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乌蒙山彝族古歌类型与风格

2022-03-17 23:21王继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族出版社古歌彝族

王继超

(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贵州 毕节 551700)

祭拜神灵是人类的共性行为,但祭拜知识神的民族世界并不多见。在云南、贵州的乌蒙山区,彝族人数千年以来一直祭拜着一对主管古歌(咪古)的知识神。这对知识神,男性神绾着高耸的银发髻,女性神编着金色的发辫。这对知识神具体还兼着书本之神、文字之神和诗歌之神。古歌(咪古)分“腮咪”和“洪古”二元。“腮咪”的主管神称“腮色吐足佐,即布僰举奢哲”;“洪古”的主管神称“洪色舍啻蒂,即恒依阿买妮”。①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编译:《物始纪略》(二),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页。他们都是哎哺时期的圣人,由圣人而荣登为神。由“腮色”和“洪色”共同主管着“咪古”,即彝族古歌。由此可见,有着“腮咪”与“洪古”属性的彝族古歌被视为文化中的贵族。古歌(咪古)被称之“祖乃摩杰”,意为“是君王家的礼仪的产物”,是古水西、乌撒、芒部、莫弥等兹摩政权所倡导的人生礼仪习俗,这些礼仪习俗作品被视为文化中的贵族。

一、习俗仪式主导的古歌类型

彝族古歌(咪古)中除文字传播外的口传部分,由仪式主导的类型,主要流行在北盘江与乌江这两江流域的乌蒙山彝区,基本范围为贵州省的毕节、六盘水市和云南省的昭通、曲靖等市的彝族居住区,即历史上的古乌撒、水西、芒部、摩弥等部落地区。“咪”通常有“诗、文、词、辞令”等含义;“古”有“篇、章、史、律、歌、完整”等含义。“咪古”一词可以理解为相当于汉语的“诗歌”。“咪古”的所有作品亦诗亦歌,无论口碑还是文献,每首词都有它固定却不雷同的曲调。

彝族古歌(咪古)的起源可追溯到“洪水泛滥”的传说时期,彝族先祖笃慕在天帝策格兹的撮合下,在贝谷恳嘎(《据东川府要》载,在云南东川区,“纳花沟、普翅诸水,迳碧谷坝为碧谷江,北流入巧家”)设歌场,与北斗星女、南斗星女、北极星女举行情歌“曲谷”仪式、婚嫁歌“阿买恳”“曲姐”“陆外”仪式,和三星女由此结为夫妻,生下“六祖”,重造人烟,彝族古歌由此下传。乌蒙山彝族古歌是人生习俗礼仪的结晶,如果以生、婚、丧作为人生三步曲的话,叫做“曲谷”的情歌应归到生的类上来。“曲谷”有两大功能:其一是用于谈情说爱的对歌;其二是用于祈子求福活动的“吉录谷”和“迷诺秋”仪式。称作“阿买恳”(出嫁歌,有阿树、曲姐等别称)和“录外”(男方娶亲进门的歌)理所当然就是婚歌;而称作“肯洪”的是用于跳“肯洪呗”舞时必唱的丧礼歌。在彝族文化生态链完整的20世纪80 年代以前,唱这三部曲的歌是人人都必须参与的活动,乃至于从娱乐、享受到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接受,成为人人所喜闻乐见的精神生活里必不可少的消费。

1.称“曲谷”的情歌类

“曲谷”即彝族情歌的彝语名,专门仪式有谷直候(献酒奠神)、谷邳赖(叙歌祖)、兜(争伴侣)、斗把勺(约伴侣)、乍(试探)、哲(商议)、诸(求)、珠(催)、陡朵(出门)、沟(渡)、啥(会)、足(聚)、才尼(入座)、开(排列位置)、口扑(开口)、叩(入题)、诃合(开场)、姐则杜、颖则措(树感情建恩爱),至此,开场仪式结束,即进行长短歌的对唱比赛,时间十数日或数日,少则一夜不等,到结束时还有“纠”(分手)、合(送别)、阁(退场)、姐则颖则给(断情根)、颖写(招魂)、谷颖漏(退神)等一系列仪式程序,才算一场完整的情歌活动。①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编:《乌鲁诺纪》,王继超、张和平翻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90页。主持仪式和分胜负,有称“把鸠”的负责,他(她)既是司仪又是裁判。“曲谷”虽然是情歌,但词却高雅,加之曲调伤感,绝无(也不准有)庸俗的“淫奔之词”嫌疑。“曲谷”既是男女青年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歌,也是“求子”活动,即拜生育神——吉录的习俗用歌,它可谓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关于爱情和生育的歌。

