为校内专业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两个阶段,着力构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增强专业拓展意识和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学习;第三学年直接与企业接轨,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亚星集团参与企业生产,进行与企业生产无缝衔接的综合性课程学习和岗位实践,从而成为一名准员工[5]。“基地轮训”是指在企业生产实习阶段,在师傅带领下,学生在生产经营流程中的每一类岗位上进行一定时间的技能实践训练,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从而为企业提供适于生产经营需要的人力资源[6]。

第三,注重培育职业素养,强化规范意识和职业认同。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平台,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将职业规范的执行和行业标准的训练,细致融入学生的学习实训过程中;企业多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企业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文化,将行业、产业、企业认同教育灵活融入课程学习及教育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与企业归属感;企业教师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校企合作双主体全面育人,切实提高了人才质量与教育成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是我国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一种尤为重要的育人模式,需不断探索创新与优化完善。针对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台、整合双方资源打造实“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双主体共育共管实施“基地轮训+阶段培养”的教育模式等举措,可切实增强高职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进程,助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主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一种基于双主仲裁机制的安全编码采集模块
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应发挥“双主”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双主”教学方法在新装备教学中的探讨
优化“双主”模式,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