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文化视角下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的路径创新

2022-03-17 02:50王文娟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信校训作弊

王文娟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一 引言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这为新时代我国的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先进青年的代表,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能否诚信对待考试是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体现,对于高校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来说也至关重要,而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和特色的集中表述,其中所蕴含的诚信文化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何进一步挖掘校训中的诚信文化资源,通过加强诚信考试教育来提升大学校园里的诚信文化建设和新时代大学生的诚信素养,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二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诚信文化不但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与社会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日益多元化,诚信理念和契约精神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诚信作为一种价值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迅速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整体而言,诚信包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几个方面。高校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但对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也能为提高全民族的诚信素质奠定牢固的基础。新时代要实现强国梦,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这也赋予了诚信这一价值追求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诚信素养在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考试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手段,和大学生相关的考试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涵盖了所有的校内课程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证书获取考试等等。考试事关学生切身利益,是否能够诚信地对待考试是学生诚信品质最直观的体现。在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诚信考试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应当以诚信考试教育突破口,推动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创新[2]。

三 大学校训中的诚信文化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训是一所大学经过选择与提炼后,对于自身教育理念和精神的个性化表达,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首要信条和准则,也是德育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必要和相当紧迫的任务。

许多高校的校训中都以或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包含了诚信的内容。如南京审计学院以“诚信求是,笃学致公”为校训,诚信作为首要内容被直接写入了校训之中。南京大学校训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其中“诚”强调的是也是为人为学之本。还有一些高校校训中并未直接出现“诚”“信”的字眼,但类似“求实”“求是”“明德”“厚德”等也隐含着对诚信价值的追求。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当年“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以信立校”,将“立信”作为其建校的初心所在。他认为,会计从业者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是诚信,因而他在创建学校时采用“立信”两字为校名和校训。此后内涵被不断阐释,扩展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24 个字。“立信”是其校名的重要发端,“诚信”作为学校价值导向的核心,也是立校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根基所在。学校将诚信作为学校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人才培养的特色名片,从氛围的营造、内涵的挖掘和宣传等方面大力倡导和弘扬诚信精神和诚信文化,提升师生的心理认知、文化认知和教育认知。校园中出现的自觉支付、无人收款的诚信小店以及考试时开设的“诚信考场”,都是在“立信”精神的感召下,以信立校、以信育人的生动案例。

由此可见,我国相当多大学的校训中都包含着诚信的文化内容,而校训的传承性和感染力赋予了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将其内涵进行与时俱进的挖掘和阐释,使其成为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独特资源。

四 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当前学风考风现状及大学生诚信观念调查

“学风”一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等;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这里主要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考风多用来描述一所学校考试的风气,涵盖了学校的办学态度、教学管理水平、师生素质等。学风和考风息息相关,互为因果,学风决定考风,考风是学风的直观反映,两者都是校园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学风考风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界定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学风考风、诚信观念及对校训的认知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有效填写人次为321 份,范围覆盖了大一至大四的所有年级。调查显示,仅有四分之一的人能正确说出校训,约半数同学认为整体考风状况较好,其他认为一般或较差;对于考试作弊行为,约七成同学表示从未在考试中作弊,并对考试作弊表示反感,认为有损考试公平,其他同学表示理解或者持无所谓态度,有约8%的同学承认有过作弊行为,约有75%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行为和个人品质“密切相关”或“有较大相关”;对于考试作弊发生的主要原因,涵盖了不想、拿奖学金、碍于情面、金钱诱惑等等;近40%的同学认为监考不严是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有逾九成的同学认为监考是否严格与作弊行为存在较大关系;对于考试作弊的危害,同学们认为最大的危害是损害了考试的公平性(86%),其次是助长了一些人的投机心理(73%),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这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和教学秩序。学校进行的诚信考试教育对杜绝作弊现象的效果如何呢?约有42%的同学对此表示肯定,38%的同学认为效果有限,另有约20% 的同学认为没什么效果,希望能有新的有效举措来强化诚信考试教育。

综上,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考风情况与个人诚信关系密切,对作弊的动机和危害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对于当前的诚信考试教育形式有一定认可,但认为应通过更有效的途径来提升效果。此外,在对校训的认知程度上明显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对于校训的宣传和挖掘不够到位,对其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够,也反映了校训践行与教学教育实践在实际上的割裂。

(二)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考风建设及诚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高校及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整体考风不佳,作弊人群复杂化。调查显示约一半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或者学生干部有过作弊行为,这表明作弊人群趋于复杂化。其原因在于,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只想混个文凭,也有部分同学想通过考试作弊来取得高分为今后就业或深造铺路。这些同学普遍存在较强的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作弊手段足够隐蔽就不会被发现,从而铤而走险出现作弊行为。而一些同学对此持有的理解或漠然态度,实际上助长了作弊的不良风气[3]。

第二,考试作弊的动机多样化。调查显示,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均占较大比例,成绩好的学生希望借助作弊来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荣誉利益,成绩差的学生担心考试挂科,成绩一般的则有一种不作弊就会吃亏的心理,甚至还有同学碍于情面或者为了金钱因素而作弊的情况。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作弊动机和心态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是出现考试作弊行为的主观原因。

第三,当前的考试管理存在一些客观上的漏洞和不足。客观来看,当前高校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尽合理,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因而,适当改革考试制度、严格监考制度和惩罚机制以及采用先进的监控方式和防作弊措施等可以改善当前考风不佳的状况。