“曲谷”虽然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的对歌,但在对唱时有时空与禁忌的限制,一般来说白天不会组织对唱,所以多半都在夜晚进行,在老少之间避讳,场地必须在离家离村寨一定距离的山坳或岩洞等环境,在老少之间甚至于避讳谈“曲谷”这一名词。“曲谷”又是有组织和裁判的对歌活动,组织与裁判的角色称之“把鸠”,负责维持秩序,裁判输赢。“曲谷”的完整性在于它由仪式程序歌、短歌和长歌“走谷”组成。其特点是短歌优美,长歌的故事情节完整而动人。“曲谷”的长歌,即长篇叙事情歌,称“曲谷走谷”;“走谷”有“一整套”的含义,有的干脆称之“曲谷大道理”。一个“走谷”为一个爱情故事,一般为一至数百数千行的五言句组成。目前,在彝族聚居区,仅有个别七十岁以上的男女略有掌握。

2.称“阿买恳”的嫁歌类

“阿买恳”在彝语东部方言区广为流传,出嫁歌的口头流传部分称“阿买恳”。为姑娘的出嫁,姑娘的家人作了充分的准备,按约定的习俗,由歌手和姑娘的伙伴组成阵势,设下号称三、六、九道对歌的关卡。依次为敬娶亲人的“粗粗侯”到府启嘎(赶开挡住开亲的狗)——濯阁扑(开篱门)——濯嘎阁扑(问候司仪)——濯嘎扑(向司仪献词)——扩咋特(展示礼品)——可烘录外(尊老、尊舅、颂福禄)——洛透打(上石梯)——陆阁扑(开寨门)——可则约则勺(叙碗盏根源,开始进餐)——诺栖诺毕(婚嫁起源)——克武曲姐(又叫果沟果嗄尼,意为端坐在大堂上,活动由嫁女人家的女歌师主持,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供物,娱女子命运之神)——开箱锁——阿树(出嫁歌序歌)——濯阁扑(开篱门)——进濯嘎——恳几扎(主题歌)——送别辞亲——请咪古神(歌神)——许姑——阿买恳(阿树)——暑仍(送歌神、收场)。阿买恳(阿树)或唱三段式,或唱诵长篇的嫁歌。

“阿买恳”(阿树)在形式上分短歌和长歌,长歌以《乌鲁诺纪》或《弥海诺纪斗》《诺海弥托车》《武茹阿玉》为代表,②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编:《乌鲁诺纪》,王继超、张和平翻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7页。为五言体叙事长诗,唱时曲子简单,相传为古代贵族嫁女时唱过,近现代以来几乎所有家庭在嫁女一天一夜的时间里要完成各种礼仪,根本没有唱长歌的时间和机会。短歌被概况为“叟口咪踏昨,麻腮素阿琢”,义为“三段一首歌,无人不会唱”。这类歌歌词看似简短,曲子却婉转悠长、忧伤,找不出丁点欢快的旋律。然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阿买恳”(阿树)的“点苍山”“洪鲁山(云南昆明轿子雪山,乌蒙山主峰,南诏禅封东岳,传说中的先祖笃慕避洪水的大山)”“阿着地(今云南省曲靖)”“葛慕野(贵州省赫章县大韭菜坪大山)”等歌名中,①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6页。将山和地点连起来看,俨然是一幅彝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图,这从毕摩《指路经》的内容里可以得到印证。《指路经》从“葛慕野“经“阿着地(今云南省曲靖)”“洪鲁山”指往“点苍山”,两者间形成一种顺逆记忆与叙述的关系。《天地歌》《打开天地锁》②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等歌词是史诗,记录了创世神话。《二十八颗星》等即反映天文的内容,还反映出彝族先民的五种颜色观。以《有名的三山》《百二十君长》《十一坝良田》为题的歌,反映的是地理方面的内容。③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55—180页。

