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的作用分析

2022-03-18 08:25李柯芬李金玲陈翠竹马寅舰张婷婷
系统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性贫血缺铁性血常规

李柯芬,李金玲,陈翠竹,马寅舰,张婷婷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山东滨州 256600

贫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且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疾病,患者伴有典型的乏力、疲劳、头晕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心情忧郁、易怒不安等表现。贫血患者的发病具有隐匿性,且临床症状表现并不足以引起患者的注意,往往导致临床诊治时被忽视,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威胁, 进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贫血的类型较多,而不同贫血类型的症状体征和治疗方案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贫血患者的及早诊断,及早确诊贫血类型,并及早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纠正贫血症状[1-4]。血常规检验是检验科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疾病诊断方法, 通过检验血液的相关指标可以反映出受检者的血细胞分布数量和分布情况,反映出血液系统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该次研究将2020 年1 月—2021 年7 月期间的35 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35 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和35 名健康人作为主要对象, 旨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观察1 组对象是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共35 例,男18 例,女17 例;年龄35~74 岁,平均(50.18±2.33)岁。 该研究的观察2 组对象是同时间段内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共35 例,男19 例,女16 例;年龄34~75 岁,平均(50.21±2.31)岁。该研究的对照组对象是同期于该院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共35 名,男20 名,女15 名;年龄35~76 岁,平均(50.06±2.48)岁。 通过对比3 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 组存在可比性。 该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

纳入标准: ①观察1 组和观察2 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符合贫血的相关诊断标准[5];②所有受检者的基础资料完整,且检查依从性良好; ③所有受检者对该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均明确表示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心肺、 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免疫功能障碍者;③合并认知障碍、理解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④患有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者[6]。

1.2 方法

抽取3 组受检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将血液样本放置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中,轻轻摇晃抗凝管6~8 次,使其充分混匀,做好标记,送检。 使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和相关配套试剂对3 组受检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将观察1 组、观察2 组、对照组受检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3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红细胞计数比较

观察1 组患者和观察2 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低,并且观察2 组显著低于观察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3 组红细胞计数比较[(±s),×1012]

表1 3 组红细胞计数比较[(±s),×1012]

组别红细胞计数对照组(n=35)观察1 组(n=35)观察2 组(n=35)F 值P 值4.32±0.81 4.01±0.28 3.08±0.55 42.165<0.001

2.2 3 组血红蛋白比较

观察1 组和观察2 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低,观察1 组和观察2 组比较发现,观察1 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3 组血红蛋白比较[(±s),g/L]

表2 3 组血红蛋白比较[(±s),g/L]

组别血红蛋白对照组(n=35)观察1 组(n=35)观察2 组(n=35)F 值P 值127.48±15.26 83.62±15.31 101.14±15.28 73.034<0.001

2.3 3 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

观察1 组和观察2 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较对照组高,对比观察1 组和观察2 组的数据发现,观察2 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更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3 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s),%]

表3 3 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s),%]

组别红细胞分布宽度对照组(n=35)观察1 组(n=35)观察2 组(n=35)F 值P 值14.85±2.62 20.33±2.08 16.86±2.15 51.030<0.001

2.4 3 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比较

观察2 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最低,其次为对照组, 而观察1 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3 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比较[(±s),pg]

表4 3 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比较[(±s),pg]

组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对照组(n=35)观察1 组(n=35)观察2 组(n=35)F 值P 值36.62±8.29 40.51±8.33 24.18±8.47 35.547<0.001

2.5 3 组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

观察1 组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最大, 对照组小于观察1 组,而观察2 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3 组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s),fl]

表5 3 组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s),fl]

组别红细胞平均体积对照组(n=35)观察1 组(n=35)观察2 组(n=35)F 值P 值90.85±8.58 98.48±7.49 78.33±8.05 55.868<0.001

2.6 3 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比较

观察2 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最低,对照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6。

表6 3 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组间比较[(±s),%]