第四,当前的诚信考试教育效果有待提升。调查中有近六成的同学认为当前的诚信考试教育没有效果或者效果有限。这表明常规的(如标语宣传、召开诚信班会、诚信考试签名等)传统的诚信教育途径在有效性上已现乏力和疲态,发掘新的、更为师生所认可的长效诚信教育途径迫在眉睫。

第五,作为学校精神之源的校训在学生中的普及和认知程度还很不够。调查中仅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对校训比较清楚,这一结果令人惊讶。其中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但也说明当前对于校训的普及还远不够深入,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同学们对于校训内涵的学习和体悟。

五 基于校训文化的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路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高校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校训中所蕴含的诚信基因是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实践中应依托这一文化载体,充分发掘校训的文化传承和育人功能,使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的新路径。

(一) 以学风和考风为突破口,加强诚信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诚信是作为一名合格社会人的必备素质,考风与学风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健康发展。诚信考试是高等教育考核与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诚信为人的具体体现之一。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诚信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应对学风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密切关系有清醒认识。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中,把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的财经人才作为首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一中心任务,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学校以“立信”校训作为价值取向,明确将学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将诚信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和有效抓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打造“励志笃学、勤于实践”的优良学风,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当前的实际情况,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立信”校训在考风和学风建设中的正向价值引领作用,将其纳入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使其成为考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新资源和新举措,实现校训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二) 加强校训文化建设,提升校训在师生中的认知度

前文调查表明,尽管学校层面在诚信文化建设上做了诸多努力,如通过加强校际间诚信建设的交流合作探索诚信文化育人的新模式,提升学校及诚信特色在全国的影响力等等。但现实表明这些举措的影响力下沉不够,“墙内开花墙外香”,虽然扩大了外部知名度,但是本校师生的了解认知度出现了盲区,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师生对“以信立校”的理念和将“诚信品质”作为首要人才培养目标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进而削弱校训文化在学风、教风、校风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强化师生对于“立信”校训的认知度。

第一,在校园景观中凸显诚信校训文化。大学校训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传播和培育需要载体和形式,诚信校训可以通过校园景观这一平台来实施教育和发挥作用。比如可以将“立信”校训融入校园景观中,通过建筑、雕塑、校训墙、路标设置、LOGO 设计、花草绿化等载体和方式来展现大学校训精神,这既是高校人文精神的体现,也能增添校园景观的美感。通过营造诚信校园环境,让身处其间的师生接受诚信价值的无形熏陶和感染,这必然会促进和强化师生对于校训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第二,通过校园媒体来传播诚信校训文化。高校媒体如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幕、校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也是价值观念的重要传播途径,应当利用好校园媒体这一传播途径宣传校训文化,最好能结合校训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内涵释义、案例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校训的宣传教育,而不是宣教式的简单呈现,从而使校园媒介中的诚信校训更加“接地气”,更易引起师生的关注、共鸣和认同。

第三,用校训滋养学生心灵,增强师生的心理认同感。校训的育人功能毋庸置疑,但切实发挥好其作用,需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和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使其具体化和日常化,充分发挥以校训精神助力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同时校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也将在师生的心理认同中得以传承[4]。

(三) 改革管理制度,创新诚信教育载体,推进校训文化的教育实践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内的诸多高校立足诚信文化,开展了不少诚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同时创新诚信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如此方能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使校训文化建设在理念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共振。

第一,要将校训教育纳入教学之中。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可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诚信校训的内容。“立信”校训中所蕴含的诚信文化是显性的,与很多专业本身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密切关联。因此,可以围绕诚信文化,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诚信校训的内容,利用校训中诚信文化的“特殊性”进行诚信经商、诚实做账等方面的教育,这种与专业相关的诚信教育具有较大的针对性和关联性,能加深师生对于校训中诚信文化的认识。长远来看,也能促使学生在将来走上职业岗位之后仍能遵循诚信这一守则。除了正向的宣传之外,也可针对诚信失范行为,诸如学术造假、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反面案例来开展诚信教育。

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育德能力,树立诚信榜样。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承载着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会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并影响和感染学生。如果老师学术不端,将学生或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或者备课敷衍,上课应付,或者老师在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泄露考题,这些行为都将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只有诚信的老师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加强诚信文化提供了一个良机,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了这一实践探索之中。因此,如何将诚信校训文化和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合,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三,要将校训教育纳入管理之中。管理也是一种教育,因此“立信”校训精神也必须贯穿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中来。通过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方式进行诚信文化的讲授与传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考风、学风中自觉成为诚信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如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在试卷上印制校训、将“诚实守信”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观测点、尝试推行学生诚信档案等等。这些都是立足校训精神,为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所作出的具体而相对有效的举措,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四,学生层面,应通过校园活动来践行校训。实践是强化认识的重要途径,诚信文化教育也是一样,既要注重“外化于行”,也要注重“内化于心”,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既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宣传校训中的诚信文化,又要将诚信价值理念运用到师生践行诚信校训的活动之中。除了传统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汇报以及团学活动外,平时的各种颁奖典礼、校庆活动以及节日庆典等仪式活动,都是宣传校训和诚信文化的好机会。我们应当抓住和运用好这些活动,使其成为弘扬诚信文化的重要场域。

猜你喜欢
立信校训作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校训展示墙
作弊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没作弊
律己·体验·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