一首《声音震动了山谷》,充满着寓言或童话的色彩。

“声音震动了山谷,大雕是什么样的鸟?大雕是鸟的屠户,杀猪宰羊由它管。

犹如锅底无白色,乌鸦是什么样的鸟?乌鸦是鸟的厨师,切肉炒菜由它管。

苦得脚手开裂口,喜鹊是什么样的鸟?喜鹊是鸟的樵夫,拾柴烧炭由它管。

好比马迹印的灰,斑鸠是什么样的鸟?斑鸠是鸟的奴婢,打柴背水由它管。

一扇盖子分高下,鹧鸪是什么样的鸟?鹧鸪是鸟的妹妹,省吃俭用由它管。

好比忙着拾麦穗,雉鸡是什么样的鸟?雉鸡是鸟的少妇,刮灰扫地由它管。

凿子放在木头边,山咋是什么样的鸟?山咋是鸟的木匠,木工活儿由它管。

勺儿刮碗底,锦鸡是什么样的鸟?锦鸡是鸟的君王,亲戚往来由它管。”④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12页。

以《婆家难侍候》为题的歌,应该是彝族式的“女儿经”。

“婆家难侍候,婆婆难侍候。如何去侍候?如何去敬奉?天亮三缸水,也不难侍候,也不难敬奉。

婆家难侍候,公公难侍候。如何去侍候?如何去敬奉?天亮三堆火,也不难侍候,也不难敬奉。

婆家难侍候,大伯难侍候。如何去侍候?如何去敬奉?一年三双鞋,也不难侍候,也不难敬奉。

婆家难侍候,姑子难侍候。如何去侍候?如何去接近?每日教绣三朵花,也不难侍候,也不难接近。

婆家难侍候,叔子难侍候。如何去侍候?如何去接待?出牧关圈门,也不难侍候,也不难接待。

婆家难侍候,寨邻难侍候。如何去侍候?如何去敬奉?来时三把烟,去时看住狗,也不难侍候,也不难敬奉。

婆家难侍候,鸡狗难侍候。如何去周旋?如何去应付?堂前三把粮,堂后三把米,也不难周旋,也不难应付。”⑤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千歌万曲,它正是“阿买恳”(阿树)的主题歌,以经验之道教导新娘为人处世,更是朴素与实际的伦理教育。

3.称“陆外”的婚歌类

乌蒙山地区的彝族结婚时,新娘子娶进门后在男方家唱的歌叫“陆外”。唱“陆外”的活动通常在迎进新娘的第二天(称“谷苟”)举行,在新郎家的大堂,来宾两大排对座,分宾主,以送亲队的一排为来宾居右,以新郎家的一排为主人居左。新郎家的歌手唱一两首起头歌后,客方就可以开唱,或进行对唱。“陆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仅在新郎家唱,迎亲队到新娘家迎新娘,在拜见新娘家的“绰嘎摩”(坐镇管事堂的德高望重的族老等人)和展示礼物两个仪式上也会唱上两首。其内容以追溯婚姻起源,歌颂威望名气、地位,盘舅舅的根、遵从舅舅等为主,宣扬“舅权”至上:“苍天是无法攀越的,舅权是至高无上的”。在歌词的体例上,“陆外”和“曲谷”“阿买恳”一样,既有短的三段式体例的歌词,也有叙事性的长篇式唱词。在古歌中,唱“陆外”古歌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禁忌而广泛传播,更有毕摩或摩史的积极转抄而得以传世。

