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探索

2022-03-18 00:55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闵园园
成才 2022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健康

■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闵园园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心理学思潮,是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积极力量、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能成为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

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疫情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身体、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懂得感恩、辩证思考等,提高心理抗挫能力和复原力,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不断扩散的疫情和缺乏特效药物的有效治疗,使得疫情长时间得不到有效遏制,致使各个社会群体均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而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阶段,很容易受到群体情绪裹挟,变得盲从、愤怒或者偏执、焦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21年刊登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分析及情绪引导策略》一文,作者黄艳等人在撰文前,对武汉市265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学生中存在焦虑症状的占比为28%,抑郁症状的占比为30%。高学段的中小学生的负性心理情绪高于低学段,这可能是因为高学段的学生处于成长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并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有关疫情的网络舆情,这些真假难辨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引发他们情绪上的波动。

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将在更长时间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关注和保护,帮助学生在后疫情时代学会更加智慧地面对挑战,更加积极地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二、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孟万金教授的团队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

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基础上,孟万金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挖掘与利用危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看待疫情带来的各种变化和影响,珍惜生命,学会感恩,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自身的成长上。

(一)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学生更早更直接地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直面威胁生命健康的冲击。但是,疫情也在一定意义上让我们有了更多思考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机会,是我们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极好契机。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生命”主题的思考,也可开展生命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在《生命的颜色》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回忆并整理疫情以来对自己有重大影响或印象深刻的生命故事,比如家人感染新冠、居家隔离时邻里间的互帮互助等。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故事和经历进行颜色的分类,整理出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生命需要多彩的颜色才会更加丰富;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接纳生命中并不光亮、温暖的经历,从而培养出感恩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的高中生。在“我的生命线”活动中,可让学生绘制自己的生命线,通过体验和感受生命的起起伏伏,发掘其中的积极意义,让学生从中认识成功与挫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生涯彩虹图”活动中,可通过生涯彩虹图的绘制,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和义务,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在“我的墓志铭”活动中,可引导学生正面死亡,体会生命的意义,敬畏、珍惜生命。

可以说,让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对于高中生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思维与洞察力培养

高中阶段,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其思维与洞察力,引导其用开放性思维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用批判性思维甄别网络舆情,减轻疫情对其心理健康带来的负担。

对思维和洞察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内容的课堂讨论和辩论活动,以此引发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在课堂中老师们可以更多地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通过不断地提问向学生示范洞察力培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加强感恩教育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构建持续的生理、智力以及人际资源,从而获得幸福感。感恩来源于体验者自身,而最终泽及他人,因此,感恩教育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感恩日记”活动。首先,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写一周感恩日记的作业,让学生将每天的感恩时刻记录下来。其次,在一周后的心理课上,教师再让坚持写感恩日记的学生和没有坚持下来的学生分享一周以来的情绪波动和心理状况。最后,通过展示实验研究结果,让学生发现每周写感恩日志的人会更规律地锻炼,更少出现身体症状,更有整体感,更乐观等,以此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坚持写感恩日记的积极作用。

教师也可开展“感恩卡片”等不同感恩主题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稳定和谐的支持系统,助其更有效地处理情绪和压力等问题。

马丁·赛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指出,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成功。他认为,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相信只要我们多参考以往的研究结果,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后疫情时代带来的一切挑战。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