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2022-03-17 02:50周照东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舆论思政

周照东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一 引言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全面普及,虽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众多创新改革的机遇,但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网络紧密关联,各种网络舆论充斥着学生的生活,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各种网络舆论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已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改变、压力与挑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能忽略网络舆论的影响,需要在网络舆论视域下探索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二 网络舆论概念

所谓舆论主要指的是社会心理的舆论反应,而网络舆论指的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反应,公众可通过网络发表个人意见,形成特殊的舆论形式。相比起传统的舆论形式,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公开性、便捷性、直接性等特点,再加上网络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宣泄性特点,也就强化了网络的舆论功能,使网络舆论的传播频率远远超过传统媒体[1]。具体来说,网络舆论的传播成本降低,其传播速度较快,舆论一旦形成就会迅速传播,难以控制,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上的一些特殊舆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错误的舆论导向作用。

网络舆论所形成和构建的生态系统主要有网络舆论环境、网络法律法规以及网络舆论主体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网络舆论环境是进行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舆论法规主要是用于规范网络行为主体以及舆论传播行为,严格控制网络舆论主体以及网络舆论环境的舆论传播;网络舆论主体主要指的是参与舆论的各方,一般网络舆论主体包括网络舆论的消费者和传播者,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最终促使网络舆论迅速传播。所以从网络生态系统来看网络舆论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需要多个领域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网络舆论的传播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神经,对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造成影响。

三 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舆论的存在,给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改变,各种网络舆论也在不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可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而高校学生正在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例如在网络中打造爱国敬业的正面舆论环境,就能够引导学生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了解我国宏观的正能量教育。相比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学生更加热衷于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进行讨论交流,因此网络舆论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且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渠道,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获得正面积极的思想政治引导。

(二) 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其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上的热门事件会根据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想法。而多种多样的网络舆论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教师可根据热点网络舆论事件结合教材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看待网络事件、理性认识网络问题。所以网络舆论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诸多素材,教师合理利用网络舆论素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三)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舆论传播速度较快,所有事件可能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被全国知晓,这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大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根据网络热门舆论事件展开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舆论情怀和舆论认识。比如在网络舆论中积极讨论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爱国、爱家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够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 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以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为学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有巨大影响,但自从互联网不断普及以来,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观念,也会受到许多负面事件的影响,参与到大面积的网络舆论讨论当中,这也很容易让学生对社会主义产生质疑。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目的完全不同,尤其是网络舆论环境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所影响,导致学生不认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五) 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国内许多配套监控设施无法真正实现全面监控,网络舆论所传播的信息难以控制,许多网络舆论都会给学生灌输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对网络舆论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政治观念,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符合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

(六) 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虽然随着我国网络舆论监控力度的不断增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实名制上网,但是尚没有实现完全实名制,导致有一部分用户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多大学生也因为没有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束缚,在网络中发表一些过激言论[2]。虽然不完全实名制的网络舆论环境能够让学生随心所欲发表个人看法,但是也会让学生忘记自己原本的身份,发表错误、极端的言论,影响整个网络舆论环境。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道德意识也会被弱化,成为不良网络舆论的传播者。

四 网络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在网络舆论影响下,为减少网络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优化,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加强网络运用,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一)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重视舆论言论预警监测

一直以来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西方国家的负面舆论对我国人才培养造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随着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不断增快,许多负面舆论思想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造成了重要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网络舆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安全意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在网络舆论当中所表达的观念和立场一般是指向现实社会中的某种问题及现象,在舆论进入网络平台之前其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单靠人工的方式进行传播难度较大,必须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传播。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重要的网络舆论环境之一,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收集,发挥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监测作用,带领大学生参与到网络监控及预警当中,鼓励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监测者,对校园舆论进行筛选,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科学分辨网络舆论言论。

(二) 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强化舆论引导作用

网络素质教育主要是指让学生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发布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防止负面信息的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洞察力,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始终坚持理性公正客观的言论发表原则,不轻信任何违法违规信息[3]。在此过程中高校可通过官微、视频号、校园广播、报纸等方式,不断加强正面网络舆论的宣传与引导,也可定期举办网络舆论传播座谈会,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借助热门网络事件,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对网络事件展开思考,让学生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和发展形势,培养学生的舆论主流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在网络舆论的传播与了解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热门舆论事件,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热门舆论事件进行思考,发表正确的意见及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网络素质。

(三) 加强网络法治教育,营造良好舆论信息环境

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具有信息发布的自主权,但是个别舆论主体发表的消极言论可能会引发其他舆论主体的激烈关注与探讨,再加上少数没有用心的网络舆论主体会因为特定的目的及意图利用网络肆意传播负面信息,极有可能引起大规模恶性事件。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法律意识,确保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符合其法律法规要求。比如教师可根据政治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整合当下的热门舆论事件,让学生对热门舆论事件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判断舆论事件的传播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让学生发布正面积极的网络舆论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也可以介绍网络评议平台,给学生提供意见表达渠道,抢占校园舆论的主导地位,根据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整合各种网络舆论热门信息,引导学生能够受到正确网络舆论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舆论传播行为和舆论传播意识。

五 网络舆论视域下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说讲教育,而是需要进行覆盖式、链条式的教育,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需要大力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入,在高校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一) 理念全构: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都被网络所弱化,再加上网络舆论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在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基础下,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这就需要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通过教育论坛、教育讨论等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向其他专业教师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课教育的影响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比如学校可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交流讨论会,让各大专业教师一同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探讨分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培训活动,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思政课教师也必须要定期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讨论,了解当下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引导帮助其他专业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入到专业课教育当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价值,并通过课程思政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率。

(二) 内容迭代: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现思政课程的内容驱动作用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实用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思政必须要与思想政治专业课教育有效融合,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需要高校专业课教师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文化精神,并根据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专业课进行优化改革,将思政教育合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突破专业课教学的局限性,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更多教学思路和教学渠道,提高专业课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整理网络热门事件,以网络热门事件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获得道德及思想水平的提升,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价值[4]。同时课程思政还需要利用不同专业的知识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交叉融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 方式融合:分析课程思政特点,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核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不能被撼动的,必须要始终坚持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高校专业课程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覆盖性。首先专业课教学可通过丰富教学方法,融入爱国、敬业、奉献等元素,让学生对专业课程保持较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获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其次也可以构建多元组合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融为一体,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同台教学,采用“双师同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完善,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

(四) 评价导向:构建全方位课程评价体系,体现思政评价的育人价值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全方位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同时教育评价制度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在各专业教学评价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并通过评价结果不断优化改革教育方法,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党道德素养、行为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举办以全校学生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评选活动,选出优秀的思想政治代表人物,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下获得正确的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5]。除了学生评价之外,也可以教课程思政教育作为教师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选时,可以将课程思政教育指标融入其中,如课程思政教育指标不达标就会影响教师的职称评选,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积极性,促使教师主动优化教学过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六 结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及素材,但是因为网络舆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为此,在网络舆论环境当中,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网络舆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程之外,还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鼓励专业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展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专业课舆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