4.称“肯洪”的丧歌类

乌蒙山彝族在丧事活动中要跳一种称之“肯洪呗”的舞蹈,边跳边唱的歌叫做“肯洪”,它是为人生的尽头唱的歌,通常以隆重的场面为背景。因此,在毕摩的《吉禄札》文献中,在大开本的书里,用图画连篇累牍地记录这种民俗事象活动的壮观场面,以渲染生命句号的巨大。彝家的丧事活动场面非常讲究体面、隆重与壮观,以主人家为一方,各姻亲家作为多方,极力表现排场,彝家格言的“鲁比”和情歌等古歌都推崇“打牛染红山顶、打羊染红山腰、打猪染黑山脚、打鸡填花草丛”。丧事祭祀隆重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前和死后都一样享受观念的支配,场面的壮观和祭牲祭品的丰富,让死者在另一世界有面子而出人头地;二是认为人的死亡是叫做“司署”的勾魂鬼勾去灵魂所造成的,其亲人有为之复仇和讨还公道的义务,因此,死者的舅舅、姑妈、姐妹、姑娘、外甥家必须象征性的“出兵”讨伐勾魂鬼“司署”,动辄组织数十人或上百人,浩浩荡荡,摆出布兵打仗的阵势,到死者的灵前转圈,或转太极形,或转鹰翅形等,边唱跳战场搏斗状的“肯洪呗”,边挥舞刀枪道具、放炮、呐喊,行进状态完全是一种行军作战的翻版,其队伍里象征性的刀枪旗帜、武士、指挥员等一应俱全。这种丧葬习俗自古以来一直传承着,故《贵州通志》卷三记载:彝人“死则集万人计,披甲胄,持枪弩,驰马若战斗状。”仪式的最后焦点是“肯洪”“肯洪”仪式歌如“检验丧场”“导歌舞”“火把导歌舞”“灯笼导歌舞”“舞帕导歌舞”“芦笙导歌舞”“丧杖导歌舞”“布吐导歌舞”“制火把”“制灯笼”“制舞帕”“约舞伴”“寻医找药”“药医”“神医”等。①王继超,陈光明主编:《彝族古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第544—546页。奔丧的各姻亲家以绕灵转的“曲照”仪式结束,依父亲的舅舅家最大、母亲的舅舅家次之,其余再分长幼的辈份秩序进入各自的火堂。晚饭后,主人家的“肯洪”铃铛舞手按长幼辈份到各姻亲家的火堂跳一曲“肯洪”,各姻亲家的“肯洪”铃铛舞手亦按长幼辈份到死者的灵前献歌献舞,所献歌舞即切入主题,根据死者的身份,与奔丧下祭者的关系,歌手依奔丧者对死者的称谓称呼死者,或照着唱本,或择对号的歌,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怀念,倾诉生离死别之情。到天快亮时,各姻亲家的“肯洪”铃铛舞手再按长幼辈份到死者的灵前献“献香舞”,并各自唱跳“退场舞”,退开歌神等,仪式结束。布摩举行早祭和指路仪式,就可以送死者上殡埋(清代前是焚烧)。

作为丧事歌的“肯洪”是彝族古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态,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创世、开天辟地、万物形成、人的生死、社会关系、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歌词同样也分长短,以五言诗体为主,文学艺术特征突出,著名的铃铛舞从丧礼舞的“肯洪”中剥离出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是明证。

二、格式和寓娱乐于教育的风格以及类似《诗经》的风格

(一)格式化的三段式风格

1.贯穿三数风格的内涵

数字“三”包含着彝族深刻的哲学内涵,三即代表着天地人,即天地人合一,这种观念以形式或格式贯穿于彝族古歌中。彝族古歌的短歌90%都是以每首五言句的三段组成,便于比兴的结构布局,故俗称之“叟口咪”。“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在“录外”和“肯洪”中比比皆是,“以彼物比此物”在古歌(咪古)贯穿始终,彝族学者王明贵将它归纳为三段式诗歌,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三段式彝族古歌是同一文化圈族群家喻户晓而人人都掌握的,根据内容的需要用三段式格式往下堆叠创作,就出现了五言的四到八段、十余段,三、四、七、九、十一言极少。在手法上赋、比、兴的运用随处可见,出现了“彝式叙事长诗”。

2.长短兼容的风格

彝族古歌(咪古)既有短歌三段式和长歌的“咪舍”,如“曲谷”长歌,即长篇叙事情歌,被称“走谷”。“走谷”有“一整套”的含义,有的干脆称之“曲谷大道理”。目前,在彝族聚居区,仅有个别六十岁以上的男女略有掌握。“走谷”相传有十二、三十六、七十二、一百二首之多。彝族古歌“曲谷·走谷”的每首长歌为一个恋爱故事,这些恋爱故事的主人公有人名。如“米谷姐娄啥”“娄赤旨睢”①王继超,陈光明主编:《彝族古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年,第130页。“普陀尼之子和卓罗纪之子”“独谷蒿孺郎和益比吐嫩尼”“娄赤旨睢和祖摩阿纪”“慕勾祖汝和勾笃默妮”“布娄布举和阿依德洛”“布娄布举和祖蒙卧娄吉”“希洪伟舍珠”等。还有天、地、日、月、星、云、草、木、山、水、鸟、虫、兽等名,如“天郎和地女”“恒扎祝和投扎啻”“笃勒和撮艾”“太阳姑娘和月亮小伙”“青星之子和红星之女”“白云郎和黄云妹”“鲁洪山之女和色图山之子”“布益河阿妹和那益河阿哥”“云雀女和山雀郎”“白翅鹤和青杜鹃”“小红鸟和小青鸟”“青草女和红草郎”“蚯蚓女和蚂蚁郎”“香獐郎和狐狸女”等,举不胜举。“曲谷·走谷”都以五言为主,顶针、歇后语、鲁比等被自如运用。每个故事包含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三个要素,同时集恋爱故事、寓言、童话、神话的表现手法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浪漫主义色彩,堪称彝族诗歌艺术中的珍宝。