表6 3 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组间比较[(±s),%]

组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对照组(n=35)观察1 组(n=35)观察2 组(n=35)F 值P 值347.88±25.25 342.81±25.14 274.48±25.63 91.586<0.001

3 讨论

贫血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血红蛋白在人体中负责向各个器官输送氧气, 铁元素是血红蛋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人体中的铁元素摄入量不足,或铁元素丢失量过多,则会导致机体出现贫血症状,同时也会减少血红蛋白的合成, 从而影响身体各器官功能,增加各器官病变的风险[7-10]。 但贫血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表现相似, 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贫血包括的种类也相对较多,较为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的病因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不同,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异, 为保障治疗的诊断性和有效性,务必首先确定贫血类型[11-13]。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 是指患者在铁元素供给失衡状态下, 红细胞出现铁缺少的情况。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头晕、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状态异常、行为异常、免疫力低下等症状。缺铁性贫血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原发性贫血,原发性贫血是可以通过补充铁剂的方式予以有效治疗。②继发性贫血,继发性贫血患者则需要针对原发性进行根治, 患者普遍预后较好[14-17]。 缺铁性贫血多为后天原因所致,而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因DNA 合成障碍所致,多为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血细胞质依然正常发育,但细胞核和细胞质存在发育不平衡的情况,导致患者的骨髓受损,机体无法产生有效的红细胞,形成了相比于正常细胞体积偏大的巨幼细胞, 而巨幼细胞在未出骨髓前遭到破坏, 导致外周血中的血细胞量减少,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8-20]。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均相对较高, 但两种贫血类型在病因和病机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之前,需要根据患者的贫血类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但单纯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很难将两种贫血类型准确区分开, 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在发病初期一些临床症状非常相似,增加了临床鉴别和诊断的难度。

目前, 血常规检验是疾病临床诊断上应用较为广泛, 尤其是在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上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判断受检者的身体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参考依据。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常规检验主要采用机械测试,检测速度更快,检测准确度更高,且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可反映出人体多种病理改变情况,敏感度更高,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21]。 该次研究比较了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 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健康人的血常规相关检验结果, 结果提示3 组研究对象的各项血常规检验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均相对较低, 健康人的平均红细胞计数是(4.32±0.81)×1012,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分别是(4.01±0.28)×1012、(3.08±0.55)×1012, 并且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较缺铁性贫血患者高。 通过对比血红蛋白浓度,结果提示健康人的血红蛋白水平最高,为(127.48±15.26)g/L,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是 (83.62±15.31)、(101.14±15.28)g/L, 可见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值最低。在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对比上,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检测值最高,为(20.33±2.08)%,其次是缺铁性贫血患者,为(16.86±2.15)%,健康人的检测结果最低。此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为(40.51±8.33)pg,显著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健康人,红细胞平均体积为(98.48±7.49)fl,同样显著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健康人。 通过对比3 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提示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最低, 仅为(274.48±25.63)%, 其次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342.81±25.14)%,而健康人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较两类贫血患者均高。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 缺铁性贫血患者和健康人的各项血常规检测结果均存在一定差异,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由此可以说明,血常规能够用于贫血患者的临床借鉴和诊断。 该研究结果与赵婧萱等[22]报道中的结果存在一定相似性,赵婧萱等的研究结果提示,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BC 是(6.18±1.06)×1012,缺铁性贫血患者为(3.85±0.58)×1012,对照组为(4.22±0.93)×1012,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BC 最高。 经比较Hb, 对照组最高,为(120.54±6.29)g/L,缺铁性贫血最低,为(85.67±3.66)g/L,巨幼细胞性贫血为(102.38±5.17)g/L。 此外,研究中还对比3 组研究对象的MCH、MCV、RDW和RBC/MCV,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血常规检验可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断,并对贫血类型进行鉴别,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保障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加速患者身体的康复。

猜你喜欢
性贫血缺铁性血常规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肾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