“阿买恳”(“曲姐”)也有许多长篇,如“乌鲁诺纪”或“弥海诺纪斗”“诺海弥托车”“武茹阿玉”等。这些长歌,在格式上,其叙事包括若干的三段式五言句的循环,明显地表现出长短兼容的风格。

(二)寓娱乐于教育的风格

在彝族地区,古歌(咪古)活动作为必要的精神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在情恋、婚丧等活动中用途极为广泛,举一礼、行一仪,每行一步都离不开古歌(咪古),离不开歌唱,而且成了习惯,成了传统,成了人人都自觉遵守执行的约定制度。在庄严的活动、隆重的比赛中,还能给古歌(咪古)知识丰富的佼佼者以一展才华、出人头地的机会。因此,彝族古歌(咪古)无论长篇与短篇,它的生存靠功利性极强的用途,因用途而生存发展,又由发展而得生存。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并成了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彝族古歌(咪古)的功利性还在于,古代彝族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六祖”分支后,一直到元明时期,处于君长部落政权林立的局面,人们所面对的是极其保守和封闭的环境,广大民众多半是从咪古活动中接受教育,进而获取知识,尤其是生存知识。通过表现祖孙、父子、母女、婆媳、母子、兄弟、舅甥等各种亲情,达到对伦理、道德、义务的教育目的,宣扬对孝道的主张,尊长的主张以及爱与友的倡导。通过一系列古歌(咪古)活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彝族从哎哺氏起源,至“六祖”分支,从苍山洱海、到昆明、到金沙江两岸、到四川平原、到云贵高原(以洪鲁山为标志)的发展和分布的历史知识。获得关于太阳、星星为主的天文知识,四季的划分及其气象知识。获得彝族各部的君长世系、疆域分布及其境内的名山大川、江湖河流、珍禽异兽、名贵树木、物产等以地理为主的知识。在一些彝族古歌(咪古)作品中,编印了简单易记的加减乘除运算等数学知识。此外,军事、医药等内容在彝族古歌(咪古)中也有体现。彝族古歌(咪古)对于口不读书、眼不识字的民众获得生存知识的教育,对数千年彝族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三)类似《诗经》的风格

彝族古歌(咪古)有着“诗六义”一样的体裁与表现手法,即风、雅、颂的体裁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彝族带有普及性的三段式古歌,往往都以第一二段做引子,为第三段的主题做铺垫,如:一“阿买恳·天与地之间”①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天与地之间,飘然飘然来,什么飘然来,冰雪飘然来。

木与地之间,飘然飘然来,什么飘然来,木叶飘然来。

在亲戚之间,飘然飘然来,什么飘然来,媒人飘然来。

再如:二“阿买恳·大山有向导”②王继超,文朝志主编:《阿买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大山有向导,以谁为向导?青草为向导。

骏马有向导,以啥为向导?缰绳为向导。

女子有向导,以谁为向导?媒人为向导。

这种风格与《诗经》的比兴风格如出一辙。《诗经》的重要性在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笔》)所谓“不学诗、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了;彝族没有古歌也“无以言”,成千上万首的古歌(咪古),支撑着丰富多彩而独特的乌蒙山彝族的风情习俗文化,正是这些习俗中的礼俗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存在,并在体裁和形式上、表现手法上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有异曲同工之妙,闪烁着交相辉映的亮点。

综上所述,彝族古歌(咪古)作为彝族文化的载体,诗歌艺术的瑰宝,它正期待彝族的热心人去做艰苦的传承,更期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和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出版社古歌彝族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彝族海菜腔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论大花苗古歌的族群音乐记忆属性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互联网时代民文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苗族古歌《仰阿莎》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